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卷第二
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
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法尔能随缘。随缘不失性。且夫起教所由。因缘无量。古德略标。有其十种。一由法尔故。二愿力故。三机感故。四为本故。五显德故。六现位故。七开发故。八见闻故。九成行故。十得果故。今诸大菩萨所集唯识论等。大意有其二种。一为达万法之正宗。破二空之邪执。二为断烦恼所知之障。证解脱菩提之门。斯则自证法原本觉真地。不在文字句义敷扬。今为后学慕道之人。方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怀。一为好略之人撮其枢要。精通的旨免览繁文。二为执总之人不明别理。微细开演。性相圆通。载二种生死之根。蹑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经之大旨。直了自心。遵诸圣之微言。顿开觉藏。去彼依通之见。破其邪执之情。深信正宗。令知月不在指。回光返照。使见性不徇文。唯证相应。斯为本意。不可横生知解。没溺见河。于无得观中。怀趣向之意。就真空理上。兴取舍之心。率自胸襟。疑悟后学。须亲见性。方晓斯宗。
问。既虑执指徇文。又何烦集教。
答。为背己合尘。齐文作解者。恐封教滞情。故有此说。若随诠了旨。即教明心者。则有何取舍。所以藏法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传通耳。斯乃教观一如。诠旨何原矣。
问。诸大经论。自成片段。科节伦序。句义分明。何假撮录广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弘深。穷之罔知其际。义天高广。仰之不得其边。今则以管窥天。将螺酌海。如掬沧溟之涓滴。似撮太华之一尘。本为义广难周。情存厌怠。亦为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徇不了义之因缘。罕穷横竖之门。莫知起尽之处。所以删繁简异。采妙探玄。虽文不足而大义全。缘不备而正理显。搜尽一乘之旨。抉开万法之原。为般若之玄枢。作菩提之要路。则资粮易办。速至大乘。证入无疑免迂小径。所以马鸣菩萨造起信论云。或有自无智力。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于广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我今为彼最后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造此论。瑜伽论云。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如来无上法教久住世故。二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又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决择倍兴盛故。又为摄益乐略言论勤修行者。采集众经广要法义。略分别故。今斯录者。虽无广大制造之功。微有一期述成之事。亦知钞录前后。文势不全。所冀直取要诠。且明宗旨。如从石辩玉。似披沙拣金。于群药中。但取阿陀之妙。向众宝内。唯探如意之珠。举一蔽诸。以本摄末。则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无异途。亦望后贤。未垂嗤诮。所希断疑生信。但以见道为怀。非徇虚名以邀世誉。愿尽未来之际。遍穷法界之中。历劫逾生。常弘斯道。凡有心者。皆入此宗。去执除疑。见闻获益。承三宝力如被护持。誓报佛恩。广济含识。虚空可尽兹愿匪移。法界可穷。斯文不坠。
问。了义大乘。广略周备。解一义具圆通之见。闻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烦解释。
答。上上根人。一闻千悟。性相双辩。理事俱圆。若中下之徒。须假开演。庄严之道。赞饰之门。格量其功。不可为喻。所以法华经偈云。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般若颂云。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能赞其德。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出。又古圣云。若菩萨造论者。名庄严经。如莲华未开。见虽生喜。不如已剖香气芬馥。如金未用。见虽生喜。不如用之为庄严具。故知弘教一念之善。能报十方诸佛之恩。论希有。则如华擅优昙之名。说光扬。则似金作庄严之具。是以菩萨释大乘密旨。闻于未闻。能断深疑。成于圆信。法利何尽。功德无边。如大般若经云。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四大洲诸有情类。若小千界诸有情类。若中千界诸有情类。若大千界诸有情类。若复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诸有情类。皆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同作是言。我今欣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济拔有情生死众苦。令得殊胜毕竟安乐。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为成彼事。书深般若波罗蜜多。众宝庄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普施与彼。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尔时佛告天帝释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书深般若波罗蜜多。众宝庄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于彼众中。随施与一。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以无量门巧妙文义。广为解释。分别义趣。令其解了。教授教诫。令勤修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大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其余众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故知得闻宗镜所录一心实相常住法门。皆是曩结深因。曾亲佛会。甚为大事。非属小缘。若未闻熏。曷由值遇。又大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诸善男子善女人。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圣。修持契会。住佛所住之中。进止威仪。行佛所行之迹。释摩诃衍论云。第一显离疑信入功德门者。谓有众生。闻此摩诃衍之甚深极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发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真实佛子。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增长。尽于未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如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第二比类对治示胜门者。谓若有人。能善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众生。皆悉无余。令行十善。或有众生于一食顷。于此甚深法观察思量。若校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极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极广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故如论云。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第三举受持功赞扬门者。谓若有人。受持此论。观察义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间。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以十方世界微尘数舌。各各皆悉于十方世界微尘数之量。不可说劫。赞扬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尽。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虚空界。无边际故。何况凡夫二乘之人。能称叹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间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何况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不可思议。不可说中不可说。故如论云。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诃衍。同三世诸佛之所证。义理何穷。等十方菩萨之所乘。功德无尽。偶斯玄化。庆幸逾深。顺佛旨而报佛恩。无先弘法。阐佛日而开佛眼。只在明心。此宗镜中。若得一句入神。历劫为种。况正言深奥。总一群经。此一乃无量中一。若染此法。即是圆顿之种。可谓甘露入顶。醍醐灌心。耀不二之慧灯。破情根之闇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尘。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风之卷危叶。繁疑积滞。犹赫日之烁轻冰。犹如于诸王中。为金轮之王。于诸照中。为晨旭之照。于诸宝中。为摩尼之宝。于诸华中。为青莲之华。于诸谛中为真空之门。于诸法中。为涅槃之宅。故金刚三昧经偈云。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能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师。为明为导。如胜天王般若经云。一切法中。心为上首。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祖师云。一切明中。心明为上。法华经偈云。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又若未入宗镜。非唯不得见道。实乃理绝修行。即本立而道生。归根方究竟。如观本质。知画像而非真。若了藏性。见尘境而为妄。故经偈云。非不证真如。而能了诸行。犹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是以若得本。即得末。故华严经中海会菩萨。用法界微尘以为三昧。又出现品云。此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乃至名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究竟法。故先德云。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未悟宗镜。焉信斯文。若暂信之。功力悉等。不易所习。尽具法门。即塞即通。即邪即正。所以昔人云。遇斯教者。应须自庆。其犹溺巨海而遇芳舟。坠长空而乘灵鹤矣。
问。凡申弘教。开示化人。应须自行功圆。历位亲证。方酬本愿。开方便门。则所利非虚。不违正教。今之所录。有何证明。
答。此但唯集祖佛菩萨言教。故称曰录。设有问答解释。皆依古德大意。傍赞劝修。述成至教。岂敢辄称开示。妄有指陈。且夫祖佛正宗。则真唯识性。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证之门。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今集此宗镜。证验无边。应念皆通。寓目咸是。今且现约世间之事。于众生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所见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暗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见分自性任运分别。与同时明了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辩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终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证知。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证本理。能诠正宗。广在下文。诚证非一。如成实论云。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时有五百罗汉。各释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且如说小乘自证法门。尚顺正理。何况纯引一乘。唯谈佛旨乎。六行法云。诸大智人。欲学道者。莫问大小。皆依理教。若见权教。虽是佛说。知非实语。即不依从。若见凡人说有理者。虽非佛语。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学佛法者。善解如来。教有权实。依佛实教。宣说道理。则过凡愚谬执权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说。人虽是凡。法则同佛。如瓶传水。写置余瓶。瓶虽有异。所写水一。是故凡夫结虽未尽。不妨有解。能说实义。但使解理心数。思量。此初观理。则异余凡。谓思人空。则是二乘。若观法空。则是菩萨。故摄论云。初修观则是凡夫菩萨。以此文证。初学观者。虽未断结。即是菩萨。以能解理同大圣故。说则合理。一一可依。宝箧经云。犹如迦陵频伽鸟王卵中鸟子。其嘴未现。便出迦陵频伽妙声。佛法卵中诸菩萨等。未坏我见。未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谓空无相无作行音。迦陵频伽。至孔雀群。终不鸣呼。还至迦陵频伽鸟中。乃须鸣呼。菩萨若至一切声闻缘觉众中。终不演说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至菩萨众。尔乃演说。以此文证。凡夫地中。过虽未尽。不妨深解。说有理者。皆可信受。但诸凡夫说有理者。皆是宿习。非今始学。若非宿习。今学至老。唯谓他语。自仍迷理。以迷理故。虽得多言。未解权实。说则乖理。若解理者。不拣尊幼。但求道不求事。依法不依人。如阿湿婆恃。因舍利弗见之求法。即偈答言。我年既幼稚。学日又初浅。岂能宣至真。广说如来义。舍利弗言。可略说其要。便说偈言。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舍利弗一闻即获初果。转教目连。再说得道。以此证知。智人求法。唯重他德。不耻下就。不同凡愚我慢自高。虽知他胜。耻不肯学。凡夫无始不能入道。多皆由此不能求法。故诸愚人。迷实教者。未能自悟。唯应访德。以迷理者。虽有世智。若无胜友。常迷道故。如胜天王般若经云。如生盲人不能见色。如是烦恼盲诸众生。不能见法。如人有眼。无外光明。不能见色。行人如是。虽有智慧。无善知识。不能见法。以此证知。人虽有智。未能自悟。要须良友。故付法藏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佛自劝人。逐善知识。不合守愚。一生虚过。是故诸佛有遗旨。但令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菩萨尚变身作畜生。为人说法。显此奇异。令闻者信受。皆令悟道。入平等法。岂令心生高下耶。故华严演义。难云。此旨微密。极位方知。何以凡情。辄窥大教。释云。依凭教理。圣教许故。涅槃经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毗卢遮那品颂云。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以佛智慧光。见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今宗镜中。始终引佛智慧之教光。显佛所行之道迹。若深信者。则是以众生之心光。见众生之行迹。若难云。凡夫不合知者。斯乃邪见不信人耳。故大集经云。若有人言。我异佛异。当知是人。即魔弟子。又云。了了见者。知一切法无二相也。又云。观诸法等。名之为佛。所以学人问忠国师云。如来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既尽是非。云何是般若。答。能见非名者是般若。问。佛亦如是说。答。古今不异。得则千佛等心。万圣同辙。
问。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根起。根性不等。法乃尘沙。三十七品助道之门。五十二位修行之路。云何唯立一心以为宗镜。
答。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诸佛已觉。众生不知。今为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虚。以应得故非谬。故华严经颂云。譬如世间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宝藏处者。即众生心。才入信门。自然显现。方悟从来具足。岂假功成。始知本性无差。非因行得。可谓最灵之物。至道之原。绝妙之门。精实之义。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如万物得地而发生。万行证理而成就。诸门竞入。众德攸归。作千圣趣道之基。为诸佛出世之眼。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阿差末经云。但正自心。不尚余学。禅要经云。内照开解。即大乘门。见自心性。谓之曰照。众圣所游。谓之曰门。入楞伽经偈云。心具于法藏。离无我见垢。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月灯三昧经偈云。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顺菩萨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于无上道。胜鬘经云。世尊。我见摄受正法。有斯大力。如来以此为眼。为法根本。为引导法。为通达法。释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义心也。心外妄计。理外别求皆堕边邪。迷于正见。所以得为如来正眼。摄尽十方之际。照穷法界之边。总归一心。是名摄受正法。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一非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云。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大地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无不咸称真法界。具无边德。故先德云。元亨利贞。干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虚粹妙。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朗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廊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议之表也。又先德云。如来藏者。即一心之异名。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是以若于外别求。从他妄学者。犹如钻冰觅火。压沙出油。以冰砂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济用。徒劳功力。又若但修渐行。空住权乘。则似画无胶。如坏未锻。以坏画非坚牢之器。欲求究竟。无有是处。若能谛了自心。不妄外求者。如从木出火。从麻出油。不坏正因。速得成办。又如画得胶。如坏经火。堪成器用。事不唐捐。凡有施为。悉皆究竟。若未信入。取舍万端。随境生迷。为法所害。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不达有以兴慈。但著有而起罪。皆为不了空有一心。致兹得失。若入宗镜。才发心时。非唯行成。理即顿具。便同古佛。一际无差。如大涅槃经云。拘尸那城。有旃陀罗。名曰欢喜。佛记是人。由一发心。当于此界千佛数中。速成无上正真之道。法华玄义云。心法者。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华严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种即佛境界也。是为观心。仍具佛法。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界。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藉缘。有心。心无生力。心无生力。缘亦无生。心缘名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则不生。尚无一生。况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点空。设假。假亦非假。无假无空。毕竟清净。岂止三观。万行。乃至十方虚空。尚从心变。岂况空中所生物像。如首楞严经颂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所以华严疏云。空有二法。俱称真之理。则有与空皆性空也。钞释云。空有称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对外空。外空离法。是断灭空。理空即名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现。亦由对色。灭色方显。则此断空。从缘无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谓十方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所以千圣付嘱。难遇机缘。若对上根。豁然可验。如寒山子诗云。自古多少圣。语路苦叮咛。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钝。真佛不肯信。置功抂受困。不如心净明。便是心王印。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此心门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无别心。心无形色。无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可行。若有可观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用。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如华严经中。文殊童子。化五百童子。发菩提心。唯一人。善财童子。达本心原。游一百一十城。问菩提万行。所学三昧门。皆如幻化而无实体。故知从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实。如唯识枢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舍离心外取境。一切境不离心故。有义。但说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说故。有义。但取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故。有义。但取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有义。但取果唯识。求大果故。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故。乃至今释彼说。唯取教理。说。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摄一切尽故。一切皆取。于理为胜。是知唯识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该罗。无法不是。故云万法唯识。述宗镜之正意。穷祖佛之本怀。唯以一法逗一机。更无别旨。故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涅槃经云。师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云。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此该万法。应别立真如为宗。
答。真如是识性。识既该万法。即是有为无为诸法平等之性。故经云。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司马彪云。性者。人之本也。蔡邕云。性者。心之本也。故古师云。唯识论。是十支中高建法幢支。何法而不收。何宗而不立。唯以简为义。识以了为义。离识之外。无别唯体。即识。有遮心外之用。故名为唯。唯之名独。性相俱收。真如是识性。依他相分色等是识相。心所。以识为主。皆不离识故。总名唯识。
又问。三界是有漏法。由属三界爱结所系。故名三界。其无为无漏法。不为三界爱结所系。即不名三界法。经何故但言三界唯心。即不摄无为无漏等法。此岂非唯识。而但言三界耶。
答。三界所治。迷乱之法。尚名唯识。无为无漏法。性是能治。体非迷乱。不说自成。故但言三界唯心也。又诸部总句。有为无为。染净诸法。皆心为本。萨婆多等云。无为由心故显。有为由心故起。由心起染净法。势用缘强故。说心为本。
问。立心为宗。具几功德之门。能起见闻之信。
答。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净镜。毁赞不及。义理难通。以功德过患二门。绝对待故。今依先德。约相分别心。略有五义。一远离所取差别之相。二解脱能取分别之执。三遍三际无所不等。四等虚空界无所不遍。五不堕有无一异等边。超心行处。过言语道。又此无住之心。双泯二谛。故无出俗入真之异。既无出入。不在空有。故经言。心处无在。无在之处。唯是一心。一心之体。本来寂灭。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诠量谈其妙体。唯有入者。只在心知。如捣万种而为香丸。爇一尘而具足众气。似入大海水中浴。掬微滴而已用百川。执砾而尽成真金。揽草而无非妙药。空器悉盈甘露之味。满室唯闻薝卜之香。众义同归。若太虚包含于万像。千途竞入。犹多影靡碍于澄潭。若论一心性起功德。无尽无边。岂以有量之心。赞无为之德。任尽神力。未述一毫。以信入之人。悉皆现证。即凡即圣。感应非虚。坚信不移。法空之虚声自息。明诚可验。灵润之野焰俄停。岂假神通。心魔顿绝。匪凭他术。识火自消。除不肖人。焉明斯旨。如昔人云。依智不依识者。谓识现行。随尘分别。眼色耳声。耽迷不觉。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冰执。尘为识外。今人口诵其空。心未亡有。腾空不起。入火逾难。俱是心相封迷故尔。后得通达。随心转用。岂不同鸟之游空。自常如是。布之火浣。不足怪也。但群生识性不同。致令大圣随情别说。然据至道。但是自心。故经云。三界上下。法义唯心。此就世界依报以明心。又云。如如与真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终穷至实。毕到斯原。随流感果。还宗了义。
问。一心为宗。可称纲要者。教中何故。广谈诸道。各立经宗。
答。种种诸法虽多。但是一心所作。于一圣道。立无量名。如一火因然。得草火木火种种之号。犹一水就用。得或羹或酒多多之名。此一心门。亦复如是。对小机而称小法。逗大量而号大乘。大小虽分。真性无隔。若决定执佛说有多法。即谤*轮。成两舌之过。故经云。心不离道。道不离心。如大涅槃经云。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秘密。故作是问。善男子。如是诸经。悉入道谛。善男子。如我先说。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说。无有错谬。善男子。如来善知无量方便。欲化众生。故作如是种种说法。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原。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唯水一种。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细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罗水。或钵昼罗水。或服冷水。或服热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医。善知众生所患种种。药虽多禁。水不在例。如来亦尔。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广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众语。在大众中。是诸大众。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人即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郁持。或言娑利蓝。或言婆利。或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无量水名。为大众说。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圣道。为诸声闻种种演说。从信根等。至八圣道。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种璎珞。所谓钳锁镮钏。钗铛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复说二种。所谓定慧。复说三种。谓见慧智。复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乃至复说二十道。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善男子。是道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麩-夫+戈]火。牛马粪火。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分别说六。若至于眼。则名眼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见者。则名为色。耳所闻者。则名为声。鼻所嗅者。则名为香。舌所尝者。则名为味。身所觉者。则名为触。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欲化众生故。种种分别。善男子。以是义故。以八圣道分。名道圣谛。善男子。是四圣谛。诸佛世尊次第说之。以是因缘。无量众生得度生死。又云。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陀罗尼经。云无有一切诸法。是名一字法门。又经云。佛言。三世诸佛所说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故知此一心门。能成至道。若上根直入者。终不立余门。为中下未入者。则权分诸道。是以祖佛同指。贤圣冥归。虽名异而体同。乃缘分而性合。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净名无非道场。涅槃咸归秘藏。天台专勤三观。江西举体全真。马祖即佛是心。荷泽直指知见。又教有二种说。一显了说。二秘密说。显了说者。如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唯识等论。秘密说者。各据经宗。立其异号。如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何者。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体虚相寂。绝待灵通。现法界而无生。超三世而绝迹。故号之无住。竖彻三际。横亘十方。无有界量。边表不可得。故称法界。为万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在凡不减。处圣非增。灵觉昭然。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乃至或名灵台妙性。宝藏神珠。悉是一心。随缘别称。经云。三阿僧祇百千名号。皆是如来之异名。只为不知诸佛方便。迷名著相。随解成差。但了斯宗豁然空寂。有何名相。可得披陈。如龙王一味之雨。随人天善恶之业。所雨不同。各见差别。华严经云。譬如娑竭罗龙王。欲现龙王。大自在力。饶益众生。咸令欢喜。从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处。及于地上。于一切处。所雨不同。所谓于大海中雨清冷水。名为无断绝。于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名为美妙。于化乐天雨大摩尼宝。名为放大光明。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垂髻。于夜摩天雨大妙华。名为种种庄严具。于三十三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于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覆盖。于龙王宫雨赤真珠。名为踊出光明。于阿修罗宫雨诸兵仗。名为降伏怨敌。于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曰开敷。余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随其处。所雨不同。虽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善根异故。雨有差别。是以龙王一味之雨。随诸天感处不同。犹如诸佛一心法门。逐众生见时有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二)海仁老法师主讲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万善同归集卷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夫三性法门。该通万法。于第八识。何性所摄。约有几位。答。论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十六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八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答。法性宗摄。如古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性宗义。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断见。答。若有性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亦无于人。乃至众生寿者。十六知见等。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粗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近说易行难。岂得即论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这是真正消灭战争的法门也是消灾延寿的法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明天(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二日)举行一个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法门——放生。因为西方人没有见过放生的仪式,所以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在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甲午这一年,有一位书生叫汤聘,他是溧水县人,有一次要到省城去应试,结果在旅店里面就患了重病,到了半夜就断气了。他冥冥之中就感到自己的灵魂从头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3
就在这时,有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祗世界里,所有地狱里的分身地藏王菩萨统统都到忉利天宫里来集合。与此同时,由于依仗佛力的加持,使得曾经受到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03
第二讲教下的开悟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第七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举世公认,五代后期至北宋初期,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大师是永明延寿。延寿生于唐末,成长于五代时期的吴国,三十岁之后就成为名震一方的高僧。北宋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徐恒志( 2000年5月)许洪亮编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佛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二讲我们一般想罗刹应该是很凶的,实际上各个所谓世界的王,对他那个世界的众生来说都是福德智慧庄严的。我们看他的偈诵,他赞佛,以美妙音节相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4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夫虽说我相起尽根由。皆是外道凡夫粗重情执。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微细法我之见。答。法执难亡。更是微细。以法执为本。人执为末。所以法爱不尽。皆为顶堕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九十六菩萨处胎经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驶流。各各有名。悉归于海。便无本名。亦如须弥。峙立难动。杂色众鸟。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无本色。菩萨摩诃萨教化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夫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何识为依。成其妄种。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05
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第三愿是“各得真金色身愿”,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国中天人”——这四十八大愿讲的天人就是指他见、思惑没有断,是带业往生的凡夫——国中天人他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4-04-25
这座是寺庙有千年历史,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外观华丽精美乘坐热气球游荡于广袤的蒲甘平原,一座寺庙在塔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它就是蒲甘第二高的建筑——葛道帕林寺。相比于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4-08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轨则。中国讲「伦理」最早见于《孟子》。此后,「五伦」建立便成为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
实用佛教时间:2024-04-01
第二课经典的结集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
佛教史时间:2024-03-31
恭敬延寿的长者子恭敬顶礼获福无量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年纪大约五、六岁,有一命相师为他看相,发现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寿命太短,长者便带著儿子到外道六师的住所,希望
其它故事时间:2024-02-28
子二示无大小义分二。丑初疑问阿难不知,见大见小,乃因前尘而殊,并非见性有大有小。因闻佛说,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遂又计执,以为见阎浮提时,见性甚大,可谓周遍;今入室时,唯见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3-11-27
卷一 方便品 第二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
佛经时间:2023-09-12
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人,后迁浙江余杭。少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
佛教故事:净土大德故事时间:2023-08-28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陈坚内容提要:“名”是佛学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永明延寿在《宗镜录》卷十二专门探讨了“名”及其相关问题。永明延寿将世界分为“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同样,本经之当机大目犍连,最初发心“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蒙佛指导,始得六通,为如来十大弟子中之“神通第一”者。见其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便弛
孝顺父母时间:2023-08-17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 方便品第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 以上所说佛国一品是佛陀开示唯心净土的法门,但并不是生硬的否定了缘起的幻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我老家湖北荒僻罕见山区里有一位念佛人,现在已经由世了,下面我讲讲他的故事。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刻,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08
吴郡某司理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7
据一项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如果一名女性在20岁时开始健康饮食,她可以多活10年以上;如果一个从20岁开始健康饮食的男性则可以延长13年的生命。这份研究是由挪威卑尔根大学
素食资讯时间:2023-07-18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二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讲|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妙啊!菩提是个梵语,译作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什么样的心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9
金刚经之延寿、增福、超度和解脱功德与持验录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传承之中,金刚经一直被视为极其重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二讲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01英美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据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善恶有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
素食时间:2022-05-14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易成就,所以他就归心到净土来,教人家念佛。他有一次经过好像是一个天津的桥,每天走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走过天津
其他文章时间: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