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第二讲的讲题是「《维摩经》与福慧双修」。《维摩经》是极受中国人欢迎的一部经。在佛教里分成好多宗派,其中最有名,在中国流行得最广,时间持续得最久,绵延不绝,直到现在还是以它为主流的,那就是禅宗。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留下了一部书《六祖坛经》,里边至少有六处引用《维摩经》的经文。(参考拙著《禅与悟》所收〈六祖坛经的思想〉)有人说《维摩经》是居士佛教的一部经典,因为《维摩经》的主角是一位居士,叫维摩诘长者,他以居士身来为许多的菩萨及当时释迦牟尼佛的比丘、罗汉弟子说法,所有的菩萨及罗汉弟子们,在维摩诘长者面前都相形失色,变成了像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他只是一个居士而已!因此,有人说《维摩经》应该不是由出家人来讲。其实那是错的,维摩诘菩萨虽现在家居士身,却是一位持戒清净的人,所以在《维摩经》里有这么几句经文:「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方便品第二〉所谓白衣,就是居家修道之士,维摩诘以居士身,却具足了出家人的清净戒律和威仪,所谓「沙门清净律行」,至少已具杀、盗、淫、妄的四根本戒,另有比丘及沙弥的行仪。一般的居士是做不到的,所以这是一位大菩萨,不能以世俗的在家身来看他。他现居士相并不等同一般的在家人;他是身居俗家,行仪如比丘,心出三界外,不着欲界的五欲,不住色界、无色界的世间禅定之乐;他有妻有子,可是常修脱离男女淫欲的梵行,这是菩萨的化现,我们无法想象。他有许多的眷属,但对家眷并不贪恋;常乐独身远离。他也着好衣饰,照常饮食,心中常以禅悦为味。是故《维摩经》并不限于是在家居士的经典,乃是出家、在家菩萨们共同需要,大家宣扬的一部重要大乘经典。大乘的菩萨是成佛的根本,如果要成佛,必须修两种法门:第一要入世修福报,第二要超脱修智慧。修福报就是慈悲心,对众生关怀、救济、援助和化导,这一些叫作福行,换言之,修福报就是利益众生。修智慧就是断烦恼,同时也用断烦恼的智慧去协助他人离苦得乐。用智慧来指导自己断除烦恼,也用智慧来指导自己修行福报,成佛之后的佛,是福慧两种功德都已具足圆满的人。想要提升人的品质,必须修福修慧,有智慧才有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修福的最大功德是使大家都有智慧来健全每一个人的人格,这也就是建设人间净土的着力点。这也就是我们法鼓山的理念,这也是修行佛法的两轮和双轨。福慧并重,如鸟两翼,缺其一便不能飞;两翼强弱不一,就飞不平衡,当然也飞不远了。诸位听众菩萨们,因为信佛学佛、听闻佛法,所以是有福的人。而听懂佛法减少烦恼,则是有智慧之人。可知能来听闻佛法,便是福慧双运。我今天在此讲演佛法,也是福慧双修。要讲《维摩经》,自己便需研读《维摩经》、体会《维摩经》,因此也能智慧增长;自己体会之后再来告诉诸位,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佛法的利益,因此而福德增长。我有这样的机会,固然要感恩三宝,也应当感谢诸位前来听我讲演的善友。以下从《维摩经》里抄录了与福慧二门相关的经文,分成四节,介绍给诸位,并请指教。一、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六度万行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佛国品第一〉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分内外,内财是身体,外财是眷属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烦恼的方法。无畏是以慈悲心,使众生脱离怖畏恐惧。若能于自己修学佛法的同时,也以身示范,做义工,出钱出力出时间来护持三宝,弘扬佛法,救度众生,便是三施并行,自利利人。「持戒」是不应该做的不要做,应该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三业,基本原则是五戒十善,细分则有三皈、五戒、八戒,为在家戒;沙弥戒、比丘及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萨戒及在家菩萨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约而繁的一切戒。「忍辱」就相当难了,我们所谓的忍辱是对一些不应该接受到的侮辱、欺负、打击或是莫名其妙的诬蔑毁谤,能够予以容忍谅解。很多人说名誉是第二生命,一旦受到破坏,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可是作为一个佛教徒,作为一个菩萨行者,「忍」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冲击也要忍;刺激要忍,诱惑要忍;痛苦要忍,享乐也要忍;失败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报,不能忍者,好事会变成坏事,小祸会变成大祸,甚至变成杀身灭族亡国之祸。「忍」并不等于逆来顺受,而是尽可能不要以正面冲突,不要以牙还牙、以暴抑暴,要想办法回避,减少双方的损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刚,钢刀虽利,用之不当,容易缺口折断;水势很柔,落地之后则无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断了以后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强的。菩萨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并不等于忍辱;面对众生时,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怀。慈悲是一种包容、接受、涵盖,能够把所有的人,不论是敌人或亲人,不论相识不相识,全部看作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当你遇到恶人敌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往往是来加害你的,让你痛苦,而你还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萨行者。忍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对方,因为不忍辱必然两败俱伤;忍一时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对方,是故忍辱在佛法里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一种表现智者风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忍辱的相似名词是退让,并不是懦弱。退让是不直接跟人逞强,改以绕一个弯转走出路来,或是向下挖一个洞开出一条路来,或是往上翻越一座山岭伸展出一条路来,总之是不直接跟他人起冲突,但还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很多人把忍辱当作逆来顺受,这是错误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个失败者,常常遇到鬼挡墙,但我不会向鬼的怀抱闯去,让他抱住跑不掉,我会采取回避的方式,过去就没事了。因此忍辱和精进,也是相辅相成的。「精进」是努力不懈怠,不借故偷懒,不逃避责任,不畏首畏尾,一旦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便全心全力地投入,不畏艰巨,不怕阻挠,不担心失败和挫折,并且越挫越奋,正如儒家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佛法的精进,是成佛之必须,成佛之后,广度众生,也是精进。「禅定」是一种稳定力、一种安定性、一种相当沈稳和清明的心境。如果我们的心态不稳定,身体的威仪不庄重,必然没有安全感。我们应随时保持身心的稳定,以及待人处世、工作态度的稳定。很多人认为打坐叫作禅定,当然禅坐也是大乘禅法的一种,可是在《六祖坛经》里讲:「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又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智慧」是不用私情及感情等情绪来处理事情,以纯客观的态度和超然的角度来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人、事、物。但于一时间不容易很快做到,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人家判断事情、处理问题较容易,因为他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处理错了也没关系;自己的问题就难了,常因考虑到切身的利害关系而手足无措,难以做决定。所以一定要把自我的立场摆下,才能有无私的智慧。「方便」是用种种方法以便利众生、广度众生,方便众生来接受佛法。方是处方,用种种的处方、观点与作法,来适应时机、适应环境、适应对象,便利众生,得到智慧、增加福报、解脱烦恼,得到真正的自在。我们法鼓山的护法信众,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叫作「万行菩萨」,就是修行六度万行的意思。为什么六度等于万行?凡是种种的方便法门,无数无量的法门,都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涵盖统摄,也可以说,用六度做基础纲领可以开展出菩萨道的种种修行法门来。归纳的结果,布施、持戒、忍辱是福行,禅定与智慧是慧行,精进则兼助福慧两门。布施、持戒、忍辱这三项是属修福报的行为,禅定和智慧是属修智慧的行为,精进则是帮助福慧双修的。我们修福业时要精进,修慧业时也要精进,因此佛教绝对不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宗教,佛教是讲求效率和努力的宗教。如果是逃避现实的,怎能修福?倘若是消极的,又如何修慧?所以必须是福慧双修,才是菩萨道和佛道的修行者。若干佛教徒逃避现实,自修自了,不管人间疾苦,不关心众生的苦厄,这些人必然是不曾了解真正的大乘佛教是什么。过去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教徒,所以佛教被误解很深。今天正信的佛教徒越来越多,所以佛教越来越兴盛。目前的社会需要更多正信的佛教徒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建设人间的净土。而经文中的维摩诘居士:「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方便品第二〉这一段的经文其实还是在讲六度法门,并说明维摩诘大菩萨在人间度众之行仪。维摩诘菩萨所住之毗耶离城已解释过,是释迦牟尼佛时代印度六大名城之一,他是为了度人而用善巧方便住在毗耶离城。他很有钱,资财无量,富可敌国,是一个大富长者。他用这些财产饶益众生,摄受贫苦大众,救济、帮助以及感化、教育他们。现代世界是否也有这样的大富长者?有的,现在的大企业家用他们的智慧、资本经营事业,创造我们国民的就业机会,一个人就业等于一个家庭得到救济。一千人的公司或工厂等于照顾了一千个家庭,每个家庭至少有二、三个人,那么至少有二、三千人因这个公司或工厂而得到生活之依靠。我们帮助人与其直接给他财物,不如给他工作机会帮助他独立,凭一己之劳力赚取生活所需,就如俗话说「给他米吃,不如教会他种稻」,自己会种植就永远不愁没饭吃了。帮助贫民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救济贫民最好的办法,才是真正大富长者之行为。我个人非常佩服企业家们,不论他们自己承不承认,我认为他们就是长者居士、菩萨行者,但要加上修学佛法,也要劝勉跟他们相关的大众,一齐来学佛。维摩诘居士虽然资财无量,都是用来救济贫民,自己则自奉甚俭,持戒清净,丝毫不挥霍。我认识很多大富长者,有好多位也是非常节俭,比如今天早上来看我的一位董事长,在谈话过程中,我告诉他:「以你的穿著,即使开着好车,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你是司机不是老板。」这种人不奢靡享受,生活淡泊,也可以说是持戒的美德。一个有头脑经营大事业的人,有很多钱,尚能乐善好施,勤俭自持,便是在家的菩萨形态。有一种人,收入很多,却是刻薄他人,也不让自己享受,这就是守财奴而不是大富长者了。如果有钱而只顾自己不照顾贫民,那是富而不仁,也不是大富长者。我听说现在大陆上有很多本来是很穷的人,因以个体户的方式,做生意赚了点钱,就吃喝穿用,都奢侈了起来,这叫暴发户、穷骚包,虽然有钱,不知节俭,不知布施,当然不是大富长者。一个能自我爱惜、自我检点的人,必定也是一个非常精进努力修行的人,他的心情,经常是处在非常安静稳定的状况中,甚至于根本没有什么冲动,没有杂念妄想,那便是有了智慧的人;他就能对无知者给予智慧,对懈怠者给他精进,对有妄想很多的人给他安定,使那些不容易接受教育与训练的人,虚心地来接受种种的道德训练,使常发脾气的人能够忍耐。这便是维摩诘居士所做的种种工作。实际上任何一位在家居士,都可以学习着维摩诘的心行,来做修行福慧、普度众生的工作。二、从有到空的福慧双修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讲空的,但须知空一定是从有而来,空是学佛的目标,空的基础则是「有」,没有「有」怎么可能有「空」?必定先「有」才能「空」。好比说一个人要出家,他现在一定有家,才有家可出,如果没有家怎能叫出家?就是智慧也好、福报也好,也都要先「有」,在有了福报、有了智慧之后,再把福报与智慧的观念放下,也把自以为拥有福报、拥有智慧的占有感放下来,那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目标,那便是空。而经文中记载维摩诘居士:「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方便品第二〉维摩诘居士「游诸四衢,饶益众生」,所谓四衢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市区,来来往往的人非常的多,就像现在东京的银座和新宿、纽约的时报广场、台北市的西门町。菩萨要到人口聚散的公共场合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描述维摩诘居士行菩萨道利益众生,使众生有福、有慧,离苦得乐。他是怎样利益众生的呢?他有无量方便化无数身分,例如:若在居士群中,即被居士大众之所尊敬,使得居士们因此而断其贪求执着。居士是居家修学佛法之士,凡是有家庭的人,不论结婚与否统称为居士,男的叫男居士,女的叫女居士。有人说没结婚的人应该和出家人一样,但是住在家里不住寺院不能叫出家;又有人说在家人住在家里有儿有女,出家人住在庙里有徒弟徒孙不也等于家吗?但一个是彼此牵挂、互相纠缠的俗家,一个是共修道业、共同弘化的僧家,截然不同的。出家人是依僧而住,依师学法,随佛出家。我的弟子们在求度出家时,我都是这么说的,他们是随佛出家不是跟我出家。出家是无私人家庭的,乃以如来的家业为家,如来的家业是要勤修戒定慧,要弘扬佛法僧;弘法利生是我们的家业,而不是以储蓄财产、占有名位、生儿育女为家业。维摩诘居士在居士群中受到尊敬,因他能够影响居士们断除贪欲的执着。他自己现身说法,以居士身,拥有财产、拥有家属,但他不是享受财产与家属,也没有占有财产与家属,只有用财富照顾家属、关怀社会。身为居士而能够没有贪着,没有私欲,没有舍不得,是难得的菩萨行。普通的居士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可能会想自己也能做得到,一旦临到自己头上时,恐怕就难以做到了,所以要学习维摩诘居士,能够学习就会有福有慧,不想学习那就会烦恼多多了!若处身于大臣群中,即被全体大臣尊敬,并教他们如何以正法治理国政。大臣就是高阶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现在称官员为公仆,用他们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方法来为许多人民服务。如果为官者的施政理念有偏差,施政方法举棋不定,人民就要倒楣了;如果他的理念好,方法好,人民就有幸福。正所谓「身在公门好行善」。居士做了高官,就在官员之中受人尊敬,一定也能受到人民的尊敬,自然而然,就会风行草偃,他便可用正确正信的佛法来影响他的同僚,利益人民。我们现在台湾有位清廉而又受人尊敬的高阶官员,他是一位佛教徒,很多人对他有很好的口碑,当大家都在争财产的今天,他却把自家的住宅及祖先的墓园都捐给了国家。我想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做官的话都会是清官好官。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大官都成为佛教徒,但希望所有的官员都能以正法行德政。不是佛教徒的官员,如果他们的施政方针及行政理念,跟佛法的智慧与慈悲相应,也会是好官。居士若在当老百姓的时候,一定受到全乡民众的尊敬,成为乡贤父老,因此而使民众一齐来推动各种福利事业。一般老百姓称为庶民,居士若能受到广大民众的尊敬,就能以自己的人格道德影响他人。其实如果你在兄弟姊妹中受到尊敬,也会影响他们的思想、信仰和性格;在任何角落、任何环境里,你如能受他人的尊敬,均能发挥影响力的。我们不是叫别人来尊敬自己,而是先要健全自己,奉献出自己去关怀别人,才可能被人尊敬,受人尊敬以后才可能影响他人。这也是我一次次提出的理念:要先提升自己的品格,才能建设人间净土。诸位一定要掌握这个原则,不是用高压手段来逼迫别人的尊敬,而是用真诚的心行来感动别人,获得尊敬。若生于梵天,便受梵天大众所尊敬,因此有机会使得大梵天人,都来修学开发殊胜的佛慧。梵天是色界的初禅天。凡夫世界一共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梵天是属于色界,色界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初禅天有三个层次: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梵众是梵天界的人民,梵辅是梵天界的官员,大梵天是梵天王,梵天中最尊贵崇高的是梵天王。做了梵天王,能用佛法的智慧来训勉告诫梵天上所有的一切天人。因为梵天虽有福报,但没有「无我」的智慧,因此告诉他们要放弃自我才能有殊胜的智慧。时维摩诘来谓我(目犍连)言:「……,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弟子品第三〉「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是胜慧行,「为幻人说法」、「了」知「利钝」是胜福行。真正的说法,一定是无说无示;而真正的听法,一定是无闻无得。「说」是说法,「示」是表示、显示,演说给大家听,使大家理解的意思。真正说法的人,是没有东西好说,也没有东西可以告诉人;而真正听法的人,也是没有东西可以听到、得到,这两句话颇为难懂。譬如我说法,似乎是有法可说,诸位也是有法可听;我说法之后,如认为自己说了一定的法,诸位也认为听到了一定的法,那就不是真正的说法和听法。真实的法是无法说明的,凡是能用语言表现、耳朵听闻的,都属于符号,都是间接又间接的一种表达,不是真实的佛法。现在说一个简单的比喻:我这杯子里装的是开水,我说有半杯、蛮烫的,并且喝了一些;这半杯究竟是多大的半杯?有多烫?什么味道?喝了多少?无论我描述得多么详尽,你们都很难了解得十分清楚,你们的了解必定与实际状况有差距。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定要身历其境亲自体验,才能知道真相。但是即便实地去体验物质现象,也还是幻相,仍不见得就能体悟到实相。有人初次见到我,就说认识我,我活了几十年连自己都不全认识自己,他一见面就认识我,怎么可能呢?连昨天的眉毛都与今天的不一样,可能又少黑了几根或多白了几根,我们有几人识得自己?遑论别人了。虽然用语言表达的诸法现象,不是真实的法,但是不用语言表达也是不行,否则不说不听,你们也就不可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先说有法,然后说无法,无法表示「有相皆妄」。因此要「无闻无得」,听了以后不要以为真正听到了法,但作为入门的参考是必要的。「譬如幻士(魔术家)为幻人说法」,就像魔术师为那些他自己变化出来的人说法,他说的是不需要说的法,那些他变化出来的人也根本不需要听他的法;这个比喻是说明我们说法跟听法的人要做如此想,否则执着于所说和所听的法,将有碍于解脱。人们常有一个现象,当在掉入一个陷阱后,不管是被别人救起来或是自己爬出来,很容易又一脚踩入另一个陷阱里。所以必须时时警戒自己,避免身陷泥泞,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有一个美国人,结婚之后夫妻常吵架,最后离了婚,他告诉我:「我的太太真不是人,几乎要了我的魂,现在离婚总算解脱了。」我问他:「要不要再结婚?」他说:「当然要,正在找。」我说:「这个太太要你的魂,下个太太可能会要你的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娶了太太,应当尊重她、关怀她、包容她,彼此多沟通,相互信赖,不要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就不会成为丈夫的绊脚石了。目前台湾的家庭结构是很脆弱的,离婚率是东南亚最高的。学佛的人是不轻易离婚的,不然就如刚才的例子,跳出一个陷阱又踩进另一个陷阱里去了。当知众生根器有利有钝,各不相同,要用无罣无碍的智慧为他们做不同程度的说法,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法,才是真正的说法,才能对听者有利益。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至涅槃为止,一共说了四十九年的法,说了种种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说是最好的。有人问我:「释迦牟尼佛每次说法,都说这一部经典是最好的。请问究竟那一部经才是最好的?」我回答是:「你认为那一部经现在对你最有用,那一部经就是最好的。至于往后怎么样,就要看你的需求而定了。」读经不是研究学问,以实用实益为着眼。如果以学术思想及历史轨迹来研究佛经,那是另一回事。这种观念也可用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上,今天早上我收到一位四年前在农禅寺求受皈依的居士给我的一封信,写着:「圣严法师,从此以后请您不要再寄任何通知给我,我已经受洗皈主了,我认为耶和华比释迦牟尼佛对我更有用。」看了这封信我先觉得可惜和遗憾,我未能帮助他从佛法得到安心的利益,除此之外,我只好说:善哉!善哉!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要的东西,我应该为他祝福。佛说法的态度,也就是这样子,对不同层级、不同根器、不同情况的人,演说不同的法,这叫随缘说法无所罣碍。我不会认为佛教徒变为基督徒是不光彩的事;就好比我这儿的补品太补了,有的人不能受补,对于养分较少的东西反能接受,能得其所哉也是好的。也有可能他所求的东西我这儿就有,只是他尚不知道。如果有一天他又回来了,我还是会说:「善哉!善哉!他终于发现佛法才是他要的东西了。」佛的慈悲是广大无限的,我们的心应学习着包容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无论他是否为佛教徒,是否皈依三宝,一律给予平等的关怀和慈悲。大乘佛教不拒绝任何人搭乘大乘列车,大乘就好比是地球那么大的一个盛载物,整个地球是大乘的车子,地球上虽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如脚踏车、汽车、巴士、邮轮、飞机、火箭等等,每个人可能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但通通是在地球这个大盛载物之上,是在大乘的列车上,所以这位信徒虽然信了基督教,我却认为他还在我们的车子上。佛教是宽宏大量的,连敌人都能包容,何况只是信了不同的宗教。我们应报佛恩所以不断的弘扬三宝,因为要弘扬三宝所以不断的说法,绝不因有人不接受就不弘法;我们是为自己得到佛法的恩德和利益,欲报佛法的恩,亦称报三宝恩而弘扬佛法;我们是听到佛法而得到利益,所以也以佛法帮助众生来回馈,是故需要说法。维摩诘居士为何要说:「幻士为幻人说法」?有三层原因:1.真佛不见佛,真佛虽常说法,乃是不用名相,超越语文的。2.化佛说法,所以佛亦幻化非真。3.众生幻生幻死,只要大悟彻底便能突破虚幻生死,进入涅槃,所以听法的众生亦是幻人。「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是实证诸法实相即是无相的一切智,即是胜慧,也就是成佛的智慧。诸佛菩萨「为幻人说法」,是为使得如幻的众生「了」知根器的「利钝」。自断烦恼是慧行,广度众生是福行;福慧双修是菩萨道,福慧圆满是佛道。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弟子品第三〉普施众生是「福」行,不为益损是「慧」行。凡夫众生对人做了好事之后,总希望获得回馈,种大福希望得大福报,甚至种小福也希望得大福报,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为了求福而许愿,或为求事业顺利、仕途通达,或为求儿女学业精进,或为全家消灾免难,而在佛、菩萨、神前许愿祈求,如能满愿便去还愿,做某些好事。这等于是先贷款后还钱;幸好佛菩萨慈悲,没有要求以任何物品作为信用抵押,就先给与贷款。这是布施心的第一个层次。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报,种善因得善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希望种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种一粒豆能得百粒豆。这是第二种层次的人。有些人是自愿做好事做善事,并且很认真地做,心甘情愿地做,他们做义工不求回馈,以为做义工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份获得,这种观念在欧美社会已在流行,在我们国内则尚未十分普遍。这是第三层次。有些人种瓜不为自己,种的瓜是要分享给他人,没想到是为自己,种的时候也不预期有多少收获,收获多福报多大家分,收获少表示大家福报少,一样大家分享。这是第四层次。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们只管用心种瓜,收成之后与大家分享,却不觉得自己做了这些事有什么了不起,心里全然不留痕迹;万一没收获是因缘不成熟,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过程当作就是修行。只知道这是学佛修菩萨道的人应该走的路,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人就应勤勤奋奋地努力,尽人应尽的本分,至于有没有回馈、有没有收获,不用计较、不用执着。其实,若以无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尽心尽力行布施修供养,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虑个人利益损失,便是菩萨的无相行。能够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这是第五层次。经文「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就是以上所讲的第五个层次。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达第五个层次,不过至少应做到第三或第四层,请诸位试试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的话,等于没来听经,第二层次则是听经没听懂,第三层次表示已经在学习了,第四个层次、第五个层次是已经是圣者,乃至已到达佛果的程度。三、修福修慧的层次「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佛国品第一〉「直心」、「深心」、「意调伏」是初机智慧;「回向」、「方便」、「成就众生」、「佛土净」是无尽福田;「说法净」、「智慧净」、「心净」、「一切功德净」是究竟智慧。这一节经文在讲修行的种种层次。菩萨首先要有直心,「直心」是诚恳正直无扭曲的心,对三宝有真诚的信心,乃至于对每一众生皆能成佛有信心,对任何众生都不失望。有了信心之后,就会产生度众生的种种方便善巧的行为,包括福行和慧行;开始修福修慧之后,其修行的工夫越深,信心便越坚固,体会也越恳切,叫作「深心」;体会越来越深,信心越来越坚固,烦恼自然越来越少,这叫「调伏」;凡夫的心通常是心猿意马、妄想纷飞,没有办法控制,这叫不调伏,要使自己的心能够善念不起、恶念不生,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调伏的过程是从有善有恶、知善知恶、行善去恶,慢慢地调,首先要驾御自己的心,只有善念没有恶念,然后再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善念不起恶念不生。随其调伏的功能,就能照着自己对佛法的体验和认识而向他人宣说。我小时候住在非常偏僻的乡下,从未见过也未吃过香蕉,有一次我哥哥从上海带来一串香蕉,已经烂熟得皮都差不多黑了大半,不够全家一人分一条,因为我最小,所以分到一条,尝了一口觉得真是从未享受过的人间美味,心想学校里的同学们肯定没吃过,就再也舍不得吃,拿到学校每个同学舔一口,让同班的每个人都尝到了香蕉的味道。后来我知道佛法对自己有用,佛法这么好,我以同样的心态,认为别人也会需要,便不断地将佛法传播给需要它的人,直到今天。这就是调伏自己,便要如说修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当在如说修行之后,还要能够不居功德,那就应当回向。回向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要分享给他人,这点很少人能够打内心起做得到,虽然有人做了却不是那般恳切的。譬如自己带头做了某件事之后,总不忘告诉别人这是我做的、我促成的、我建议的、我……。很多很有名的人物,也都无可避免,总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所做的种种好事。但这是不公平的,一件事的成就是由很多人共同努力而成,不是一人之力能单独完成的。当自己完成了一项工作的功德,不应沾沾自喜地以为仅是自己个人的成就,要认为这是社会环境及所有相关的人员共同努力促成的,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若无大家的支持、相应与合作,个人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现在有很多人已有这样的认知,但心里依旧认为自己投注的财力、体力、心力、时间是最大的因素,心想:「如果没有我怎可能成功?」在现实社会中,这是正常的想法,不过与回向的道理不甚相应。作为菩萨行者,要懂得回向,要相信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大家共同的成就,因有众人才有个人的成就,因此要心存感谢。例如今晚大家慈悲来听讲,我才有演讲的因缘,所以我当感谢各位的功德成就;站在你们诸位听众菩萨的立场,也当感谢今晚的演讲因缘。这就是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这是说知道大家有如此大的功德于自己,自己当然要赶快以种种方便来回馈大家;众生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众生,相互感恩、彼此回馈。「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这是说,既能够以种种方便法门广度众生,就能成就众生,亦即能成全大众的意思。我们法鼓山的精神,便是「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那就是成就众生的意思。以我们自己的财力、体力、智慧等任何一种力量,来成就社会大众,成就了社会,我们自己也一定是水涨船高,随着成长。所以菩萨一定要努力成就众生,成就众生之后佛国才会出现,假如不成就众生,众生不能成为菩萨,更不能成佛。必须要让其他的众生成了菩萨,与你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你才可能成为佛。佛是从菩萨之中产生,菩萨则是由众生之中产生,离开众生无菩萨,离开菩萨没有佛。佛土一定经由成就众生而产生,所以成就众生才能成就佛土。「随佛土净则说法净」,这是说净土在心中出现了才能体验到正确的、纯粹的大乘佛法。说法净有三义:1.是说纯粹的大乘佛法,不说世间的烦恼污染法,也不说小乘法。2.是不管说任何法,从那一点说法,最后都归集于大乘佛法。3.是以清净的无染着心说法。像我现在说的佛法,有的是从人的立场讲,有的是从天的立场讲,有的则是从小乘的立场讲,但目标都是指向佛的层次,不是讲人间法就止于人间;讲天人法就拘限在天的境界;讲二乘就止于声闻缘觉;我们说法不可以有企图心执着心,便是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这是说,若能说法清净,必定能有无漏的智慧,也就是无我的智慧。有无漏无我的智慧出现,此心就是清净心,纯粹圆满的清净心就是佛心。心分为两部分:一是清净的,一是不清净的。以不清净的烦恼心见到的一切众生都是众生,说难听一点以狗眼看人,人也被狗看成了是狗;以清净的佛眼看人,人人都是佛,因此若能以清净的佛心,所看到的世间一切众生,都与诸佛平等无二。「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这是说,心得清净便无执着,故也不执功德,才是最大功德;「一切功德净」则超越了有功德及无功德的层次。能够达到清净无染的佛心境界,做一切功德而不以为有何功德。如果执着有功德,那一定是小功德不是无量功德,大功德是无可衡量,所以等于没有功德,那便是功德净。以上经文中的「直心」、「深心」、「意调伏」,这三项是初机的智慧;「回向」、「方便」、「成就众生」、「佛土净」是无尽的福田。初机的智慧是开始学佛之后从佛法而得的智慧。到了「说法净」、「智慧净」、「心净」、「一切功德净」才是智慧的圆熟。维摩诘语诸长者子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弟子品第三〉赞叹在家受具足戒功德,能够发起无上菩提心者,即是最高的福慧大行,便与出家受具足戒的功德相等。这三句经文是肯定发无上菩提心乃是最高的福慧大行,可以跟出家受具足戒之功德相比。依佛教的伦理次第而言,分为僧俗七众,以出家受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者有无上功德。《出家功德经》说:若人一日一夜,舍欲出家,持清净戒,就有无限的功德,二十劫中,常生天上,不堕三涂恶道,最后成独觉。更何况是终生出家受具足戒。出家能够报一切的恩德,因此有说「一子出家,九祖超生」。这是因为一个人出家是离欲而奉献,一方面不为自我求欲乐,一方面奉献自己的生命为自度度人,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亦即是全心全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必须先将世俗的欲乐摆下来,才能担起修行菩萨道的责任,所以出家不是等闲事,乃是大丈夫事。可是维摩诘居士在此告知诸位有德有才有地位的青年们另一种观点。他说:「你们只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如同出家,如同受了具足戒。」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心,又叫无上正遍知觉心,简单地说就是发成佛的愿心,又叫发大菩提心。能发大菩提心,就是发了成佛愿心的人,他就一定要从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的菩萨学处做起。我们已经讲过佛是菩萨成的,菩萨是佛的弟子,也是成佛的基础,菩萨道的圆满,佛的果位自然出现,是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一定是修菩萨道、行菩萨行的人,他们决定不会贪恋五欲,也决定不会毁坏净戒。所以等于出家受了具足戒。真正舍欲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们,也必定是非常精进努力的。出家人在养成阶段,就等于是一般人在读书的阶段;一般人读书毕了业是到社会上工作,为社会服务。出家人养成之后则是奉献自己成就众生。出家人在养成阶段是非常的单纯,生活上与其他的人及社会,往往有一段时间是隔离的,像我本人就曾经在山里住过六年的时间,目前我们农禅寺的新出家众虽与居士们有所接触,但仍先以出家心态及出家仪态的养成为主,负责接引众生的责任还是比较少。不过,我们是大乘佛法的出家众,求度出家的同时,也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的。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一开始就无条件的奉献,为大众服务,因此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出家众,便是出家菩萨。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菩萨品第四〉此又超越了对于无上菩提心的福慧功德之执着。这意思是不要认为发了无上菩提心就是了不起,自己认为已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如对于发愿成佛这椿事生起执着,就表示还没有超越还没有解脱。现在有一派外道说自己是古佛,又有一派说自己是伟大的菩萨化身,那很麻烦。我们只能说自己已在学佛修菩萨道,希望学习着诸佛菩萨的心行去做。更进一步的则要把自己是能成佛、将成佛、已经发愿成佛的执着心也要放下来。放下执着,精进修行。我在指导弟子们修行时,经常勉励大家说:「修行的过程就是目的。」只要站定脚跟认清方向,一步一个坑,步步为营向前走去,每走一步,都是修行成果。唯有如此,才不会老是期待着成果,如果想着已经得到什么样的成果,那都是虚妄的幻觉、魔境。很多人走火入魔就是因求证、求悟、求功太急切了,不但不能成佛,反而入了魔道。因此真正学佛修大行的人,一定要超越对佛的追求,放下求成佛道的执着,否则反会成为悟道的障碍。四、修福修慧的轻重善德白佛言:「……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菩萨品第四〉这是以有相心,修财物施,为有漏福行;若以法施而入「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是无漏的福慧双修。这一段经文是说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中,有位长者子名叫善德,是位年轻的在家居士,他曾经在他父亲的家里设大施会,用财物、食物、日常用品等对一切的人做布施,包括出家人、外教的宗教师,还有穷人、社会地位低贱的人、无人照顾孤独的人,以及乞丐等等。这样的布施大会,满了七天之后,维摩诘居士来到布施大会中对长者子说:「你用财物、食物、衣物等等来布施,尚不够好,你应该还有更好的东西用来布施,是什么呢?是用佛法来布施。像你已懂得佛法,也在修行佛法,应该不用财施而用法施,因为法施是无有前后的、是无限的,一时之中可以供养一切众生;财施则非常有限,在七天之中只有来到此处的人才能得到,而且前面已得过的后面就无法再得到了,用完之后就没有了;若用佛法布施他们,则是永远用不完的。」法施是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佛、大菩萨的大慈悲心、大欢喜心、大平等心,用五戒十善为基础,四圣谛八正道为原则,六度四摄为方便,摄化一切众生。虽然用佛法布施众生,自己却不执着于有众生被布施;虽然有摄化众生之事实与现象,但在自己心中却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虽然度了众生而在心中实无一众生被度,这叫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意思是自己为了度众生而在众生之中出生入死,也如众生一样从母胎受生,到最后,肉体亦会死亡,但内心并不觉得自己是在生死之中受苦受难,从众生立场看他,现有生死相,他自己心中则是自由自在地在众生之中出生入死,等于不生不灭,无来无去。生死相,对他来讲并不妨碍涅槃境,无造作故,这叫无作。若把布施的观念更深入的解释:一般把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的三类;另外还可加上随喜功德的心布施。财布施大家都晓得是用钱财、物品来帮助贫穷、疾病、急难、灾害等的人。这虽不容易,但尚可以多多少少,人人有力。心布施是什么?心布施是我虽无力布施,但能随喜赞叹;我的心中祈愿众生皆离苦。一般宗教徒大都有这种心愿。譬如现在台湾闹水荒,大家都希望求雨,但这雨是为自己而求,不算是心布施;如果是非洲地区闹饥荒,我们在此祈祷愿他们那边不要闹干旱,能够五谷丰登,希望他们能得到足够的粮食,远离饥荒的灾难,不是为己求是为了众生祈求,这才是心布施。心的力量有大有小,修行工夫越深的人,心的力量越强,修行工夫越浅的人,心的力量越小。但如果我们发了大愿心,祈愿一切众生都能永远离苦得乐;则因一切众生是无限的,永远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因此虽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时间能发这样的心,其愿心却是无限的。用财物布施的数量、时间、范围,都极其有限,用佛法布施则可在时间上能够有永续的作用,可在空间上能有无限的伸展。例如今晚诸位听了佛法,回去以后身体力行,不论会不会用嘴巴说,你的行为和人格必能自然地影响到他人,不论你有没有说法,别人也会认为你听了《维摩经》,毕竟是不同。当你的观念、态度、行为,由于闻法而改变了,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或多或少无形中会受你影响,受了影响之后,可能对听闻佛法产生兴趣;一个人影响多人,多人影响,辗转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时间上不论个人自己的一生又一生,以及人类延续的一代又一代,影响下去,也是无限的。所以法布施是大布施。不过也请不要以为只要法布施,不需财布施。只是于财布施之外,更要用法布施,才是真正的福慧双修。给人粮食固能救一时之饥,教人耕种方法则能助其自力更生,转而济助他人,因此,救济很有功德;教育的功德,犹重于物质的救济。这是说明给人物质的财物,固然能够解救一时的贫穷困境,终非根本之道,如能训练他们的头脑和双手,则能助其自力更生,甚且还能转助他人,此乃我一向所强调的:以教育达成关怀的目的,才是福慧双修的佛法。(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六日讲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
《天涯共此时 星云大师》(上)观后感——法堂开示2014.03.22 阿弥陀佛!前面看了星云大师他老人家伟大的成就,这些老前辈以前都是这样的,我师父他们也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说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阿弥陀佛赐他净衣观音大士为洒净水的思岸法师 清朝思岸法师,字愿登,俗姓谢,杭州钱塘人。他从小学儒,是诸生,因觉悟世间无常,便归心三宝。禅宗、教下的大善知识,几乎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22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 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间,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15
清净身口意 智慧破我执——北京云居寺蒙山法会开示2013.06.10 心中有佛身口意常清净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共同教导我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6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坏花瓣的美丽和芬芳一般,仁者随缘而住,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禅语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静坐,有一个人愁眉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时间:2023-08-22
摘录:念一句佛,虚空里便有一度光明。若能恳切至诚地念佛,这光明便遍照三千世界,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气化为吉祥,把染污、暴戾、灾难的空气改变过来。娑婆世界的人,都欢
念佛感应时间:2023-08-17
话说性空揩抹供桌发现白玉瓶中,果真有了净水柳枝,他往常听说,这就是妙善大师证果成佛之时,故不由他喜出望外,丢了手中抹布,撒腿往殿外就跑。恰好永莲摘了一束鲜花,前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14
第二十六回 苦行千般道成九品 当头一棒喝破三千话说性空揩抹供桌发现白玉瓶中,果真有了净水柳枝,他往常听说,这就是妙善大师证果成佛之时,故不由他喜出望外,丢了手中抹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时间:2023-07-29
[资料]一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算的,我们地球在世界中又算多大的单位? 一佛所教化的范围,即是一个【大千世界】,也是常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是3个1000连乘的
佛教宇宙观时间:2023-06-20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惟深入火光三昧者,能转烦恼业报之火为智慧火,于中游戏出没自在无碍,乃名妙安。夫烦恼火与智慧火,体一而异名者也。非烦恼灭而智慧生,以无智慧时,
蕅益大师时间:2020-11-20
多年以前,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这么一句话: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当时深深感到十分受用,于是谨记心田,时刻反省,随着年岁的增长,益发觉得其中意味深长&helli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问:佛门里人人凡事都论因果,请问师父,在佛门内修行的人要如何解恶缘?传喜法师答:解开恶缘,这个是啊,任何事物有它的内在规律嘛,没有无缘无故的,像我们现在看到这么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给众生供养施食之后呢,所有这些众生也得到佛法的加持,所谓变成了法性食。佛的经咒加持着这个,佛的大悲愿力加持着,所以今天闻到的、吃到的、被烟所吹到身上的这些众生都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还有一个超度婴灵特别重要的不动佛心咒,我们在坐的很多都堕过胎。有一个经典《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讲文殊菩萨过去是一个女的,堕过一个胎,地狱现前求佛救度,说的这个《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请问真实的佛法在哪里,是在你那里还是在我这里,在哪里?哎,在你那里,你的心。那你说了,既然佛法在我这里,那我何必现在佛光晒着,坐在这边听你说呢。为什么佛法在你那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念佛有哪些方法?持名念佛怎样才有功德?传喜法师答:在不同根器的人当中,念佛有不同的方法,上上根器的人是法身念佛,就是实相念佛,生活当中的一草一木、一行一动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很多人有疑惑:都去修行了社会怎么发展啊?请问:修行人会不会饿死啊?不会的。如果我们全社会大家都修行,社会会不会贫穷啊?不会啊。这个世界最大的生产力是什么?小平同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现在佛教刚刚兴盛一点,很多人还不了解佛教,误解佛教,修行上也不太懂。甚至还有人说:我就皈依阿弥陀佛,我就皈依净土法门,我不皈依僧宝,我是二宝弟子。所以他就念阿弥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佛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众:积极的)。佛教是迷信,还是智信?(众:智信)。有人不了解佛教,开口就说佛教是迷信,他不了解也不研究,佛教是啥他也不知道,就判断佛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世间的人,有的人贪心大,在宁波有一个人骑摩托车,摩托车后面夹了一个包,刚提款提了十几万放在包里。骑了一段包掉了,发现的时候赶快调转摩托车往回跑,来找,正好丢得还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放生这个行为是什么行为呢,叫天有好生之德啊!我们把生命救下来放归自然,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意义很重大。我们在座有人做医生的,你这一辈子做医生,这个病人该死了,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因为我刚接触佛法,不知从何学起,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传喜法师答:作为学生啊,生命的重点还是放在汲取圣贤的教导,这样我们人生就少走弯路,特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我们今天放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庄严,放生的这个功课啊,当我们去思维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多的高贵的品质。像我们本来自己去杀生吃肉,好像没有觉得怎么样,为什么?因为我们这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以前学佛非常精进,可是他现在也不吃素了,也不念经了,请问师父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让他恢复精进的心。传喜法师答:很多学佛的,偶尔的一个机会对佛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我们做人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没有人邀请懵懵懂懂就来了,但是这一生的人还是前世修的。我们如果不把前世换取的今生再提升,产生更善的业,那我们就吃老本钱,老和尚说吃隔夜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请问修行是容易还是困难,是难还是易?难啊,不容易啊!自己要改变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容易吧,我们说脸上无嗔真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容易不容易?不容易的。让你微笑待人,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当今社会怎么修佛法?传喜法师:当今社会更好修!这个社会处处在颠倒,人心在颠倒,人相、众生相啊到处都是。这些人的执著会提醒你,这些人的错误的价值取向会提醒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往往一个好的念头出来的时候,坏的念头也会出来跟你谈判。当你想学佛的时候,会想学那个干吗?那是老迷信,现在是科学时代了,脑子里就会有另外一个念头。你想吃素了,哪怕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怎么让父母健康长寿?请师父开示!传喜法师答:我们自己主观上能做到的,积累长寿的功德,回向爸爸妈妈。首先这功德要从自己的身体不造杀业,不见不闻别人杀,不见闻随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慧日寺方丈传喜法师在他自觉觉他的修行历程中,长达三年的闭关,让他知道佛教禅定的甘苦和奥妙;主持各种法务,使他积累了大量法事法务的宝贵经验;而在海内外大量的讲经说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以前我有个师父养了一只猫,这只猫它就吃素,跟着师父一直吃素。一开始也不吃素的,跟着师父住了很久,有一次师父跟它说你可以受五戒了,然后给它受了五戒,它就开始吃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放生是我们这次法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意思就是放长线钓大鱼,无边众生誓愿度,众生无尽誓愿度,有种种的因缘结缘。那还有另外一种,我们回到各个地方之后,我们随缘也能够去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比如说这个人造多了恶业的,我们不知道了,但是命运当中明天要生病,或者说明天要摔跤了,冤亲债主找来了。就像我有一个弟子啊,他弟弟有阴阳眼,在英国很著名的大学里读书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我们前天晚上在台北桃源屠宰场,本来排的计划是星期天,因为星期天屠宰场休息,他们原来是这样想的哦,但是我到那边不是这个情况。大家有没有礼拜天不吃肉啊?所谓礼拜天,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请问师父,我们在佛堂里供花、供水或供水果,那些水果供完后还能吃吗?是丢掉呢,还是怎么处理?师:一般在我们汉传佛教里,上供的水果可以吃,下施的水果不可以吃。但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每天晚上一面看讲经说法,(这个有可能是光盘,电视上),一面念佛号,请问师父这样如法吗?传喜法师答:很多人会这样子,包括现在现场法师在讲法,或者我们在做仪轨,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问:修行人能否养宠物?传喜法师答:像前几天讲我们寺庙里不能养这些东西一样,并不是说我不喜欢,我们师父都很喜欢小动物。但是因为寺庙里是非常特殊的。这个社会芸芸众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还要提醒大家的一个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除了我们中国以前十年的气功热,现在从国外又回流回来一些,做什么身体保健,类似于气功的,这几年还变花样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从小喜爱小动物,同情不幸遭遇,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看燕子築巢,母鸡孵蛋,是很多人童年时代的乐趣。古人有钩簾归乳燕,穴窠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诗句。举手之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我们今天要放生的这些众生,不仅要放它的肉身,主要是解救它的神识,它堕落在畜生道的神识,它神识里面所含的佛性,这个佛性跟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它的神识随着业报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作为一位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第一,戒要持得清净,必须作到随犯、随忏、随净。错了之后,马上就要忏悔,忏悔要清净,不清净你留下那个味道在那边会障碍你。第二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金光明最胜王经》,我们读了两卷,前面这两卷的大意你们有没有读懂?为什么这部经称为经中之王呢?因为一开始,佛就讲如来寿量,释迦牟尼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成道,连一百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当业力成熟的时候,你想逃出去,逃得出去吗?你做梦,比如说一个梦境,或者你现在是人,现在你欠债,然后别人跟你讨债,你怎么逃?如果你现在被关在监狱里面,你怎么逃?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不能说我们有好的房子住了,有好的环境了,我的心就懈怠了,就这样过日子吧,今天明天得过且过,那不可以。一个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外在的福报要把它变成我们生命的财富,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你看得见的摸得到的这恰恰是不真实的,你眼睛现在看到的日光灯,日光灯的这个光是不是真实的,有一点科学知识的都知道,这个日光灯它是随着电的五十赫兹在一亮一暗、一亮一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佛教在这个人间不是八十年、八百年、一千八百年,而是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佛教被我们整个人类的实践证明它是千真万确的,它是救苦救难的。每一个生命从小孩子诞生到老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阿弥陀佛!在这祥和的梵呗中,用佛的光明去照耀我们心灵深处的每个角落。有时候我们不太了解自己,一切都由心来指挥,但是却不了解自己的心。大家有没有发现,妄想那么多?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大智度论》里有,说我们罪业当中,杀业是最严重的,这个罪过最重。诸功德当中,放生也是第一的。因为什么?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圣贤啊、佛菩萨最爱者众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信众:师父好!有很多人说,只要肯念佛,只要相信阿弥陀佛,就不需要约束自己,也不需要持戒,请问师父,他们的说法对吗?师父:他们说法肯定不对啊,那已经不是佛教徒了。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