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及禅修的意义
我们要修行,不是只是一个自了汉、自私自利,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不断的净化、不断的提升。真正走在正法,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一定是具有慈悲心、具有菩萨心,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净化,你的周遭、我们的世界,就会跟着净化。只要我们越来越祥和、越慈悲,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磁场、我们的附近,就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只要我们在成长,我们越来越好,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好,社会也一定会越来越祥和,所以正法所在的地方,正法发扬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充满祥和,社会一定是越来越安定,因为「心净佛土净」。
我们真正能够改变自己,我们身心越来越柔软,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安祥。佛经里面所讲的「心净佛土净」就是这样,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当我们真的能够改变,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我们的净化而净化。
禅修就是进一步闻、思、修、证的深入,进一步的用功,比光是讲经是要更深入的。中国自古以来有名的修行道场、丛林道场,都是跟大自然、跟森林结合,空海几年以来,也是一直希望国内外能够逐渐的普设丛林道场。大家回复到单纯朴实的修行宗风,佛教界一定要回到单纯朴实的宗风,整个佛教界、佛教的水平才会提升。如果有丛林道场而认真的闻、思、修,然后在市区里面有与众生广结善缘的菩萨道场,这样里外配合是最理想。在林间、在山中,这是修「解脱道」最好的地方;在都市人口众多的地方、在城市里面,是行菩萨道最好的地方。所以,佛教是需要这两方面的配合。
今天我们在这里有这么好的环境,来好好的深入精进用功,我们也很感恩各方面的因缘,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要兴办一次禅修是非常不容易,是要具足很多殊胜的因缘,而且背后有很多的菩萨们在护持、在护法。如果大家能够体会到有这么多殊胜的因缘在护持,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着感恩。
一个人的修行,讲说修得多么高、多好,这是一回事;一个人的修行,要能够产生由衷的感恩的心。在一次禅修里面,如果能够真正身心柔软下来,能够反观、能够懂得感恩,这一次的禅修对你来讲,就是非常大的突破;这一次的禅修对大家来讲,就是非常的成功。
「修行」不是在练工夫,「修行」不是越修越行。如果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在修行路上就走偏差了,因为在修行路上真的岔路非常非常多。一个观念不正确,一个知见不正确,走偏了、就不知道。所以,在空海这几年来带禅修,一定都是非常强调要有闻思基础,大家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这样来参加禅修才能避免盲修瞎练、避免走偏。
当闻思基础打好之后,你再来实修,就能够事半功倍。当大家有了闻思基础再来禅修,这样就会很快,能够掌握到修行的要领。禅宗是很重视「明心见性」,绝大多数修禅的人,都是希望有一天来到「明心见性」,不错!是真的要这样。问题是,你要来到真正的「明心」,一定要透过闻、思、修…这样逐步上来。
空海在学佛的路上走过卅几年,是从初中、高中时期,就开始寻道、觅道、在修行。走过这卅几年的路程,绕过北传、南传,对中国佛教也深入去了解、去体会、也去修;各种法门也都涉猎过、也都修过,后来又寻寻觅觅到原始佛法,到南传地区再去寻找、寻法。后来因缘形成、具足之后,才发现南北传都各有各的特色与优点。
空海是把南北传的优点综合起来,因此我们是来到不局限在北传、也不局限在南传。对空海而言,人家有优点,我们就虚心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我们就虚心的学习。这也是跟大家勉励,我们每一个人要打开自己的心胸,打开我们的肚量,打开我们的框框,因此我们在讲解脱道的第一个课程,就是要「归零」。
「归零」就是把我们很多的观念知见放下,但是说起来很容易啊!要讲这几句话,很快就能够讲过,但是你真正要做到,那是非常不容易啊!为什么要「归零」?为什么要把我们很多的观念知见放下?这不是空海所独创,而是佛陀以及那些祖师大德们,不断的叮咛我们,禅宗里面常常讲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要来到念头死、死掉,那不是打坐、坐坐坐…,做到念头死啊!不是这样。
不是说「我一直打坐,打坐到什么念头都不可以起来,都坐…做到没有念头…」所谓的「打得念头死」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修行」要来到把我们过去的观念知见,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你要让它「死掉」啊!也就是要「归零」。为什么这些观念知见要放下?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得很明显,「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当我在廿年前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是非常的震撼!
「切莫信汝意」意指不要相信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不要轻易相信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汝意不可信」意指因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是不値得信任、不値得信赖,不値得坚持、固执、执着;「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相信自己的思惟、判断呢?要等到你证到「阿罗汉果」,才能够真正相信自己的思考判断。
这几句话如果要解开,含意是非常深!一般来讲,佛陀是希望大家虚心的学习,不断的精进用功,在这过程之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要不断的归零、不断的放下。因为佛陀知道很多的观念知见,都是我们自己在颠倒梦想。但是,当众生本身处在颠倒梦想的世界的时候,众生自己是不知不觉、不以为然。
当众生在颠倒梦想,他是很难很难承认自己在颠倒梦想,他总是这样认为他就是对的,觉得「我这样坚持是有理的…」所以,众生被自己这样的观念知见所捆绑住了、所框住了,我们却不知道。佛陀就百般的叮咛大家,不要轻易的相信自己的判断、知见。
唯有我们有这样的警觉、我们有这样的警惕,才会对我们的判断、观念知见来一个弹性保留的空间,我们的心才会渐渐的柔软,我们的心胸肚量才会越来越宽大,我们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大。因此,在修行的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任何魔境、外魔的干扰;真正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的观念知见。
我们太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让我们总是在那个层次里面,不断的上上下下循环,这就是佛教所讲的「轮回」。「轮回」就像轮子这样上下、上下…,但是不管它上上下下,总是在那个层次。比如说,如果修行是从第一层到一百层楼,一般众生的思惟是在第十层到卅层楼之间,一般习以为常就是在第十层到卅层之间上上下下。至于在卅层之上的那些思惟、那些智慧,一般人很难开启。
所谓的「开智慧」,就是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第十层到卅层的空间,再升华上来、再跳脱上来,让你从第卅层再提升到五十层楼来。以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比喻,如果你能够提升到五十层楼的这一种境界,这个就是见法、开悟,也就是「四双八辈」里面所讲的证到初果,但不是这样就满足了,不能得少为足啊!你必须还要不断的自我挑战。
记得一个原则!修行路上最需要突破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自我挑战,因为大家本来就是佛,你们本来就是解脱自在,大家本来就是在净土里面,本来就是在极乐世界里面,大家本来就是佛!为什么今天你会有很多的苦?很多的忧悲苦恼?为什么今天你会有那些贪、瞋?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有心量狭窄,容易跟人家起冲突?为什么我们今天容易形成不容易接受不同的看法、思想、见解?为什么我们会排斥异己?为什么对待不同宗派,我们就打压别人或是瞧不起别人?为什么对于不同的宗教,我们就认为是「外道」?…
这些往往跟我们知见的认定、认知都有关系。所以,禅宗就是要我们恢复「自性」,恢复「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佛性」。从本来清净的佛性,把我们的「本心」、「本性」、「自性」,要找到、要发挥出来,也就是回复到我们原本清清净净、没有污染的本来面目,这样的心就是「佛心」,这样的本性就是佛的本性、特性,简称「佛性」。
本来我们的良心、我们的本性,是没又贪瞋痴、没有我慢、没有无明。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会活在忧悲苦恼、怕死的世界里面,这就是因为众生被「无明盖」所遮障。「无明」就我们的清净本心,就象是被乌云、被盖子盖住了,让我们的心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没办法明心,导致我们对真理实相的认知,就有很多的错误,很多都是模糊不清楚。
今天我们要成佛、要解脱、要找到净土,都不是向心外去找,「唯心净土」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我们这个污垢的心,把它净化了,净土就现前了;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充满污垢、充满贪瞋痴、我慢的这个心,也就是颠倒梦想的心,让它净化了、让它清净了,我们自然就远离颠倒梦想,这样对实相就不会有错误的判断。
所以,要成佛,记得!不是练功夫;要解脱不是靠十八般武艺、不是靠神通广大;要解脱,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明心」,你的心清净了,非常的清、明,你就能够认清万物实相;你能够看到真理实相,这就是见法。你能够见法,这就是「见性」。当你真的能够「明心见性」,那就很自然的远离颠倒梦想,因为你不会再跟宇宙的运转法则背道而驰,不会了!
一般人会有很多的忧悲苦恼,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知见--我们所要的或是所不要的,刚好跟「三法印」,也就是与宇宙的运转法则背道而驰。我讲说「背道而驰」,也许又有很多人不如此认为,觉得「我没有啊!我没有背道而驰啊!我是在伸张正义啊!我这是在主持公道啊!我在主持正法、真理啊!…」如果你行的是真正的「正道」,你所行的是真正的「正法」,则你本身不会有苦,你本身不会有不安,你本身不会有忧悲恼苦。
如果我们内心还有苦、还有不安,真的要重新来过,让自己大死一番。空海今天来这里跟大家结缘,我对大家无所求,我不会抓任何人、也不会抓弟子,因此请大家尽管放心,你们不会有任何损失的,不用怕!大胆的跳下去!好好的修行,大死一番!你不会吃亏的。修行要认真,不要马虎!如果你马虎了,吃亏的是自己。
修行要真诚真心,你是为解脱而来,不是为看空海而来。不要忘了!大家是要为法而来,你在禅修的这几天,要认真的一步一脚印的修行。我们每天会有每天的进度,上午、下午也都会有进度,大家要认真的去听闻,听闻了之后就要去修。早期佛陀在带大家修行,一定都是「解行合一」。
佛陀一代讲经说法45年,不是一直讲,也不是光是一直修,不是这样!都是有开示、有讲法义,「法义」就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对我们的身心、内外的实相,让众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这只是见闻、只是知见,要把你的「知见」,变成为你的「证量」,变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一定要透过实修。我们这个礼拜七天,就是让大家好好把听闻来的闻思基础,在这个礼拜让大家好好去消化、好好去咀嚼,好好去体悟、去体证。
在此,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见与原则。一提到禅修、一提到打坐,很多人就认为说「我一定要在那里打坐几个小时,动也不能动,这才叫做禅定…」不错!这也是禅定的一种,但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原始佛法,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带领大家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谓「禅、禅那」,「禅」是梵语的音译,是声音的音译,原来是「禅那」,这是音译。翻译到中国来,就变成是一的「禅」或「禅定」。
因此,很多人认为说「『修禅』就是一直在那里打坐,在禅堂里面一直坐,这才叫做修禅…」不是光这样啊!真正的「禅修」,是「四念处」的开展;真正的「禅修」、真正的修行,是不分禅堂内、禅堂外,廿四小时都在修行。真正「四念处」的开展,是走路也是在修行,吃饭也是在修行,洗衣服、洗澡…都是在修行,都是活在每一个当下。
当你在禅堂内打坐、静坐,透过观呼吸、出入息,这是一个「方便法」,是让我们的心猿意马能够逐渐的宁静下来、沉淀下来。观出入息的初步,是让大家能够逐渐的让心定下来、静下来,但是这只是初步,目的不是在修「深定」。如果没有来到「止观双运」,你所修的是「世间定」。不管你的定力多深,进入「四禅八定」,或是定力再深入到「灭尽定」,一样!你很难很难开启智慧。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观念知见,你的「修定」会变成容易是「世间法」的定、四禅八定。这一种定,你的心很难柔软,而且有时候会越修、身心越僵化,这就是「世间定」的修行。因为没有「止观双运」,因此很难开启智慧。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没有正确走在解脱道上,光是在那里一直打坐,很容易就只是在「定力」上面下工夫。
真正原始佛法,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在带领大家的时候,都是真正的「禅那」,翻译成它的意思、意义,就是「静虑」,也就是「止观」。是在身心宁静、沉淀的情况之下,用一个很明觉、微细的心,来体悟、来见法,进一步就是来到正思惟。
所谓「正思惟」,还是属于比较粗的法义的思惟,平常大家在听课、听经闻法,之后就要去正思惟。在禅修的时候,是要来到「止观」。「止观」是比一般的「正思惟」又要更深入,「正思惟」还是属于知见上面的厘清,「止观」又不一样了。「止」就是让我们那些各种的念头、推理、推论,慢慢的宁静下来、沉淀下来。
各种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宁静下来,定下来、静下来!这是初步。所以,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属于「方便法」。如果你没有后面进一步的去如实观,就是停留在「方便法」上面。「世间法」、「出世间法」只有很微细的区隔。但是这个很微细的区隔,演变下去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分水岭就完全不一样。
「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在那一线之隔而已。所以,修行不能够盲修瞎练。大家有正确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进一步在禅修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的去做。所以,我们在这七天的禅修,前面两天会比较着重在「定」的培养--「身念住」的开发。大家充分把身心让它缓慢下来。在禅修的后半阶段,就要协助大家去「止观双运」。如果你有闻思基础,身心又能够柔软,一步一脚印的去练习、去做,在七天的禅修内,就很有可能可以见法。
不要把「明心见性」认为是很困难,不要把「明心见性」认为是很抽象,不会的。记得!这是很重要的原则,只要你有闻思基础,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七天内你透过「四念处」的修法,「身念住」的开发,再来「受念住」的开发,这两个基础有了,再来第三个阶段就是「心念住」的开发。
「心念住」的开发就是「明心」。「明心」的阶段,你能够开发出来之后,就能够「见性」、就能够「见法」。看到我们清净的本心,你也能够看到如实观宇宙的真理实相。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不要划地自限,不要小看我们今天相逢的因缘,这是很不容易的。
只要你能够归零、认真的去做,在这七天内,是很有可能可以脱胎换骨的,很有可能可以让你的生命升华,只要你愿意归零,愿意自我挑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在这之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希望大家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法门,统统放下!如果你真的愿意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就要把我们过去的观念知放下,把过去习以为常的修行方法,暂时放下!不是说那些法门不好,而是原始佛法的修行,那是有次第、有步骤,而且是非常的安稳又快速。
也许有的人认为说「我们要学的是禅宗的南禅,也就是属于顿悟法门,我们不需要次第啊!…」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空海都学过了,我都绕过了;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你真的要去学顿悟的法门,真的要快速,你没有相当的实力,是不可能达到的;你没有脚踏实地的修行,你是不可能顿悟的。
「顿悟」一定是来自于小悟,「小悟」是你随时每天都愿意归零,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因为当你成为无限的可能的时候,你的观念知见才会每天都不断的在扭转、在净化、在成长。「顿悟」就好比说一栋一百层楼的高楼大厦要落成,「顿悟」就是整栋高楼大厦落成啊!问题是,你这栋高楼大厦要落成,需不需要打地基?你是需要打地基,马步要扎稳。你要盖这栋高楼大厦,不是盲目的盖,不是拿起榔头来,然后就敲敲打打,这样就可以起来啊!你要盖高楼大厦,一定要有建设蓝图。
而所谓的「建设蓝图」,就是各位的闻思基础。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就是像没有「建设蓝图」,然后你就认为说你要盖起高楼大厦,这样是非常危险!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带领大家修行,为什么那么快容易成就?都是因为大家一边闻思、一边修行,把它「解行合一」。当你有了清楚的「建设蓝图」,然后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盖起来,一层楼一层楼盖起来。
最初在盖的时候,看起来会是丑丑的,那栋大楼在动工的过程,看起来是很丑的,「危险的地方,请行人不要靠近」所以,这是一个过程。但是,你一定要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扎扎实实的下工夫之后,有一天你才能够来到举行「落成典礼」。
「落成典礼」就是大彻大悟,工夫不会白浪费。所以,告诉大家:「顿悟」最快速的就是一步一脚印来老实修行。修行,就是要回来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大家对于「修行」都是耳熟能详、很清楚,但是对于真正「修行」的内容、要领,很多人就会很模糊。
今天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重点,「修行」不是越修越行,「修行」就是在修正我们冲动的行为,「修行」就是在修正我们的无明冲动。我们的冲动有哪几种?就是「身行」、「口行」、「意行」。身体的冲动、讲话的冲动、意根(念头)的冲动,就是这三种。记得!我现在所讲的都是干净利落、直接切入「修行」的核心要领,这就是「正直舍方便,直趋无上道」。空海不讲那些「花拳绣腿」,讲「修行」就是要直接扣住修行的要领核心。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以后我们会陆续跟大家介绍。在禅修的第一天,要着重在「身行」的开发,因为「身行」、「口行」、「意行」,是由粗慢慢转向微细,当大家对于「粗的」能够看到,然后对于「微细的」才能看到,因此要从「粗的」开始。
「粗的」就是「身行」要清楚的觉察,禅修的第一天,就是帮助大家开发「身行」,现在跟大家讲重点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你的走路、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明觉、轻柔明觉,把你的脚步、步伐放慢一些,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觉察,上下楼梯都要清楚觉察我们每一个脚步。再来,你的手的动作,不管是洗衣服、扫地、炒菜…,做其他工作都一样,要保持清楚觉察你现在动作的过程。
比如说你要喝水也是一样,当你的手伸出去的时候,清楚的知道你现在手有伸出去,我要端起茶杯、要喝水,这个过程都要清楚觉察。你不要以为说:「这个跟我开悟有什么关系?!…」这是绝对有关系!没有关系的,空海不用讲。为什么这些动作你要清楚觉察?这就是代表你逐渐的清醒明觉活在当下。
当你能够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你就逐渐的醒过来、醒过来。佛陀是个觉悟者,佛陀就是觉醒者,「觉醒」--你要醒过来,才能够觉悟啊!所以,「四念处」的所有修行,初步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帮助大家醒过来、醒过来。
所谓「醒过来」,好像会很抽象啊!有人会认为「我现在的两个眼睛不就睁得大大的,难道我这样没有醒过来吗?…」真正的「醒」,不是这个醒啦!真正的「醒」,是你逐渐的保持觉知,觉知是在当下,大家要清清楚楚的去观察、觉察到你当下的动作,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会奠定你成功的基础。
(空海法师讲述,由学员发心文字汇整)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香、灯、烛、花、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
布衣百姓时间:2024-08-3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