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净土法门的人,他的本怀是要出离三界的轮回,远离五欲六尘的。所以净土是一个出世间的法,所标心的非常高远、超越,志向非常远大,以成佛作为自己的目标,所以对这样的志向的净业行人来说,就应该舍离一切恶处。恶处就是对修净业出离之法有妨碍的地方,如果不能舍离这些恶处,那就说明厌离娑婆的心还不究竟。
这些恶处可能就是引发我们五欲六尘的这种轮回的地方,这些地方其实对我们的烦恼的心来说,还挺有吸引力。但是对于一个立志要出离的人来说,要厌离。所以不能舍离这些地方,说明厌离心不究竟。如果厌离心不到极端的话,那说明欣慕极乐净土的心也是有水分的。对这一点,这是一个非常冷峻的考量。
你是不是真的有出离世间的心,厌恶心之极?这就看你能不能放得下,能不能真的离开它。所以龙树菩萨说,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他的心就是对转轮圣王的位子,微妙的五欲,都不去羡慕,都不看重。所以人天的福报、快乐都要舍去,但念诸佛的慈悲、威德、十力、十八不共法等。这个心是趣向佛德的心很重,那自然是感召生到佛的刹土。
如果世间小小的那种快乐的地方,尚且不能舍去,更何况转轮圣王那种至极微妙的五欲的享受,更是舍不了。当舍不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想要行走到远方的目的地,这就好像把你的脚都捆绑住了,你却要行走;一个鸟,你要让它飞到彼岸去,你把它的翅膀都给系住了,就绝对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净业行人应当在心理上、在行为上远离
mdash;
mdash;有十种地方要远离。这十种地方对我们现在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一是繁华喧阗当远故。繁华的地方,喧闹的地方应该要离开。但是这不容易,人就喜欢那些繁华的地方,喧闹的地方。据说四川都有一百多个节日,每两天就有一个节日。一节日,当然很繁华很喧闹。
今天是二十五号,据说是尝酒节是今天结束吧?于是酒节来了,大家喝酒,那多么快乐啊!这些地方是让我们心乱,这些地方是引发我们的五欲。一个新潮音乐会来了,大家都很想去看,票都是高价票,然后,
咣铛咣铛,重金属在那弄,似乎很快乐。但是你想想,你在重金属的音乐当中,你是什么感觉?这种呐喊、嘶叫,披头士。足球赛,你能不能远离?
这些在世间法当中很快乐的地方,对修净土法门来说,一定要远离。到公园里面,把桌子一摆,在那喝茶,搓麻将,摆龙门阵,你能不能舍离?
修净土法门,如果你这些舍离不了,说明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口头上的话,没有行动。对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处在生死轮回当中,要如救头然,如丧考妣,要把每一寸的时间命光都用在念佛上。这些要远离啊!
第二个就是歌楼酒肆处当远。歌楼、那些音乐厅、跳舞场、卡拉OK厅,还有喝酒的地方,猜拳斗酒,这些地方都要远离。歌楼,那些唱的歌无非就是情情爱爱的东西,一般的这些东西,没有点
胡椒粉谁去看?那些你听了看了多了,你是什么感觉?喝酒,酒是无明毒水,障蔽我们的佛性。这些都要远离。
第三是热焰熏灼处当远离。这大概就是这些小吃,炸牛肉串,热焰熏灼的地方,其实是臭熏熏的地方。但是众生总是把那个臭的肉认为很香喷喷,在那里煮呐,煎呀,烤啊。这些地方要远离。
第四就是说论朝事处当远离。就是朝廷的政治,因为修净土法门志向出世间法,这个世间的政治、经济这些东西,一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二则说了也没什么用;三则说了可能还有风险。而这些政治历来是无诚实可言,所以远离这些地方。
第五是恩爱缠缚及熟游历处当远离。恩爱缠缚,就是生在欲界,他都离不开恩爱,要么是父母子女的恩爱,要么是夫妻之间的恩爱。在世间法当中,认为这些亲情关系是很珍贵的。然而对于佛法来说,可能它是另外一个认知了。无量劫以来,这六亲眷属就是捆绑我们在轮回不得出来的要素,所以要远离。
还有很熟悉的地方应该离开。在古代,古人,一个出家人都要发誓,出了家不在自己的家乡办道,都要离开。
黄檗禅师他就是参学路过他的家乡的时候都不回去。他有一个母亲,非常思念他的儿子,就在村门口设了一个为出家人供食、洗脚。他的母亲是盲人,就是可能思念儿子都眼睛都哭瞎了。
黄檗都有一次看到他的母亲,他都忍住不去认。但他的母亲就要找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脚下有一个痣,她通过洗脚就能辨别哪个比丘是她的儿子。但黄檗禅师竟然是伸了另外一只脚,两次伸那只脚,就避免了她辨认到,就离开。
离开,是别的人认出了他们母子关系,就跟他的母亲说。黄檗禅师好像是很不顾亲情,但是黄檗禅师他是发愿一定要开悟来救度他的父母,不想在开悟之前来进入到这种恩爱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
有时候在熟悉的地方,甚至弘扬佛法都比较有障碍。马祖马大师,好像就是四川人,他是在南昌,江西南昌洪州开的道场,还有宝峰寺。他本来开悟之后也回到家乡,结果弘扬佛法碰到障碍了。他开悟的祖师应该受人尊重,但是回到家乡之后,不是这么回事。
那些老太太、老公公都认识他,一说,哦,是他呀!小时候我认识他,小时候干了什么干了什么。甚至把他那些,可能小时候顽闹,调皮,淘气,把这些都抖出来,搞得大家对马祖就没有信心,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弘扬佛法就成问题了。
所以马祖就感慨地说,说这个
悟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面去了。当然到外面去了,江西的民众是占了大便宜了,对他很恭敬,他在那里能够把佛法传扬得很好。所以这就说明这个恩爱缠缚,已经很熟悉的地方要远离。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要有这种气概。
第六是诗坛文社,斗章摘句处当远离。就是世间那些写诗,写文章,在那里看自己哪个文章写得好,哪个诗句最险,在那里,在这个环境当中要远离。因为我们是干什么?是修出世间法的。世间的精神文学产品固然有它一定的作用,但是跟出离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要远离。
因为进入这个诗歌、文章、文学的范围当中,常常他会比较轻狂,而且文人相轻。有句话说得很俗一点:文章是自己的好。没有哪个说文章别人比自己好,他有种傲慢的心。这些都会引发我们的一些烦恼,都要远离。
第七是讥刺古今,较长兢短处当远离。就是有些地方,他在那里在这里侃大山,北京叫侃大山,这里叫摆龙门阵,就是说今道古,评点人物,谁长谁短。
这些已经过去的历史,都像梦一样的,已经梦过去了,还要去评点干吗呀?还要去讥嫌讽刺干吗呀?这些都要远离。但这些恰好都是大家很好乐的地方,觉得生活很充实的地方。
城里不是要办种种沙龙吗?沙龙无非是讨论哪个哲学流派,哪个文学流派,哪个历史人物,等等这些。这里面,他的评价里面,善恶、是非、邪正、长短,他都要有他的价值判断,各人的见解不一样,还会争论。这些都要远离。
第八,讲无义味道学处当远离。也是讲道学的,但是是无义无味,没有真正的那种法义,也没有真正的法味的地方,要远离。这就涉及到世间的很多的哲学流派,甚至很多的宗教的典籍,虽然它也是在从一个界面去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是它不究竟不彻底。
在心意识里面、逻辑思维里面建立的一切的哲学、一切的科学、一切的外道的典籍都是没有实相心性上的那种般若的光明的,都是没有义味的。对讲这些道学之处应当要远离。没有闲暇,学大乘的经典都时间来不及,哪有什么时间去学那些外道的典籍,去听那些外道典籍的讲学?没有必要。
第九是义解家斗名相,矜小智之处当远离。就是喜欢讨论那些理论的,在那里斗名相,知道很多的名相概念,给出它的定义,然后就夸耀自己智慧很高深,这些地方要远离。现在的一些学术会议、论坛之类的,你看这些,当然我们也不是否定这些,但我们要想,我们又不是去做一个学者,更不会去做一个大通家。其实对一个老实的念佛行人来说,是要把做大通家的妄想放下的。
第一,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大通家;第二,做到了大通家,又有什么用呢,与了生脱死又有什么关系?通宗通教,名相概念知道得很多,认为博览经典,往往他还会生起一种炫耀、傲慢之心。其实真正了解了净土法门的人,真的要把这些放下。
彭绍升居士给我们作了个榜样。彭绍升,他的学问也是了不起的,原来也是考取进士的,出生在高官的家庭,以后他了解道教,甚至禅宗也多有涉猎。等到他真的是接触到净土的经典的时候,他顿然放下了。净土经典,它有一个特点。禅宗的谈玄说妙那些公案,虽然它讲得很玄妙,也无从琢磨,但还是有它跟我们思惟、心性相关之处。
而净土法门展开的境界跟我们的认知、跟我们的境界完全不一样的,它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这种智慧慈悲的基点上的。所以一看净土的经典,就感觉到从一个小河、小潭、小江里面,忽然是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是这么一种感觉。浩瀚的大海是我们没有办法穷尽的,既然没有办法穷尽,倒不如完全放下,作为一个本分的、老实的念佛人。
所以彭绍升居士说,自从他信了净土法门,接触净土法门之后,而且选择修行净土法门之后,就发誓就在厨房灶下去做一个愚夫愚妇了。
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回味。你能在厨房灶下做一个愚夫愚妇,你就彻底地把你那种心意识要把它琢磨清楚的这个心放下,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念佛行人,就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一无是处,没有智慧,也没有学问。因为我们的凡夫的智慧和学问,针对净土法门浩瀚的大海来说,它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略而不谈的,倒不如全都放下。
所以这一点可能是跟其他的通途的教法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承认自己不懂!正因为我不懂,我才仰靠阿弥陀佛。我只要能抓住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大经王,而且深心信解,每一声佛号都在开发着我们自性的智慧,阿弥陀佛的正遍知海从我们每一声佛号的持念当中显发出来。
当我们的智慧开发之后,我们再看这些经典,就不是像原来去琢磨它,觉得是很难把握,就是觉得每一个经文都是谈我们内心的事情,如道家珍,屋里人说屋里事。就有这样的亲切,而不要从这种名相、概念去入手,那样入海数沙,非常辛苦,最后也没有办法去把握。
所以我们就理解我们一些净土宗祖师为什么他最后都放下了。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饶与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
平生所务,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他最后为什么说出这句话?
莲池大师也是了不起的,很有学问的人,也是考取过秀才的,你看看《弥陀疏钞》,无论是佛教的宗门教下的知识,还是国学的传统文化,这种历史、四书五经他都很通达,为什么他最后全都放下?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务,就是抓住这六个字。蕅益大师最后也是说,不参禅,不学教,数珠一串真风调。
彻悟大师以后信解净土法门之后,也把他原来参禅全都放下,原来他参禅写了两千多首诗文、偈颂,全都焚烧,说出一句话:
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所以这些祖师都没有以大通家的身分示现。
就是印光大师,我们看他的《文钞》觉得他确实是一个大通家,但是印祖历来不以大通家自居,甚至反对净业行人去看很多的东西,想做大通家的这个妄想。
这些我们都要去体会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不可思议的法门,《无量寿经》讲弥陀智慧海,二乘和菩萨都不能测量,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所以那些懂得很多名相,看了很多经典,认为自己记忆力、理解力怎么怎么了不起的人,我们对净土法门来说都可以放下。
第十就是宗乘狂解,妄谈顿悟,轻视戒律之处当远离。宗乘,就是禅宗,强调般若的气分,但是往往有空腹高心、口头禅的人;狂解,是指教下,他认为一读经典他就豁然解悟了。所以宗门教下的有一批人妄谈顿悟,虚妄地去谈他已经顿悟了。顿悟,就向上一著,他就轻视戒律,认为戒律是著相。这样的地方一定要远离。
这个意思就是说,一个净业行人他一定要平实,注重戒律。如果不注重戒律,不奉持戒律地修行,等同魔业。有一个说法,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于是他就不持戒,甚至原来受了五戒,他也舍掉了。
如果对戒律这么不尊重的话,这里面是有一个辨识的,虽然念佛法门是仰靠他力
mdash;
mdash;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但是净业行人仍然要尊重戒律。净业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谈戒律的问题,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净业三福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净业正因。
而且佛陀在大小乘经典当中讲,戒律波罗提木叉是唯佛才能宣说,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法的寿命。佛法寿命,就是四众弟子能受戒,能持戒,佛教才能够延续下去;如果四众弟子都不持戒,佛法就会提前在这个世间消亡。所以轻视戒律一定是魔子魔孙所为。所以这个地方,讲这些观点的地方,一定要远离。
这十种地方都是障道的因缘,这十个地方展开的一些内涵跟魔没有两样,所以一定要远离这十种地方。净业行人如果能离开这十种地方,
一切道业,即当成办,就是他能保持正念,他能老实念佛。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给意根派个任务,让它记数。在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原文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①。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②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大安法师:拜佛的十种功德利益一、得妙音色:若多拜佛,相貌也会转变为好,音声和身体都会庄严起来。 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威德,说话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服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居士:末学有一个亲戚在怀孕七个月后,发现胎儿发育不健全,跑了几家专科医院,医生都建议把胎儿拿掉。在这种情况下,她便伤心地把胎儿拿掉。请问法师,这是故意堕胎吗?应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问:弟子学佛时间较短,请问在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如果需要,回向的内容是什么?答:需要回向。天亲菩萨讲五念门,其中就包括回向。回向是成就大悲心。如果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原文 问:心无外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生诸净土?答: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所以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被”。 “三根”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大安法师:法忍和生忍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忍一般分为法忍和生忍。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这个忍为什么称为忍辱?因为人最难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①,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居士:我每当精力专注能念佛时就会昏沉,反而是妄想多时却很精神。请问法师,这是怎么回事? 法师:众生都有这种情况。有一个偈子叫: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在寂——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土净能令心自空,无边妙色现其中。千灯互照身光映,十镜交辉佛土融。珠网重重悬宝树,天童历历在华宫。龟龄鹤算浑闲事,直得虚空寿量同。】——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这一念,祖师大德都在现前这一念加以指点。所以这一念起来,它一定会有一个受生之缘。怎么说呢?我们讲,爱因斯坦有个公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贵贱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居士: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这句话对吗?法师:这句话是对的,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为什么呢?你来世做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来世做人要靠你自己的力量。你一定要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者,寄也,所谓“人生如寄”,寄生在这个世间;鬼者,归也,所谓“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回归于天地之间。我们读《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居士:因果观念、六道轮回是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那么这仅仅是理论假设呢,还是真有其事?圣人为什么要以神道设教呢? 法师:善恶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不仅仅是道德理论的
六道轮回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