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简介(二)
六、何谓「世间法」?「出世间法」?
「止观双运」,智慧才会开发出来。如果你不晓得怎么样去观,或是错误的观,后面的智慧是无法开发出来。有的人偏于修「定」,就会落入在「世间定」里面。所谓的「八正道」,有「世间八正道」及「出世间八正道」之分,所有的修行法门,包括「四念处」也一样,都有「世间道」与「出世间」的分别。
如果你的闻思基础没有深入,不知道何谓「世间法」,以及何谓「出世间法」,结果在「世间定」或是「世间的知见」里面绕,你都不知道。因此,深入闻思非常重要,要清楚知道何谓「世间法」?何谓「出世间法」?包括八正道、四念处…等各种修行方法都是一样,都有「世间法」及「出世间法」。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最主要的一个分水岭,是在于有否与「苦集灭道」、「四圣谛」结合?如果你的修行没有与「苦集灭道」的思惟结合,叫做「世间法」。如果你的闻、思、修、证,与「苦集灭道」、「四圣谛」结合,就是走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
当你有深入闻思,而逐步去修行,就会知道如何正确「起观」。一般人观察的「观」,是带着染污的心在看,带着成见、错误的观念知见在看,因此一般众生很难看到实相。所以,包括有些人在修行上,以一种法门深入,就会觉得已经修…到最后,观察到什么相、什么佛像,或是观察到什么光…,或是观察到什么…。当然,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但是这个「观」还不是「如实观」。
七、何谓「如实观」、「如来」?
「如实观」是没有个人主观的投射,是我们的心来到很客观、很明觉,没有带着成见。你的心是一面清明的镜子,没有凹凹凸凸、贪瞋痴、我慢,来到很客观的境界。所以,这时候你才能够看清万事万物的实相,真正来到「如实观」的境界。当你真正来到「如实观」,就可以称为「如来」。
「如来」是什么?不是很玄、不是很虚,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清万事万物。「如来」就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清万事万物,一句话很快讲过去,很多人也会自认:「我很客观啊!我学问很高、我是知识分子,我做事情的判断都很正确、很客观…」这些都要保留啊!因为你有可能带着偏见,带着一付凹凸的镜子在看这个世间,只是你不知道、没有觉察到。
如果真正能够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万事万物,就能够很清楚真理实相,就不会颠倒梦想、背道而驰,也就是你的苦海是消失了,来到安心自在的境界。今天,只要我们还有苦、还有不安,就要检讨、反省一下,是不是我们的判断、看法有何问题呢?是不是不够客观呢?是不是不够如实呢?所以,学佛很重要的过程就是要回来反观我们自己,而不是要拿着一把宝剑去跟别人较量、比高比低。学佛也不是充填一些知见,表现我很懂、我知道很多。
真正的佛法,是治疗众生心病的良药;真正的佛法,是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让内心的忧悲苦恼能够消失、止息。所以,大家要学到活生生的佛法,佛法是非常活泼、非常生动的,佛法就是活的法,活生生的法。如果打开智慧眼之后,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三法印」,就可以处处见法。
八、没有『末法时期』
佛教界普遍流传一个观念,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今天是业障深重,因此没有因缘见法,要开悟成佛很难、很难!…」事实上,不是这样啦!空海认为:没有所谓的「末法时期」,法、法印就是真理实相。真理实相一定就是超越时空,也就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
佛陀当时可以彻证「三法印」、「明心见性」,我们现在难道不可以吗?可以的!只要大家一步一脚印的闻、思、修,跟随着佛陀所走过的「解脱道」,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去修,一样可以来到「明心见性」,一样可以见法。所以,对自己要有信心,佛陀就讲是不待时节因缘。
九、「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如何实修实证?
「四念处」的修法要怎么样应用?大乘佛教所讲的真理,佛法的法义也都非常高、非常好,空海受到很大的启示,吾心亦向往之,问题是:我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此让我更重视方法,让我怎么样做到?坐而谈、不如起而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脚踏实地去修很重要。当我慢慢溯源到原始佛法,发现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引导弟子们实修实证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扣住「四念处」的修行方法。今天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南传地区,修行的法核心都是扣住「四念处」修行方法,空海品尝过这些方法的实用,也觉得相当好,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念处」是讲身、受、心、法,但不要把他界定为小乘、阿罗汉、不了义…,我们现在把那些观念知见通通放下,因为空海也一样是从没有任何成见的情况,来接触各种法门,今天是把觉得很好的一些修法、有次第的修行步骤、解脱方法,毫无保留的跟大家分享,不妨把过去的方法暂时做一个保留,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暂时保留,重新去体验什么叫做原始佛法的修法、解脱道,为什么以前佛陀在引导弟子修行的时候,大家要开悟、要见法都很快?那都是有原因啊!大家不断的闻思,然后修证都结合起来啊!所以这样见法就很快。
十、「身念住」的开发
「四念处」修法,首要是「身念住」,是由浅入深。修行就是要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这三种是有粗、有细的,最粗的就是我们的「身行」,其次是「口行」,「意行」是很微细、很不容易觉察到。如果我们的「身行」没有明觉,意根的「意行」就更看不到,你的起心动念就更看不到。
所以,禅宗所谓的「参话头」,其实是要清楚看到起心动念之前的那一刹那。在说话之前最前头一开始有波动,也就是最初起心动念的念头,你都要清楚看到,也就是要念念分明。问题是:要能够来到念念分明,谈何容易!是要来到「明心」阶段,没有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础功夫,想要来到「明心」、「念念分明」,不容易!
由于空海走过这一条路,发现很容易变成只是口头禅,空口说白话。所以,后来就回到一步一脚印,依着「四念处」的方法实修。至于,「四念处」的「身念住」要如何开始?大家在听闻过后,现在就可以开始练习、开始应用,包括在学院或在家居士,回到个人的工作岗位,或是在家庭里面,一样都可以应用。然而,要怎么样应用呢?「身念住」所要掌握的一个要领,就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保持清楚明觉、都正知之。不管当下正在做什么,都保持清醒明觉。
如何保持当下动作的明觉呢?我们平常走路都是很快,尤其身处在工商业社会,越是都市化,脚步就越快。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走,赶时间、赶时间,赶快、赶快…,都在那里赶、在那里冲,这就是冲动。当你在赶快、冲动的情况下,这个行就叫做「无明行」。今天落实到修行上面,第一个要领就是要把脚步放得比平常缓慢一点,慢个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每一个脚步都能够清楚觉察,右脚左脚、右脚左脚。
走路的时候,请清楚觉察当下正在走路的情况。不要以为这不重要,误认为修行是要在禅堂里面打坐,如果平常「身念住」没有办法开发出来,在禅堂里面还是在打妄想。所以,「身念住」的开发很重要。佛陀是一个觉悟者、觉醒者,「身念住」的开发就,是觉醒过来的第一个最重要步骤,如果这个步骤没有做出来,后面的觉醒就免谈。因为,粗的方面,你没办法觉察出来,微细的就更无法察觉出来。
修行是越来越微细,我们的心越来越清越明,观察力越来越微细。所以,要从粗的动作开始觉察到,当下走路的脚步,左脚、右脚,保持清楚觉察。再者,请你的脚步放轻、放柔,当你在冲动的时候,走路是啪、啪、啪…,尤其在上、下楼梯之时,更是这样啪、啪、啪…,都是很大声。如果真的有把「四念处」方法应用上来,你的走路会是轻柔明觉,但也不是怕踩到什么的蹑手蹑脚,你会很安详、轻柔明觉的走路。所以,在走路方面,把速度放慢一点,脚步放轻、放柔,不会那么粗重。
在扫地的时候,也是一样。扫地、扫地是扫心地,但是当下在扫的过程,请你也保持手的动作姿势,扫把到哪里,你也觉察到哪里。武士道的人练剑,剑到哪里,觉察力就全神贯注在哪里。能不能也将扫把当作剑一样,扫把到哪里,你的觉察力就到哪里,不要在那里边扫、边在打妄想。如果你的心与境一致,当下真的就是在修行,连扫地也是在修行,帮助你醒过来。
不要以为说我现在的眼睛睁得那么大,难道就没有清醒过来吗?!这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醒」,现在所比喻的是佛陀所讲的觉醒、觉悟。如果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虽然你有两个眼睛,但是因为你的法眼、智慧眼没有打开,你还是看不到法。如果见不到法,以佛陀的标准来讲,就是你还没有醒过来。「觉醒」就是智慧眼打开、处处见法。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法眼开」就是醒过来。
因此,「身念住」的开发,就是帮助你法眼打开的重要基础。当你在做各种工作,包括洗衣服、洗澡,也是一样,请清楚觉察你当下的动作,包括穿衣服也一样,把你的心安住在当下的动作,你要洗衣服、写字…等其他事情,也一样要「置心一处」,这样就能够「无事不办」,清楚明察你当下比较明显的动作。走路当下比较明显的动作,就是觉察脚步,如果现在当下走路的步伐不是很明显,是手的动作比较明显,你就觉察当下在手各方面的动作、工作,安住在当下,这样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凉。
包括吃饭也是在修行,不要急急忙忙的,或是边吃边怨叹:「我业障深重、没有智慧…,佛学院这里的照顾不够好、哪里不够好…,院长很少来看我、教务长也很少来看我…」边吃边抱怨,这样就错失掉很多修行的机会。我们一方面要体谅师长们的辛苦、辛劳,当你能够处处去体悟,就会充满着感恩,而且会珍惜当下的因缘,我们每一餐饭都是来自十方法界、众生的布施,大家要好好的惜福。
在吃饭的当下,要怎么去用功呢?一样大家保持轻松放松,当你把饭菜放在钵碗之中,在挟菜的时候,请你也清楚觉察到,我的手伸出去,再夹回来送进口中,这个过程都保持清楚觉察。然后,把饭菜送到嘴巴里面的咀嚼过程,你也清楚的觉察。当饭菜在口中,由粗渐渐咀嚼变细、吞咽下去的过程,你也能够清楚觉察,不要囫囵吞枣。囫囵吞枣、动作粗鲁,就叫做「无明行」。
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把「无明」转为「明」,把「无明行」转为「明行」,慢慢不好的习惯就会变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天就真的能够来到「明行足」。「明行足」就是佛陀的十个名号之一,因此不要小看这个过程,我们的「身行」要保持清醒觉察。
现在我喝这一口甘露水,是法界的恩赐。包括喝水,我都抱持着感恩的心,今天来到闽南佛学院与大家结缘,空海也是以一种感恩、知恩、报恩的心来回馈大家。
十一、「口行」的修法
「口行」怎么修呢?我们平常讲话就像机关枪一样,唧哩呱啦的一直弹射出去,讲话都很快。现在请你把讲话的速度稍微放慢一点,假如你平常一分钟讲300个字,能不能减为250个字?如果你平常一分钟讲250个字,能不能减为200个字?讲话的速度稍微慢一点,慢个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
再来,请你清楚听到当下自己正在讲话的声音、声调、内容,不容易喔!如果没有相当的觉察力、反观力,你没有办法清楚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不信你自己回去检验看看,包括说从以前到现在,你有多少时间清楚听到自己当下正在讲话的内容、声音?这是修「口行」方面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则。包括在家居士也是一样,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可快、可慢,但是不管是快、或是慢,你要清楚觉察,清楚听到我们讲话的声音,在讲话的声音里面,有没有讽刺别人?有没有展现我慢?有没有讲酸涩的话语?…。
所谓「祸从口出」,为什么呢?如果讲话的「口行」是「无明行」,在讲话的过程,无意中造很多的恶缘、散播很多的恶因,却不自知。这些恶缘、恶因散播出去之后,就会结恶果,祸就会从口出。所以,修「口行」非常重要,我们每天面对众生,处处都是要讲话,如果能够把「口行」修好,保持清醒明觉,你的恶因、恶缘就会渐渐减少,当下又能多播种善因、善的种子,将来善的果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修「口行」。
十二、「受念住」的开发
「意行」方面的开发,就是「四念处」里面,「心念住」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受念住」的开发就相当重要,刚才介绍的是属于「身行」、「口行」方面。至于「四念处」的第二个步骤-「受念住」,怎么修呢?如果要能够清楚觉察你内心里的各种感受,当然最好是有禅定、禅修的基础,就能够很容易觉察到。在平常的时候,你可以觉察到比较粗的,但是如果有禅定的基础,就能够觉察到更微细的。
「受念住」是除了清楚觉察身体的各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外,你内心里面的苦闷、不安、恐惧、恐慌…,也要清楚觉察到。「受念住」主要是着重在现在、当下是在苦受、还是乐受?身体的酸、胀、痛、麻、痒,要能够清楚觉察,现在内心是很郁卒、很苦闷?或是内心里面是很快乐、很高兴、很兴奋?是喜、是乐?也要清楚觉察。
为什么觉察「受念住」很重要呢?因为你内心潜意识的心态,是不容易觉察到,潜意识是会透过你的身心、身体的展现,身体的各种感受、觉受暴露出来。当你在生气的时候,会觉得好痛心、火冒三丈,如果有清楚觉察,事实上整个身体里面的气血会绷紧的往上冲,身体的当下是很苦的,你的心也是很苦的。如果你有觉察到当下的身心是这么苦,当我在骂别人、在生气别人,到底第一个受苦的人是谁?是自己。
当你在骂别人、在瞋恨、在生气,事实上第一个受害、受苦的是自己。所以,透过「受念住」的开发,你会觉得自己何苦来哉?!何必如此折磨自己?!每一个人都想要快乐、想要安详,于是你的生气方面,就会大大的减少。当你要生气的时候,就会觉察到你的血气就要上升了,当如此觉察到了,就会认为说不要生气了,生气是跟自己过意不去。所以,当「受念住」有觉察到,你的种种冲动就会渐渐减少,因此各种苦受、乐受,你都要清楚觉察。
十三、「心念住」的开发
「心念住」的开发,是非常重要。我们身体的感受,一方面是透过酸、肿、胀、痛、麻…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还有内心的苦闷、不安,也会透过身体的觉受显露出来。事实上,觉受方面,是内心无形的一个语言。因此,要来到「心念住」,前面的「身念住」、「受念住」必须要经历过,有了这些觉察之后,再来才能深入到去观看你的心,来到「四念处」第三个阶段--「心念住」的开发。
「心念住」的开发,非常重要。如果「四念处」能够依循着一步一脚印的,深入来到「心念住」的开发,就是来到禅宗所讲的「明心」阶段。如果「心念住」阶段能够开发出来,后面来到「法念住」就可以见法,就好办了。
「心念住」怎么开发呢?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础要具足。能够掌握「心念住」,因为你的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清明、越来越微细。所以,当你在起贪的时候,可以觉察到我现在有起贪心;当你在起瞋心的时候,「心念住」就是开发深入到观察你的潜意识,一般众生是表里不一,嘴巴讲的是一回事,内心里面却又是不同的心态。一般众生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表面意思,而潜意识是非常不容易看到、非常不容易觉察到。
当今最深的心理学领域,也无法像佛法如此深入剖析,到达人类最深层的心里。真正的佛法,真正「心念住」的开发,是最深奥的心理学,把心理方面解析得非常深入。所以,真正「心念住」的开发,是来到「明心」的阶段,你当下有没有起瞋?潜意识里面有没有起瞋?表面上象是说对人家好,说:「欢迎你来!」其实内心里,却是期望对方早点走。当我们表里不一,能不能清楚看到?当我们说话言不由衷,能不能清楚觉察到?当我们说话里面有在设计、陷害别人,能不能清楚觉察到?当我们的心量狭窄、看到别人好,有没有「见贤思齐」的雅量?还是看到别人的好,内心兴起我慢之心?或是狭窄之心?或是忌妒之心?…这些都是「心念住」要开发的。
「心念住」方面,是来到「意根」的修行,我们的「身念住」、「受念住」,包括「身行」、「口行」,都是属于外相,真正潜伏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根源,修行能够来到「心念住」的开发,看到你的起心动念能够「念念分明」,「意行」、「意根」的冲动,才会渐渐地止息,才会渐渐净化,才能够来到「明心」的阶段,才能够把「意行」修好。
当你的「身行」、「口行」、「意行」,都修正、都净化,很自然就会展现出「三妙行」。这时候,起心动念能够清楚觉察,有没有在播种恶因?有没有在结恶缘?当下就可以马上觉察。所谓「众生怕果」、「菩萨是畏因」,如果众生的「身行」、「口行」、「意行」没有修好、没有清净,常常在无明、冲动之下,播种很多的恶因而不自知、而不以为然,就是无明冲动的可怕。
修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都能保持「明行」、身心柔软,「三妙行」的展现,当下身、口、意所造作的,自然会过滤、会净化,恶因、恶缘就会逐渐减少,善因、善缘就会逐渐加深。因为具有「受念住」及「心念住」的开发,又能够「将心比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别人这样对待我,因为我会有痛苦,于是会「将心比心」,也不应该这样去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所造作出来的,会让自己苦、不安,而且也会带给众生苦或不安,就会知道这是恶业、恶因,你当下就会停止,不会去播种那些恶因。所以,善、恶的界定,包括慈善界,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出发。各种善行、或者恶行,都是从我们的心出发,如果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将心比心」,就真的来到所作所为,都是从慈悲喜舍出发,跟众生广结善缘。因为你也想要安详、快乐,「将心比心」,众生也是喜欢安详、快乐,我们不希望别人带给我们痛苦,我们也不要带给别人痛苦,这时候会慢慢来到以爱己之心去爱每一个人、爱护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就会慢慢扩展出来。
所以,「明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所有的闻思基础就是要来到身心宁静下来,来到「明心」的阶段,然后才能够进入第四个阶段--「法念住」。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地论宗是在南北朝时代和摄论宗并称的一个佛教学系,后来的华严宗(他叫做贤首宗)即渊源于此宗的南道派,所以地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有他的地位的。地论即十地论,详称十地经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源,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这里山峦叠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俱佳,是 新安理学,江戴朴学的发源地。素有书乡、茶乡之美誉,被称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应是清净不染心,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指信自己的心,也就是自皈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慧学的进修次第黄国达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4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6
常想睡觉就是业障,如何克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修行三秘诀若不能谦虚忍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就会有很多障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4.圣戒成就戒随念(sīlānussati)──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修行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心。知足,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因缘。我们修行时,会出现不知该如何修行的违缘,但若我们有知足心,则不会出现违缘,反之若没有知足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文:成刚法师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
佛答时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