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脱与究竟解脱
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因无始来的烦恼,多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遗留有过去烦恼的习惯性。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如阿那律的时常骂人,大迦叶的闻歌起舞等。这些习气,菩萨已能分分的销除,但须证得佛果,才能纯净。烦恼与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
同样是解脱,为什么有解脱与究竟解脱之别?阿罗汉、八地或十地菩萨都证悟解脱了,但并没有十分圆满。阿罗汉还有习性,只是已不再妨碍生死的解脱了,也就是说这种习性是不关重要的。大迦叶是非常严谨的人,还会受歌声的影响而手舞足蹈,但这与解脱生死是没有妨碍的。又譬如阿那律时常骂人,其实不是心里不满或起瞋恨心而骂人,只是惯性而已。阿那律(有经律或说舍利弗?)过恒河时,看到恒河旁的河神就会呵责他,因为过去世那位河神是他的女婢。河神很生气,就将此事告诉了佛陀。佛陀指出阿那律的习性。他知道自己不是瞋恨或看轻,感到是习性,便向河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女婢。”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而道歉,但由于习性最后还要加一句女婢。没有坏意,也不是瞋恨心,只是一种惯性习惯。比如我在上课时,重要处我会加强语气而大声讲话,这就是惯性,但这个大声并没有妨碍我的解脱生死。大迦叶非常严谨,但他听到乐神美妙歌声时,会跟着他动一下,这个动一下也没有妨碍生死。习性虽有没有妨碍生死,但与佛陀相比就不圆满了。佛陀是非常完美的,他几乎没有什么习性,究竟解脱是说佛陀。无论是阿罗汉或八地菩萨,多多少少还有一些习性未断尽,待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批评阿罗汉不究竟,其实是跟佛比还有一点习性而已,但从见法性部分来看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二乘初果到四果阿罗汉,菩萨的初地到十地,他们见的法性与佛陀是无二无别的。所见的法性如果不一样,问题就大了,那可能要开悟一百二十次了。个人的体会深浅与习性的荡尽是不一样的,所以菩萨圆满成佛,必须要三大阿僧祇劫来利益众生,把原来的习性完全清除干净,就像佛陀一样。大乘讲的不同其实就在这里,认为我们要像佛陀一样圆满清净,所以一定要行菩萨道,一生一生来利益众生,在利他中完全销尽那些习性,这就是理论上的不同。大乘讲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心,不是只有解脱成阿罗汉,不同也在这里。要到圆满的成佛,必须发大愿行菩萨道,才能在生生世世的利他中销尽自己的一切烦恼习性,而达到真正的清净圆满,不以证阿罗汉为满足。但要注意,千万不能说阿罗汉悟得不对,只是说他习性不够圆满尽净,没有利他的那种悲心,差别是在这里。如果一定要讲大乘佛法与二乘不同,就在于发菩提心是成佛为究竟,不是到中间就停止了,还要行菩萨道才能销尽我们的习性,利他的悲心为重,这才是大乘不共的地方。要把握清楚真正的不共处,不能混淆了。
“佛与大地菩萨,解脱的境地太高。二乘的解脱,与学菩萨行者的少分解脱,已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足够为佛弟子的赞仰处,而摄引、鼓舞着学佛法者的向前迈进!”
佛陀、菩萨及二乘的解脱圣者的境界,对众生来讲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让我们敬仰赞叹!由于佛陀及过去解脱圣者们经验的展现,我们才发心要见贤思齐。更何况亲身体会到生死轮回之苦迫,我们也想超脱向前迈进。就象《杂阿含经》中所说的,只要我们愿意跟着古仙人道迹走下去,一定会同样证得解脱涅槃!
第二章 本书的内容和任务第一节 从佛法跟非佛法差别的标准说到本书的内容和任务佛教跟外道的不同,凡有三说:①主见论,即最古的主张,谓承认三法印的即佛教徒,反之即外道;②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问:活佛,我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请问我该怎么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向您求法?去哪里找您?答:所有弟子都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
生根师父答疑时间:2025-01-26
戒律vs.解脱自在得以胜出无常,自在出入三界与三昧之中,方是真正解脱的行者!修行的目的在志求解脱而得自在,如今有一班「行者」,对于戒律从严规范、扩大解释,大到几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解脱何难如何超出?即是修行!行者修行的目的是在解脱,但是解脱什么?换言之,到底是什么系缚着你呢?所谓的系缚或羁束,皆不是外在对人身的牢笼,而是那系绊心灵的东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我们的知见就像电脑的程序,熏习那么久,无始以来的生命都在熏习中,里面的程序既深且远,就是在讲这个,如何改变他?如果没有那一份明白,他的运作程序永远是在颠倒执着、我见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正思维“佛告阿湿波誓:‘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于三昧退减。”佛陀马上就开示法要,今天不管是沙门婆罗门,你修禅定,在三昧中、在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我们继续,我们现在看13369经,下册第741页,这一经就谈到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我们大家在经典上常常看到,我们今天这一经就跟他有关系,我们来看经文。“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二大理则﹞佛法的因缘论,虽有此三层,而主要的是事待理成,依此而成为事实,依此而显示真性。如上面说到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大家早,请坐。大家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佛(三称)。法师,各位菩萨大德,我们今天哪难得又有这样一个好的因缘,在悟空法师的发心之下,我们有一个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方便与究竟我们现在芸芸众生,整个其他的宗教都一样,他们在搞什麽,先建立一个神,然後建立一个天国,建立一个理想界,一天到晚想到那里去,为什麽我们会想到那里去?因为执着有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涅槃之深究﹞(一)蕴苦永息之涅槃:惟有甚深的空(无我)慧,才能破除我见。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生死永灭不再轮回相续才叫涅槃。这里点出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八、正定﹞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是「定」。定,有禅那、等持、三摩地等同义的异名。以下区别「定」与「正定」的不同。”定即是一心而非二心、三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道 谛※﹝八正道﹞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十六、 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杂阿含经>>第535 (372) 经﹙中p89﹚四食之因缘观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第157(45)经(上p15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985年农历九月十九重庆慈云寺(壹)题前概述一、能得到观音菩萨加被的三个条件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慈云寺举办这个观音法会是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这位知名度最高的阿弥陀佛,究竟有何来历?即使有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 但一定也听说过“阿弥陀佛” 因为这是出家人口中最常念的佛号 那么,这尊“阿弥陀佛”到底有何来历?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第一章 具缘成受济群第五节 事成究竟第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至白四,九法往来,片无乖各。界非别众,僧无不足,羯磨无非,受者心至,则成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如今在座的弟子,无论是独自一人在家禅修还是跟随导师一起禅修,相信平常都在修行之中。但在修行过程中,内心的感觉可能并不稳定。因为今天内心清净并不等于明天也会清净,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3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七章悟、醒觉与解脱禅是一个人独一无二对生活的领悟或省发,每个人都透过领悟而肯定了真我,发现生活的光明面。这种省发不是一般所谓的知性理解,或经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达真堪布:在此处所讲的力,是一种真正的究竟的力量以违品不能夺取、不可侵犯叫“力”。我们经常讲“要有愿力”,也经常发愿。但如果经常违背自己的誓言,就说明这个愿没有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0-11
佛陀曾说:无论你死后去往哪里,你的亲人、眷属、财产等一切名闻利养,都会烟消云散,唯一跟随你而去的,是你的业。不论过多久、经历多少大劫,业都不会凭空消失。一旦因缘
佛答时间:2024-10-11
宋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是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侯,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5
问:何为大平等性自解脱?答:自性与本基的自性无二无别,一体无离合。可以理解为证到了基的一切本来面目,即证悟了本来。大用现前,即道的功德一切圆满,远离阿赖耶的所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0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原文】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据《五灯会元》卷一)【译文】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651)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道证法师:声闻:佛的声音听得入耳,还会照做实行,所以他会开悟,解脱自在声闻法界 “声闻”这两个字,单由文字表面上来看,声就是声音,闻就是听闻。 听闻什么声音呢?听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09
成刚法师答: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问: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师父:佛在阿弥陀经里,首先说极乐世界但有诸乐,没有众苦,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正报,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3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9)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九、方便庄严经文: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我们都想修行,都想度众生,可是要想度众生必须有善巧方便,有了这种善巧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4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4)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四、五根我们读《阿弥陀经》有没有听到五根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都属于三十七道品里面修行的内容。先讲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4
从小大家从奶奶的嘴里,可能就听说过手相,小的时候总是想要知道自己的爱情线,而等到成年记入到社会之后,大家可能更加关注我们的财运线。虽然在手掌中的位置不算显著,但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7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章世尊在本章为威德自在菩萨等大众开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次第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章世尊在本章为净诸业障菩萨等大众开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后记:六祖之后的禅门六祖惠能大师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因为,六祖之后不再传衣钵,晚唐至北宋初期,曹溪禅共分临济宗、曹洞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阻碍解脱的十种业障究竟是那一些业障缠绕我们解脱不了呢?归纳起来,有下列十种:一、无惭: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惭愧,也就是儒家讲的无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难得有一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22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第五章 方便品一、方便本义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十)净界法师讲述好!请大家打开讲议第11面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前面一章念等本空,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身口意应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本章对中道实相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8
女人在中国古代历来都是一个家庭钱财和家运的象征,很多的古代家庭在选取老婆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比较珠圆玉润、身体健康的女人,他们认为这样的女人不仅可以成为一个贤妻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