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卷第二上
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法界是一处。正观能住不动。四行为缘。观心藉缘调直。故称三昧也。一常坐者。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今初明方法。次明劝修。方法者。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身开常坐遮行住卧。或可处众独则弥善。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项脊端直。不动不摇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除经行食便利。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所开者专坐。所遮者勿犯。不欺佛不负心不诳众生。口说默者。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名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忧喜郁怫举声歌哭悲笑则畅。行人亦尔。风触七处成身业。声响出唇成口业。二能助意成机感佛俯降。如人引重自力不前。假傍救助则蒙轻举。行人亦尔。心弱不能排障。称名请护恶缘不能坏。若于法门未了。当亲近解般若者。如闻修学。能入一行三昧面见诸佛上菩萨位。诵经诵咒尚喧于静。况世俗言语耶。意止观者。端坐正念。蠲除恶觉舍诸乱想。莫杂思惟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后无复际畔。无知者无说者。若无知无说则非有非无。非知者非不知者。离此二边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闻此深法勿生惊怖。此法界亦名菩提。亦名不可思议境界。亦名般若。亦名不生不灭。如是等一切法与法界无二无别。闻无二无别勿生疑惑。能如是观者。是观如来十号。观如来时不谓如来为如来。无有如来为如来。亦无如来智能知如来者。如来及如来智。无二相。无动相。不作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此观如来甚为希有。犹如虚空无有过失增长正念。见佛相好如照水镜自见其形。初见一佛。次见十方佛。不用神通往见佛。唯住此处见诸佛闻佛说法。得如实义为一切众生见如来。而不取如来相。化一切众生向涅槃而不取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不见庄严相。无形无相无见闻知。佛不证得是为希有。何以故。佛即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即是诤论。无证无得。观众生相如诸佛相。众生界量如诸佛界量。诸佛界量不可思议。众生界量亦不可思议。众生界住如虚空住。以不住法以无相法住般若中。不见凡法云何舍。不见圣法云何取。生死涅槃垢净亦如是。不舍不取但住实际。如此观众生真佛法界。观贪欲嗔痴诸烦恼。恒是寂灭行。是无动行。非生死法非涅槃法。不舍诸见不舍无为。而修佛道。非修道非不修道。是名正住烦恼法界也。观业重者。无出五逆。五逆即是菩提。菩提五逆无二相。无觉者。无知者。无分别者。逆罪相实相相。皆不可思议不可坏。本无本性。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是为观业即是法界印。法界印四魔所不能坏魔不得便。何以故。魔即法界印。法界印云何毁法界印。以此意历一切法亦应可解。上所说者皆是经文。劝修者。称实功德奖于行者。法界法是佛真法。是菩萨印。闻此法不惊不畏。乃从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譬如长者失摩尼珠后还得之。心甚欢喜。四众不闻此法。心则苦恼。若闻信解欢喜亦然。当知此人即是见佛。已曾从文殊闻是法。身子曰。谛了此义是名菩萨摩诃萨。弥勒云。是人近佛座佛觉此法故。故文殊云。闻此法不惊即是见佛。佛言。即住不退地具六波罗蜜。具一切佛法矣。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力无畏者。当行此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则能得入。如治摩尼珠随磨随光。证不可思议功德。菩萨能知速得菩提。比丘比丘尼闻不惊。即随佛出家。信士信女闻不惊。即真归依。此之称誉出彼两经(云云)
○二常行三昧者。先方法。次劝修。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十住婆沙偈云。是三昧住处。少中多差别。如是种种相。亦应须论议。住处者。或于初禅二三四中间。发是势力能生三昧故名住处。初禅少二禅中三四多。或少时住名少。或见世界少。或见佛少故名少。中多亦如是。身开常行。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亲属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须明师善内外律能开除妨障。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起大信无能坏者。起大精进无能及者。所入智无能逮者。常与善师从事。终竟三月不得念世间想欲如弹指顷。三月终竟不得卧出如弹指顷。终竟三月行不得休息。除坐食左右。为人说经不得希望衣食。婆沙偈云。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怠。智慧甚坚牢。信力无妄动。口说默者。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尽乃至识已尽。佛所说尽者痴人不知智者晓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其一)如梦见七宝亲属欢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又如舍卫有女名须门。闻之心喜。夜梦从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然。当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当如是念佛。数数念莫得休息。用是念当生阿弥陀佛国。是名如相念。如人以宝倚琉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骨起种种光。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是骨。是意作耳。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佛。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其二)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空耳(其三)偈云。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印。无所贪无所著。无所求无所想。所有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可灭。无所坏败。道要道本。是印二乘不能坏。何况魔邪(云云)。婆沙明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佛得佛上势力。而不着色法二身。偈云。不贪着色身。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劝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无能为我作师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说。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母。佛眼佛父无生大悲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碎大千地及草木为尘。一尘为一佛刹。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畏。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况定心修习如[(殼-一)/牛]牛乳顷。况能成是三昧。故无量无量。婆沙云。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皆共欲见共来其所。若闻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皆随喜。复胜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无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齆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头牛(云云)。
○三明半行半坐。亦先方法次劝修。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出二经。方等云。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故知俱用半行半坐为方法也。方等至尊不可聊尔。若欲修习神明为证。先求梦王。若得见一是许忏悔。于闲静处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馔尽心力。须新净衣鞋屩。无新浣故。出入着脱无令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决不可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此。俗人亦许。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也。口说默者。预诵陀罗尼咒一篇使利。于初日分异口同音。三遍召请三宝十佛。方等父母。十法王子。召请法在国清百录中。请竟烧香运念三业供养。供养讫礼前所请三宝。礼竟以志诚心悲泣雨泪。陈悔罪咎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旋咒竟礼十佛方等十法王子。如是作已。却坐思惟。思惟讫。更起旋咒。旋咒竟。更却坐思惟。周而复始。终竟七日。其法如是。从第二时略召请。余悉如常。意止观者。经令思惟。思惟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大秘要遮恶持善。秘要秖是实相中道正空。经言。吾从真实中来。真实者寂灭相。寂灭相者无有所求。求者亦空。得者著者。实者来者。语者问者悉空。寂灭涅槃亦复皆空。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其一)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如是空空真实之法。当于何求。六波罗蜜中求(其二)此与大品十八空同。大经迦毗罗城空。如来空大涅槃空。更无有异。以此空慧历一切事无不成观。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令求梦王。即二观前方便也。道场即清净境界也。治五住糠显实相米。亦是定慧用庄严法身也。香涂者。即无上尸罗也。五色盖者。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覆法界也。圆坛者。即实相不动地也。缯旛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旛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香灯即戒慧也。高座者诸法空也。一切佛皆栖此空。二十四像者。即是逆顺观十二因缘觉了智也。肴馔者。即是无常苦酢助道观也。新净衣者。即寂灭忍也。嗔惑重积称故。翻嗔起忍名为新。七日即七觉也。一日即一实谛也。三洗即观一实修三观荡三障净三智也。一师者。即一实谛也。二十四戒者。逆顺十二因缘发道共戒也。咒者嘱对也。璎珞明十二因缘有十种。即有一百二十支。一咒一支。束而言之秖是三道。谓苦业烦恼也。今咒此因缘即是咒于三道而论忏悔。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文云。犯沙弥戒乃至大比丘戒。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即忏业道文也。眼耳诸根清净即忏苦道文也。第七日见十方佛闻法得不退转。即忏烦恼道文也。三障去即十二因缘树坏。亦是五阴舍空。思惟实相正破于此。故名诸佛实法忏悔也。劝修者。诸佛得道皆由此法。是佛父母世间无上大宝。若能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华香供养得下分宝。佛与文殊说下分宝所不能尽。况中上耶。若从地积宝至梵天以奉于佛。不如施持经者一食充躯。如经广说(云云)。约法华亦明方法劝修。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身开为十。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供养。四请佛。五礼佛。六六根忏悔。七绕旋。八诵经。九坐禅。十证相。别有一卷名法华三昧。是天台师所著流传于世。行者宗之。此则兼于说默。不复别论也。意止观者。普贤观云专诵大乘不入三昧。日夜六时忏六根罪。安乐行品云。于诸法无所行。亦不行不分别。二经本为相成。岂可执文拒竞。盖乃为缘前后互出。非硕异也。安乐行品护持读诵解说深心礼拜等。岂非事耶。观经明无相忏悔。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慧日能消除。岂非理耶。南岳师云。有相安乐行无相安乐行。岂非就事理得如是名。持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观一切法空为方便者。故言无相。妙证之时悉皆两舍。若得此意。于二经无疑。今历文修观。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头上三人一持金刚杵。一持金刚轮。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无漏顶(云云)。杵拟象能行表慧导行。轮转表出假。如意表中。牙上有池表八解是禅体。通是定用。体用不相离故。牙端有池池中有华华表妙因。以神通力净佛国土利益众生。即是因。因从通生如华由池发。华中有女女表慈。若无无缘慈。岂能以神通力促身令小入此娑婆。通由慈运如华擎女。女执乐器表四摄也。慈修身口现种种同事利行。财法二施引物多端。如五百乐器音声无量也。示喜见身者。是普现色身三昧也。随所宜乐而为现之。未必纯作白玉之像。语言陀罗尼者。即是慈熏口说种种法也。皆法华三昧之异名。得此意。于象身上自在作法门也。劝修者。普贤观曰。若七众犯戒。欲一弹指顷除灭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欲发菩提心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离五欲而净诸根。见障外事。欲见分身多宝释迦佛者。欲得法华三昧一切语言陀罗尼。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于天龙八部众中说法者。欲得文殊药王诸大菩萨持华香住立空中侍奉者。应当修习此法华经。读诵大乘念大乘事。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念诸菩萨母。无上胜方便从思实相生。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成办如此诸事无不具足。能持此经者。则为得见我亦见于汝。亦供养多宝及分身。令诸佛欢喜。如经广说。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瞑无智者耳。
四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而南岳师呼为随自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称觉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觉识明了。虽复三名实是一法。今依经释名。觉者照了也。意者心数也。三昧如前释。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根原终末。来处去处。故名觉意。诸数无量。何故对意论觉。穷诸法源皆由意造。故以意为言端。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了别知名为识。如是分别堕心想见倒中。岂名为觉。觉者。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若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断。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若观意者则摄心识。一切法亦尔。若破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故诸法虽多但举意以明三昧。观则调直故言觉意三昧也。随自意非行非坐准此可解。就此为四。一约诸经。二约诸善。三约诸恶。四约诸无记。诸经行法上三不摄者。即属随自意也。且约请观音示其相。于静处严道场。旛盖香灯请弥陀像观音势至二菩萨像安于西方。设杨枝净水。若便利左右以香涂身澡浴清净。着新净衣。斋日建首。当正向西方五体投地礼三宝七佛释尊弥陀。三陀罗尼二菩萨圣众。礼已胡跪烧香散华。至心运想如常法。供养已端身正心结跏趺坐。系念数息十息为一念十念成就已起烧香。为众生故。三遍请上三宝。请竟三称三宝名。加称观世音。合十指掌诵四行偈竟。又诵三篇咒。或一遍。或七遍。看时早晚。诵咒竟披陈忏悔。自忆所犯。发露洗浣已礼上所请。礼已一人登高座。若唱若诵此经文。余人谛听。午前初夜其方法如此。余时如常仪。若嫌阙略可寻经补益(云云)。经云。眼与色相应云何摄住。乃至意与攀缘相应。云何摄住者。大集云。如心住。如即空也。此文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即是如空之异名耳。地无坚者。若谓地是有。有即实。实是坚义。若谓地是无。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事实。皆是坚义。今明毕竟不可得亡其坚性也。水性不住者。谓水为有。有即是住。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亦即是住。今不住有四句。亦不住无四句中。亦不住不可说中。故言水性不住。风性无碍者。观风为有有即是碍。乃至谓风非有非无。亦无无四句。故言风性无碍。火大不实者。火不从自生。乃至不从无因生。本无自性赖缘而有。故言不实。观色既尔。受想行识一一皆入如实之际。观阴既尔。十二因缘如谷响。如芭蕉坚露电等。一时运念令空观成。勤须修习使得相应。观慧之本不可阙也。销伏毒害陀罗尼能破报障。毗舍离人平复如本。破恶业陀罗尼能破业障。破梵行人荡除粪秽令得清净。六字章句陀罗尼能破烦恼障。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六字即是六观世音。能破六道三障。所谓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重宜用大悲。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也。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偏宜用普照也。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故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主标主得臣也。广六观世音即是二十五三昧。大悲即是无垢三昧。大慈即是心乐三昧。师子即是不退三昧。大光即是欢喜三昧。丈夫即是如幻等四三昧。大梵即是不动等十七三昧。自思之可见(云云)。此经通三乘人忏悔。若自调自度杀诸结贼成阿罗汉。若福厚根利观无明行等成缘觉道。若起大悲身如琉璃毛孔见佛。得首楞严住不退转。诸大乘经有此流类。或七佛八菩萨忏。或虚空藏八百日涂厕。如此等皆是随自意摄(云云)
○二历诸善即为二。先分别四运次历众善。初明四运者。夫心识无形不可见。约四相分别。谓未念欲念念念已。未念名心未起。欲念名心欲起。念名正缘境住。念已名缘境谢。若能了达此四。即入一相无相。问。未念未起。已念已谢。此二皆无心。无心则无相。云何可观。答。未念虽未起非毕竟无。如人未作作后便作作。不可以未作作故便言无人。若定无人后谁作作。以有未作作人。则将有作作。心亦如是。因未念故得有欲念。若无未念何得有欲念。是故未念虽未有不得毕竟无念也。念已虽灭亦可观察。如人作竟不得言无。若定无人前谁作作。念已心灭亦复如是。不得言永灭。若永灭者则是断见无因无果。是故念已虽灭亦可得观。问。过去已去。未来未至。现在不住。若离三世则无别心。观何等心。答汝问非也。若过去永灭毕竟不可知。未来未起不可知。现在无住不可知。云何诸圣人知三世心。鬼神尚知自他三世。云何佛法行人起断灭龟毛兔角见。当知三世心虽无定实亦可得知。故偈云诸佛之所说。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若起断灭如盲对色。于佛法中无正观眼空无所获。行者既知心有四相。随心所起善恶诸念。以无住着智反照观察也。次历善事。善事众多。且约六度。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运六作。舍运共论有十二事。初论眼受色时。未见欲见见见已。四运心皆不可见。亦不得不见。又反观觉色之心。不从外来。外来于我无预。不从内出。内出不待因缘。既无内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当知觉色者毕竟空寂。所观色与空等能观色者与盲等。乃至意缘法。未缘欲缘缘缘已。四心皆不可得。反观觉法之心。不外来不内出。无法尘无法者悉与空等。是为觉六受观(云云)。眼根色尘空明。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因缘和合生眼识。眼识因缘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别。依意识则有眼识。眼识能见。见已生贪。贪染于色毁所受戒。此是地狱四运。意实爱色覆讳言不。此鬼道四运。于色生着而计我我所。畜生四运。我色他色我胜他劣阿修罗四运。他惠我色不与不取。于此色上起仁让贞信明等五戒十善。人天四运。观四运心。心相生灭。心心不住。心心三受。心心不自在。心心属因缘。二乘四运。观己四运过患如此。观他四运亦复如是。即起慈悲而行六度。所以者何。六受之尘性相如此。无量劫来顽愚保着而不能舍。舍不能亡。今观尘非尘于尘无受。观根非根于己无著。观人叵得亦无受者。三事皆空名檀波罗蜜。金刚般若云。若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是名住相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不住声味布施。是无相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直言不见相略犹难解。今不见色有相无相。亦有无相非有无相。若处处着相。引之令得出。不起六十二见。乃名无相檀到于彼岸。一切法趣檀成摩诃衍。是菩萨四运。又观四运与虚空等即常。不受四运即乐。不为四运起业即我。四运不能染即净。是佛法四运。如是四运虽空。空中具见种种四运。乃至遍见恒沙佛法成摩诃衍。是为假名四运。若空不应具十法界。法界从因缘生。体复非有。非有故空。非空故有。不得空有双照空有。三谛宛然。备佛知见。于四运心具足明了。观声香味触法五受四运心。圆觉三谛不可思议亦复如是。准前可知。不复烦记。
壬二、略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因人指的是菩萨,菩萨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假设我们今天不受持楞严咒又有什么过失?癸一、明不持之失【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现代高僧广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时,他说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于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13年后,他回到寺里,还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铺,因此他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四教义卷第六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粗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近说易行难。岂得即论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大师简介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灵峰蕅益大师著录自学菩萨戒法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稽首三身圆满尊,一切真如觉性海;称彼法界等虚空,种种庄严大愿海;果因交彻不思议,菩萨一切修行海。亦礼阿弥陀如来,观音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祖师五十六岁,这一年卧病灵峰,整个夏天,大病发作两次。发病当头,即使是酷暑三伏天,身子冷到要裹上几条棉被。分分秒秒的痛烈,跟在地狱里上刀山一般。平常人一夜到天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憨山大师:放生有十五种神奇的功德与利益放生的好处很多,我国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师说,放生有十五种功德与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顺佛意。三.放生免三灾。四.放生离九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念弥陀憨山大师但观一句弥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 日用头头无久缺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 不可更起差别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法语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林清玄大师写了一篇《沉香茶》,文字不到一千,却让我读了如大师喝沉香茶般久久回味。掩书静思仍意犹未尽,拿出保存了十几年的一把雕花檀香扇,轻拂轻煽,檀香气味淡淡的扑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11
太虚大师的教导与当今佛学院教育—— 惟贤长老生前对重庆佛学院师生的最后开示【按】 2012年9月19日,受重庆佛学院领导委托,佛学院佛照法师、开智法师、延定法师、照仁法师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斋余法语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三十年一月作──从民国二十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始侵略以来,引起侵略国各种侵略行动,到去年可算已达到了侵略的最高潮;一如今年,转为侵略热焰的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戊四 阿难问增益己一 佛问信不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此为消灾周中第四,世尊与阿难互相问答以增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三 灭妒碍罪得解脱益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五 得戒清净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前二愿明慧与定,此明得戒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二 指陈效益庚一 获福益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获福文略,下免难文稍广。由前建立药师七佛道场,七日七夜,斋戒沐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佛像做徽章。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老子说:天道无亲,唯亲善人。一般人对这句话很难理解,现在我们用养育孩子来做比喻。很多人去堕胎,有个原因,怕养不起孩子。养一个孩子都很累,更何况再来一个。我们潜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