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是之故,说名轮转生死,非圆觉性,实有生死轮转也。上喻空华灭时,不可说言,虚空有一定华灭之处,因本无生处故也。法合:无明灭时,不可说言圆觉性中,有一定无明灭处,亦因本无生处故也。华起华灭,总与虚空无干,无明起灭,亦与圆觉无干。楞严经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此正是无生之理。二明无明本空竟。
庚三 明妄尽还觉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明以智断惑,确示顿悟妙门。牒合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以显圆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谓如来本起因地修圆觉者,而圆觉实无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性,其体本空,同如空华,无体可得;则无明顿断,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者:根本既断,枝末自枯。前迷时,妄见身心,实有生死;如病目,见有空华、二月。现以离念真智,圆照清净觉相,五蕴皆空,故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者:作,是作意,加以功用也。此言本无生死,非若声闻,析之使无,非同缘觉,推之使无,非如三贤菩萨,修种种幻行,以幻除幻,灭之使无。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身心寂灭,本性自无,故不随生死轮转;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此泯智合觉,特显觉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无,方为大彻大悟之真知也。上文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必须不存知相,若存知相,便是幻知。而非真知也。彼知觉者:乃指知是空华之知,此知,乃称觉体所起之真知,即圆照觉相之智光,本来离念,不落有知,不落无知,故曰犹如虚空。以真知之体,犹如虚空,不可以有知论,亦不可以无知论。如起信论所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性自神解,不落有无。
若存有知,知觉性如虚空,为有知者,即是执药成病,同于凡夫之知,故曰: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如楞严所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是也。若存觉性无知,即是斩头觅活,同时土木无知,故曰:亦不可说言,无知觉性。如古德云:死水不存龙。赵州云: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而此真知,不同妄识,仗境托缘,作意之知;不同太虚,空廓旷荡,断灭无知。以真知无知,无所不知,不落有无二相。永嘉云:若以有知、无知为知体,即是随顺无明,不名随顺净觉;必须坐断两头,有无俱遣,方是随顺清净觉性。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首句征,下释。征云:何以故,必须有无俱遣,方为随顺净觉?下释云:真心绝待,照体独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以是常住寂灭相,喻如虚空性故;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净,常自不动故。如来藏中者:承上如虚空性,常自不动,乃是如来藏。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义,末句出名。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楞伽经云:寂灭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经圆觉,即迷位众生,如来藏心。浅显言之,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来藏。如来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诸大乘经皆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须修,未免流为狂慧。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未免骑牛寻牛。以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二义。若随染缘,从真起妄,遂成世间,六凡法界:若随净缘,返妄归真,便成出世间,四圣法界。虽成十界诸法,不出如来藏心之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者:此二句明空如来藏之义。以藏性用虽随缘,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圣法界,涅槃净法,而体本不变,染净诸法,无起无灭。本经云:生死涅槃(六凡生死,四圣涅槃),皆如昨梦。梦时诸法无起,醒时诸法无灭,故曰无起灭故;诸法当体全空。承上句,既无起灭,惟是一真心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所有知见,无从凑泊。即楞严经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故曰: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来藏之义。法界性,与如来藏,体同义别。别则有二: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来藏,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如智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性,则统摄有情无情,包括佛性法性。若称如来藏,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故指如来藏,如法界性。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所有十界,不离一真,故曰究竟圆满(万法皆备,不空如来藏也),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上说因地,以圆智照圆理,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破能幻无明之惑,并将能空之智,亦复不存,惟有如如照体独立,是则名为: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一酬答初请竟。
己二 酬答次请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此如来酬答文殊次请。前文殊请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故酬答云:菩萨若能因(依也)此如来所修因地法行而修,自可圆成果觉,惟是大乘中,须发清净心。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义为乘。起信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以教发清净心,即直心正念真如,可离种种颠倒之病。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则为正行,得正住持,自然不堕邪见。一长行竟。
戊二 偈颂
己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乃佛说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欲重宣此中如来因地法行、菩萨发心离病、末世众生不堕邪见等义而说偈言。此三句是结集家所安。偈,是偈颂,有二分别:一名伽陀,此云:讽颂;又云:孤起颂;又云直颂(不颂长行,故曰孤起,直以偈说法,曰直颂)。二名祇夜,此云:应颂;亦云:重颂(应上长行之义,而为重颂)。此为十二分教之二,今颂惟属第二,重颂长行之义。
古德于颂中,分超颂、追颂、广颂、略颂、补颂、义颂六种。超颂者:长行在后,超前而颂故;追颂者:长行在前,更追而颂故;广颂者:文略颂广故;略颂者:文广颂略故;补颂者:补长行之阙故;义颂者:但取义而颂故。经说重颂,佛有三意:一、应机施教,以应一类乐略之机也。二、慈诲谆切,恐乍听遗忘,重说偈颂也。三、法益普及,令后至之众,得沾法味也。一标颂竟。
己二 正颂
庚一 酬答初请
辛一 明真因有力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重呼文殊,诫以当知者:以文简意周,不可或忽也。此四句告以十方诸佛通修之法。诸佛从于根本,最初因地发心,皆以(用也)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故能了达无明,无非颠倒,本无实体,犹如空华。无明有:生、住、异、灭四相,又名四种梦心。辗转相起,从细至粗。生相无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觉,故心动,即名为业(业相)。业,是起动义,转如来藏,而成藏诸。住相无明,依于动心,则能见(转相)、能现(现相)、能取境界(智相),起念相续不断(相续相);三细后二,六粗前二、皆住相摄。异相无明,于所缘境,取著转深(执取相),分别种种假名言相(计名字相);六粗中二,属异相摄。灭相无明,第五粗起业相,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为灭相。欲破四种无明,但用智慧觉照,照破无明无性,则四相顿破矣。一真因曰有力竟。
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四教义卷第六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粗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近说易行难。岂得即论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大师简介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灵峰蕅益大师著录自学菩萨戒法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稽首三身圆满尊,一切真如觉性海;称彼法界等虚空,种种庄严大愿海;果因交彻不思议,菩萨一切修行海。亦礼阿弥陀如来,观音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祖师五十六岁,这一年卧病灵峰,整个夏天,大病发作两次。发病当头,即使是酷暑三伏天,身子冷到要裹上几条棉被。分分秒秒的痛烈,跟在地狱里上刀山一般。平常人一夜到天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憨山大师:放生有十五种神奇的功德与利益放生的好处很多,我国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师说,放生有十五种功德与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顺佛意。三.放生免三灾。四.放生离九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念弥陀憨山大师但观一句弥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 日用头头无久缺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 不可更起差别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法语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林清玄大师写了一篇《沉香茶》,文字不到一千,却让我读了如大师喝沉香茶般久久回味。掩书静思仍意犹未尽,拿出保存了十几年的一把雕花檀香扇,轻拂轻煽,檀香气味淡淡的扑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11
太虚大师的教导与当今佛学院教育—— 惟贤长老生前对重庆佛学院师生的最后开示【按】 2012年9月19日,受重庆佛学院领导委托,佛学院佛照法师、开智法师、延定法师、照仁法师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圆瑛大师著圆瑛法汇序一圆瑛法汇序二圆瑛法汇序三圆瑛法汇序四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上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下民国三十六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圆瑛老法师七十初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一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癸二 兼示阿难 分二 子初 阿难蹑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祗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起妄,迷上加迷,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由因感果,以善恶而定升沉;随业受身,现轮回而招生死。胎卵湿化,诸趣纷然;大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卯五 教其悟圆入一 分二 辰初 令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辛四 诸人趣 分三 壬初 蹑前警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丑二 偈颂 分二 寅初 标颂 二 正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斋余法语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三十年一月作──从民国二十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始侵略以来,引起侵略国各种侵略行动,到去年可算已达到了侵略的最高潮;一如今年,转为侵略热焰的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戊四 阿难问增益己一 佛问信不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此为消灾周中第四,世尊与阿难互相问答以增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三 灭妒碍罪得解脱益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