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处在这个世间,你是不是非得要追求那么顺利?遭受一点苦难,做事困难重重,不要去拒绝。这就是处世不求无难。你干事不要追求没有困难,如果做事一帆风顺,没有困难,你一定是骄奢的、骄傲的,奢侈的心就会起来。你骄奢的心一起来,你一定会认为我很了不起,我很强大,别人都不如我。
于是要观察,你在这世间成就事业,本身不是由于你的能力有多大,而是你的宿世的因果在这起作用。于是就把这个困难,作为园林、游戏,去对待它。
古往今来,儒家也讲,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无论是哪一种不朽的事业,它都要经过很多的困难的。那有些人就觉得碰到困难,他就很郁闷:
为什么这些困难都到我头上来?他有怨气,包括生病也是这个。生病为什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有人生病,特别是得癌症,他就想为什么是我得癌症呢?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我都是好人,为什么我要得这个病呢?他充满怨气。那好,你这个怨气越多,你分泌的毒素就越多!你的病就更会加重。
这种你对待这些负面的、逆境的时候,你的心态念头,一定要保持一种正向的一种想法。有困难了,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这是我的业力,这是我的因果,自己要生惭愧之心,自己要生忏悔之心,自己要转化成善的一面,而不要变成一个怨气的一面。这是在心理调适当中怎么去做到有智慧,怎么去理解它。
比如说,你受到冤屈的时候,你怎么去对待它?那我们在人生当中肯定无妄之灾就到了身上来了,无缘无故的就有人诽谤你了,甚至法律就找麻烦了,受到冤屈了。那受冤屈,一般的他肯定反弹,就是有怨气,要报复。
那么在佛法告诉我们,碰到这个东西,不要去申冤,要能忍!当然可能跟我们一般的做法相比,可能觉得不近人情。儒家也在讨论,你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的问题。
那这个问题,如果在这一世来看,当然以直报怨,它是大家都要认同的。你既然这么对付我,我也要这样对付你。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广阔的、生命轮回的这样的背景当中来看,可能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你?这里面它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有一些因果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看不清楚。于是,如果你不去考虑这个复杂的因果,而我直接去报,本身别人对不起我自己,可能多生多劫我欠了他的。现在他把它要回去,报复一下,正好把它拉平了。
好,现在你拉平了之后,本来是个债务就可以解开的时候,你又报复一下,你又欠了一下吧!欠了一下他又反弹吧!
所以这里处理的方法,儒家跟佛教有些处理的方法都是不同。比如父母被人杀了,那在儒家的观念当中,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啊!一定要报的。
但是在佛法里面,不一定就这样说了。如果在座的有受过《梵网经菩萨戒》的,《梵网经菩萨戒》其中就有一条就是:父母被人杀,自己国王被人杀,不去报复的。为什么?由于你的父母、国王被人杀,这是有因果的,你不要在这个因果的这样循环当中再加进了你一份的东西在里面。
再更大的来说,在菩萨眼里,众生多生多劫都是我们的父母、兄长。我们不能为了这一世的父母杀多生多劫的那个父母啊!那这些情况当然,刚才讲佛是大圣人,他能看清楚这些关系。
而我们由于目光短浅,只看到这一世,分段生死的这样的一个亲缘关系。所以他的处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看佛陀教诲的处理方法,是有智慧的,能这样做一定是好的。
在佛门有一个公案,就谈到两个国家是邻国,一个国家的国王比较善,另一个国家的国王比较恶,恶就有一种侵略性,他就悍然发动战争,要侵占另外一个国家。
这个善国王固然他也要保家卫国,就在战争的时候,一般那种想要侵占别人国家的那个恶国王,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战争的准备,还真的被他打胜了。善国王就受到重创,就在弥留之际,这位善国王告诉他的儿子:
不准报仇!那这个国家就亡掉了,就被那个恶国王全都占领了。
那这个王子就在民间隐避下来,但是报仇的心念没有放下,他了解到这个国王有什么爱好,要接近这个国王。他知道这个国王喜欢音乐,那这个王子就拜了一个音乐大师,把音乐学得非常精到。就逐步地进入王宫,做了这个恶国王的一个很亲近的人。
那有一次打猎,这位王子跟着一块,这时候只剩下恶国王和这个王子,两个人在树林底下,这个恶国王都很疲劳,年纪也比较大,就躺着休息。就躺在这个王子的腿上休息的时候,这个王子就准备下手。
当他要把剑拔出的时候,马上他的父亲的声音就出来了:
不准报仇!他就又把剑放回去。第二次又拔出来的时候,又是
不准报仇的声音出来,直到三次。那个恶国王也很敏感,每一次这个王子要拔剑的时候,这个恶国王就会惊醒过来,惊醒过来,我刚才好像做个梦,好像有人要杀我。
最后这个王子终于不准备杀这个老国王了,听从他父王的指令,就如实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恶国王。恶国王这时候听了非常感动,被感化了。跟着这个王子回到王宫之后,自愿地把他原来侵占的土地交还给了王子。这是不报仇最后导致的是一个好的情形。
那么我们看到现代很多人的问题,就来自于报复。现在很多这方面的,我们在寺院里,他有时候碰到这些烦恼,会跟我们这些出家人说一说。有一个公务员,现在可能很多感情上的问题会把一个人搞得很崩溃。
他一个公务员,工资不是太高,然后他的妻子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去了。他又很爱他的妻子,据说在家里,家务事都不让他妻子做的,是这么宠爱他的妻子,结果这个妻子却做这个事。
他就内心很不平,不平衡这时候,观念上就有点颠倒,你无非就有钱才把我妻子勾引过去了。现在我也要做有钱的人。他也要做有钱的人,他把公务员辞掉,他要去下海,他也去搞房地产。
每个人命运不一样嘛,这个经商不是什么人想经商都能成功的,他一投资下去,全都是没有回报。钱也没有赚到,自己那个公务员职务也辞掉了。然后呢,妻子又不回来,自己每天就是内外夹击,身心都受到很大的创伤。
就是这样,你说真的挺可怜。你要去报复干吗?而且采取这么颠倒的一种报复手段。所以这些,当我们碰到这些负面的时候,一定要智慧观照它的业缘关系,然后一定要把它看空。人生的顺境、逆境没有它的真实性,一定要有这么一种智慧的把控。否则苦不堪言。
然后就逆来顺受,逆境来了,就顺着它的本性接受它。进德修业,静待其变。不能有一种过强的负面的情绪。而出现逆境的时候,你要善于观照,把这个逆境变成自己的一个向上的一种逆增上缘。
这些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以来的这种修行的过程,充满着逆境。比如他为了求半偈,然而碰到罗刹,说:
你要听下面半偈可以,但我要吃活人的血。释迦牟尼佛为了这半偈,献出生命。
做忍辱仙人的那一世,碰到歌利国王,歌利国王把他的肉片片地割下来,而这位忍辱仙人不生一念的瞋恨之心,而且以同体的悲愍心发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先要度你这个恶人。还真的是那位忍辱仙人成佛之后就是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个恶国王呢,歌利国王就成为佛的第一大弟子憍陈如。
《法华经》讲,有一世释迦牟尼佛做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什么叫常不轻呢?他每见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会顶礼,都会说一句话:
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
那这些四众就对这个常不轻菩萨就不以为然,说你凭什么给我们授记啊?你给我走远一点。但是常不轻菩萨还是向他们顶礼。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不耐烦,就用脚踢他。
然后常不轻菩萨就在脚踢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这些人就用木棍来打他,他就在木棍打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然后用石块来投掷他,他就在石块投掷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
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
这是常不轻菩萨的一个忍辱的修行啊!然后这些打骂常不轻菩萨的这些人,堕到了地狱,然后从地狱出来,又由于跟常不轻菩萨的因缘,又做了常不轻菩萨座下的弟子。也就是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座下的这些声闻弟子,这样的一个因缘。
乃至于佛在这一世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也经受了种种的逆境,被人诽谤、谩骂。其中有一个很歹毒的一个诽谤。
有一次,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的女人,用一个木盆,放在了她的腹部,肚子就鼓鼓的,怀孕的样子。就来到这里,就指着佛说:
你讲什么法?你把我的肚子都搞大了,现在你得要给我多少多少钱。那跟随的五百个婆罗门也都说:
这个事情是事实,我们都知道。
在这种诽谤的时候,佛坐在那里,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非常宁静。还是忉利天就看不下去了,就知道她诽谤,就变成小白鼠,到她那里面,把绳子咬断,这一咬掉,咣当一下,那个木盆就掉到地下了。一掉地上,那显然真相大白,是他们的诽谤。
这时候天人,天女散花啊,来赞扬佛德。这时候佛也没有高兴的表情,他内心如如不动啊!那真的是八风吹不倒,端坐紫金莲啊!
那如果是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遇到这样的一个诽谤,可能立马就会愤怒;或者最后澄清,天女散花就很高兴。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啊!这是虚妄心里面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一天的妄心里面都是波翻浪卷,充满着这种忧、喜、悲、惧这些情绪,所以我们心理就不正常。
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刚才讲心理上的一些调适,智慧的观照,要透过这些逆境的现象去把它做为一种养料。莲华长在污泥浊水里面,当它长不到虚空里的时候就同流合污,跟污泥一起腐烂。
如果莲华长在虚空里面的时候,污泥浊水就成为滋养这朵莲华的养料。即烦恼为菩提,智慧的念头一转,它就会变成一个我们精神品格,修行道业的逆增上缘。逆境正好是成全我们的最好的机会。
这一点在世间法里面,仍然是这个样子的。汤因比写历史研究,谈到文明形态能够生存下来,发展起来,一定符合着挑战和应战的规律,经过严酷的挑战,激活它应战的本能,它能够穿过去,这种文明的生命力才能保存下来。应战不过去,那就会消亡。
我们这一生,由于业力来到这个世间,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逆境,对这个逆境,如果我们穿透不过去,我们就跟着这个烦恼一起颠倒。于是无论是生病,遇到困难,被冤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最后就是两败俱伤。
所以为什么要
忍啊?忍辱波罗蜜啊!你不能退一步,不能忍得下来,问题就非常严重!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给意根派个任务,让它记数。在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原文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①。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②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大安法师:拜佛的十种功德利益一、得妙音色:若多拜佛,相貌也会转变为好,音声和身体都会庄严起来。 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威德,说话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服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居士:末学有一个亲戚在怀孕七个月后,发现胎儿发育不健全,跑了几家专科医院,医生都建议把胎儿拿掉。在这种情况下,她便伤心地把胎儿拿掉。请问法师,这是故意堕胎吗?应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问:弟子学佛时间较短,请问在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如果需要,回向的内容是什么?答:需要回向。天亲菩萨讲五念门,其中就包括回向。回向是成就大悲心。如果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原文 问:心无外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生诸净土?答: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所以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被”。 “三根”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大安法师:法忍和生忍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忍一般分为法忍和生忍。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这个忍为什么称为忍辱?因为人最难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①,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居士:我每当精力专注能念佛时就会昏沉,反而是妄想多时却很精神。请问法师,这是怎么回事? 法师:众生都有这种情况。有一个偈子叫: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在寂——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土净能令心自空,无边妙色现其中。千灯互照身光映,十镜交辉佛土融。珠网重重悬宝树,天童历历在华宫。龟龄鹤算浑闲事,直得虚空寿量同。】——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这一念,祖师大德都在现前这一念加以指点。所以这一念起来,它一定会有一个受生之缘。怎么说呢?我们讲,爱因斯坦有个公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贵贱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居士: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这句话对吗?法师:这句话是对的,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为什么呢?你来世做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来世做人要靠你自己的力量。你一定要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者,寄也,所谓“人生如寄”,寄生在这个世间;鬼者,归也,所谓“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回归于天地之间。我们读《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说到不久命终,咱们现在每一个人应该自己想一想,我什么时候死呢?婆罗门女的母亲不久命终了,而我是在哪一天死啊?我死了又到什么地方去啊?会不会和婆罗门女的母亲一样的去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佛教告诉我们: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无法逃过因果业力。佛弟子深知,即使学佛之后,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想什么来什么,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居士:因果观念、六道轮回是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那么这仅仅是理论假设呢,还是真有其事?圣人为什么要以神道设教呢? 法师:善恶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不仅仅是道德理论的
六道轮回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