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摄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是以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可滞方便之说。迷随事之名。谓众生非真。诸佛是实。若悟一法。万法圆通。尘劫凝滞。当下冰消。无边妙义。一时通尽。深彻法源之底。洞探诸佛之机。不动微毫之功。匪移丝发之步。优游沙界。遍历道场。何佛刹而不登。何法会而不涉。无一相而非实相。无一因而非圆因。恒沙如来。焕若目前。十方佛法。皎然掌内。高低岳渎。共转根本*轮。大小鳞毛。普现色身三昧。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沙界齐闻。谈玄显妙。而不坏凡伦。千变万化。而未离真际。与三世佛一时成道。共十类生同日涅槃。击法鼓于魔宫。震法雷于邪域。履逆而自顺。处刚而自柔。临高而不危。在满而不溢。可谓端居绝学之地。深履无为之源。入众妙之玄门。游一实之境界。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泯中边绝。前后印同。异一去来。万境齐观。一际平等。明知三宝常现我土。不烧梵音恒闻慧光。常照此大寂三昧。金刚定门今古咸然。圣凡齐等。如一滴之水与渤澥之润性无差。若芥孔之空等。太虚之容纳。非别信之者功超远劫。明之者只在刹那。此一际之法门。真无方之大道。聚一尘而非合。散众刹而非分。和光而不群。同尘而不染。超出而不离冥合而无归。养育凡圣。而无质像可观。兴建法界。而无名字可立。依荫草木。笼罩古今。遍界遍空。穹苍不能覆其体。常照常现。铁围不能匿其辉。无住无依。尘劳不能易其性。非纯非杂。万法不能隐其真。阒尔无声。而群音揭地。荡然无相。而众像参天。相入而物境千差。相即而森罗一味。不从事而失体。非共非分。不守性而任缘。亦同亦别。是以即性之相。故无妨建立。即理之事。故不翳真常。以空之有故。岂碍繁兴。以静之动故。何亏湛寂。言一则大小相入。言异则高下俱平。言有则理体寂然。言无则事用不废。虽起而常灭世相含虚。虽寂而恒生法界出现。任动而常住。万化不移。任隐而恒兴。一体随应。无假而幻相和合。无实而真性湛然。无成而异质交辉。无坏而诸缘互绝。境虽现而无现性。智虽照而无照功。寂用非差能所一际。状同净镜。万像而不能趒形。性若澄空。众相而不能离体。为常住藏作变通门。湛尔坚凝恒随物化。纷然起作不动真如。男身没女身彰。东方入西方起。当存而正泯。在卷而恒舒。普注而不迂。俱遍而无在。举一尘列无边刹土。指一念树无尽古今。居一相而非升。即净随染。骤五趣而不坠。处浊恒清。外望无盈余。内窥无积聚。触目而不见。满耳而不闻。盈怀而无知。遍量而非觉。本成而非故。今现而非新。不磨而自明。弗莹而自净。可谓妙体常住。灵光靡沈。至德遐周。神性独立。众妙群灵。而普会为万法之王。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之母。独尊独贵。无比无俦。实大道源。是真法要。玄踪不定。任物性以方圆。妙应无从。逐机情而隐显。是以本生末而末表本。体用互兴。真成俗而俗立真。凡圣交映。此显彼而彼分此。主伴齐参。生成佛而佛度生。因果相彻。境无自性而他成自。心无自性而自成他。理不成就而一即多。事不成就而多即一。相虽虚而恒冥一体。性虽实而常在万缘。虽显露而难以情求。任超绝而无妨大用。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寂灭灵空。寄森罗而显相。谛智相发。染净更熏。随有力无力而出没无恒。逐缘成缘散而卷舒不定。相摄则纤尘不现。相资则万境俱生。来如水月之顿呈。去若幻云之忽散。动寂无碍涉入虚融。互夺互存灵通莫测。不出不在妙性无方。智海滔滔。包纳而无遗纤芥。灵珠璨璨。照临而不显微毫。若真金随异器以分形。千差不碍。如湛水腾群波。而显相一体无亏。俱是俱非。亦邪亦正。不有而示有。杳若梦存。无成而似成。倏如幻住。依空源而起尽。法法无知。随化海以兴亡。缘缘绝待。是以五岳穹崇而不峻。四溟浩渺而不深。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圣。悉住真如寂灭之地。尽入无生不二之门。施为大解脱中。重重无尽。显现不思议内。浩浩难穷。岂可立其始终定其方域。何必崇真斥妄厌异欣同。欲坏幻化之身。拟断阳焰之识。不知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动止运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开甘露。味味而纯是醍醐。不出菩提之林。长处莲华之藏。晃晃而无尘不透。昭昭而溢目腾光。岂劳妙辩之敷扬。谁待神通之显示。动止常遇明暗不离。非古盛而今衰。岂愚亡而智现。语默常合终始冥通。初祖岂用西来。七佛何尝出世。是以心空则天地虚寂。心有则国土峥嵘。念起则山岳动摇。念默则江河宁谧。机峻而言言了义。志彻而念念虚玄。器广而法法周圆。量大而尘尘无际。意地清而世界净。心水浊而境像昏。举一全该。坦然平等。宛尔具足。唯在正观。万法本只由人。真如自含众德。无念而殊功悉备。无作而妙行皆圆。不运而成灵智。法尔无求自得。妙性天真方知。理智圆融大道无外。绝一尘而独立。何众相以摐然。是则声处全闻。见外无法。岂玄黄之所惑。匪音响之能沦。如沧海之味混百川。犹须弥之色吞群鸟。无一名不播如来之号。无一物不阐遮那之形。岩树庭莎。各梃无边之妙相。猿吟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痴爱成解脱真源。贪瞋运菩提大用妄想兴而涅槃现。尘劳起而佛道成。从体施为报化。而未尝不寂。随缘显现法身。而无处不周。实教法之所归。圣贤之禀受。群生之实际。万物之根由。正化之大纲。出世之本意。三乘之正辙。入道之要津。般若之灵源。涅槃之窟宅。盖以妙理玄邈大旨希夷。狂慧而徒自劳神。痴禅而但能守缚。实谓言思路绝。分别意穷。识智翛然。神清可鉴。空有双豁。根尘洞开。如窥净天。似临皎日。无一法门而不现。无一至理而不明。岂动神情。春池而稳探真宝。匪劳心力。赤水而自获玄珠。观沙界于目前。指大千于身际。收群生于掌握。纳万汇于胸襟。不施一功。成就楞严之大定。不披一字。遍览普眼之真经。四句之义顿融。百非之路杳绝。竖彻三际横亘十方。为一总持号大自在。神光赫赫威德巍巍。尼干魄消波旬胆碎。烦恼贼飒然堕坏。生死军豁尔飘飏。爱河廓清慢山崩倒。逍遥物外无得无求。憺怕虚怀旷然绝累。虚空让其高广。日月惭其光明。然后则权实双游。悲智齐运。拯世若幻。度生同空。涉有而不乖无。履真而不碍俗。若乾坤之覆载。犹日月之相须。示圣现凡。出生入死。持实相印。建大法幢。作一种之光明。为万途之津济。能令寒灰再焰。焦种重荣。永为苦海之迅航。常作迷途之明导。任运遮照随智卷舒。虽无知而万法圆通。虽无见而一切明现。但契斯旨体本自然。如群萌值春万物得地。十身顿现四智郁兴。犹如意幢若大宝聚。法财丰溢利物何穷。故号功德之林。乃称无尽之藏。岂有朝曦而不照。夜炬而不明者哉。何得以限量心起分齐见。局太虚之阔狭。定法界之边疆。遂令分别之情不越众尘之境。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于寂灭海中奔腾识浪。于管中存见。向壁罅偷光。立能所之知。起胜劣之解。齐文定旨逐语分宗。蟭螟岂继于鹏程。萤照那齐于日曜。岂能一毛孔内纳十方之虚空。一刹那中现亿佛之世界。一一身而遍一切刹。一一刹而含无边身。乘高广之大车。展大千之经卷。升灯王之法座。餐香积之嘉羞。披迦叶之上衣。入释迦之正室。促多生于顷刻。掷世界于他方。腹吸风轮口吹劫火。变丘陵为宝刹。移净土于秽邦。一毫中放无尽之光明。一言内演难思之教海。此乃群生之常分。与众圣而同俦。无一法而不然。但有心而皆尔。非假变通之力。不从修证之因。德量如然尘毛悉具。一香一味。同栖灭尽定门。蠢动蜎飞。不昧灵知寂照。何得遗山认培弃海存沤。劣志卑心而自鄙屈。翻乃持神珠而乞丐。守金藏以贫穷。辜负己灵埋没家宝。或舍离而保持偏正。或绝分而甘处尘劳。或认妄而谬附邪宗。或执权而劳修渐行。或认位高推于极圣。或积德望满于三祇。不知全体现前。犹希妙悟。岂觉从来具足。仍待功成。不入圆常终成轮转。只为昧于性德。罔辩真宗。舍觉循尘弃本就末。挂有无之魔罥。投一异之邪林。宰割真空分罗法性。依尘生灭随境有无。执断迷常骤缘遗性。谬兴知解错倒修行。或和神养气而保自然。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或执无著而桩立前境。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或刳情灭法以凝空。或附影缘尘而抱相。或丧灵源之真照。或殒佛法之正因。或绝识凝神。受报于无情之地。或澄心泯色。住果于八难之天。或著有而守干城。或拨无而同兔角。或绝见而居暗室。或立照而存所知。或认有觉是真佛之形。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或执妄同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或妄缘趣解脱之门。似拨波求水。或外骋而妄兴梦事。或内守而端居抱愚。或宗一而物象同如。或见异而各立法界。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修。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或沈机绝想。同有漏之天。或觉观思惟。堕情量之域。或不穷妄性。作冥初之解。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或认影而为真。或执妄而求实。或认见闻性为活物。或指幻化境作无情。或起意而乖寂知。或断念而亏佛用。或迷性功德。而起色心之见。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或执大理而顿弃庄严。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或据体离缘而坚我执。或亡泯一切而守己愚。或定人法自尔而堕无因。或执境智和合而生共见。或执心境混杂。乱能所之法。或着分别真俗。缚智障之愚。或守一如不变而堕常。或定四相所迁而沉断。或执无修而祛圣位。或言有证而背天真。或耽依正而随世轮回。或厌生死而丧真解脱。或迷真空。而崇因着果。或昧实际。而欣佛厌魔。或着随宜所说。而守语为真。或失音声实相。而离言求默。或宗教乘。而毁自性之定。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铨。或斗奇特。而但顾出身俄沈识海。或作净洁。而推求玄密返堕阴城。或起殊胜知解。而剜肉为疮。或住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或寻文探义。而饮客水。或守静居闲。而坐法尘。或起有得心。谈无相大乘。或运图度想。探物外玄旨。或废说起绝言之见。或存诠招执指之讥。或认动用。而处生灭根源。或专记忆。而住识想边际。或安排失圆觉之性。或纵任亏入道之门。或起身心精进。而滞有为。或守任真无事。而沈慧缚。或专系念勤思。而失于正受。或效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或随结使。而恃本性空。或执缠盖。而妄加除断。或保重而生法爱。或轻慢而毁佛因。或进求而乖本心。或退堕而成放逸。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或体用各据而乖佛乘。或守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或泯缘而厌假。违法尔之门。或着我见而昧人空。或迷现量而坚法执。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见。或信不兼解。而长无明。或云人是而法非。或称境深而智浅。或取而迷法性。或舍而乖即真。或离而违因。或即而忘果。或非而谤实。或是而毁权。或恶无明。而背不动智门。或憎异境。而坏法性三昧。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或是菩提而谤正*轮。或非众生而毁真佛体。或着本智而非权慧。或迷正宗而执化门。或滞理溺无为之坑。或执事投虚幻之网。或绝边泯迹违双照之门。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或定慧偏习焦烂道芽。或行愿孤兴沉埋佛种。或作无作行修有为菩提。或着无著心学相似般若。或趣净相而迷垢实性。或住正位而失自本空。或立无相观而障翳真如。或起了知心而违背法性。或守真诠而生语见。服甘露而早终。或敦圆理而起着心。饮醍醐而成毒。已上略标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并是迷宗背旨。失湛乖真。捏目生花。迷头认影。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畏影逃空扪风捉电。苦非甘种砂岂饭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溺见河。障于本心不入中道。匍匐升沉之路。缠绵取舍之怀。于无心中强欲断除。向无事内刚求舍离。将法空为恚爱之境。返真智作想碍之情。长随八倒之风。难出四边之网。竟不知理即生死。恒与道冥妄本。菩提从来合觉。明常住暗水不离冰。灵智常存妙用无尽。何乃遏想念而求湛寂。断烦恼而证真如。妄作妄修自难自易。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如针锋上无边身菩萨。似藕丝悬须弥卢之山。唯叹希奇罔知所措。如水母土蜂之类。犹#;#;屈步之徒。历劫他求终朝取相。不自暂省返照回光。货鬻衣珠承绍家业。但争空花之起灭。定认眚影之是非。去淳朴而专尚浮华。丧根源而唯寻枝派。可谓遗金拾砾掷宝持薪。是以众圣惊嗟达人悲叹。都谓不到实地。未达本心。妄识浮沉缘心巧伪。遍计所执现似外尘。人杌绳蛇横生空见。不知万法无体一切无名。从意现形因言立号。意随想起言逐念兴。想念俱虚本末非有。是以三界无物万有俱空。邪正同伦善恶齐旨。全抛大义莫返初源。于无心中妄立异同。就一体内强分离合。自他才立逆顺随生。起斗争之端。结惑业之始。织是非之致网锁憎爱之樊笼。观镜像分妍丑之心。聆谷响兴喜怒之色。责化人之心行。保幻物之坚牢。汲焰水而欲满漏卮。折空花而拟栽顽石。能所双寂事理俱空。既造惑因不无幻果。欲知妙理唯在观心。恒沙之业一念而能消。千年之暗一灯而能破。自然不立名相。解惑寂然。岂有一物当情。万境作对。取舍俱丧是非顿融。众翳咸消豁然清净。无非不思议解脱。尽是大寂灭道场。视听俱忘身心无寄。随缘养性逐处消时。犹纵浪之虚舟。若凌空之逸翮。纵横放旷任迹郊#;。普劝诸后贤。但遵斯一路。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未成。犹益人天之福。此乃群经具载。诸佛同宣。非率尔以致辞。请收凝而玄鉴。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终)
(附)定慧相资歌
祖教宗中有二门。十度万行称为尊。初名止观助新学。
后成定慧菩提根。唯一法似双分。
法性寂然体真止。寂而常照妙观存。定为父慧为母。
能孕千圣之门户。增长根力养圣胎。
念念出生成佛祖。定为将慧为相。能弼心王成无上。
永作群生证道门。即是古佛菩提样。
定如月光烁。外道邪星灭。能挑智炬转分明。
滋润道芽除爱结。慧如日照破无明之暗室。
能令邪见愚夫禅。尽成般若波罗蜜。少时默刹那静。
渐渐增修成正定。诸圣较量功不多。
终见灵台之妙性。瞥闻法才历耳。能熏识藏觉种起。
一念回光正智开。须臾成佛法。如是禅定力不思议。
变凡为圣刹那时。无边生死根。
由断积劫尘劳巢穴堕。湛心水净意珠。
光吞万像烁千途。抉开己眼无瑕翳。三界元无一法拘。
觉观贼应时克。攀缘病倏然净。
荡念垢兮洗惑尘。显法身兮坚慧命。如断山若停海。
天翻地覆终无改。莹似琉璃含宝月。
倏然无寄而无待。般若慧莫能量。自然随处现心光。
万行门中为导首。一切时中称法王。
竭苦海碎邪山。妄云卷尽片时间。贫女室中金顿现。
壮士额上珠潜还。斩痴网截欲流。大雄威猛更无俦。
能令铁床铜柱冷。顿使魔怨业果休。
和诤讼成孝义。普现群生诸佛智。边邪恶慧尽朝宗。
蝼蚁鲲鹏齐受记。偏修定纯阴。
烂物刳正命。若将正慧照禅那。自然万法明如镜。
偏修慧纯阳。枯物成迂滞。须凭妙定助观门。
如月分明除雾翳。劝等学莫偏修。从来一体无二头。
似禽两翼飞空界。如车二轮乘白牛。
即向凡途登觉岸。便于业海泛慈舟。
或事定制之一处无不竟。或理定唯当直下观心性。
或事观明诸法相生筹算。或理观顿了无一无那畔。
定即慧非一非二非心计。慧即定不同不别绝观听。
或双运即寂而照通真训。
或俱泯非定非慧超常准。一尘入定众尘起。
般若门中成法尔。童子身中三昧时。老人身分谈真轨。
能观一境万境同。近尘远刹无不通。
真如路上论生死。无明海里演圆宗。
眼根能作鼻佛事。色尘入定香尘起。心境常同见自差。
谁言不信波元水。非寂非照绝言思。
而寂而照功无比。权实双行阐正途。体用更资含妙旨。
劝诸子勿虚弃。光阴如箭如流水。
散乱全因缺定门。愚盲秪为亏真智。真实言须入耳。
千经万论同标记。定慧全功不暂忘。
一念顿归真觉地。定须习慧须闻。勿使灵台一点昏。
合抱之树生毫末。积渐之功成宝尊。
猕猴学定生天界。女子才思入道门。自利利他因果备。
若除定慧莫能论。
警世
夫不体道本。没溺生死。处胎卵湿化横竖飞沈之类。于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尘。于人身中多生边夷下贱。及处中国。或受女身。若为男子。癃残百疾。设得丈夫十相具足者。处恐畏世生五浊时。以肉为身以气为命。一报之内如石火风灯。逝波残照瞬息而已。于中少夭非横殂者。不计其数。或有得天年寿极耳顺。万中无一。脱得知命之岁除童稚。无知至三十豪四十富。且约其间三十年。于中有疾病灾祸愁忧苦恼。居强半矣。所以昔人有言。浮生一月之中。可开口而笑。只四五日矣。故知忧长喜促乐少苦多。如在万仞之危峰。似处千寻之沧海。纵得少乐毕虑漂沈。且夫有生劳我处胎。有老夺我壮色。有病损我形貌。有死壤我神灵。有荣纵我骄奢。有辱败我意气。有贵使我憍倨。有贱挫我行藏。有富恣我贪婪。有贫乏我依报。有乐动我情地。有苦痛我精神。有赞起我高心。有毁灭我声价。乃至寒则逼切我体。热则烦闷我襟。渴则干我喉。饥则羸我腹。惊则慑我魄。惧则丧我魂。忧则挠我神。恼则败我志。顺则长我爱。逆则起我憎。亲则牵我情。疏则生我恨。害则殒我体。愁则结我肠。乃至遇境生心。随情动念。或美或恶俱不称怀。皆长业轮尽丧道本。其或更诡于君悖于父。傲其物趋其时。兽其心狐其意。苟其利徇其名。诳其人谄其行。附其势欺其孤。渊其殃崇其业。扇其火吹其风。骤其尘背其觉。邪其种睽其真。但顾前非虑后。只谋去靡思回。唯求生焉知灭。则念念烧煮。步步沟隍矣。如今或得刹那在世。须蕴仁慈。行善修心除非去恶。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间逆顺种种因缘。空受身心妄苦皆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识。皆是现量所得。无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识。比量计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随念而至。若无想念万法无形。故经云。想灭间静识停无为。又云。诸法不牢固。唯立在于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无法可陈。岂有欣戚关怀是非干念。佛颂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论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论云。三界无别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须以禅定冥合。如经云。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顷一心静处入一相法门。若能谛了自心。以此定慧相应。则能不动尘劳。便成正觉。平生所遇。莫越于斯。普劝后贤。可书绅耳。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万善同归集卷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二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夫三性法门。该通万法。于第八识。何性所摄。约有几位。答。论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十六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八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答。法性宗摄。如古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性宗义。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断见。答。若有性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亦无于人。乃至众生寿者。十六知见等。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这是真正消灭战争的法门也是消灾延寿的法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明天(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二日)举行一个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法门——放生。因为西方人没有见过放生的仪式,所以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在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甲午这一年,有一位书生叫汤聘,他是溧水县人,有一次要到省城去应试,结果在旅店里面就患了重病,到了半夜就断气了。他冥冥之中就感到自己的灵魂从头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3
第七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举世公认,五代后期至北宋初期,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大师是永明延寿。延寿生于唐末,成长于五代时期的吴国,三十岁之后就成为名震一方的高僧。北宋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夫虽说我相起尽根由。皆是外道凡夫粗重情执。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微细法我之见。答。法执难亡。更是微细。以法执为本。人执为末。所以法爱不尽。皆为顶堕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菩萨处胎经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驶流。各各有名。悉归于海。便无本名。亦如须弥。峙立难动。杂色众鸟。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无本色。菩萨摩诃萨教化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夫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何识为依。成其妄种。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恭敬延寿的长者子恭敬顶礼获福无量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有一命相师为他看相,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便带著儿子到外道六师的住所,希望
其它故事时间:2024-02-28
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人,后迁浙江余杭。少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
佛教故事:净土大德故事时间:2023-08-28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陈坚内容提要:“名”是佛学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永明延寿在《宗镜录》卷十二专门探讨了“名”及其相关问题。永明延寿将世界分为“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同样,本经之当机大目犍连,最初发心“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蒙佛指导,始得六通,为如来十大弟子中之“神通第一”者。见其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便弛
孝顺父母时间:2023-08-17
我老家湖北荒僻罕见山区里有一位念佛人,现在已经由世了,下面我讲讲他的故事。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刻,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08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7
据一项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如果一名女性在20岁时开始健康饮食,她可以多活10年以上;如果一个从20岁开始健康饮食的男性则可以延长13年的生命。这份研究是由挪威卑尔根大学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18
金刚经之延寿、增福、超度和解脱功德与持验录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传承之中,金刚经一直被视为极其重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01英美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据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善恶有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
素食时间:2022-05-14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其他文章时间:2021-08-31
从1993年我和母亲学佛后,知道了放生可以消灾去难,去病增寿。我家因为放生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我母亲因为几次大出血使得身体素来不好,每晚
佛学入门时间:2013-08-17
问:永明禅师的四料简讲的是什么? 印光法师答: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3-12-30
问:有说弥陀法门是送死的法门,如果修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能往生东方净土,不是更好吗?大安法师答:净土法门义理境界深邃广大,功德力用无量,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4
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13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2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25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着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03
我从1992年夏季开始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时刚刚学佛不久,每月的十斋日持诵一遍。记得第一次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时候用了两个小时零四十分钟,诵起来很艰苦,也很累
佛教故事时间:2015-01-16
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个很有钱的商人,叫杨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说:“你再过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够救活一万条生命,可以免死。”杨序说:“在这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02
放生是生命的最佳保障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幷荡不安的时代,时时都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比如空难、车祸、传染病、水火灾难、暴力袭击、战争,
藏传法师时间:2015-11-04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忍得?为人若遭疾病,便去杀生造业,你愿身体平安,他岂该数在劫?爷娘爱惜娇儿,多将生灵损折,你子求命延长,他命不
汉传法师时间:2015-12-02
消灾延寿药师宝忏法会在无锡阳山清水洞举行大众参加法会文:弥陀人11月26日中午,“2016启众愿、消宿业、广增福、利人天”消灾延寿药师宝忏法会在风景秀丽的无锡阳山清水洞
新闻资讯时间:2016-11-29
药师琉璃光如来(资料图)文:德光法师死亡是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从出生之日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死亡,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而无法回避的事情。在生与死之间,唯一不同
佛教经咒时间:2016-12-06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佛教故事时间:2016-12-28
药师琉璃光如来从佛法看,病起于业,业起于心。藏传佛教《论述医续》说所有疾病的根源,是我执及因未觉悟而产生的贪、瞋、痴等烦恼。治疗之要,在于治心,《正法念处经》卷
佛学入门时间:2017-03-23
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卷第二十四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答:此是无名位之名位,
汉传法师时间:2018-02-09
一、药师誓愿推动有情流转生死的力量有业力和愿力两种。众生因业力而在六道轮回,圣贤则依愿力而成佛作祖。因此,想成就佛道首先要发愿。说到愿力,人们都会想到四弘誓愿,
其他文章时间:2019-09-09
“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心,皆死尽无余。那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读懂几个要点:一个是意识到这几个难,我们一方面已经具足了,另一
永明延寿大师时间:2020-02-1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22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