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
【颠倒执着常自寂灭故。】
我们的众生颠倒执着,是诸佛法身,这句话很难理解,为什么颠倒执着也是诸佛法身呢?因为众生的执着分别常自寂灭,我们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的颠倒执着也没有实体,就像水上写字,随写随灭。本来就是空寂的。当我们念佛时,见到一切境界,一切事物,都把它看成,是诸佛的清净法身,时时与我们的本性相应,念念回归自性,在接人待物,穿衣吃饭,无不是诸佛的清净法身在妙用,修行也是在平时接人待物上用功,自自在在,潇潇洒洒。不是盘上腿子为修行,修行主要在平时,接人待物上保任,所以过去古人讲,行走坐卧不离这个。就是不离开我们的本性。(法身)我们在凡夫地修行,没有资格保任,直心去念阿弥陀佛,久而久之,打开本来以后,才有资格去保任,没见性的人,要时时觉照,时时回归自性,保任是保任我们的圣胎,圣胎就是我们的本性。
过去禅宗有一位大居士,叫庞居士。一家三口人修禅,有老伴、女儿同时修行,有一天,庞居士对她女儿说,我要走了,姑娘说:您先别走,我先走了您再走,然后姑娘坐在那里,就坐化了。走了以后,庞居士看姑娘走了,说这孩子走到我前面去了,她老伴说,我也要走,您先别走,她老伴收拾收拾,坐在那里就坐化了。庞居士一看俩个人都坐化了,他自己也就坐在那里坐化了。为什么他们走的,那样的自在呢?因为他们悟到了本性,不执着,不分别,一切的一切,都是佛的清净法身,一点也不执着,歇下来就是道,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就是要把一切的一切,都看成诸佛法身,就没妄念烦恼了。所以禅宗修行不立文字,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洒洒脱脱,没有烦恼,自在自如过时光,穿衣吃饭,行走坐卧,照样作事,他不执着,不分别。心时时在道,这就是禅宗修行的方法。
开悟的人,就是这样自在,不像我们业障深重,没有办法,就得老老实实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见性,证到三昧以后,你也能洒脱自在,不见性的人,自在不了,因为我们还没有见性,我们的烦恼、业障、无明时时现前,所以你不想不执着也不行,因为无明烦恼时时障着我们。当烦恼来时无法对治。有的人说,看破放下,不理它,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不理它烦恼也没有少,如果我们若明理启发般若智慧以后,边念边用般若智慧扫掉,妄想业障,习气烦恼。时时启发般若智慧扫荡,当我们的业障烦恼,消的差不多了,我们的心才证到了一点,理上修就是这样用般若智慧去启用。见一切事物都是佛的清净法身,这样的修行,才能解决生死的根本。
【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
诸佛法身,遍一切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常不断,没有休息,就像花瓶,杯子,乃至一微尘,一毛头,无不是诸佛清净法身,我们脚下的地球,也是诸佛清净法身,所有你摸到的,闻到的,触到的一切一切的法相,都是诸佛清净法身的显现,你还有烦恼生么?还有妄想么?当下就解脱了。这是圆人所修行的方法。所以过去古人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它去都是诸佛的清净法身,那烦恼无处生啊。所以这样才能离开妄念,心里明明了了,见一切相,不着一切相。假设别人骂你,打你都是佛的清净法身,你当下就没有烦恼了。
【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无所。】
一切事情,究竟坚固,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其中不允许有任何知见、分别和东西。你说另外还什么东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就缺了一块,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诸佛清净法身,而且是清净圆满的,中不容他,一切不能夹杂。
念念不迷,为什么不迷呢?因为你对一切境界不分别执着,都是诸佛法身吗,把心念转过来,不是转物,而是转心,实相念佛就是这种境界,念念不迷,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颠倒执着,就是诸佛法身是消除妄念的最好方法,所以妄念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行走坐卧,听到风声雨声汽车声,也是,阿弥陀佛声,一切都是佛清净法身,所以就不迷了,心心无所,什么是心心无所呢?就是心所,我们有五十一个心所,有善心所恶心所,有定心所,有慧心所,还有随智心所,我们坏就坏在“心所”上,所以《楞严经》上讲“所立”照性亡,你建立一个所,你能照见的本性,就丧失了,不能照见五蕴本空《楞严经》讲“因明立所,生汝妄能”,因为你看见了,觉得明明有感受,这就对立了就有对待了,就成了所,同时也出来一个能感觉的我和感觉的境界,这就入所亡流了,当我们念佛时,念念观照无我,那就念念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亡所了。反闻闻自性,它就入流亡所了,入法性之流,比如我们念佛法门,当念佛时,能念的念反过来闻虚空的佛号声,念念不住有念的念,不住无念的念,这为真念。念念无能念,念念无所念。一切空寂、生灭都没有了,寂灭就现前了,所以心心无所。
【从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从此修行这样的念佛怎样念呢?就是把心安住在空性上,也就是安住在佛的清净法身上念,我们把心安住在法身上,就是如来的果地,然后一念的念为因,以阿弥陀佛的圆满果海。涵养一念的因心,以一念的因心来圆满我们自己的自性佛,因赅果海,果彻因缘,因果同时,不离刹那,成佛以竟。这样念佛你肯定入道,无论你修禅还是修密还是修净土,这样信入和修行,一定开智慧。具足大慈究竟大悲,有的人经常这样讲过,发愿要发菩提心啊,只在口头发不去做,不去修行,这样不算真正的菩提心。怎样才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建立在清净心上,没有清净心,就不能算真正的菩提心,如果心清净才能发出大慈大悲心来,见性的人,才能发出大悲心来,但是还不到位。大菩萨才能圆满,不见性的人所发的菩提心都是假的,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他的无明烦恼已经消的差不多了,见到谁都想去度他,都可怜,见到蚂蚁他都想度他,悲心就发出来了,见谁受苦他都掉泪,每个人精进修行都能清净心现前,发出大悲心来,他能为别人受累,为一切众生做事,不求回报,没有怨言,不生烦恼,他看众生一体的。所以佛说大地众生皆是如来,大地众生和我同根性,也是我过去生中父母,包括蜎飞蠕动和我是一体平等,假设有人欺负我,我也不会说他不好,不分别,用这样的心来建立道业,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修菩萨道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四肢,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都没有瞋恨心,假如要我们那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功夫不到位。那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应该从一点一滴上下功夫,一切事情为着别人着想。方便让给别人,难做的留给自己,这样去做就和菩提感应道交。菩萨发心绝没有我,如果有我就不是菩提心。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样修行就更深入一层,如此信入如此发心于身无所取,身是个假的,本无自性,是虚妄的,我们修行不应着住身体,那是有为法是外道,不了生死,于法也不应该住,佛法也得舍掉,一切法本来不生,遇境而生,本自寂灭,所以不应该取法而修。
菩萨的十住及十地也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一空一切空,一位一切位,一念即成正觉。没有渐次,即成佛道。但是在凡夫地就不行啊。因为功夫不到,不能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
那是圣人的境界,如果见性的人初住十行位和十回向位,也是不行的。这是贤位小菩萨,还要时时保任。保任圣胎,三年五年过去,古人见性,要牧牛三、五年,然后才能去事上练心,练一段时间,定力不够了,还要去独修,保持功夫不丢,再出去练心,三出三入的才能达到炉火纯青,没有十年二十年功夫还不到位,我们连边都摸不上呢。所以理是这样讲,事上要一点一点去除掉,古圣人他们是在事练的差不多了,才去阅经藏,开发智慧、辩才,去和众生结缘,弘法利生,可是现在末法时期,有的法师刚出家,就学教,研究教理,然后就讲经论道。自己生死没了,让别人了生死,那是无有是处,首先要自度,然后再度人。
另外,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还是念佛法门比较稳当,还要快。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加被你。比如修禅的是自力,自力修是难行门,稍有一点惑业不断,就不能逃掉后有。还要生死里轮回,如果净土有佛力,那就不一样了,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那就快多了,自他二力,比方乘大火轮船,是阿弥陀佛大愿船,不怕风浪,一直到达彼岸。如果自己的力量就像一叶小舟,怎能和火轮船比呢?比方修密的人也是二力法门,但是,它是上师力量加被,上师加持力怎么能和阿弥陀佛比呢?天源之别,如果念佛法门,阿弥陀佛时时加被我,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摄取不舍,如果我们自力不够,阿弥陀佛加念,给你加持力,我们这一生要发大愿力,一生就了断,往生极乐世界,上品往生,不再来世,不能一拖再拖了。要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我们现在的人福报太大了,衣食住行,那都是满足,但是道心就丢失了被贪、瞋、痴把道心都占去了,过去古人道心非常坚定,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天天用功办道,所以说“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补鼻香”功夫都是从苦中修出来的。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发大愿力,必须吃苦办道。
假设你念佛,念到事上一心,阿弥陀佛光照你一次,你的业障就消了百分之七八十了。那时候你的身心就安稳多了,烦恼也少了很多,《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的光照十方世界,遇到光者,心地柔软,身体轻松自在,如果再精进念佛,就能破一分根本无明,见一分法身,就进入法界,证初住菩萨位,临终直登上品。”我们修净土的人如果从事上修行能证到一心的时候,能见阿弥陀佛的丈六金身,阿弥陀佛的报身不是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吗?因为阿弥陀佛报身太高大,我们见不到,所以阿弥陀佛随众生心量而现身,这为有相之佛。如果从理上修行,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所见的佛是法身佛,是无量光,是无相之佛,这为见性,见性就证到初住位,一直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也不离当念。这是圆教讲的四十二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地的小菩萨,不是圣人,都不离当念。加上十地十一地也不离当念,为什么呢?因为是圆顿教,一念顿证圆满一刹那就可以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离当念,因果圆满至圆至顿。
虽然理是这样讲,但是事还需要渐除。三贤地小菩萨不能随意往生,地上菩萨才能随意往生,如果我们不修净土的人,在这个世界修行,三贤地小菩萨要经过分段生死,就密宗的法王他们在这一生中修行,命终还要投生,下世再来修,生生世世修行。把三贤位修满了就不轮转了,就进入变易生死,就进入圣位,可以随意往生哪个佛刹,这是登地菩萨的境界,从初住位到十回向位修满,是要修一个阿僧祗劫,从地上菩萨修到八地需要一个阿僧祗劫。八地修到等觉十一地需要一个阿僧祗劫,这三大阿僧祗劫。如果修净土的人,修到初住位见性了,到临终时就上品往生,往生以后花开见佛,见佛就是八地菩萨,念佛人就少修二个阿僧祗劫。所以修净土的人非常殊胜的,方便中的方便、直接的直接、圆顿的圆顿。
为什么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要导归极乐世界呢?普贤菩萨在华藏法会上,那么多的法身大士,劝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马呜菩萨、龙树、天亲、智者大师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还有历代禅师他们也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修行千万不能吃错药,净土法门方便直截了当,所以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一段文是要我们明白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华严经最主要强调发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初发菩提心就成正觉,为什么华严经讲这个道理呢?因为它叫你明白圆教修行方法,就这样的信入,一念就具足佛清净法身,把心安住佛的圆满果海去念佛。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因果同时。所以说才发菩提心就成正觉,这一段讲的特别深入,非常妙啊!
【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华严经有一品专讲发心功德,这样念佛有什么殊胜呢?这样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是因为你能念法身佛,法身无相,无相就遍一切处,佛的法身,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没有断也没有休息,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一开始修就执着见佛,心里不清净,所见的佛是假的是魔变现的佛,想见佛,佛就来现身,想见菩萨,菩萨就来现身,这就是魔境,应该马上斩掉,用般若智慧一扫就掉了。所以禅宗行者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有的修道人千万要注意,不能着境界,心不清净怎能见佛呢?水清月现,水不清净怎能现月呢,业障烦恼一大堆,有求知心怎能见佛呢,必须见性以后才能见佛,心里清净一念不生,也许见佛但是也不能执著欢喜,好也不行。楞严经说见圣境界,不作圣解,若作圣解,必遭魔难,如要着魔境界,这一生白学佛了,成了魔子魔孙了,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千万别着境界,还有的人说在念佛时,静坐时一念不生,没有妄念,但是虽然没有妄念,过去古人讲过定有邪定,何为邪定呢,往那里一坐,就定了一念不生,但是他心里不明了,不了了常知这为邪定。何为正定?心里明明了了,一念不生了了常知。
如是念佛能一切处见如来法身,这是圆人修的方法。一切时,一切处,无不是道场,无不是佛事。
【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自己光明。从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放无量光明,是从我们这个世界放光,遍照十方世界,我们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何为一个佛刹呢?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释迦牟尼佛从这个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文殊菩萨叫人怎样修学呢?叫离开有、无、有无是对立是两边,不是中道,有是生灭法,无是断灭法,佛法是中道了义、中道也不立,才和本性相应,什么叫一异呢,不一样,不两样,比方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不一样,空即是色不二样、比方水和波的关系,水和波是二样,但是水要不动,波是水所以一样,生与灭是二法,但也是一法,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就有灭,如果不生就没有灭了,这些法都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文殊教人离开有为法,见如来,无为法是空的,空的就没有形象,无有相就是虚空法界,虚空遍一切处,所以如来也遍一切处,这为入佛正信,这样的观如来,这样修学,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文殊菩萨是教我们念法身佛,修圆顿教,这样才能成佛。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这一段是让我们把心量放开,不能起用小心量,要把心量拓开见如来,想成佛必须具有菩萨的心量,菩萨为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了还要度众生。摩诃为大,就是大菩萨,佛的清净法身是遍一切处的,不是在一法一事一个国土和一个众生身上,法身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遍一切处见如来。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给意根派个任务,让它记数。在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印光大师是位非常厉害的高僧大德,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可以多多的看一看印光大师的佛法讲解,这样我们是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而且这对我们今后的修行是有很多的好处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8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①,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44、念佛度冤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浮躁和喧嚣中得到平静,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忧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2
民国时代有一位青楼女子,刚一过了十五岁,她忽然觉悟要洁身自爱,皈依佛法,专心净土法门。所以,她就摒弃铅华,在上海虹口,租了一间房子,奉养母亲。自己则诚心念佛,朝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12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六、念佛结期应求证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得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今天接着讲第四大愿「忏悔业障」。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得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一大半!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和挫折时得到快速的克服并冷静的思考,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邪魔外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0
修净土法门,必须切实用功,应该死心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要把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的心,转换过来念佛。比如作贼的人,只有把贼心死下去,才能一心作正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善导大师有一段文字,是净土梦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若是有菩萨善于修持,此方法十分方便:一般在晚上临睡觉前合掌念念佛,感觉到身体疲惫不支了,就合掌吉祥卧,念一念那几句话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韩国虔诚猫咪 每天吃斋念佛(图) 韩国虔诚猫咪 每天吃斋念佛(图) 韩国广尚北道尚州市龙兴寺内,有一只相当虔诚的猫咪,它几乎每天都会坐在佛堂前拜佛,并眼神专注地看着佛像,有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智随法师开示原文:从《灵峰宗论》看蕅益大师对行持的标准,与善导大师的思想也有相通的地方。下面是三段相关的法语。第一段:“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每天念佛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我们若是每天时间足够的话,就是每天都念诵六七个小时的佛法,这样我们每天念诵是有大功德的。下面我们就来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