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华严五教止观
gt;讲义》解题
释华梵 著
【华严五教止观】
【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
本论题含能、所二分,其中“华严”二字是所依,“五教止观”四字是能依。何故?依《华严经》,建立五教止观故。
“华严”者,即指《华严经》。
五教者,即后文中所开五门,即:一、法有我无门,二、生即无生门,三、事理圆融门,四、语观双绝门,五、华严三昧门。于义理上五门实则对应着华严宗小、始、终、顿、圆五教。
其中,“法有我无门”即小乘教,“生即无生门”即大乘始教,“理事圆融门”即大乘终教,“语观双绝门”即大乘顿教,“华严三昧门”即一乘圆教。
“止观”者,乃佛教之重要修行法门。
“止”是梵语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观”是梵语vipasyana(毗钵舍那)的意译。由于“止观”法门乃学佛修行之要法,故于《大般涅槃经》、《四阿含经》、《大乘起信论》、《往生论注》、《瑜伽师地论》、《成实论》、梁译《摄大乘论》、《摩诃止观》等诸经论中宣说论述止观的内容尤丰,今略引部分经论内容于下,以资正确领悟通达止观大义:
(一)、《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82a):“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末)释此段文云(大正44·282c):“先由分别作诸外尘,今以觉慧唯识道理破外尘相,尘相即止无所分别,故云止。此是方便也,顺奢摩他等者,正显止也;奢摩他此翻云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故也。毗婆舍那亦如是也。以双现前时方正名止观,故今但言随顺耳。”
《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82a):“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末)释此段文云(大正44·282c):“言分别生灭相者。依生灭门观察法相故言分别。如《瑜伽论菩萨地》云:‘此中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及诸无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慧,当知名观。’是知依真如门止诸境相,无所分别,即成根本无分别智;依生灭门分别说相,观诸理趣,即成后得智。然二门唯一心故,是故双运,方得名为正止观也。”
《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82a):“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末)释此段文云(大正44·282c):“渐渐修习等,显能随之方便;双现前者,明所随之止观。随相而论,止名定,观名慧;就实而言,定通止观,慧亦如是。如梁《摄论》云:‘十波罗蜜,通有二体,一、不散乱为体,谓止定;二、不颠倒为体,谓观慧也。’”
(二)、昙鸾大师之《往生论注》卷下,将奢摩他译作止,止者,止心一处不做恶;将毗婆舍那译作观,观者,心缘其事。((参见:五念门)1109)
(三)、据《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广说止观之行相,即: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修而生者,皆为止观所摄。止能遮结;观能断灭。又世间之众生皆堕于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另七净中之戒净、心净为止,其余五净为观;八大人觉中之六觉为止,二觉为观;四忆(念)处中之三忆处为止,第四忆处为观;四如意足为止,四正勤为观;五根中之四根为止,慧根为观;五力中之四力为止,慧力为观;七觉分中之三觉分为止,三觉分为观,念觉分则止观俱随;八道分中之三分为戒,二分为止,三分为观,其中,戒亦属于止。又止能断贪,观则能除无明。
(四)、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各别举出修习止与观之三种事由,即:(1)、为不放逸、庄严大智、得自在等三事,而修习奢摩他(止)。(2)、为观生死恶果报、增长善根、破诸烦恼等三事,而修习毗婆舍那(观)。
(五)、天台智者大师(智顗)特重止观禅定法门,大师关于止观禅定方面的著作尤多,具体如《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童蒙止观》、《六妙法门》、《禅门口诀》、《禅门要略》、《观心论》、《觉意三昧》等皆是大师有关止观禅定方面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大师对止观法门作了非常深入严谨、系统完善的组织与整理,使之变得条理井然、次第分明。其中《摩诃止观》乃大师止观类著作之代表作。在《摩诃止观》中,大师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
在《摩诃止观》卷三上,有关于止观名义之解说,大师将止观各立三义,称为三止三观。止之三义,即:(1)止息义,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2)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3)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此乃就相待(相对)而论,为以不止而明止。
观之三义,即:(1)贯穿义,谓利用智慧以穿灭烦恼。(2)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3)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此乃就相待而论,为以不观而明观。
同书又举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对)之义。相待止观包括上述之三止三观,即:(1)止息义与贯穿义乃就修门(实践门)上之断德(断烦恼德)而言。(2)停止义及观达义乃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德)而言。(3)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乃就性德(本来的智、断二德为不二之法性之德)而言。
绝待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止观。其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之故,称为绝待止;颠倒妄想断除之故,称为绝待观。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可得,为言亡虑绝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之因缘,则可有种种之说法。
此外,智顗大师从慧思所传之止观有三种,即:(1)渐次止观,持戒修定,以渐次悟入实相。此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所说之实践法。(2)不定止观,顺应众生之性质能力,其实践之顺序亦不定。此为《六妙门》一卷所说之实践法。(3)圆顿止观,初即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顿速。此为《摩诃止观》十卷所说之实践法。其中,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实践理论之圆顿止观为最胜法门。
用现代观念予以通俗的解释,“止”即指精神统一而达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观”指以智慧思惟观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合而论之,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止”属于定学的领域,“观”则为慧学所概括。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关于止观,另有一种说法是约三界而论,认为三界的止观比重各有不同。色界四禅定是“观”慧胜,无色界四无色定以“止”为胜,欲界定则唯有‘观’而无‘止’。总而言之,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层次愈高,‘观’的比重愈少,而‘止’则逐渐加强,至无色界最上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或灭尽定时,完全没有‘观’(慧)的作用,而成无念无想的状态。在各级禅定之中,第四禅止观均等。佛即在止观均等的状态中,进入其成道或入灭的境界。
于华严小、始、终、顿、圆五教之中,皆有修习止观之方便,这五种修习止观之方便,皆依《华严经》而立,故名:“华严五教止观”。
又华严四祖清凉国师,依五教止观,立五种念佛门。1、依“法有我无门”小乘教止观,立缘境念佛门。2、依“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止观,立摄境唯心门。3、依“理事圆融门”大乘终教止观,立心境无碍门。4、依“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止观,立心境俱泯门。5、依“华严三昧门”别教一乘止观,立重重无尽门。
“京”者,西京,就大一点的范围而言即指今陕西西安。
“终南山”,亦名南山、中南山、秦岭,此处具体而言,即指今陕西西安南面四十公里处的那座2600米高的大山,此座大山乃当时杜顺和尚居处。
“文殊化身”者,如《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文中记载云:“其禅师有一弟子,奉事以经三十余年。其弟子常思,向五台礼拜文殊菩萨,他日忽然谘量和上:弟子意欲向五台礼拜,愿和上慈悲,放某甲去。和上再三苦留不得,其禅师遂放去:汝去早来,吾待汝。遂拜辞和上,经旬月,方到五台,志诚顶礼。忽遇一老人云:汝彼从何处来?弟子答言:从终南山来。汝有何意来?故来礼拜文殊菩萨。老人云:文殊菩萨不在此间。弟子问老人曰:在何处?老人报云:在终南山,杜顺禅师是。其弟子惊怪,报老人曰:是弟子和上,奉事经三十年。老人曰:汝虽奉事,由来不识,汝火急即回,夜头到即见,若隔宿即不见也。汝便行即得。其人极怪,来经一月方到,今日却回,若为投宿可到?信此老人语,即回,须臾到西京,其日薄晚。甚怪,便且过诸善知识家,皆是不错逡巡。间鼓声动,即拟趁南门出,早被闭了,甚怅望,不得出城,遂却善知识家寄宿。之〖早〗上鼓动即出城,急行到山,其和上昨夜早已灭度讫。其人甚怨恨,不得见和上别,极悲哽。果如五台老人言,方知是文殊菩萨。其禅师述《华严法界观》《十玄》《止观义海》等章,见行于世。此乃是文殊菩萨化身耳。”
“杜顺”者,即唐法顺大师(公元557~640年),因大师俗姓杜,故名杜顺。
据唐道宣律师《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杜顺传〉记载云:“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人。禀性柔和,未思沿恶。辞亲远戍,无惮艰辛。
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珍姓魏氏,志存俭约,野居成性。京室东阜(fu)地号马头,空岸重邃,堪为灵窟,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仪则。忽感一犬,不知何来,足白身黄,自然驯扰,径入窟内,口衔土出,须臾往返,劳而不倦。食则同僧,过中不饮。既有斯异,四远响归,乃以闻上。隋高重之,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龛成,无为而死。今所谓因圣寺是也。顺时躬视斯事,更倍归依,力助缔构,随便请业。
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由来千人皆足。
尝有张河江、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尸。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nie)。其道发异,类为如此也。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信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瘥(chai)愈。余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rao)。’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余术,但坐而对之。识者谓有阴德所感,故幽灵偏敬致。
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xi)所事,躬为摒挡。祯祥屡见,绝无障碍。其奉正也如此。
而笃性绵密,情兼泛爱,道俗贵贱,皆事邀延。而一其言问,胸襟莫二。或复重痼难治,深愿未果者,皆随时指示,普得遂心。
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相似不知,翻作余语。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泛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随陆而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财食。
顺言不涉世,令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
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降礼崇敬。储宫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无爽归禁。
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乌投房,悲惊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京邑同嗟(jie),制服朝野。肉色不变,经月逾鲜,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恒有异香流气尸所。学侣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四众良晨赴供弥满。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gao)。《华严》、《摄论》,寻常讲说,恒至龛所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绝矣。”
另据《佛光大辞典》(第三版p2955)【杜顺】条目所载云:“华严宗初祖。唐代雍州万年县杜陵(今陕西临潼县北)人,俗姓杜。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其言教多贬抑浮词,彰显正理,路见神树鬼庙必焚除之。唐太宗闻其德风,引入宫内礼遇之。师复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并撰‘五悔文’赞咏净土。贞观十四年于南郊义善寺示寂,世寿八十四。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弟子中以智俨名声最著。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等各一卷。[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华严经传记卷三、卷四、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卷三十九]”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圆瑛大师著圆瑛法汇序一圆瑛法汇序二圆瑛法汇序三圆瑛法汇序四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上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下民国三十六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圆瑛老法师七十初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