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济群
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良好基础。从整个佛教来说,这一阶段的学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僧团的总体素质,进而影响到佛教兴衰。因为僧人是住持三宝的基本组成元素,有什么素质的僧人,佛教就会在世间呈现什么面貌。
僧团的素质建设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僧众来源必须把关,如果出家者缺乏向道之心且素质低劣,甚至只是为了来此谋取衣食,势必令僧团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所以中国古代有试经制度,度僧时,令其读诵经论并陈述大义,通过相应考核方能出家。这一制度自唐代实行后,宋、元、明各朝相继行之,对保障僧团素质起到了相应作用。二是僧众教育必须加强,出家人都是从社会走入僧团,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世俗习气,这就必须从外在威仪到内在品质进行改造,通过戒定慧的反复熏修,方能成就如法如律的出世品格。
《沙弥别行篇》主要就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阐述,并在开篇部分就出家意义作了介绍。在家同样可以学佛,为什么要剃发出家?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殊胜不共之处?其次是出家的条件,什么人可以出家?什么人不可以出家?过去在这一关极不严谨,故许多出家人对此也不甚了了。事实上,戒律非常重视出家资格的审查。这次讲课也将结合律藏对出家条件逐一介绍,为教界提供一份出家资格的考核参照。第三,作为一个沙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僧格?又该怎样过好僧团生活?我觉得,这些内容都很有现实意义。
沙弥,旧译息慈,即息灭杂染,慈济群生,体现了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修行内涵。新译勤策(为大僧勤加策励)、求寂(志求涅槃)等。别行,即作为沙弥特有的、不同于比丘的行为规范。按《行事钞》自身的顺序,《沙弥别行》是第二十八篇,也是倒数第三篇。律祖在总明比丘之法后,才对沙弥应有的行为准则作了补充说明。我们现在是根据修学过程讲授,所以先讲《沙弥别行篇》,然后再讲受大戒,再讲僧团生活,在次第上和《行事钞》有所不同。
沙弥建位,出俗之始。创染玄籍,标心处远。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滥迹相济,世涉多有。
然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如未晓此,徒自剃着,内心无道,外仪无法,纵放愚情,还同秽俗。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墙者,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
这一段是总标,简要说明出家修道的要领。
“沙弥建位,出俗之始。”建位,确立身份。沙弥是出家的第一步,严格地说,在僧团还不具备正式的公民身份,通常也没资格参加羯磨会议。但这一身份的建立,却代表着对世俗的出离,对轮回的出离。可以说,是掀开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创染玄籍,标心处远。”创,开始。染,接触。玄籍,佛教典藉。处远,佛果。虽然刚开始接触佛教典籍,但发心高远,不同凡俗。因为出家是以解脱和无上菩提为目标,不仅要完成个人解脱,更以救度苍生为己任。
“自可行教,正用承修。”行教,受持戒律。发心固然高远,但在行为上还应依据戒律笃实行之,从行住坐卧开始规范,并在修行过程中逐步进行调整。律宗将世尊一代时教判为化教和制教两类,前者为知见教育,后者为行为规范,也就是戒律。
“滥迹相济,世涉多有。”滥迹,自身无法而妄度沙弥。这两句是律祖对时弊的针砭。很多僧尼自己尚不懂得法为何,律为何,却随意剃度沙弥,师徒间并无法的相授与传承,只有衣食相资的世俗关系。这些不如法的现象,在佛教界比比皆是。时至今日,更是愈演愈烈,不知戒律而广收徒众者有之,不明教理而以盲引盲者有之,不懂教育而断人慧命者亦有之。
“然信为道原功德之母。”道原,修行之道由信而立。功德之母,一切功德由信而生。在此,律祖为我们指出了修学的核心所在,那就是对三宝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是佛法修行的必备基础,也是一切功德产生的无尽源泉。有多少信心,三宝在内心就会有多少分量,佛法对人生就会有多少作用。正如《大智度论》所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大智度论》卷1,T25-63上。)
“智是出世解脱之因。”智,无漏智慧。我们要出离轮回、出离三界、出离无明惑业,靠的正是无漏智慧的力量,故以之为出世解脱之因。声闻的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也是以戒为基础,以慧为核心,为究竟的解脱力量。《行事钞》虽然讲的是戒律,但律祖并未将戒律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也未将戒律当做一切,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夫出家者必先此二。”作为出家者,我们必须认识到信和智这两大要领的作用。若不具信仰,一切功德无从生起;若缺乏智慧,烦恼惑业无从根除。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还将信和智的关系定义为“能入”和“能度”。因为有信,才能驶入佛法大海;因为有智,才能扬帆远航,抵达彼岸。
“如未晓此,徒自剃着。”剃,剃发。着,身披法服。若对这两大内涵认识不足,就白白显现剃发染衣的出家相了。因为智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是由深信三宝功德而产生。如果对三宝没有信心,就不可能有佛法正见。即使读过再多大经大论,有的也只是世智辨聪,并非解脱之因。
“内心无道,外仪无法。”道,三学八正道。外仪,外在威仪。如果没有信和智为基础,内心就不可能和戒定慧相应。表现于外在行为,也仍是凡夫心的相续,没有丝毫法度可言。
“纵放愚情,还同秽俗。”最后就会放纵原有串习,虽然外现出家相,但从内心到行为和世俗人并无差别。出家和在家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剃发染衣的外在形象,那是几分钟就可以改变的。关键是具有出家人的内涵,及由内而外所显现的威仪。否则,不过是光头俗汉而已。
“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墙者,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皓首,头发白了。面墙,无所见也。圣智,无漏智慧。所以有些人出家修道几十年,直到头发白了,遇事仍然一无所知,不懂得以佛法来观照、处理。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对三宝缺乏信心,所以很难从自我中心的相续中超越,无漏智也就无从生起。惟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才会依佛陀指示的三学八正道修习,由持戒、修定而生发智慧。
“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出要,出离生死的要道。这种人只懂得把日子过得好些,饱暖终日便一无所求,哪里知道出离解脱的修行?哪里知道出家办道的本分?当今教界,这类人也不在少数,且因衣食无忧,进而会将争名夺利当做一切。事实上,如果出家后不能从修行中获得法喜,这种演变几乎是必然的。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故先明出俗本意,后依意随解。初中七门:一、明出家元缘,二、劝出有益,三、障出有损,四、行凡罪行,五、行凡福行,六、明行圣道行,七、大小乘相决同异。
第一节 出家制度的缘起
这一部分,引用《华严》等经典说明出家的意义所在。既然在家也可以修行,佛陀为什么要示现出家这种修道方式?为什么在很多经典中再三赞叹出家功德呢?
《华严经》
初中,《华严》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脱①。”以此文证,故知出家功由菩萨。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
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解,是故菩萨舍国财,常乐出家求寂静。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爱欲,是故出家求解脱。(T09-435下)
这段经文出自《华严经·贤首菩萨品》,是文殊菩萨“以偈问了达深义净德”,贤首菩萨所作的回答。
“《华严》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菩萨,此处指佛陀因地的修行。舍国财,佛陀出家前本为王子,为求道而舍弃一国之君的地位。《华严经》说,如果不懂出家意义,不知解脱之路,就会耽于居家生活,执著五欲六尘,从而造作生死之因,于轮回中长劫沉沦。正因为认识到世俗生活的过患,认识到出家修行的殊胜,菩萨才甘愿舍弃王位,舍弃国土,出家寻求解脱。这里所说的寂静就是涅槃,是对轮回和轮回之因的平息。所谓轮回之因,就是无明、惑业,就是我们内心的种种躁动。涅槃就是对这种迷惑的平息,对迷惑引发的种种躁动的平息。
“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脱。”五欲,指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缚,系缚,不得挣脱。众生被五欲束缚,不愿离开家庭,离开世间,却因此在轮回中饱受困苦。菩萨不忍众生长劫受难,为使他们离苦得乐,特别示现厌离五欲、出家修道的方式。
“以此文证,故知出家功由菩萨。”菩萨,仍指佛陀因地的修行。这段经文说明,出家正是佛陀特别为众生示现的修道方式。其后,弟子们纷纷仿效,由出家求道而证得解脱、圆满菩提,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归功于佛陀的示现。
《郁伽长者经》等
《郁伽长者经》①、《涅槃经》②等并有出家之法。
①《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卷1,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出家菩萨当作是念:“我何以故出家下须发?”当更念言:“我用欲具足佛法故,出家下须发。常念精进,于智能无所著,如火在头,忧救然炽。出家已便当行入,住于贤圣。”(T12-27下)
②《大般涅槃经》卷11
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T12-432上)
“《郁伽长者经》、《涅槃经》等并有出家之法。”另外,在《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和《涅槃经》等经典中,都赞叹了出家的无量功德。如《涅槃经》讲到:“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我们在世俗生活中,被事业、名利、地位、人际关系等种种尘劳束缚,就像身处牢狱一般,不得丝毫自由,烦恼也由此而生。相反,出家生活简单自在,仿佛在虚空自由飞翔那样,没有丝毫束缚。因为内心清净无染,就容易和戒定慧相应,一切善法也因此生长并得以巩固。
因为这些利益,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再三赞叹出家功德。虽然在家同样可以修行,虽然解脱只是一种内在力量而非外在形式,但这种力量的形成离不开环境这一重要助缘。尤其在正念尚未稳定之前,必须借助外在环境来调整身心。出家,正是为我们提供了排除干扰、精勤道业的如法环境。
妙容尼师的出家因缘我出生在一个极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双方家境均差, 庆幸的是母亲是在一个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且遵奉东方传统道德的家庭中长成。这可能与外婆家祖上极有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问: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惟贤法师答: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因果缘起不离于心。佛法重点是指出心灵的修养,达到心灵净化,证得解脱。无论大小显密,尽管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追求本心,回归淳朴,这样极简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转载自作者:日本二三事日本人的收纳技术,在极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把日子过得如诗一般酣畅舒爽,大概也只
金玉良言时间:2024-12-31
藏传佛珠玩法很多,我们很难见到两条一模一样的藏传佛珠。琳琅满目的藏传佛珠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随意的假象,但实际上藏族人民的信仰是非常虔诚的,每一条佛珠每一个构造都
佛珠文化时间:2024-12-30
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对以歌舞伎乐谋生的夫妇,育有一女,名青莲华。青莲华不仅相貌庄严,世所稀有,黠慧聪明,令人折服;并且才华出眾,具足当时妇女所应具备的六十四种才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沉香,是沉埋千年的山中传奇,久经淬炼而终成正果。沉香结香不易,而能达到的极品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珍贵难寻。那么好沉香要具备哪些条件呢?1、看造型国人在审美上更注
沉香收藏时间:2024-12-26
往生有分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灵岩山寺剃度大典纪实修戒「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乃大丈夫所行事,非将相所能为。而民国七十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解深密经 第五章 诸法唯识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是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的《成唯识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现在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寻找调心之道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我们以为,所有念头都是这个我想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需求带来的危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借我一双慧眼吧】《金刚经》有个广为人知的偈颂,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对佛教稍有涉猎,多半都会知道这个偈颂,也知道它在说些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也。既慕心弥博,故所缘弥多。以多缘故,法事攸难。以难知故,理须详检。而世情尘染,每昏教法。为师为匠,实易实难。但由习俗生常,不思沿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四分律行事钞选读标宗显德篇第一章律宗纲要第一节叙宗劝学【赞戒殊胜】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屍,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劝勉大众】故凡厕豫玄门者,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第一章 具缘成受济群第五节 事成究竟第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至白四,九法往来,片无乖各。界非别众,僧无不足,羯磨无非,受者心至,则成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第一节 开场白煮云法师著在未写本书以前,首先声明一句,笔者不是普陀山的什么嫡派子孙(即在山上剃发的出家人),同时也没有拜法授记(山上有法派,即前山法派、后山法派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30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
香道道具时间:2024-10-21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贾宁燕老师是国家一级茶艺师,著名香文化推动者,香道课讲师。她和著名的茶艺大师乔木森老师学习香道多年。为什么香道课要让茶艺老师来教呢?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