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
(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
>
第157(45)经(上p15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以不舍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60(63)经(上p10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凡宗敎和哲学,都有其根本的立场;认识了这个立场,即不难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的,如不从有情着眼,而从宇宙或社会说起,从物质或精神说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义。
小如蝼蚁,大至人类,以及一切有情,都时刻在情本的生命狂流中。有情以此情爱或情识为本。由于冲动的非理性,以及对于环境与自我的爱好,故不容易解脱系缚而实现无累的自在。
世间离苦得乐的方法,每每是旧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总是扶得东来西又倒!这是由于枝末的而不是根本的。如从根本论究起来,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此即是说:有情的发生众苦,问题在于有情(五蕴为有情的蕴素)本身。有此五蕴,而五蕴又炽然如火,这所以苦海无边。要解除痛苦,必须对此五蕴和合的有情,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但根本而彻底的解脱,非着重于对有情自身的反省、体察不可。
如印度的顺世论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又如中国的五行说等。他们都忽略本身,直从外界去把握真实。这一倾向的结果,不是落于唯物论,即落于神秘的客观实在论。另一些人,重视内心,以此为一切的根本;或重视认识,想从认识问题的解决中去把握真理。这种倾向,即会产生唯心论及认识论。依佛法,离此二边说中道,直从有情的体认出发,到达对于有情的存在。有情自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缘成体。外界与内心的活动,一切要从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为本,外界与内心的活动,才能确定其存在与意义。
有情为物质与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应偏于精神;不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出发,而应以现实经验的有情为本。
佛法以为一切是为有情而存在,应首先对于有情为彻底的体认,观察他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么?他的特性与活动的形态又如何?不但体认有情是什么,还要从体认中知道应该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宗敎于人生,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一般的宗敎,无论是自然宗敎,社会宗敎,自我宗敎,都偏于依赖感。自己意向客观化,与所依赖者为幻想的统一,成为外在的神。
因此有人说,宗敎是必然有神的。他们每以为人有从神分出的质素,这即是我们的自我、心或灵魂。如基督敎说:人的灵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中国也说:天命之为性。藉此一点性灵,即可与神接近或合一。他们又说:人的缺陷罪恶,是无法补救的,惟有依赖神,以虔诚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赐,才有希望。
所以一般宗敎,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为自己的归依处,想依赖他而得超脱现实的苦迫。这样的宗敎,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敎就不然,是宗敎,又是无神论。佛说: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为而决定。佛敎的归依向上、向究竟,即凭有情自己合法则的思想与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所以归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为依归,归依佛与归依僧,佛与僧即人类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觉者;归依即对于觉者的景仰,并非依赖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从自己的信仰、智慧、行为中,达到人生的圆成。佛法与一般宗敎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视自力的净化,这所以非从有情自己说起不可。
[本段请自行参阅]
>
五趣中,平常以为天上最好,地狱最苦,这是一般宗敎的传统见识。怕堕地狱,求生天国,是他们共同的要求。佛法独到的见地,却以为人间最好。
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佛陀说法,即是宣扬此真理与自由之光。真理与自由,是天国所没有的,有的只是物欲与定乐。诸天是享乐主义者,不能警觉世间的苦难,不能策发向上,所以惟有堕落,不能获得真理与自由。
释尊曾说:「我今亦是人数」(增含四意断品)。这可见体现真理而解脱成佛,不是什么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间,才能禀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这是『阿含经』的深义。
我们如不但为了追求五欲,还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发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间才有可能,所以说「人身难得」。
佛法以有情为本,那就应该认识有情是什么。佛常用「三处观」去观察有情,分别有情的真相。但有情的分别观察,要从有情的流转相续中,与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为静止的、孤立的机械分析。有情是有机的活动者,如当作静止、孤立的去考察,就会发生错误,误解佛陀观察的深意。
>
第59(62)经(上p9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此五受阴,不为见我、系着、使、心结缚而起贪欲。云何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见我、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云何圣弟子,有慧、有明,不说我、系着、使、结缚心而生贪欲?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五受阴不见我、系着、使、结缚心而生贪欲。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785(133)经(下p49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答曰:「无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51(268)经(上p7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河水,从山涧出、彼水深驶,其流激注,多所漂没。其河两岸,生杂草木,大水所偃,顺靡水边。众人涉渡,多为水所漂,随流没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如是比丘!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随断。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不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若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如实知受……。想……。行……。(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着识。不乐着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61(64)经(上p10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如,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470(289)经(中p1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96(273)经(上p35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答言:「非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敎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
依佛法说: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迫纷乱,根本为「我见」在作崇。我见,即人人于自己的身心,有意无意的直觉到自我。强烈的自我感为中心,于是乎发为一切颠倒的思想与行为。此自我,在释尊时代的印度,有各式各样的名称,有各式各样的推想,成为印度文化中的核心论题。释尊即由此大彻大悟,而成为无上正觉者。
有情,即「我」的异名之一;此外更有「数取趣」、「命者」、「士夫」等。般若经总列为十六名。有情,即有情识者。我,即主宰──自在宰制者。数取趣,即不断的受生死者。命者。即寿命延续者。士夫,即作事者。这些,都约有情的各种现象而立名,本为世间的事实,但神秘者与庸俗者,不能正见有情的真相,所以神化起来。
如『杂含』(卷一0二七二经)说:「三见者,何等为三?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受、想、行、识)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身,即身体及依身体而起的心理作用;命,即生命自体。
其中第三说,即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敎。他以生命自体为「我」,此我为实有的,智识的,妙乐的,常在的,为一一有情的本体。此有情的「我」,与宇宙本体的「梵」同一。起初,以此「我」为肉体──色的,以后发展到真我为智识的,妙乐的。依佛法说:这不外以色为我到以识为我。但婆罗门敎以为此色等即真我,与真我无二无别,是真常不变的。
释尊的时代,东方印度风行的新宗敎,以及在此气运中完成的学派,如僧佉耶、卫世、尼犍子,都建立二元论。以为生命自体,与物质世界各别,这都是命异身异的第二说。命异身异的「命者」,及即色为真常我的我,即神敎徒所拟想的生命自体,为生死流转中的主体,即一般所拟想的灵。
当时,有一分断见的顺世论者,虽在有意无意中,为实在的自我见所奴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企图主宰一切。但他们以为我即是身,身体为无常的,可坏的,所以我也就一死完事,无所谓后世。
[本段请自行参阅]
>
此三见,在现实生活中,于有情自体而真觉为有我,并无差别;不过推论此我与身的关系如何,见地多少不同而已。以有情为本的佛法,即适应此一思想潮流而出世者。
释尊的正观,即于蕴、处、界作深切的观察,否定这些异见,树立无我的有情论;净化情本的有情,使成为智本的觉者。
释尊的敎说,根本反对二元的立场。有情即身心和合的假名,决无离身心的我或命者。如『杂含』(卷三六三经)说:「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五取蕴)计有我」。又(卷一三三0六经)说:「眼、色(意法等例)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阴),此等法名为人」。又如说:「士夫六界」。这可见有情或我,即依五蕴、六处、六界而成立,没有离蕴、界、处的实我。
释尊于三处观察,不但离蕴、处、界的我不可得,如婆罗门敎的真我说,也评为倒想的产物。他们以为色即是我,以及识即是我,而我是常住妙乐的。释尊却说:「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杂含卷一九经) 。又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杂含卷一一二七三经)。又说:「地(等六)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如是慧观,知其如真」(中含分别六界经)。
于有情作蕴、界、处的正观时,确认为一切是无常的、苦的。非常住、非妙乐,婆罗门敎的真我,即根本的否定了。佛法否定此神秘我的一元论,及超物质我的二元论,即以有情为身心的和合相续者。但又不落于顺世者的断见,从念念无常的相续中,展转相依的没有独存自体中,无我无我所,而肯定有情为假名的存在。
不离蕴、处、界,不即蕴、处、界,成立生死的系缚与解脱,所以说:「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中论观业品)。有情为假名的,没有绝对的不变性,独存性──胜义无我;有相对的安定性,个体性──世俗假我,为佛观蕴、处、界的精义。
对于这样的法门,凡夫根本不要来思惟,你怎么思惟呀?阿弥陀佛的大愿经过五劫思惟,你怎么去思惟?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念「南无阿弥陀佛」,真为生死考虑,你就念 「南无阿弥陀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十六、 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杂阿含经>>第535 (372) 经﹙中p89﹚四食之因缘观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梦参老和尚:岁末茶话会上开示在这个因缘殊胜的法是什么法呢?大家想一想,法是什么呢?法是我们的心,心生一切法,那我们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当然现在说是善良的心。但是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开示一禅堂里跑香,一个跟一个,不要乱跑,跑的时候这个功夫一定要在,你要是看话头,跑香的时候,这一步也不能叫它丢了,要话头在,跑香的目的就是用功啊,你光指着跑香,那可不是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正行就是执持名号,六字洪名功德很大,以佛名消除妄想,以佛名净化自己,我念佛,我想成佛,必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下是两种念佛的方法:(一)口念、心观、耳朵听三结合《观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太虚大师的教导与当今佛学院教育—— 惟贤长老生前对重庆佛学院师生的最后开示【按】 2012年9月19日,受重庆佛学院领导委托,佛学院佛照法师、开智法师、延定法师、照仁法师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深圳弘法寺毗邻港澳,珠江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香客到这里来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问我这钱如何用?我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饭有三顿,房有一间,穿衣有几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1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年的佛七法会从今天开始了。弘法寺在去年的弥陀诞打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佛七法会。去年法会因缘殊胜,十分如法,大家一致认为很圆满。今年弥陀诞快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1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 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这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当机并且又能够契理。所以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慧命所在,是所有众生得救的核心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7
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幽深之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是依据众生的根机而加以施设的。以禅定的功夫开发我们本具的福德智慧,哪怕你一天用上十分钟、回归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7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文殊菩萨说完了前边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5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八关斋戒才是了脱生死的门径,是修出世的正因。八关斋戒的内容:一、不杀生;二、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鲁智深嗜酒、打架、不守清规,为何说他是真正的英雄?《浅说水浒》第163期(文/焦目)近年来,可能为了与众不同,从情商、职场、人生甚至阴谋论的角度来解说水浒的人有很多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24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网络上,看到了有许多的中国网友,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发生的冲突。和对南海黄岩岛的事情,都义愤填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种发自内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常常有人质疑自己(或他人)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包括有些初入门的师兄道友也有此困惑。为了析疑解惑,现推荐阅读下文关于因果的开示:(实在值得诸位经常复习一下!)关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大宝积经》【注释】众生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生死,受尽诸苦,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2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我们说:人和鬼同一个时空,草木屋舍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赶鬼,认为他们都是不好的,邪恶的,肮脏的,把他们赶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