法句经讲记(二十九)
释传道主讲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3.彼乱已整 守以慈仁
见怒能忍 是为梵行
彼,音(鄙)pi2边己切
梵,音(范)hoan7喜倦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彼」,指我们的内心。内心的散动恼「乱」,因为依照佛说诸定法而修习,「已」得调伏「整」治而能专一。然而只是没有杂念、不胡思乱想,在佛法的修学是并不足够的;平正专一的心,还要「守以慈仁」──以慈悲心自持,进修慧学。悲智兼习,才能于顺境中,不迷失自己,不忘失自己求成佛道的究极理想;而于逆境中,也才能不因被(「见」,被之意)环境与众生逼迫恼害,横生愠「怒」而「能」安「忍」坚定地向目标前行。如「是」之修行,始能成就清净「梵行」。
要调治我们的散乱心,不难;只要按照佛陀及祖师大德所说的方法,次第修习,循序渐进,浅者也可达到精神专一而暂伏烦恼。慈悲自己的亲人友朋,以及与自己没有利害冲突,或者比自己不幸的人,也不是太难;只要本乎人性中原有的爱与同情,再怎么悭吝之人,也可多少成就一些利他行。所以,偈中所说的「彼乱已整,守以慈仁」,就某种层次而言,是并不太难的;但要做到「见怒能忍」,就十分不易了!不单「见怒能忍」,而还能慈悲宽容加害自己的怨敌,那是难中之难!
『受人损害时,会引起瞋忿的反应,取敌视、反抗、报复的行动,这确是凡夫的本性。』1一般人遭逢逆境,不是否定外来的一切,自觉委屈、无辜和不被了解;就是妄自菲薄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无可取。身处横逆而能跳脱忿恨不平……等等的被害情境,那非透过佛法的智慧,来深观缘起不可。藉由如实正观世间因缘的聚合离散,及其所以成、所以毁的条件因素,抽离自我中心的观点,换个角度与立场去看待同样的人、事、物,一切自当从此改观!
人生世间,尽多是缺陷苦迫,而这些缺陷苦迫,又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倾轧诤斗。为何而诤?古贤有云:『名利之所在,乃众人所必争。』佛陀则更切中地指出:『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2所以诤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要自我爱、见不断,凡夫的世界里,就什么都可以诤!
假使我们得以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是来自我们本身,而非外在的一切;纵使将别人打倒,都不能就此而成立自己。那,又何须诤?只是,众生多数时候是愚迷的,总要将一切牢牢地抓在手中,才感到安全;而从不问:有什么,是可以紧紧抓住而不变易的?这所以,诤成了人世间的常态。尽管你不想卷入它,都不能免于被那荡漾的余波所震。
当面对他人无情的诽毁、挑拨、排挤、激恼时,我们要不要忍?当面对他人异样的眼神、异样的脸色、异样的态度时,我们要不要忍?当我们的善心善意、克己为人,却换来他人的冷漠和质疑时,我们要不要忍?如果你认为:『我必须忍受这屈辱』,那这口气可能就难以下咽了!即使勉强吞下,大概也会严重的内伤!
印顺导师解释说:『忍是意志坚定,经得起打击,受得了磨难,不问怎样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宗旨,或者引生罪过。』3面对挫折,能够不瞋、不恼、不忧、不忿,而安心、坚定、一如平常地克尽己分,这般的忍,是多么高贵而令人深心向往的德行呢!
一般凡夫总喜好批评人、议论人,而害怕受到批评、议论──不管是善心或者恶意。我们何不试着改变这样的心态,借着别人的批评、议论,虚心的检视自己的动机是否纯良?自己的方法是否偏差?到底自己在哪个环节出了错,才引起别人的疑虑和误解?先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再将属于自己的部分加以修正。如果问题是出在别人,那就把别人的问题还给他,不再让它困恼自己!
『要知自身的失败,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换言之,自己才能损害自己。……眼前的受损害,受冤曲,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唯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业无成,才是可忧虑的。依佛法,不要说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屈辱,牺牲,在无量的生死过程中,这算得什么?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应该瞋忿报复,而应该安忍。而且,向怨敌瞋忿报复,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4
所以,有什么好诤,有什么好不平的?自己真诚为法、为众生所付出的一切,并不因为别人的否定、质疑、曲解而有损啊!如果别人中伤得了我们,那表示自己还不够圆满,还不够健全;对于这样充满缺陷而不能满足众生要求的自己,只有深深的感到惭愧和抱歉!因为深知自己始终不可能合于别人的理想,一如别人也始终不可能合于自己的理想,因此,愿意放弃对别人的要求,转而要求自己。不是要求自己达成别人的理想,而是要求自己达成自己的理想,要求自己作自己理想中的人。
「见怒能忍」,别人之怒,如果是来自彼此理想的不能相合,理念、心性的迥然别异,那自己甘心接受一切的非议,也甘心接受一切的陶炼!别人之怒,如果是缘于自己言行、态度上的伤害,那自己甘心为自己所犯的错付出代价,也真心愿意从此修正自己的疏失!别人之怒,如果是由于对自己的误解,那自己甘心等候时间来证明一切,也乐意把握因缘来自我表白。不因此而怨天尤人,也不因此而愤世嫉俗;不因此而自欺欺人,也不因此而萎靡退怯;而只是一次又一次坦诚的面对问题、面对批评,一次又一次勇敢的面对自己、检视自己。自己要不要刻意去忍?不,自己只是透过别人之怒来认识自己、认识对方,也认识自己所处的世间;自己只是透过别人之怒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也不断地增上!
4.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瞋彼所 是谓梵行
徐,音(词)su5时渠切
口,音(苦)kho2去古切
麤,音(粗)chho1出姑切
瞋,音(亲)chhin1出巾切
彼,音(鄙)pi2边己切
梵,音(范)hoan7喜倦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内心「至诚」恳到,身行「安」和稳重(「徐」,稳重、温和之意),「口」不说「粗」恶的「言」词以伤人。对于他人(「彼」)「所」有的一切知识、能力、成就、功德等,「不」生「瞋」忿嫉恨,而能安于戒定慧的熏修,以清净自己的身语意行,如「是」修行,终得成就而「谓」之清净「梵行」。
身语的发动,来自我们内心的意业;内心有好有恶,才发为言语身行来表达。虽然各人所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所喜好者表现出来的欢喜踊跃,大抵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对于所恶者──不管他厌恶的理由为何,各人的表达就大相径庭了!甚且,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还攸关各人的涵养与修为。
所谓盛怒之下无真理,因为彼时怒焰高张,事实如何是很难看得清楚了,脑海中唯一浮现的,大概就是宣泄自己的怒气,而且是极尽所能,将所有粗恶的言词全骂出来,将所有憎恶的表情全摆在脸上,唯恐这世上少一个人知道他在发脾气、他受委屈似的,后果如何,当然是在所不计了!
我们可曾问过自己:真的有必要如此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吗?我们可曾问过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施故技,问题可有了改善?事情可得到了解决?如果我们的情绪只让问题变得更棘手、更复杂,更难以解决,那何不尝试作改变,而只一味任性而为?何不学学有效的表达,来共同解决问题,而甘心作那泡在羹汤中百年不变的汤匙?
如何在盛怒之下口无恶言;如何在怒火中烧之际,让自己的理智苏醒?这非得在平日痛下功夫,反省自己、调柔自心不可!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瞋心一起,会引生如下的过恶:5
『一、坏色』:相信每个人都见识过别人发脾气的样子,但是大概从没见过自己怒气冲天的丑恶嘴脸;有幸一见,肯定不只退避三舍!林肯先生说:人过了四十岁,就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佛法则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6这不但说明了相由心生,而且心色(心理与生理)还是互相交感、相互影响的。所以时常发脾气、『格面昌』的人,在容貌上、气质上,终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变化,连身体都不容易健康。
『二、失辩』:瞋心一起,身上所有的感官就像管路不通似的,不仅思路不明晰,而且看也看不清楚、听也听不清楚,连话都不能说得明白。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情绪一冲动起来,为自己辩白解释的能力肯定大打折扣。
『三、善士远离』:常起瞋恨的人,很难和他谈论什么事情,更别说是委以重任了!任何性格的养成都不是一日,而一旦习以成性,动不动就是这样表现出来,或者表面上别人不说,但不免是和我们逐渐疏远了。善士益友远离,这真是人生的一大损失呢!
『四、毁戒』: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7,瞋习重的人不但障碍别人向善,更为自己的修行设下重重层层的障碍。瞋忿一起,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集的利他功德,全被摧毁不说,还可能因为一时的难忍,而犯下种种毁戒的恶行。
『五、堕落』:别庆幸自己只是小瞋、小恶,罪不至此,要知道积集小瞋、小恶,也是会由微小转广大,而令自己堕落恶趣的。与其日后追悔,何不痛定思痛,就此改变自己的瞋习呢!
瞋他既有上述的过恶,那我们该如何不起瞋心呢?或者,我们该先问问自己:为何而起瞋心?凡夫众生很可怜愍的,见别人比自己有才华、得人缘、受倚重(或许事实并不如此,只是他的主观认定),内心就会因嫉恨而生瞋;见别人的一切不如自己,又会因嫌恶而鄙视。真的!这眼高手低的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啊!因为眼里只看见自己,却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所以不免把自己的一切过分的昂扬,而其实极度的缺乏自信。因为自己眼里看不见别人的努力和付出,所以不免轻忽或否定别人努力的成果,这还是不能自我肯定的另一种投射!
如果我们能试着反其道而行,试着摆脱既有的思维,至诚谦卑地看待一切,迥异于从前所认定的事实,便会悄然浮现。将自心放宽平吧!你会发现这世界比原来美丽许多!让自心多一分虔敬和尊重吧!你会发现别人比自己原来认识的要可敬许多!而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比原来好许多!能够肯定自己,安心在自己的本分、本业上努力,心安身亦安。心地调柔,动身发语慈和安详,令人乐于亲近,无论做什么事都容易成就,那对于别人所成就的一切,自能见贤思齐而不生嫉恨,见不贤内自省,非但不生嫌恶,而更充满同情的慈悲,这便是本偈所要告诉我们的。
7.少欲好学 不惑于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称
惑,音(或)hek8喜极切
修学佛法的行者,时时刻刻对于衣食等资生物,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不妄希求多得,已获得的不嫌少、不嫌不好。能如此「少欲」知足,「好学」佛法,心心念念都在菩提心上转,就「不」会眩「惑于」名「利」、权位等的追逐。
修学佛法的行者,时时刻刻常怀慈悲「仁」恕之心,对于别人的烦恼苦痛,即能生起体谅与同情,「而不」会违背自己的本愿,侵「犯」损害他人;更不会在言词上予人难堪,在行为上予人伤害,在态度上予人敌视。这样的人,不但为「世上所称」誉,而且人人乐于与他亲近,领受他的化导。(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页297。
2.《中阿含》卷二五《苦阴经》(大正1.585上)。
3.同注1,页295~296。
4.同注1,页297。
5.同注1,页298~299。
6.《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九(大正10.102上)。
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九(大正10.258中),原句为「起一瞋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第八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地狱品第二十三更生一过现未来世众生还往生退起及轮转佛世尊证见诸业不唐捐有果报不失随时处成熟圣智者自觉瞿昙知此说八种大地狱
佛学知识时间:2024-06-07
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对佛说:“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讲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可是如今,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31
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诗曰:恶口欺言骂比丘,随行忏悔罪成周;此因五百生为犬,一语伤人苦不休。释迦世尊在祗园精舍说法的时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每天都以他的天眼,观察
佛教故事:佛教圣众因缘集时间:2023-09-01
般若之法为最高佛法之法义,也是诸有如来与众生之本来面目,宇宙真如。行人欲达生死解脱,必了般若!诸佛菩萨诠言般若法义,繁至六百卷般若经,简至文殊菩萨无言表法,皆示
学佛常识时间:2023-09-01
十五、活佛使哑叭说话这是活佛来到仰光后,住在大金塔上显示的一个神奇!他来到仰光,却不像在国内常常替人医治毛病,所以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他会医病,他也从不向人说他会医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时间:2023-07-28
十五、盲者挖掉万人双眼,受累世皆瞎报当佛陀住在木特乐城的芒果园中时,木特乐城有位财富很多的施主,名叫具资。他与妻子共度幸福的生活,但妻子怀孕九个月后,却生下一个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时间:2023-07-17
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一个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博大,心襟宽广,好
佛陀住世时间:2022-09-07
我们为什么要供灯灯,乃智慧、光明之象征。无尽的黑暗中一盏明灯可指引我们行驶的方向。灯供,乃佛教最重要的供养方式之一。其意义即是通过在佛前供灯来点燃我们内心的“自
当阳玉泉寺时间:2022-04-30
【增劫】 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之间,叫做增劫。【增悲】 在菩萨的种性中,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种,速断烦恼而证佛果,叫做智增,不断烦恼而永利众生,
陈义孝居士时间:2022-03-11
再见恩师 善契一边听着师父的慈音,一边顶礼师父,同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未曾有欢喜,自己几生几死的这段木人之路,自己所目睹的一切山山水水,似乎都随着这个声音,映化
传记故事时间:2021-03-14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斋日还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这都是为了方便信众而说的法。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慈悲、恭敬
佛学入门时间:2015-01-29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素食”在中国古代的含
佛学入门时间:2015-01-31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斋日还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这都是为了方便信众而说的法。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慈悲、恭敬
佛学入门时间:2015-02-03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斋日还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这都是为了方便信众而说的法。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慈悲、恭敬
佛学入门时间:2015-02-20
很有幸今年在九华山肉月身宝殿过年,去过这么多地方,唯独这里过年人最多,下着小雪,人还是那么多,今天十五空气中弥漫着一层雾,仿佛在仙界的感觉,一千多年前,出身新罗
其他文章时间:2015-03-05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斋日还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这都是为了方便信众而说的法。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慈悲、恭敬
佛学入门时间:2015-04-13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素食”在中国古代的含
其他文章时间:2015-07-28
佛教的朔望斋戒,在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的支持。按照潮汐理论,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力主要是施加于地球上的水体中的,它往往是通过海洋潮汐的定期涨落体现出来。人体
佛学入门时间:2015-09-29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
其他文章时间:2016-02-24
今天是9月16日,藏历七月十五,是阿弥陀佛节日,在此殊胜日行持一切善法具千倍功德——念佛、诵经、持咒、放生犹为殊胜,功德巨大。阿弥陀佛心咒:“嗡阿弥德瓦 阿依斯德
藏传法师时间:2016-09-16
各位同修好,今天是10月16日,藏历八月十五,是阿弥陀佛节日,在此殊胜日行持一切善法具千倍功德——念佛、诵经、持咒、放生犹为殊胜,功德巨大。阿弥陀佛心咒:“嗡阿弥德
藏传法师时间:2016-10-16
各位同修好,今天是2月10日,藏历十二月十五,为阿弥陀佛节日,在此殊胜日行持一切善法具千倍功德——念佛、诵经、持咒、放生犹为殊胜,功德巨大。阿弥陀佛心咒:【嗡 阿弥
藏传法师时间:2017-02-10
传说当佛陀四十岁时,印度婆罗门教在舍卫国的六师外道,由于感到佛教的兴盛对婆罗门教构成威胁,于是向佛陀挑战比试「神通」,以求定出佛教与婆罗门六师外道教法的高下。佛
藏传法师时间:2017-03-12
各位同修们,今天是5月10日,藏历火鸡年三月十五日,为阿弥陀佛的节日。逢此殊胜日请发心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布施等。功德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
藏传法师时间:2017-05-10
一信徒问师:师父为什么初一、十五和佛的圣诞日,很多的佛教徒要搞一些放生活动?为什么呢?请您慈悲开示。师答:通俗的来说,初一、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根据科学的解释因
汉传法师时间:2017-06-07
上香(资料图)上香的一种很普遍的行为,不管是基本祖先还是礼佛,都需要上香。在我们民间,逢年过节或者初一、十五的时候,都有烧香的习俗,以此表达敬意。一、上香的作用?
佛学入门时间:2017-06-26
349经(圣处经):此处的“圣处”,一般是指解脱,所谓“善出家、善得己利,旷世时时得生圣处,诸根具足,不愚不痴,不须手语,好说、恶说堪能解义”。这里讲到了修持方法与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04经~406经: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比如说,关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以及有着世间有无、生命是否永恒之类的话题,佛陀概不予多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19、420经(疑经):此二经阐述深信三宝与深信四谛的关系。深信三宝与深信四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经中说:“若比丘于佛有疑者,则于苦圣谛有疑……若于法僧有疑者,则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57经(说经):本经叙述缘于界之上中下,而思想、言语的上中下。本经开头,“世尊晡时从禅觉,于讲堂阴中敷座,于大众前坐,说优檀那句”,这里的“优檀那”,又译作优陀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398经(因陀罗柱经):本经重点用譬喻阐述了知四谛的重要性:如不如实知四谛,则如小绵球那般弱不禁风;若如实知解四谛,则如铜柱般坚固。1、不如实知四谛:“如小绵丸、小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99经(石柱经):本经以大石山喻比丘修心,四方之风无能倾动,便得离贪瞋痴,得正解脱。我们知道,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在佛陀晚年的时候阴谋分裂僧团。提婆达多另立僧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佛教歌曲 妙一法师-药师赞佛教音乐佛歌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575经:本经叙述质多罗长者从容而逝。命终后生于不烦热天,仍以神通至庵罗林,为诸上座说偈。质多罗长者不幸患病,诸亲友前来探望。据说有众多的天人来拜望他,对之说:“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80经、481经:480经叙述如不能如实而“知受”乃至“离受”,则非沙门、非婆罗门;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第481经是对“受”如何生起的考察,所谓受乃有因缘而生,若不知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央视纪录片《敦煌》片段剪辑:莫高窟壁画里还有做饭化妆刷牙洗头上厕所?除了佛教内容,还有世俗古风
更多文章时间:2020-05-26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九(1)——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九【原文】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宽见法师时间:2020-06-02
有你在真的好(佘生有你真好)
佛学视频时间:2020-06-08
净空法师:心善、言善、行善,你念佛决定能往生。
超然法师时间:2020-06-25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正确启动学佛程序—仁山法师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平淡、平实中的不平凡──记亲近印公导师的殊胜因缘释传道一、薪火相传向来被敬称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人间佛教的领航者,而享有「玄奘以来第一人」1,「汉人来台开垦四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百家佛字榜书展」序释传道佛,是佛陀(Buddha)一词的略称,古代又作浮屠或浮图,意为「觉悟的人」、「觉者」;在与声闻、缘觉(辟支佛)作区别时,则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1997.09.4讲于法云文教协会法句经讲记(二十四)释传道主讲〈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壹、释品题惟念品者 守微之始 内思安般 必解道纪惟,一音(违)ui5英逵切一音(姨)i5英其切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1997.6.1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法句经讲记(十四)释传道主讲〈多闻品第三〉十有九章贰、释颂义及因缘8.夫求爵位财 尊贵升天福 辩决世间悍 斯闻为第一爵,音(祝)chiok4精菊切悍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法句经讲记(二十八)〈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壹、释品题慈仁品者 是谓大仁圣人所履 德普无量履,音(里)li2柳己切本品「慈仁品」,「是」阐述所「谓」大慈「大仁」者之心行,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法句经讲记(三十一)〈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贰、释颂义及因缘12.不慈则杀 违戒言妄 愚不施与 不观众生妄,音(望)bong7文洞切愚,音【牛】gu5语渠切与,音(予)u2英矩切「不」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