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思想的实践(上)
1991年7月4日讲于高雄佛教堂「中观思想研习营」
主讲:释传道 纪录:谢芳珠
壹、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学员,大家早安!这一次原本安排了学有专精的蓝吉富老师与江灿腾老师,先就史学的观点,来为大家介绍中观思想是如何产生、如何集大成,又如何流布世界各国,以及该思想对台湾佛教的影响。但唯恐一开始就谈学术理论,大家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第一堂课就由我先来为大家介绍「中观思想的实践」。
众所皆知,佛教的经典委实多不胜计,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往往教许多人闻而却步。释尊就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因为找不到水喝,于是一路寻来,逢人便问,好不容易寻到了恒河边,他却不喝水,只是兀自瞪着滚滚的河水发楞。旁人问他,既已寻得了水源,为什么不喝呢?岂知他竟回答说:「这么大的一条河,我怎喝得完呢?」诸位想想:可有人因为口渴,就将整条河流的水全都喝完的?
佛法虽然既深且广,但是专门研究,仍属专业人员的治学范畴。犹如法律,我们通常只需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即可;若谈到专精,则是律师、法官的职责。所以大家毋须对佛法心存畏惧,如果你需要的只是一瓢水,那么,仅取一瓢饮,可矣!切莫因为看到医院里的药太多,而宁愿自己病死也不服药,那就太不划算了!家师开证上人早上也谈到:佛教的道理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若是看不来、学不来,只想念念佛、求个心安,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有学问的底子,不作研究以正知见,或只从事于研究而无信仰,则未免可惜!
贰、原始佛教的特质──缘起、空、中道
所谓原始佛教,是指释迦牟尼佛从成道说法至其灭后,教团尚未分裂为部派佛教之时。这段期间的佛陀教法,代表性经典为四《阿含》,而以缘起中道为其特质。首先,我们来介绍在佛教之前,古印度对现实世间的一切现象推因究缘,所产生的几种不同理论:
1. 尊佑论:认为人生的一切遭遇,均是神或造物主的意旨,人类不具任何力量,所以一切荣耀归于神,一切的罪过归于自己。这是否定自己的努力,而将得失成败的责任,推给渺不可知的神意。佛教彻底否定这外来的主宰,更不赞同藉由对于神的祝祷或咒术、祭祀,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结果。
2. 宿命论:这种思想对我们中国的影响很大,该论主张现生的一切,皆由前世的业力所决定,半点都由不得人。虽然佛教也说前世的善恶心行,会影响今生的苦乐果报,但更肯定现世的努力助缘与行为的价值。试想:一切若都是命中注定的,那有「读书命」的人,是不是不必念书,自然就识字了呢?
3. 苦行论:印度当时有一些苦行外道,自苦其身而求出离世间,认为只要今生多吃些苦,来世便得享受福乐。殊不知无意义的苦行,不但与幸福的因果无涉,对于解脱生死轮回而言,尤其一点关系都扯不上。以上三种,皆为非因计因的邪因论。
4. 无因论:又名偶然论,认为事情的好坏全凭运气,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持此论者,亦是道德无用论的奉行者。既然一切全属偶然,那又何必接受世间的舆论或道德约束呢?这与一般「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观念相违,故而信仰者并不多。
除了以上四论以外,中国从古至今,另有根深柢固的「祖承论」:主张一个人的际遇好坏,全靠父母、长辈的庇荫而来,如《易经》上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行善之人不是自己得到善报,而是由他的子孙获得善果;同理,父母造了恶业,他们本身也不必亲受恶报,是由后代子孙来承受。这种理论不但与逻辑不符,也不切事实,我们由尧生丹朱、鼓瞍生舜,即可得到反证。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之所以如此,必有其所以如此的因缘法则,如佛在《杂阿含经》卷二
#8231;五三经说道:「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这是著名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示。说明生死流转的苦果,是由杂染的心念、身语行为(因缘)所集成。还灭解脱的圣果,是由离染的清净心、行(因缘)所证灭的。一般人往往仅凭自己的臆测推断,而不喜深入探究事情真正的原因,所以每与事实相去甚远。比如说有个人心地善良,人缘也不错,但是开起车来,却不遵守交通规则,可想而知其结果必然不是撞了人,就是被撞。如果不去追究事件真实的原因,大概只会怨天尤人,责怪老天爷没眼睛,为什么待人那么好,还会出车祸?
一、缘起
缘起──乃佛教不共于其他宗教的特质所在,所谓「缘起法」,其定义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换句话说,即「缘此故彼起」──由于此因、缘存在,故彼果存在;由于此因、缘生起,故有彼果的生起。这说明了世间的一切事物,皆是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这因、果相互依待的存在、生起法则,即名为「缘起」。凡是缘起的,必由众多的条件因素所组成,也就必然要受到这些条件因素所局限与左右。或可说某些因缘和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某种现象;而这些条件因素一旦改变,这种现象也会随之改变,这是兼具必然性与普遍性的一种自然法则。
不但有情是缘起的,器世间亦复如是,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之间,都是相依互存的关系。但在文明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本身的自我感不断地获得扩充,甚至发展为神创论,来合理化自己的主宰地位。既然一切是神创造的,那身为神之子民的人类,自然拥有生杀予夺大权,于是人类开始大肆捕杀其他动物;甚至对于植物,也认为是属于我们的管辖范围,于是水源保护区的原始森林被大量地砍伐,终于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而人类也逃不过大自然反扑的惩罚!这既不是上帝在生气,也不是神明在惩罚,更不是命中注定或偶然,而是我们应该承受的因缘果报。但是多数人并不理会这些,反而在那歌颂「人定胜天」,这都是人类无知的自我过度膨胀所致。
释尊由于正觉了缘起法,所以一举否定了印度旧有的一元论──认为有一独存、不变、主宰的自我在造业、轮回;也否定了在我以外,有一独存、不变、主宰的主体(神),而以非自作、非他作的中道缘起,来说明生死业感的流转相续、还灭解脱。有情的一切活动,从心理上来看,是不断在生、住、异、灭的变化过程;从生理及物理方面来看,也莫不如此,故说「诸行无常」。正因为是缘起无常的,所以笨的人不会永远笨,只要找出笨的因缘与不笨的因缘,两者替换一下就好了;而聪明的人也不会永远聪明,如果自恃着这点聪明才智,便不再进修新知,终究还是会落伍而被淘汰的。佛弟子因为透视缘起无我谛理,所以在行业的价值上更进一步确认是: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怀疑。(注)因此会为自己的言行彻底的负责,决不逃避宽贷!
二、空
既然世间的一切,皆仗因托缘,依于关系而存在、而生灭,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有、自成、自体存在可得。所以圣龙树的《中论》〈观四谛品〉说:「众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又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故而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
然而,学者要明空(无自性),必依有(缘起)以明空(无自性)。依学佛的程序,应该先学「有」,然后趣证「空」。即对于缘起、因果、事理的「有」,必先有一番精确的认识,「有」此缘起正见,在行为上,以信、戒、闻、施等善行作方便,来替代偏极邪行(不是什么都不做),才能于戒、定、慧的熏修中,「照见五蕴皆空」,从具体的五蕴(身心)法相上,去显示其空无自性,离执无染而趣证涅槃──贪、瞋、痴等烦恼永灭。
《杂阿含》三四七经,佛告诉盗法的须深说:「先知法住(缘起因果事理),后知涅槃(触证空寂)。」《十二门论》也说到:要修中观,一定要先正确了解「有」与「空」的义涵。「有、是缘起有;空、是自性空。」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的意思。换句话说:「存在,是缘起的存在,不是自性的存在;不存在,是自性的不存在,不是缘起的不存在。」因此,若主张「自性有」是错误的,「缘起有」是正确的;「缘起空」是谬见,「自性空」是正见。印顺导师在《性空学探源》说:「所以无论是理解、是事行,从有以达空,是必然的过程。……先有通达缘起法相的法住智,然后才证得涅槃智,这是必然不可超越的次第;超越了就有流弊。」圣龙树恳切地告诫我们:「信戒无基,忆取一空,便成邪空。」能不慎乎!
三、中道
缘起即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而内证于寂灭。既然缘起即空的假名安立,可用以洗除人类自性的倒乱错觉;又为什么再说「中道」呢?因为凡夫通常不是执有,便是执空,落入相待的边见。佛法所以讲「中」,不是折衷,而是怕凡夫把「空」曲解成什么都没有,或误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才以「中」来彰显它。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引言〉中说得精确:
缘起无自性而即空,如标月指,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别而寂灭,所以空即是「中道」。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所以,缘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说明上,虽有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明事物的本性。
圣龙树在《回诤论》中,既明白地说到三者的同一(「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在《中论》〈观四谛品〉,也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空、中道的同一,为信解佛法所应当先有的正确认识。中观学,也就是对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严密的阐发者。龙树把握了这个(缘起、空、中道这三者的同一),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惟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
龙树学,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可知龙树揭示缘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两边的中道为宗极。在《中论》里,每品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等。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空、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现观。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待续)
注:详见印顺导师着《佛法概论》〈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三十五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放掌请坐,阿弥陀佛。这边有一个问题很重要,这位同修问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5
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四十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好,放掌请坐。阿弥陀佛。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今天晚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5
太上感应篇(第十二集)1999/5/30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19-012-0012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下面给我们说了六桩事,也就是
太上感应篇时间:2023-08-19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二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四页,第二行中间看起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二集)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们继续看经文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3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二集)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今天我们学习第九章,我们先把这章的经文念一遍: 【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好听)《佛在你心里》无论千年万年,佛都会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文 | 心岩一年前,看过一位美国加州艺术家Barbara Daniel的一些漫画,是一些非常另类的漫画。当时也就是看一下而已,虽然对此有过思惟,并不深入。直到现在修学近两年了,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圣空法师答疑:学佛后能吃鸡蛋吗?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海涛法师:特别想学佛,如何找到自己的根本上师?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4
文 | 惟槿本周再次学习了《佛教的环保思想》,在反复领悟法义并结合现实闻思后,深刻认识到佛法提倡用知足常乐、净化心灵对治欲望和贪婪的必要性。佛法认为幸福是众缘和合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地藏经是佛学的基础,是因果的教育,送给广大学佛者.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5
盘点80年代最火歌舞曲,陈慧娴、邝美云经典,张国荣、谭咏麟依旧争霸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第十九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放掌,请坐。诸位同修:时间过得很快,今天第七天,我们《地藏经》刚学到第六品,还没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从净土谈环保1990年1月7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主讲:释传道 纪录:谢杏熏壹、前言各位菩萨,大家晚安!三日来承蒙诸位热诚地参与人生佛学讲座,个人觉得非常的荣幸!佛教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四川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速速的歌声的视频原声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第十八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放掌,请坐。下面请掀开经本,第六品,《如来赞叹品》。上一堂课,地狱名号品,简略的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中观思想的实践(下)主讲:释传道纪录:谢芳珠参、中道的内容与意义一、中道的内容佛法是宗教,宗教的特质,除了理论哲学的分析论证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理想的实践。佛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第二十六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放掌请坐,诸位同修,又到我们讲课的时间,这个地方有两张纸条,先讲一下。第一个问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第二十八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放掌请坐,诸位同修《地藏经》学习到这个地方,一天一天接近结束了,而我们上一堂课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妙心法雨1997.3.27~5.1 每周四晚间七点半至九点半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一)壹、绪说一、讲说缘起法云文教协会成立至今,已近十年之久1!不论在慈善救济、社会教育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三门岩寺位于宜州市北郊,距市中心两公里。集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和游览胜迹。始建于唐代,景区建筑分主、侧峰,有十八溶洞,洞中有生根石刻成的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第二十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好,放掌,请坐。诸位同修:我们《地藏经》学习到这个地方,学习到转读尊经,刚好今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往生弥陀净土、兜率净土修持难易比较常照法师 前言大德,当您未探讨「二处净土往生因缘比较」前,请先看「佛说佛名经」,以便认识「西方极乐」和「娑婆世界」的时间对比。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星云大师向药师如来祈愿文.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1997.5.8 讲于法云文教协会法句经讲记(三)主讲:释传道〈无常品第一〉二、释颂义及因缘4.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驶,驶,音(史)su2时矩切返,音(反)hoan2喜管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第十三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诸位同修,《地藏经》学习到这个地方,大家应该能发现,《地藏经》,《地藏经》里面的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
一首印能法师佛歌《大悲咒》,听完的人都好了
圣宇法师时间: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