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维摩经》与社会关怀《维摩经》是大乘经典中非常殊胜的一部,它包含基本佛法,却又超越于基本佛法;它入世于人间,而将人提升到佛的层次。众生(人)和佛并非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是在同一环境中并存着佛和众生,端看我们以什么心态来看待世界。以佛心看,众生界皆同佛界;以众生心看,佛世界亦不过是众生世界;以执着心和烦恼心看,这个世界是众生的五浊恶世;以智慧心和慈悲心看,这世界就是佛国净土。秽土和净土、众生和佛、烦恼和智慧,并非存在于两个对立的环境,而是一而二,二而一,是超越于一和二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的出典,便是《维摩经》。《维摩经》在中国的翻译前后共有七种,从汉朝经南北朝,到最后的第七种是唐高宗时玄奘三藏所译,叫作《说无垢称经》。在此所讲的则是根据三藏鸠摩罗什所译,在汉译本中排为第六种的《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经》。罗什三藏的翻译,文辞流畅优美,以口语和对话的表现方式代替论说性的教理阐扬,以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描述当时说法的情景,来表达《维摩经》的思想,堪称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平剧中「天女散花」的戏码,即取自《维摩经》。《维摩经》中所叙述的人物层面相当广,经中所提到的无论是佛、菩萨、天人及人间的阿罗汉们,均是以人性化的形态出现,只是他们的福德较大,相好庄严,智慧高于一般人。这部经的特色是不用说教式及思辨性的方式表达,而是用文艺性、对话式的演出,因此让人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维摩经》共有十四品,三卷。要逐句讲完,相当不容易,因此我配合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论点,从《维摩经》中摘录出相关的段落文句重新编辑,成为六个主题。我不敢说自己是最会讲经的人,更不敢说我所讲解的《维摩经》的意思,就是当时维摩会上佛与菩萨们所要表达的意境,不过我是非常诚恳的和用心的去思考、体会《维摩经》,把它运用到生活中,透过我自己的体验,介绍给诸位,当然,我不会违背佛法的根本原则。第一个主题是「《维摩经》与社会关怀」,我把它分为六大节。一、众生(人与人)的交相互助即是社会「众生」这个名词的涵义很广,许多人把它当成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也有人把它分为有情(动物)及无情(植物)的两种。而佛典中的众生,梵文Sattva是有情之意,我将有情众生又分为四个层次,由低而高分别为:1.有细胞的生命现象而无神经组织,更无思想和记忆。2.有细胞也有神经组织,但无思想和记忆的生命现象。3.有细胞、有神经组织,还有记忆力的动物。4.除了具备上述三类条件之外,再加上有思考能力的动物。第四类具备思考能力的众生,就是人,能懂佛法,也能修行佛法。其他三类的众生,就很难懂得佛法,也难从事修行了,所以佛说「人身难得」。众生又分有形及无形,无形众生包括鬼、神、天人,以及诸佛菩萨等的法身和报身,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见。因此,以人的立场而言,众生应是指「人」才切合实际,而佛法化导的对象,亦是以人为主。《维摩经》里提到的众生,包括佛、菩萨、罗汉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护法神王等,但多以人的形像出现于法会。《维摩经》里的社会指的是什么?在〈佛国品第一〉即提到:「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就是众生的世界。众生一起来到佛的说法处,当时佛在「毗耶离」城,是佛世的印度六大名城之一。毗耶离的意思是广严,是跋祇国的首都,又叫毗舍离城,它的种族叫离车族。「庵罗」也是梵文的音译,是一种像桃又像梨的水果,叫作柰。园是果树园。庵罗树园(
#256;mrapāli-ārāma)是一个名叫庵摩罗女的女居士所有,她为了尊敬供养释迦牟尼佛而奉献出来,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修行及弘法的所在地。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有好几个很有名的道场,如祇树给孤独园、迦兰陀竹园等等。毗舍离城的庵罗树园是其中最有名的道场之一。此时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是因为有一位维摩诘菩萨正要说法,释迦牟尼佛要向大家介绍,让大家认识他,去向他请法。当时释迦牟尼佛座前有「八千位大比丘」,他们都是知律知法,有修有证的,故称大比丘。刚才陈院长赞叹我是律师,也是法师,又是禅师,我是愧不敢当。不过,既被称为大比丘,就必须具备以上所举的三种条件了。否则仅能说是正在学做比丘的出家人。另外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都是「众所知识」,也就是大家都愿亲近的菩萨善友,他们都有广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能令众人敬仰、学习,并以他们为榜样,故称之为「众所知识」。佛经里的「善知识」即是善友,是从佛法的知见上、修持上、道德上,对人有大帮助,这些菩萨们非常慈悲,可用经文中的两句话来形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也就是不等他人请求就能随缘摄化的不请之友。在大部分的经典中可以看到,都是经过「请法」,佛才说法;佛以后的弟子们说法,也是要有人请求开示,才能够说法。今天陈院长为大家向我请法,要我在台湾多带禅修活动,多做弘法开示,这是陈院长代大众请法。说法者之所以要让人请求,是表示对于佛法的尊敬,如果不请而说,容易让人误以为没有价值,故为表示佛法的崇高和对佛法的尊敬,要有人请法,然后说法,是必要的。此处介绍的三万二千位菩萨们,关爱众生,就像慈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孩子并不知道要请求母亲给予什么,母亲却知道孩子们的需要,而主动地给予,此乃出于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今天陈院长为台湾的社会大众向我请法,那表示他是一位尊崇佛法的善知识,他是一位代大众请法的菩萨。在当时《维摩经》的社会成员之中,除了上述的大比丘、大菩萨之外,还有「诸天」的天人及「护法龙天」,这些是凡夫的肉眼无法看得到的,天人以微妙的物质为身体,他们有大福报,但智慧不够,所以虽享天福,仍不得解脱,天福享尽,下堕三恶道。八部龙天是天人的扈从,其中有善根的诸天及神王会来佛所,听闻佛法、修菩萨道、护持三宝,所以当释迦佛要向比丘和菩萨们介绍《维摩经》的大法之时,这些诸天和护法龙天亦都来了。另外还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里的比丘、比丘尼不同于前面所提的大比丘众,而是一般在学习戒律、法仪及修行方法的男女出家二众,而优婆塞和优婆夷则是初发心的男女二众在家菩萨。以上这些众生都到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集会在释迦佛陀座前。这些圣人和凡夫,集会在一起,就是一种大社会的现象。许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身分的圣人及凡夫,集合在一起,就是条理井然、互通有无的社会,这个特质在《维摩经》里表现得非常的充分。二、众生的共同生活是社会「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佛国品第一〉这段经文中出现了三句「佛以一音演说法」的重复语,是什么意思呢?诸位都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就像千江之水能够处处映月。月亮只有一个,然而只要有水的地方便能映出月亮来。观世音菩萨如此,佛就更有此功能和神力。「一音演说」有多种解释:一谓佛以一种语言说法,或谓佛在一段时间说同样的法,亦可解释为佛讲的是同一层次的法,但听法者的层次虽不同,而每一层次的听法者,都能听到适合他们各个层次的法义。我们人间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有的人只懂得一种语言,有的人懂得许多种;有的人只能懂一个层次的道理,有的人任何层次的道理都能了解;层次越高的人,懂得的道理越深越广;层次越低的人,懂得的范围越浅越窄。佛说法时,只用一种语言,或一个声音,或只讲一个层次的法义,却能使众生各随其类得到各取所需的利益。此处的「众生」除了人间身的人类之外,还包括天人、护法神,及许许多多来自他方佛土的菩萨。有善根者,听闻佛法,各得不同层次的利益;无善根者,听闻佛法,也会曲解法义而毁谤佛法。例如最近有人说我对不起他,我就说「我很抱歉」,结果他便拿着我这句话到处宣扬。其实我只说我很抱歉,让他觉得我对他不起,但我从未说过我有什么对不起他。又如有一次在一个说法的场合我说了一句「佛是慈悲的」,下座之后就有人追来问我:「师父慈不慈悲?」我答:「佛是慈悲的,我当然学佛了。」他马上向我要三千元,我不给他三千块钱,就说是不慈悲了。请问:像类似的人,能算是各取所需地理解法义吗?「众生随类各得解」是说高层次的大菩萨们听到的正是大菩萨法,罗汉们听到的是罗汉法,天人听到的是天人法,而人间一般凡夫听到的就是人间法。因此,佛法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独觉、菩萨、佛,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每一乘佛法都是导迷归悟,趣向佛乘。《维摩经》中的释迦佛,是在同一个时间对各不同层次的众生说同样的法,而众生则各依其自己的别类,听到他那个层次、那个别类的语言及法义。这就是「众生随类各得解」的意思。昨天早上,我跟我的出家弟子们说:「我们法鼓山的根,已经深入于整个台湾。」通常人们看树,只看到树叶及枝干,看不到根,而我们看得到法鼓山的根已普遍深植于台湾的社会。说完后我马上问一位弟子:「我们法鼓山的根在那里?」他答:「师父!法鼓山的根在我们的心里。」他理解的和我所说的差距不小,他的理解虽然没有错,我们法鼓山可以影响人心,但他的心量太小,只想到我们自己,忘了社会大众。应该说:「我们的根是植基于台湾二千一百万人群之中,不论直接或间接,所有听到或接受到我们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及『人间净土』理念的人心,都是法鼓山的根基所在,甚至他们未必是佛教徒。」由此可知,各人对于语言的理解与体会,差异很大。现在请问诸位:「今晚我们的根种在那里?在我心里还是你们心里?还是都有?」有人说:「今晚人间净土就在国父纪念馆。」那么可以说我们的根就在今晚来国父纪念馆所有听众的心中!我们也希望透过中华电视台的录影转播,把人间净土的根深植于每一位听到、看到这场演讲的听众及观众的心中。接下来看「神力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此处的神力是指佛的福德、智慧与慈悲,已到了出神入化不可思议的程度。佛的福德力、智慧力、慈悲力是无限的,能使不同层次的人听到不同层次的佛法,获得不同层次的利益。佛陀也说人间法、天人法、二乘法、大乘法,可是佛说的人间法与一般世俗人说的世俗道理是不一样的;佛虽也说人间的父母、夫妻、子女等的种种世间事,听起来像是说的世俗事,实则是为要将世间的众生,从凡夫的层次,向着菩萨、佛的层次提升,佛说世间法是为化导众生走向出世间;佛说出世间法是为化导二乘圣者迈向佛乘。这就是佛的「神力不共法」。因为只有佛的神力才能做到,故名「不共法」。一般人讲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讲男女事就是男女事,无关乎菩萨法及佛法。而《维摩经》就不同了,经中〈佛道品〉有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虽然也是讲父母、妻儿、儿女、房舍,却都是回归佛法的。「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是说众生各依其不同的层次、需求,听到了他们所想听到的法、所应听到的法,很欢喜并得到法益,这也是佛的神力所致。有一次我和几位出家众一起开会,各说各话的谈了一阵,我说:「今天谈话,没有交集的结论,好像没有开会一样。」其中一位比丘尼则说:「我们今天各自说了各人想的,各自听了各人说的,各说各的,各取所需,虽然没有结论,但各人把心中想讲的话都表达了,也听到自己想要听的话,不算白费。」这似乎也有些《维摩经》的意境喔!「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也是佛的神力所致。举个例说,佛教讲「苦」,很多人一听到苦就害怕。曾有一位居士看到我们出家众,既无家累,又有饮食供养,有得住、有得穿,到我们寺院作客受招待时,吃了一餐好素斋之后,就说他也想做和尚了,理由是世俗间的生活太苦了。我说:「做和尚更苦,那些好素斋是给你们这些不能吃苦的人吃的,我们平常不会吃这些东西。」出家人身无长物,只求平常饿不死,过冬冻不死,每天早起晚睡,白天为大众服务,早晚要禅坐课诵及礼拜,终年无假日,终身无假期。若你真想出家,要有心理准备。第一,出家生活,吃得差、工作多;第二,出家的苦修苦行相当于下地狱,如想出家,要有「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心理准备。唯有如此,在出家之后才会发现无碍自在的意境。这位居士听完了我的话,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他说:「我宁愿将来下地狱,不想现在就下地狱。」另外有一位菩萨,今晚亦在听众席上,当时他想来出家时,我告诉他:「出家以后,非常的苦,师父骂你,师兄怪你,师弟烦你,在家信众要求你,那是苦不堪言的事。」他说:「这是消业障,地藏菩萨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很想试试看。」结果他真的来出家,而且出家得还不错,请各位给他鼓掌鼓励!「厌离」是说,同样的苦,有人害怕,有人欢喜,有人厌离。很多人知道世间是苦的,也亲身体会到了苦,所以起厌离心而出家,那是小乘。以大乘的立场看,厌离生死不是必要,厌离五欲才是根本,没有厌离五欲的心就不是菩萨,厌离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厌离世间的名、利、权、位、势,而人还在世间度众生,方为真正的厌离,发这种悲愿的菩萨行者,就被称为大乘的菩萨。「断疑」的意思是指明确地知道世间的一切是无常,且无常是苦的本质。今天上午,有几位太太来看我,他们的儿女要出国留学,明知是好事却又舍不得,而哭得老泪纵横,这是人之常情。但要想通:世事无常,从无而有,从有而无,一切现象,本来如此,永远如此。我们出生时,来是一个人来;死亡时,走也是一个人走。人生在世,是来受报,是来造业,有因有果,因缘聚散;知有因果,便可不落断见;知为因缘,便可不执常见。佛陀说法,能令众生断疑生信。不论众生在闻法之时反应如何,或恐畏、或欢喜、或厌离、或断疑,都是进入佛法的方便。故也唯有佛陀具足这样不共神力。这一段《维摩经》是强调佛说的同一句话,各人皆因层次不同、情况不同而得到不同之体会,获得不同的法益。与许多层次的许多人说法,便是为了净化的社会生活。三、菩萨如何关怀社会「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方便品第二〉作为一个菩萨,为了深植善根,必须上求佛道;永无止尽、永不懈怠地修学佛法、寻求佛道、供养诸佛。维摩诘已供养了无量诸佛,但仍要继续供养诸佛,直到成佛。菩萨能供养诸佛,必定会勤修佛法,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利益自己,下化众生是利益他人,因此有下面两句经文:「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维摩诘大士于此处不讲度众生而讲「度人」,可见《维摩经》的对象是以人为主,众生是以人为中心,以善巧方便居住在印度的毗耶离城,成为一个居士。他以什么「方便」度人呢?是用慈悲和智慧。以慈悲心现居士身,用智慧力来帮助众生。所谓方便,是佛菩萨慈悲,应诸机之方域,用适化之便法,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佛国品第一〉佛的净土在那里?常识所了解的佛国净土,东方药师佛的净土是在琉璃世界;上方香积佛的净土是在众香国;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在极乐世界。《阿弥陀经》里提到六方诸佛,诸经论中常说有十方诸佛,各个都有其佛国净土。但释迦牟尼佛介绍《维摩经》时说,「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菩萨的佛土不在佛国,是在众生群中,有众生之处即是菩萨之佛国净土,有众生需要诸佛菩萨度化之处,诸佛菩萨便在该处出现,菩萨必须深入众生群中,有众生可度才能成佛,菩萨不度众生便不是菩萨,更成不了佛,亦无佛国净土可成就。所以只要有众生需要菩萨调伏的地方,菩萨就在那儿出现,那儿就是菩萨经营佛国净土的世界。请问诸位,我圣严的佛土在那里?以今晚而言是这个国父纪念馆,我在台湾弘法,我的佛土就在台湾;当我到中国大陆、美洲、欧洲弘法时,我的佛土就在那些地方。因此地藏菩萨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非常可敬的,因为他是下地狱去度众生,他的佛土就在地狱中了。菩萨的净土都是为「饶益众生」,也就是用佛法的理念及方法,非常充足丰富地利益众生,而非仅花些小钱,给件衣服或一碗饭吃等的物质救助而已。「饶益」是要用慈悲和智慧的佛法,标本兼治,使人得到佛法的利益,即能解脱生死烦恼之苦。地藏菩萨发愿下地狱去度众生,诸位敢不敢去?但也不要勉强,初发心菩萨贸然先到地狱去,可能就出不来了。而大菩萨下地狱不是受报,亦不会觉得痛苦、烦恼,所以他们能不畏艰苦,积极入世,甚至到地狱中普度众生。四、深入人间关怀社会阿难白佛言:「……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弟子品第三〉阿难说他回忆释尊以前有一次患了小病,需要牛奶,阿难便到一个大婆罗门家去托钵要牛奶。大婆罗门家是大宗教师阶级的家庭之意。这段话是说明佛原是不会害病的,但为了度众生,需要一个弘化佛法的因缘,故示小病需要牛奶好促成阿难去大婆罗门家托钵,这是行化因缘,为度众生,佛才示现有病。当时维摩诘见到阿难尊者在那里托钵,便过来问明原因,即对阿难尊者说:「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弟子品第三〉维摩诘说佛不应该有病,佛的身体根本不会害病。他指的是佛的法身,凡夫仅见佛的肉身,大菩萨所见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遍在恒在,是无漏的,不会有任何烦恼。既无烦恼,自然不会有病,怎么说释迦牟尼佛有病?可是当时的阿难尊者,尚是一个未证四果的三果圣者,尚未到达大菩萨的境界,所以看到的是能示现疾病的应化身佛,与维摩诘所见的不同。即闻空中声卅:「……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弟子品第三〉以上三段经文是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阿难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害病,以为佛真有病;第二个层次是超越于有病和无病,维摩诘菩萨认为佛是不可能害病的;第三个层次是说看到佛生病是真的,但是佛本身是不会害病的,为了救度五浊恶世的凡夫众生才示现小病的。第一层次是阿难所见的太低了,第二层次维摩诘菩萨所见的又太高了,第三层次恰到好处,主要是说明佛的出世是为了关怀人间社会。我们目前的社会十分混乱,人心浮动不安,这样的社会更需要佛法。有人借口太忙不能学佛,我说就是因为忙才更需要学佛观心,因为身忙,心也忙,忙得晕头转向、心浮气躁,更需要学佛安心。也有人说等到老了再学佛,我说老了就来不及了,人人都及时学佛,及时有用,迟一天学佛就多一天的损失,老了再学,损失就太多了。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这一段经文的精神相当伟大,所谓「从痴有爱」,「痴」是无智,「爱」是贪欲,「我」是以无智的「痴」为本,由痴而有了贪爱,便是「我」的病灶所在。痴不是发疯,是对世间现象的原则不清楚。世间的一切现象皆为因缘生、因缘灭,生灭无常,幻有幻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把自己所有的看得太重,便不会放不下提不起。由于世间法是因缘的生灭,已经是不好的,加上好的因缘可能转好;已经是好的,遇上不好的因缘也可能变坏。故而我们应把握因缘、创造因缘。然而实际上「有」并非常态,故也不要执着于「我」及「我所有」,那么「自我中心」自然能摆下来,便是离「痴」的智者。「我病」的「我」是贪、瞋、痴等烦恼的根源,「痴」则是「贪」与「瞋」的根本。一切众生都有贪瞋痴,所以都害病,因此连累了维摩诘也害病了,如果众生都不病,维摩诘也就没有病。为什么呢?菩萨为了度众生而进入众生的生死大病之中,就不能够免于有病了。众生的生命现象,即是生、老、病、死的过程,生了一定会死,在生死之间一定会病,「老」是时间过程,有生理的及心理的两大类,如果众生都离病,菩萨自亦无病。这个精神其实相同于地藏菩萨所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换句话说,为因应众生都在大病,菩萨为度众生,也不能不显现病相。「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这段经文是说,菩萨正如慈爱的父母一样,看到自己的子女害病,就像自己害病一样,甚至比孩子感受到更深的病苦。若众生病愈,菩萨的病也就好了。这个菩萨的疾病是从何而引起的呢?菩萨本身无病可害,因为有大悲心怜悯众生的关系,示现有病。大悲之意是以平等心救度每一个有缘的众生。大菩萨看待一切众生都像看待自己,也像看待自己的独生子一样,故称为「同体大悲」。菩萨的福报非常大,可以不受任何苦报,只因看到众生可怜,不忍众生受苦,所以与众生生活在一起,示现与众生相同的种种病相,以便于度化。五、为社会大众点亮无尽心灯现在有很多地方都在传播「无尽灯」的观念,这无尽灯的典故即出自《维摩经》。「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菩萨品第四〉这是说,当某一个人的心理有了智慧和慈悲的光明,便应把自己拥有的这种光明,辗转地传播出去,传给一切的人,可以称之为弘法,禅宗便依《维摩经》叫作「传灯」,一般法师以语言弘法称为「说法」,禅宗以心传心名为「传灯」,是传智慧与慈悲的心灯。今天诸位在此听讲《维摩经》,得到了一些智慧和慈悲的消息,是否也点亮了你们的心灯?我知道我的心灯有多亮,至少是在借着诸佛的明灯来为众生放光,请诸位向佛法点灯,点亮各人自己的心灯。人人心中点亮了智慧和慈悲的光明灯,人格便能提升,人间的净土就能出现了。一个人关怀千百人,人人关怀千百人,我们的心灯无尽,我们的社会也就普遍地温暖和净化了,这是我对提倡人间净土有非常坚定信心的原因,为什么?因为《维摩经》讲,人人都可以成为无尽的灯。我们这个世界,只要有人弘扬佛法,只要有人提倡净化社会,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净化。六、入乡随俗,关怀随缘我们都知道「入乡随俗」这句话,菩萨度众生也是应该如此。《维摩经》的〈香积佛品〉,介绍此娑婆世界的上方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佛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依正,一切皆香,有九百万菩萨都想来此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到维摩诘等诸菩萨众。当时的香积佛即嘱彼诸菩萨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香积佛品第十〉本经〈香积佛品〉,介绍此娑婆世界的上方过四十二恒河沙数的佛土,有一佛土,名众香国,佛名香积,在此佛土中的正报大众都是菩萨,依报环境全都清净庄严,而其特色,一切都是芳香的,超出十方诸佛世界的天人之香。共有九百万的菩萨希望到这个娑婆世界来亲近供养释迦世尊并与维摩诘等菩萨会面。香积佛便告诉这九百万菩萨们说:「你们可以去娑婆世界,但要把自己身上的香气收摄起来,否则会对娑婆世界的众生产生惑乱作用,令他们心生烦恼;同时也要把雄伟高大的庄严身相缩小,以免给娑婆世界求菩萨道的众生,见了自惭形秽,此界人类身相矮小,而且身有体味而显得丑陋,相形之下,可能会自失求学菩萨道法的信心。」因此香积佛希望这些菩萨们把自己的众香庄严相收摄起来,再到娑婆世界来,免得娑婆众生闻香见形而感到自卑和羞耻,自觉丑陋而感到惭愧没有信心,故称为「鄙耻」。此外香积佛还告诉这些菩萨们,到了娑婆世界也不可以生起看不起此界众生的心。这就是说,菩萨到任何一个社会和环境中去,都会为了容易被众生接受,而以方便力适应那个环境,他们会收起他们的福报庄严智慧相,以非常平凡的身分和形态出现,先将自己同于他,渐渐地让众生接受自己和追随自己。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台北市的善导寺担任佛学讲座,有一位穿得破破烂烂,还背了个破篓子的居士要求见我,另一位常来听我讲经的居士告诉他:「法师不会见你的,穿得这样破烂,太不礼貌了。」他一再向那位居士恳求见我一面,我知道了就出来见他,他见到了我,顶礼三拜,便塞给我一个大红包,并且对我说:「师父您要去留学,我这一点积蓄供养您的。」那是一位已经退休的小学教员,他常常现乞丐相,在台北街头与穷苦人为伍,虽然衣着破烂,他的慈悲布施供养之心,却使人起敬,使我难忘,真是一位菩萨行者。所以,菩萨到什么样的社会,就显什么样的身相见人。他们没有固执某一种形相,不会拘泥于某一种方式,而以体恤众生为原则。维摩诘语众香国来诸菩萨卅:「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香积佛品第十〉这些话不是恐吓人,也不是威胁人,佛要说明刚强难化的众生相及果报相,目的是警惕,譬如什么样的人造了什么样的恶因,便会下堕地狱受苦罪;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恶事,便会沦为畜生的苦报,但仍有很多人不信。事实上,地狱、畜生、饿鬼,都真是有的,种种的危难险恶处也都是事实俱在的。佛为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而说有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果报。如果愚痴顽强不愿接受佛法,不想修学戒定慧,便有可能由于贪瞋痴等的烦恼心重,造作杀生、盗贼、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贪嫉、瞋恼、邪见的十重恶业,即受种种恶报。佛为这些众生而说这些法。本经同品云:「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地狱」及「饿鬼」,人类的肉眼无法见到,但事实有此二类受苦众生;「畜生」是除人类之外的一切动物。此三类众生,或因苦重,或因受缚,或因愚昧,都无缘接触佛法,修行福慧,故名「难处」。若造十恶行,即受十恶报,也是苦趣。造恶业得恶报,离恶业即离恶报。进一步若修佛法,便修净业而离罪垢;修持佛法便能从有漏业成无漏业,从邪道入正道,从有为成无为,从世间入涅槃了。「此土菩萨,大悲坚固」,因为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可修,其他净土则无也。所谓「十事善法」,本经本品有云:「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香积佛品第十〉这些佛法都是为了劝我们用功修行十善、三无漏业、六度四摄等,起大悲心;在娑婆世界修学佛法,行菩萨道。因在此土度众生,要比众香国诸菩萨们在众香国度众生的功德更大;在此娑婆世界一世之中所度众生的功德,比在众香国百千劫度众生的功德还大。为什么呢?因为众香国的众生福报太大,环境太好,身上是香的,吃的也是香的,身相庄严,所见所闻都是好的;而我们这个世界所见所闻都是烦恼相,娑婆世界的众生比起众香国的众生可怜得多,所以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应该留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诸位菩萨听了《维摩经》后,要在这世界上尽一生之努力度众生。至于来生到那里去?倘若自己尚无把握,就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发愿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然后才能成佛,否则到了极乐世界不愿再来是不可能成佛的。但是如果信心具足,那就不必求生极乐世界,生生世世都在此世界修行菩萨道,经过三祇百劫,必定成佛。我有好多弟子,跟我打完禅七后,均信誓旦旦,愿生生世世追随师父一直到成佛为止。我说:「如果我每一生都在娑婆世界经常受苦受难,你也愿意追随吗?」他们便改口说:「师父,那请先帮忙让我开悟,否则就帮助我往生极乐世界,不退之后再来人间吧!」能发这样的愿心,也是很好的。但在开悟之后以及往生极乐世界之前,希望大家要用佛法把这个现实的社会照顾好,把自己和家人照顾好,才是初发心的菩萨所应有的责任。(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讲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
就在这时,有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祗世界里,所有地狱里的分身地藏王菩萨统统都到忉利天宫里来集合。与此同时,由于依仗佛力的加持,使得曾经受到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03
第二讲教下的开悟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徐恒志( 2000年5月)许洪亮编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佛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陆、福慧双修问:如何无我?答:只要不断培养觉性,觉性越高,我执就自然逐渐减少了。问:无我跟空一样或不一样?空是大乘后来传承的,一直强调空。在此一直强调活在当下,究竟是指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二讲我们一般想罗刹应该是很凶的,实际上各个所谓世界的王,对他那个世界的众生来说都是福德智慧庄严的。我们看他的偈诵,他赞佛,以美妙音节相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4
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第三愿是“各得真金色身愿”,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国中天人”——这四十八大愿讲的天人就是指他见、思惑没有断,是带业往生的凡夫——国中天人他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4-04-25
1. 为为善恶在一念间,修修福慧于方寸中。2.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小小善愿能救世界。3. 天地有作育大德,我岂无慈悲宏愿。4. 救度众生是提起,不住着相是放下。5. 漫天红尘心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4
这座是寺庙有千年历史,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外观华丽精美乘坐热气球游荡于广袤的蒲甘平原,一座寺庙在塔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它就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葛道帕林寺。相比于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4-08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轨则。中国讲「伦理」最早见于《孟子》。此后,「五伦」建立便成为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
实用佛教时间:2024-04-01
第二课经典的结集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
佛教史时间:2024-03-31
维摩经(维摩诘所说经)维摩经(维摩诘所说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
佛经时间:2024-01-31
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从前,有兄弟二人一起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参禅打坐,却忽视修福德;弟弟则相反,常做善事,广行布施,供养三宝,积累了大量福德,但不重视学经闻
佛教故事时间:2024-01-15
子二示无大小义分二。丑初疑问阿难不知,见大见小,乃因前尘而殊,并非见性有大有小。因闻佛说,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遂又计执,以为见阎浮提时,见性甚大,可谓周遍;今入室时,唯见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3-11-27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与受用,所以现在修行人也好、念佛人也好,真正能得道的,就好像凤毛麟角毛一样
汉传人物时间:2023-10-01
卷一 方便品 第二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
佛经时间:2023-09-12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 方便品第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 以上所说佛国一品是佛陀开示唯心净土的法门,但并不是生硬的否定了缘起的幻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1、在学佛道路上,你一定会有一些疑惑急于寻找答案,或是您已经找到的答案还不够圆满;2、在学佛道路上,也许有人向你请教学佛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许凭你现在的知识还无法很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时间:2023-08-11
作者简历民国十九年(1930)生于江苏南通农村张氏民国三十二年(1943)出家于南通狼山广教寺昭和五十年(1975)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1977-1978年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兼大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时间:2023-08-11
聖嚴法師严格地说,中国人是杂修的佛教。例如:为了求现生的健康、长寿、消灾、免难而持诵《普门品》、《药师经》、《大悲咒》或念观音菩萨及药师佛圣号;若为求西方的未来
答疑解惑时间:2023-07-18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二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讲|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妙啊!菩提是个梵语,译作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什么样的心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9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二讲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罗汉托空钵 修慧不修福从前,有兄弟二人随佛陀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打坐参禅,却忽略了随众作务,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则是勤劳工作,布施济众,广修福德,但不
佛教公案时间:2023-07-06
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就是在座的游居士。目前台湾各大学都有佛学社团的成立,大多数有善根的学生对佛学很有兴趣研究;有些不但求知,还能依
妙莲老和尚时间:2022-03-05
有则寓言故事说,有位穷困的老僧,自知无福,希望透过培福让来生得到好果报。可是他没有物品可以布施,于是就把衣服脱了,坐在草丛里喂蚊子,藉此来培植福报。老僧死后,由
圣严法师时间:2022-02-20
真有亡灵吗?当然。 超度有用吗?是的。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怪异事,不过,先要探究清楚,如果不是空穴来风,便可以用佛法来开导这些灵体。碰到怪异现象时,先要查明真相
圣严法师时间:2022-02-19
我有幸见到圣严法师,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佛法、不谙规矩,见到师父竟然跟他握起手来。后来发现所有佛教徒都是以双手合十来打招呼我应该很专心地跪下磕头再站起来,跪下磕头
林青霞时间:2022-02-19
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与受用,所以现在修行人也好、念佛人也好,真正能得道的,就好像凤毛麟角毛一样,越来越少。因此我
宽运法师时间:2021-08-31
问:我已很能接受‘无我’、‘无常’及‘一切唯心,万心唯识’的观点,但总觉得在内心深处,仍有一个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我’在,不论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或在修行之
佛学入门时间:2013-12-19
圣严法师在俗时遇鬼的故事摘自:归程·圣严法师自传我们通信连的营房,是建在金山乡的公墓边上,正因为我们跟公墓做了邻居,所以发生了几桩怪事。有一晚,大家睡得很
佛教故事时间:2014-02-14
问:最近家庭暴力问题很受重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但是多数人劝合不劝离,都说夫妻是相互欠债,所以要多忍耐。真是这样吗?圣严法师答:不对,把家庭暴力说成是前世因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问:有的人和情人分手,会带着刀子去谈判,想要杀人:「既然我不能得到你,也不让别人得到你。」爱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恐怖?为什么谈恋爱变成这么高风险?原来很美的事,都不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问:劈腿族是爱情国度新名词,以前叫脚踏两条船,但现在船不只两条,有些人还可以同时和许多人交往,脚下踏的「船」,多到可以组舰队。法师对劈腿族有何建议呢?圣严法师答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问:为什么相爱的人,反而会相互伤害?圣严法师答:人的恩怨瞋爱都是并行的;如果只有爱,没有其他的情绪,就不是普通人了。一般的人,愈是对爱的执着太深、太强,就会愈希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爱」本是一种值得歌颂的高贵情操,人间也因为有爱而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机。但是近几年来,国内却经常发生情杀的悲剧,这是因为人们不明白爱的真谛。爱可以分为「自私的爱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1.断所有情缘每个人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到底有多少情缘存在?答案每人不同。一般人若有愿早脱三界了断情缘,最好是出家。出家发愿守戒,情缘现前时佛力会助他(她)消除(
其他文章时间:2014-02-14
如何才能心安平安呢?圣严法师表示,现在社会普遍有种不安定感,这种不安定感是由每一个人所形成的。所谓平安,有心理的、生活和生命的平安。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环境牵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问:日本有年轻人透过自杀网站相约自杀,而台湾也有自杀网站,既然人生是苦海,为什么人不能自杀?圣严法师答:许多人不知为何而活,不知道为什么有了生命以后,一出生就要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圣严法师教人对付生气有一套:把意念放在丹田或脚底、数呼吸、念佛号都是,但要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这个世间,要不生气,很难!太多的牵扯、相左、冲突、逆叛、离道&hel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有理不一定走遍天下」、「爱他往往反而伤害他」,在善变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现代人如何能关心别人而不束缚他?如何才能是非分明不伤人?在今天这个时代里,社会上处处充满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有位女居士因为吸-毒被关,出狱后来向我学禅,她边哭边向佛发誓说,如在吸-毒就不是人。结果她后来就把禅堂当成菸毒勒戒所,只要毒瘾一犯就来打禅七。看她几次这样来来去去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佛陀说,人生如梦幻。尤其当生命充满著欢喜和快乐的时候,要把它当成是场梦,何其困难。没有人想从美梦中醒来,更不消说视生命如虚幻了。如何分辨自己是在梦中还是清醒的呢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有智慧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调伏自己的心念。发现自己在失望、生气、悲伤、嫉妒、怨恨时,要立刻设法化解这些情绪;发现自己在计较、比较、贡高我慢时,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著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在佛法上要报的恩有四种:一是三宝恩,二是国家恩,三是父母恩,四是众生恩。第一种是三宝恩其实三宝恩是无法报的,而三宝本身也不需要我们报恩,只是我们以报恩为目标来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我常用一句话来勉励志愿者,也勉励自己:「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不勉强、不挑剔、不可能失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不论是需要我们动手、动脚或动嘴,都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有「谦」卦没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因为谦能够让,让就能够虚,虚才能够容,也就是能够包容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做学问,虽然可为自己,但其并不是专为了自己;一般人,虽不专做学问,但其并不会得不到学问。 所以,凡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否则便是一个(知识)营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在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方面,很多人都以为「圆融」是和「正直」对立的,其实不是如此。「圆融」是非常不容易达到的境界,而且「圆融」应该是要从「正直」出发。「圆融」要是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有次德山宣鉴禅师病了,有人问他:「老和尚,连你都会生病,那还有谁不生病的?」德山说:「有啊!有不生病的人。」那人又追问:「不生病的是怎么样的人呢?」德山就表演给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