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

佛教知识 2025-01-01

在佛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我们的心了。说起我们的心,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的很清楚: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这一切世界、六道轮回莫不是我们的心所生起,通过众缘合和而有。可是既然心是如此重要,那么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好像已经觉得我们的高级思维和神经活动都是在大脑中了。其实并不正确。《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对心在什么地方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这是学佛之人,希求智慧,不可不知的一课。

第一处 心不在身内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初你因为看到如来三十二相而出家,是用什么来看的呢?是谁在喜爱好乐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回答佛说:世尊啊,这样的爱乐是用我的心和眼睛。因为看到如来的美妙相貌,内心喜爱,所以发心,希望也能够了脱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告诉阿难说:就像是你说的那样,爱乐是由于心和目。如果不知道心和目的所在,也就不能降伏尘劳的困扰。就如同一个国家被匪徒所侵扰,出兵平息匪患,那一定要知道匪徒所在的地方。能够使你轮转生死的,心、目就是原因。我现在问你,这个心和目,现在在什么地方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阿难说道:一切世间的不同种类生命,都是识心处于身体之内的。纵然是如来您,如同青莲花一样的眼睛也在佛的颜面上。我看这眼、耳、鼻、舌 都是在我的颜面上。而这心的确是在我的身体之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之中,看见只陀树林在什么地方呢?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回答:世尊,这广大重叠的讲堂在给孤园中,而只陀树林实在讲堂的外面。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说:阿难,你在讲堂中都看到什么了呢?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说:世尊,我在讲堂中看到了如来,还有听闻佛法的大众。向外望去,才看到树林。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阿难啊,为什么你能看到讲堂外面的景物呢?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世尊,这个讲堂的窗门宽敞洞开,所以我在讲堂中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以金色的手臂,摩阿难的头顶,告诉阿难和大众,有三摩提称为大佛顶首楞严,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如来都是从这条庄严妙法之路而证果。你要认真听取。阿难顶礼,表示接受佛陀的慈悲教诲。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佛告诉阿难,就如同你所看到的那样,身体在讲堂之内,门窗洞开,从中可以眺望到远处的园林。那么有没有人能够在这个讲堂中没有看到如来和室内的景物,却可以看到讲堂外的景物呢?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说:世尊,在讲堂内没有看到如来,却能看到讲堂外的景物,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啊,你也是这样啊。你的心对于一切都明了,如果这个心的确是在你的身体之内,那么你应当先了知你身体内的情况。先看到身体内的情况,然后才能看到身体之外的情况,纵然不能看到心肝脾胃,那么毛发指甲的生长,筋脉的转动,应该可以明了的。为什么不知道呢?不知道身体之内的情况,怎么会知道身体之外的情况呢?故此你所说的觉知的心在身体之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为大脑是人们神经活动和思维的中枢。但是按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道理看,大脑能够通过神经活动来进行思维,却不能对自己的神经进行感知,我们无法知道那根神经正在思考着什么问题。也不能感知到神经的工作与休息时是一种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思考问题,大脑仅仅是做了一部分工作,真正能够思维的还不是这一团神经细胞。



第二处 心不在身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向佛稽首然后向佛说道:我听到如来这样的说法,才知道我的心实在是在我的身体之外。为什么呢?如同灯光在屋子里,这灯必然是先照亮室内,通过屋子的门然后才能到达庭院。一切众生,看不到身体内的情况,却能看到身体外的情况,如同灯光,如果在室外就不能照亮室内。这个道理很明显,再没有疑惑的地方。是不是和佛所说的究竟佛理一样啊?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佛告诉阿难:诸位比丘,刚才到和我到室罗筏城乞食,回归只陀林,我现已吃过斋饭。那么你看诸位比丘,一个人吃的时候,其他人能否得到饱足呢?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说:不会的。世尊。这些比丘,虽然是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但是身体性命各不相同,怎么能够一个人吃饭让其他人饱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觉知的心,确实是在身体之外的话,身心是分离的,各不相干,心所了知的东西,身体不会觉察到,身体的感觉心也不能感知。我现在把手伸出来展现给你,你的眼睛看到后,内心分别么?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如果能够感知分别,那么怎么能够说心是在外呢?所以知道,你所说的觉知的心在身体之外是没有道理的。

阿难虽然是佛的弟弟,但是对于心在何处开始还是不能明了的。所以在世尊告诉他心不在身内后,自然就联想到了心在身外。当然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第三处 心不在根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对佛说道:世尊,就如您所言,看不到身体的内部说明心不在身内,身心不相分离说明心不在身外。我想心一定是在这个地方。

佛言:处今何在。

佛问道:在什么地方?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阿难说:这个觉知的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我想应该是潜伏在六根之内。就象有人用琉璃放到眼前,虽然有物体在,但是并无障碍。随着六根的感知,随时分别思考。这个觉知的心之所以不能看到身内,是因为潜伏在六根处,能够看到身外,也是因为潜伏六根的原因。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言,潜伏在六根内,如同琉璃。人以琉璃罩眼,能见山河大地,能见琉璃么?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阿难说:是的,如果以琉璃罩眼,应当看到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的心和琉璃一样潜伏六根,能够见到山河大地,为什么看不到眼睛呢?如果能够看到眼睛,那么眼睛就如同外境,不是潜伏根内了。如果不能见,怎么能说觉知的心潜伏根内呢?所以你说觉知心潜伏根内,象琉璃一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四处 心不在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向佛陈述:世尊,我现在又想,这众生的身体,腑藏在内,眼耳鼻等孔窍在外。腑藏是暗的,孔窍是明的。现在我开眼见佛,是看到外面,闭眼见到黑暗,就是见内了。这样的说法怎么样呢?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黑暗的境界是和眼相关还是不相关呢?如果和眼睛相关,那么黑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看到身内呢?如果是看到身内,那么在黑暗的房子里面,没有日月灯光,这个房间内岂不都是你的五藏六腑。如果和眼睛不相关,那么怎么能说是看见呢?如果不看外面,就能反过来看到里面,身体里面的黑暗就是身内的话,那么睁开眼看为什么不能反看到自己的颜面呢?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颜面,怎么能说是向内看呢?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颜面,那么觉知的心和眼都在虚空才对。怎么能说在身内呢?在于虚空,自然不能是你的身体。现在如来和你对面,你的眼睛己经看到,但是身体还没有察觉,照你的话身体和眼睛实在是有两个觉知的心。那么你的一个身体应该可以成两尊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所说的看到黑暗就是见到了身内是不正确的。



第五处 心不在随所合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说:我曾经听闻佛对四众开示演说,因为有心才会有种种法生。又由于有种种法的缘故,会有种种心生。我现在的思维体现就是我的心性。这个心在想到什么就是和什么相结合而存在。不是存在于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告诉阿难说:你现在说,因为法生的缘故,所以种种心生。想到什么就是和什么相结合,那么这个心就是没有形象的。没有形象也就没有所谓的相结合。如果没有形象而能相合,那么十九界因七尘相合,没有这样的道理。如果是有形象的,那么以自己的手抚摸自己的身体,你觉知的心是从内而出呢,还是从外而入呢?如果是从内而出,心还是在心里,如果是从外而人,应该先看到自己的相貌。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说:眼看为见,感知是心,两者不同。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佛说:如果眼睛能够看见,那么你在室内,门可以看见外面吗?又如已经死去的人,眼睛尚在,应该可以看得到。可如果能够看,又怎么能称为死去呢?阿难,你的觉知之心如果有形象,那么是一个,是两个,在你的身体内是遍布你的身体,还是仅仅局部?如果是一个形象,那么你以手抚摸其中一个肢体,四肢均应感知,而都感知的话,你根本不会知道这个抚摸。如果抚摸时感知有具体的地方,则你的心肯定不是一个。如果是多个那就不止一人。哪一个是你自己呢?如果是遍布身体,那么和刚才说的一样,是不成立的。如果是局部的,那么同时触摸你的头和足,如果头有感觉,足就应该没有感觉。而你则不是这样,所以心是随物结合而存在的理论是不正确的。



第六处 心不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说:世尊,有也听闻佛与文殊菩萨谈论实相。世尊也曾说道:心不在内外。那么我想,在内却看不到身内,在外的话成了相互不知。因为看不到身内,所以在内是不可能的,身心相互是一体,所以也肯定不是在外。那么既然身心一体,对内有无所见,故知应该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说:你说中间,那么不能含糊不清,这个中间不能是没有具体的地方,你现在说说这个中间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在身体上,在某一边的话就不是中间,在中间的话还是在身内。如果有一定的地方,那么是有心的外表呢,还是没有?如果没有,说明心根本不在那里。如果有,那外表则没有一定。因为如果把此当作中间,从东看是西,从南看是北,外表身体相混,更是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就如同世尊所说,眼色是缘,从眼识而生,眼有分别,外物无知,感知就在这中间而生。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说:你的心如果是在六根和外物之问,那么这个心体是兼有两者,还是不兼有两者呢?如果兼有两者,那心物杂乱,外物并不是我们感知的,成了对立的,怎么会有中呢?如果不是兼有两者,那么己经谈不上感知和不感知,既然没有形象体貌,中是什么形象呢?所以你说心在中间的道理是不正确的。



第七处 心不是非一切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阿难向佛说道:世尊,我曾经见到佛和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同谈论佛法,经常说觉知分别的心既不在内外,也不在中间,没有所在,不在一切处称为心。我也是不在一切处,是不是心呢?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告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没有所在,世间虚空、中水陆飞行的种种名为一切,你不在一切处,那么是有是无,如果是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一样根本没有,怎么能说不在一切处呢?有不在一切处那就不可能是无。没有这个形象才是无,如果不是无,那么就肯定有相。有相就是存在,又怎么能说是不在一切处呢?所以说,不在一切处是觉知心的道理是不正确的。



注:七处征心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详细解说分辨了心的所在。从这里我们细细揣摩心到底在什么地方。禅宗五祖有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可见明了心在何处是多么的重要。

更新于:2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