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师荷泽神会(公元670年758年),湖北襄阳人,俗姓高。童年时就从师学经史,尤好老、庄之学,后来读《后汉书》知有佛教,后于国昌寺从颢元出家。他对禅宗的通俗化的贡献很大。
荷泽神会十三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前往广东韶州曹溪处参拜六祖慧能。
慧能问道: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是否带来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你说说看。
神会答道:这东西就是无主,见就是主。
慧能说道:你这小和尚,词锋倒也敏利。
神会问道:师父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慧能打了他三杖,问道: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道:我感觉也痛,也不痛。
慧能也说道:那我是也见,也不见。
神会又问道:什么是也见,也不见?
慧能说道:我见,是因常见己之过错;不见,是因我未见他人之是非善恶。至于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无知觉;如果是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见和不见,都是两边的执著,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啊!你还没有见到自性。
神会一听,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
慧能谆谆地教导他:你如果心迷不见,就请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见性,就依法修行。你执迷不悟,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为什么不自证自见,反问我见与不见。
神会再次行礼,礼拜了上百次,求师父饶恕。从而成为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神会在广东韶州曹溪六祖慧能处住了几年,颇受慧能的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不久他又北上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师,然后又到河南洛阳受戒。唐景龙年中,神会又到了曹溪。他认真阅读佛教经典,但有六处感到困惑不解,于是他便去请教六祖慧能。神会的六问和六祖的六答是:
第问:在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学中,所谓戒,应戒何物?所谓定,应从何处修习?所谓慧,应从何处获得?
六祖答道:定就是定其心,戒则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观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六祖答道:生前的恶行记忆本无,生后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后代人天不久。你现正在听我的话,我就是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明了生灭的意义,所见就如同聋耳瞎眼。
六祖答道: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脱离这两种见解,自然除去生灭的错误观点。
第四问:先顿悟而后渐悟,先渐悟而后顿悟,不了悟顿、渐的人,心里常常迷闷。六祖答道: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不变的条件,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六祖答道:本性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没有先后,定、慧双修,自心就是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最初从何处出?
六祖答道:说就是先佛而后法,听则是先法而后佛。如果说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都从自己心里出。
神会在六祖慧能去世后,曾到洛阳弘扬六祖的顿教,确立了六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
后来,神会在山东菏泽建寺,开创菏泽宗,他因此又叫菏泽神会。神会的禅法称为无念禅,即他说的:不作意即是无念(《神会语录》第一残卷《与拓跋开府书》),又说: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神会语录》,见《景德传灯录》卷28)不过,神会最重视的是知见解脱,主张定、慧同等。神会的菏泽宗持续了150年,到唐末便衰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