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决疑品 第三卷
贾题韬
大家知道,禅宗真正兴起是在六祖的时代,也正值盛唐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学最盛之时。现在存在的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密宗、净土等几大宗派,几乎都是在这时期发展和兴盛起来的。特别是三论、天台、唯识、华严这些宗派,都是长于义理,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加之当时的朝廷又非常支持,所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要知道,从东汉、特别是从魏晋之后到唐代,印度传来的佛经已基本翻译完毕,中国佛教大师们得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见解,并形成了以上宗派。当时,全中国城乡各地都有讲经的,是义学全盛的时代。这样自然在佛教中形成一种倾向,倾向于讲道理、做学问,倾向于建立一个个的思想体系,而忽略了实际的修行。说起来头头是道,文字般若满天飞,但与实际的差距就拉大了。
禅宗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兴起的。对当时的情况而言,禅宗对教下的批评就比较多一些,主要的批评就是说食不饱玄之又玄的义理倒做了不少,但实际的修行,证悟在什么地方呢?有没有实在的受用呢?那时的净土宗也是应运而大得发展,并且很有气象。禅宗后起,为了建立自己的系统,势必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对各宗各派也有所评说,从而树立起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必然与各宗各派在观点、方法上有不一致的地方。反过来,其它宗派对禅宗也各有各的看法,所以相互间的争论是很热闹的。如禅宗说自己是教外别传,是灵山拈花后一代一代传下来,,最后达摩传到中国的。但其它宗派不承认这点,而各有其传承法统说法。同时,在禅宗开初流行的时候,那些守戒的寺庙甚至不接纳禅宗人物,认为禅宗是不合戒律的。各大宗派对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也不了然。有这么多的麻烦,无怪韦使君在这一品中提出了许多疑问,六祖也相应作了答疑,所以这一品就叫疑问品。
禅宗的系统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梁武帝大家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护持佛教的皇帝。他在位50年,到处修建寺庙,剃度僧人,翻译和流通经典,为当时佛教的兴盛做了很大的贡献。他自己还几次出家为僧,愿意在寺庙里当小沙弥,为寺庙做事,但都被宫廷和政府出钱把他赎回来。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生活也很清苦,但真正说来,他却不懂佛法,对世间法也不很精通,所以后来弄得家破人亡,被侯景困在宫里活活饿死。梁武帝的故事,后来成为外面、特别是儒家攻击佛教的重大口实,说这是佛法的过错。这个论断是不科学的,现在世界到处乱哄哄的,这儿有原子禅,那儿有污染,许多国家有战争,如果把这些归罪于科学的发展,试问,这到底是科学的过错还是世间烦恼的过错呢?这一点是要严格区分开来的。所以只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不行的,是会出大问题的。一些人看到科学是杀人的利器,国什么看不到科学济世之益呢?医院里那么多的病人是科学救出来的嘛!现在人口爆炸,不是绿色***,使粮食生产番了几番,地球50亿人怎么吃饭?所以,不论对科学,对佛法都要看你以什么态度来对待,若以烦恼心来搞,什么好事都全变成坏事的。
梁武帝晚年昏聩,与佛法有什么关系呢?并且达摩和六祖就认为他根本不懂佛法,六祖对梁武帝更有直接和深刻的批评。
关于功德,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信佛的人都没有弄清楚过,现在国家落实了宗教政策,开放了寺庙,到寺庙敬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报。对什么是功德,一般人心里是糊涂的。这里六祖大师对功德的内容说得极为明白,我们共同来学习,认真弄清楚佛教里的功德是怎么回事。
六祖明确指出:不可将福德便为功德。这里六祖在功德和福德之间划开了一条线。功德在法身中,法身修成了,才算有了功德。这与一般庸俗的理解有极大的不同。要知道,与成佛有关的才能称为功德。为什么呢?功德是方便你成佛的,是方便你解脱生死的,决不能庸俗地理解为修福。
六祖有六祖的系统,这个系统不等于世间学说的系统,又不同于佛教内其它宗派所建立的系统。六祖,也就是禅宗的系统是:要在自己的本性、内心中见道,以道为纲并范围万法、创造万法,这才是真正的系统。你看六祖在这里对功德的反覆说明,都是回归在自己的真实见地上,并且不离分毫,也不往别处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若要花言巧语、绕起弯子说,就不是菩萨心肠,也是没有见道。
如果我们过滤了精神中种种不实在的东西,清纯的自性就会现前。六祖对功德的解释,是以自己内心之中发出来的,不是做学问做出来的,所以不论怎么说,都滴滴归源。所以你看怎样才能成佛呢?见性。怎样才能得到无上的佛法呢?见性。什么是功德呢?见性。一切一切,总不离明心见性, 一切一切,都要回归这里。学佛的人不在这里下功夫,不论求这学那,终归是虚幻不实的,如同梁武帝一样。若论修福,你这些老百姓,哪怕那些达官贵人,还能与梁武帝相比吗?与人为善是好事,佛教强调布施波罗蜜,布施是求功德的,但千万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你做功德,千万不要执着,做就行了,更不要企图回报,这样才与波罗蜜相应。若执着了,企图回报,那么你所得的福德也可怜得很,更与功德不相应。所以,我们今天说一切功德,都应回向法身,不要回向下一辈子如何如何。学佛的人,特别是学禅宗的人,千万不要搞那类事情。志向一定要立得大,目标要紧紧盯着解脱和成佛才行。若说下一辈子,怎么了得尽呢?那是没有个完的。只有求得当下解脱,才能一了百了,彻底脱手。所以要认真体会六祖这一段中对功德所作的解释。
念佛禅观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_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从疑问品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净土法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包括偏远的岭南。所以韦使君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六祖大师对此作了精辟的回答。一般修净土的人,听到六祖这一段谈话心里会有些不自在,但我希望他们能好好看看《坛经》,了解一下净土与禅宗到底有没有关系。
一般单纯修持禅宗的人,往往依据《坛经》的这一段文字来呵斥净土,而古代祖师也常常有这样类似的呵斥。但禅宗内也有相当一些有影响的大禅师提倡净土,如宋初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里就说六祖只具一只眼。为什么说只具一只眼呢?他认为六祖没有看到净土的好处。这是需要抉择的重大问题。有的人说,要禅净双修,一面参禅,一面念佛,三百多年来丛林里大多都是这样。有的人说,你念佛就念佛,不要在那儿搞双修,小心把你去西方的事耽搁了。还有一些人说,净土是一种没出息的办法,只知道靠着阿弥陀佛,自已没有半点英雄气概。有的人还说,一切都靠阿弥陀佛,那与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念上帝、念真主有什么区别呢?极乐世界与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佛教又与那些宗教有什么区别呢?
这样说来说去麻烦太多了,一是修净土的人不愿意听,认为这是禅宗或外道在捣鬼;另一方面会使一些修净土的人产生怀疑。人家念佛念得好好的,你在那儿说东说西,出了问题是要承担因果责任的。这里有没有问题呢?不要怕,佛法是智慧之法,不怕有问题,越有问题,越才需要智慧来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断你的疑,才能产生坚固的信心。到了这里,许多禅师是慎重的,不愿随便说的,就是怕引起种种的麻烦。
如果仅从表面上看,禅宗与净土的主张是不一样,但我们在这儿讲《坛经》,讲禅宗,要有个抉择,禅净间共同之处就还他共同,不同之处就还他不同。如果非得把禅宗、净土说成一样,那佛教内又何必分那么多的宗派呢?虽然不一样,它们却同样都是佛法。所以要知道,既然成立了一个宗派,就必然有它自己的特色,既各有特色,彼此间自然就有不同之处。但不论有多大的差异,它们都是佛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的。所以不能随便、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这个结论不能下。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谈谈有关净土的知识,后面看六祖大师所讲的,大家就能有所取舍了。
什么是净土呢?净,简单说来就是干净,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依报净,那个世界环境是非常美好的,净洁的,不像我们这里到处有污染。第二是共业净,那里的众生们全是干净的,没有我们这个世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矛盾是非。第三,别业净,那里每一个众生的业行都是干净的,从生理到心理都是干净的。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则是三不净,或者叫做知五浊恶世,处处都与净土相反。
佛教认为,每一个佛都有他的净土,不要误会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净土。道理是正报要转,你这里成佛了,你的环境就会变为净土,所以有无量的佛,就有无量的净土。净土有两种,一是诸佛的自受用净土,即佛自己享受的净土。二是应化净土,那是为众生而设立的。自受用净土又叫常寂光土。常就是不变,寂就是安宁,光是指智慧光明。这个净土是与佛的法身分不开的。从佛这一边说,就是佛的法身,从佛的受用而言,就是常寂光土。这个净土,不说众生,菩萨也进不去,根本烦恼没有断是到不了常寂光土的。而应化净土是佛为了众生,用愿力和通力设立的。若以净土为宗,我们要去的净土,就是佛的应化净土。
应化净土则因诸佛的愿力不同而有差别,但只要你发愿,就可能往生。佛教的经教里介绍说,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则有阿屠毗佛,又叫不动如来,他的净土叫妙喜世界,也是为众生设立的净土。这个净土往生的条件与阿弥陀佛要求的不一样。这里提一下,往生并不等于就了了生死,要了生死,非见道,非断烦恼不可,不然这个生死是了不了的,就是到了净土,你还得继续修行,只不过环境变好了。
还有一点,就是要把念佛和称名区别开来,一般人把念佛号当作念佛,不是的,这只是称名而已,就是称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什么是念呢?念是不忘,念是念佛的种种功德,念是念佛不可思议的力量和智慧,而我们则是要学习这一切。所以念佛是要在心里不要忘记佛,要使自己身语意三业的活动与佛相应,这才是念佛的本意。大家把净土的有关经论好好看一看,就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念佛了。
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是熟悉的,现在给大家介绍另外几个净土。有部经叫《阿屠佛园经》,介绍说,东方有净土名妙喜世界,其佛名阿屠毗佛,他也发了愿,欢迎众生往生。在西藏密宗经典里,阿屠毗佛属于金刚部,阿弥陀佛属于莲花部。阿屠毗佛对往生的条件是,第一要证空性,这就与《弥陀经》的重点是要你多做善事,多做饶益众生的事作为往生的资粮。而阿屠毗佛则要求你多修戒定慧,要证无生法忍,不能证无生法忍,也得证空性,不能证空性,你能有所解悟都行,这就是往生的资粮。这里我认为,六祖大师之所以强调在心上用功,在解脱上用功,可不是与净土离得多远,依不动如来的条件来看,六祖大师早就到了阿屠毗佛的净土了,他在这儿已经见了道嘛,往生的资粮是足够的。所以不一定你要念他,只要你这边证了空性,阿屠佛国那边就为你准备好了莲座。
东方还有一个净土就是药师佛的净土,《药师经》就是介绍这个净土的。《药师经》又名《消灾延寿经》,你如法修行,既可让你消灾,又可使你延寿。这与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不同呢?西方净土重点在人临终时的归宿,你这辈子完结了,该往哪儿去呢?阿弥陀佛愿意在他那儿接纳你。药师佛则不然,他是让你有现前的受用。就算你最后有个西方世界作为归宿,但你现在的病苦怎么办呢?所以药师佛发了十二大愿,就是要让人们在现实中有种种的受用。阿弥陀佛是让人善其死,药师佛是让人善其生。药师佛也有他的净土,你信心药师佛,他也会接纳你,但却又注重现在,让你在人间也生活得好好的。这两者的趋向不同,但都属净土的范围,因为都是要仰仗佛力而解脱。
另外,往生净土还有一种,就是发愿上升兜率,到兜率内院。佛的经教说,兜率天是第四层天。佛教把天分为好几层,第一层就是四天王天;第二层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第三层叫焰摩天;第四层就是兜率天。兜率天内有个内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那是弥勒菩萨居住的地方。兜率内院也算是净土,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如东晋的道安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现代的虚云法师都是往生兜率内院的。为什么兜率天内也有净土呢?我认为,菩萨是不能舍弃众生的,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净土离我们这儿实在太远了。以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而言,就有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有多大呢?一个佛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可不是小小地球可以相比的,起码相当于一个银河系。这样的佛土要经过十万亿,才能达到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有那么远,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而兜率天则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过在人间头上的第四层天上。
弥勒菩萨为什么要住在兜率天呢?因为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他是下一世的佛,因此不会舍弃需他领导的这个世界。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大师,都是悲心很重的,能荷担如来家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角色,他们也不愿舍弃这个世界的众生。有部经叫《弥勒上升经》,讲弥勒菩萨如何到兜率天的。还有部经叫《弥勒下生经》,讲弥勒菩萨如何来临世间的。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就是与弥勒菩萨结缘,也就是准备以后帮助弥勒菩萨度化众生,并一起成佛。这也是一种净土思想,而且是要把我们这个世界改造成为净土的。但我们这个未来的应化净土的众生就复杂多了。五浊世界嘛,对佛菩萨来说,改造娑婆世界成为净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往生到底有没有凭据呢?如往生西方,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呢?首先就得估计自己的力量行不行。有部经叫《般舟三昧经》,就用指导人们用净土的思想,用念佛的方法使你现前得定,在定中可以看见西方三圣。我们凡愚之处就在于妄心太重,心灵是难得明明历历的。现在一些对气功有些深入的人都知道,调身容易,调息也不难,难就难在调心。功夫用到调心的时候,念头往往收拾不住。般若三昧就是帮助解决调心问题的,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闭关,就是闭关念佛,里面有种种方法,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以闭关的办法来念佛,来专修,或七天,或四十九天,在印度叫小七、大七。打七并不是我们中国创立的,在印度先就有的,佛经里明文规定,在这一时期你就得专修般若三昧,要念佛的功德,佛的像好,佛的种种一切,把自己的心全放在这上面。念到最后,一切杂念息了,万念归于一念,精神也就专一了,稳定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来了。要知道,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且就在各人自己的心中。这个力量出现后,就在现在,阿弥陀佛就会出现,见了一个阿弥陀佛,等于见了千万亿的佛,而且你也决定可以往生。
修净土的朋友若有方便,可以找个清净地方,结几个道伴相互护持,专门修几天,照着《般舟三昧经》所指示的方法去修。这样修不是散修,闲杂事情一定要丢开,要使大家的精力集中,以期定中见佛。要知道,一个人一心不乱都不易达到,要定中见佛就更难了。但你若能精诚专致,虽不能定中见佛,也可以梦中见佛,这样功夫就可以逐渐生根了。虽不敢说绝对往生,但总多了几分把握。依佛经讲,一个人临终时,那恍恍忽忽的情况与做梦时差不多。你若能在梦中念佛、见佛,那么临命终时就可以保持念头不失。
憨山大师晚年说,现在有很多人念佛感到不得力,虽是易行道,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念佛是念佛,仍然要守戒、修定、修慧、闻思修,六度万行要配齐才行,单凭一句念佛是不行的。道理很简单,就在于念佛看是不是用心在念,若用心在念,那么戒定慧、六度万行必然都在其中了。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你看你在喜怒哀乐之中,在日用动静之中,自己回光返照,念一句阿弥陀佛效果如何?在矛盾是非,利害得失等关头,一句阿弥陀佛下来,能否把那些偷心打掉,能否使自己气象祥和。这些都是检验功夫的基本方法。那些功夫上手的人,一句阿弥陀佛,如同紧靠须弥山,自己在万事万物之中就作得了主。你若达到这样的功夫,往生与否,想都可以不用想了。阿弥陀佛不接你又接谁呢?若你现在的事都没有把握,没有力量,也作不了主,那么临命终时往生的可靠性就不那么大。总之,至少要做到一心不乱。为了把六祖大师的开示弄清楚,上面把净土的情况介绍一下是有必要的。
六祖大师是提持禅宗的,他当然应当强调禅宗;他谈净土,并没有反对净土,只不过是把净土纳入禅宗的认识上来讲。再如后面六祖讲戒定慧,都是纳入了禅宗的认识,这是宗风使然,以戒定慧言,教下各宗都是先戒次定次慧。在六祖那里就成了先慧而后戒定。深一层说,戒定慧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先后之分。并不是六祖故意这样讲,禅宗的法就是这样,不二法门就是这样,离开了这种方法,就不是禅宗了,认识到了,即定即慧即戒,这样对开悟来说,就方便得多。你若要先戒后定后慧,当然可以,同样是佛教的方法嘛,你若要修禅宗,就非行定慧等持。所以唐代有人问药山禅师如何是戒定慧,药山说老僧这里无此闲家具。戒定慧是互体而通的,你一个就不能了,还来问三个,这对开悟是有障碍的。再如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佛,赵州的回答也很干脆,他说,老僧这里只有本份草料。你是驴是马,该吃什么草就吃什么草。若问三藏十二部,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你问他们好了。赵州也并非排斥教下,他这里只卖禅宗这一味药。佛教内各宗各派都是根据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设立的,千万不能认为六祖在排斥其它宗派。六祖这里不提持这一着,禅宗的宗风又如何建立得起?许多人看《五灯会元》看不懂,当然看不懂,隔行如隔山嘛!你用念佛的方法,或用其它宗派的方法来理解禅宗,当然看不懂。但一当你懂了,你就会感到祖师们说的,无论是天一句,地一句,种种奇谈怪论,全都在禅宗的本份事上,全都丝丝入扣,刀刀见血,还会不由自主地鼓之舞之。所以要知道,六祖这里名为说净土,实际上是在谈禅宗。《坛经》里的一切地方,都是在说禅宗,一切都会归到这一点上,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上面有所怀疑。
话说回来,真正修净土的人,就应好好去修,不要听禅宗一说心里就怕了。你一心一意地修,见佛那天,说不定就是开悟的那天。并不是念佛就不能开悟,若能定中见佛,离开悟还会有多远呢?同样,修禅宗的人也不要怕人说,正报一转依报也会转,这边一开悟,那边就是常寂光土。对有些事情禅宗的看法是反的,到了你真正感到一点抓拿、依傍之处都没有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那恰是最好最妙境界快来的时候;你若还有所抓拿,有所依傍,就与开悟隔了十万八千里。当你感到内也靠不住,外也靠不住,佛也靠不住的时候,仍然敢笔直走下去,见法身就快了。
云门大师有三句,头一句是:见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与自己谐和无碍了,但这仅仅是修行中初步转身;第二句是:眼前不见一物,始是半提什么都没有了,万法皆空。但见了空性不要以为了事,修行仅到了一半。所以还有第三句: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全提,就不仅正报转了,依报也转了,什么都转了。你成佛了,你的环境不成为净土吗?不然全提个什么?
上面提到这些,在佛经里都是有根据的,如《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上就说,只要证了无生法忍,必然就会有净土。这部经是禅宗祖师们提倡过的,四祖大师就是叫人以这部经来修。所以不要一提禅宗就以为不要文字了,禅宗恰恰是从佛的经教中产生出来的,你若把《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看完,里面说的比禅宗祖们说的还吓人,而禅宗祖师们的提持,也没有超过这部经的。如佛问文殊:如来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文殊说:如来没有得。佛问:那么如来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文殊说:也不是这种说法。里面层层剥剔。如佛问:你见到如来吗?文殊说:我见到了。佛问:你是怎样见到的呢?文殊说:我在无相中见到的。佛问:无相中为什么能见如来呢?文殊说:无相就是如来嘛。佛又问:你得到无碍智慧吗?文殊说:我本身就是无碍智慧,还需要另外去求吗?再如佛问:你看到戒律的道理吗?文殊说:看到了。佛问:那戒律的道理在哪儿呢?文殊说:非有相,非无相,非有见,非无见,一切都不是,才是真正的戒。你如果把这些经都读通了,你才会知道释迦佛的用心,也才知道各宗各派的方便了。所以,真正佛所说的净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真正的禅宗,也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这些都是要通过艰巨如法的修行,在修行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其中的真味,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那些以讹传讹的说法,不知把多少人弄得颠倒恐惧。以上所讲的这些,望大家能深一层地研究。
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有关净土的开示,与其说是批评念佛,不如说是提持禅宗,也就是用禅宗的方法,达到和超过念佛法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六祖这一段开示,就是要你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天下有比这个更可靠,更实在的吗?先不要谈到西方,你现在到底在哪儿呢?这是可以讲道理的,也是可以直接体验的。若问死了以后有没有呢?禅宗的回答是现在的你有没有呢?若说有,一会儿你欢喜了,一会儿你恼怒了,一会儿你很健康,一会儿又躺在医院里了,等等等等,从小到老,那么多模样,到底哪个是你呢?说了解自己吗?三天不吃饭,一点精神也没有;这口饭进了肚皮,以后的种种变化你管得着吗?想漂亮,却长得丑;想长高,却长得矮;想发财,却一辈子穷。把这些帐一算,多现实哪!我认为,只要认识了自己,西方世界有没有,三明六通有没有等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这就是六祖的法门,这就是禅宗的入手处。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听住处怕安乐、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就是六祖的总纲,六祖说净土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来,全部佛经也可以说归结在这一点上。所以说: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在家一样可以修行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坛经》的这一段也很重要,六祖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开示了修行的大法,也为我们破除了修行中的一种成见。很多人认为要修行就必须出家,不出家,就说不上修行,或者成就不了。这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没有说过出家人才有佛性,才能成佛,在家从就没有佛性,不可以成佛之类的话嘛。涅槃会的屠夫、龙女都是在家人,他们不都成佛了吗?维摩居士也是在家人,他的成就不是与佛一样吗?所以出家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当然是特殊的、专业化的方式,也是殊胜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说修行也并不一定非出家不可,不然,我们大家,世界上那么多的众生,都没有修行的份了,那怎么行。都出家了,那社会怎么办,生产谁来搞,人类怎么延续?那是绝不可能的,当然,人类中一部分优秀分子出家是必须的,重要的,是应有一部分的出家专业修行,专职住持寺庙,住持佛法。所以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如同佛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所以六祖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而这里的无相颂,更是专门说给在家人修持的。依照这个无相颂修行,你的家庭、单位、生活和工作都会处理得和谐,有了安宁的心理和环境,再在明心见性上很下功夫,那么,你是能够有所成就的。
这部经的价值,是没有可以比的,和佛所说的经典,是一样的。◎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这六个礼拜,已经圆满,这部《六祖坛经》也讲圆满了。在这六个礼拜,你们受的苦很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2
第二讲教下的开悟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过,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六祖坛经 顿渐品 第八卷贾题韬按照最初的安排,我们这次学习《坛经》,学到机缘品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没有多的时间了。但为了使这次学习《坛经》的因缘圆满,所以有必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统论淫业类(八问答)因果析疑类(八问答)杂问防淫类(十问答)受持破惑类(十问答)胎娠差别类(十二问答)形灭神存类(六问答)中阴异同类(七问答)性学阐微类(七问答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第三卷 第十章 四大都虚妄(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25
【原文】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
佛教知识时间:2024-06-15
径山大慧禅师宗杲集并著语后学普善庵沙门慧悦校刻六祖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
正法眼藏时间:2023-12-11
第三卷 决疑论 因果析疑类因果析疑类(八问八答)问:大富大贵的人,往往造了很多淫业,为什么不见有报应?答:这些人之所以能大富大贵,是由于前世的善缘已经成熟。今生虽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恶道缘由类恶道缘由类(十问十答)问:鸳鸯、鹌鹑、鸽子是因为前生造下淫业,所以今世成为淫鸟。而大雁丧偶,至死都不再另找伴侣,可知前世必定不犯淫业,为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统论淫业类统论淫业类(八问八答)问:从宇宙诞生时混沌的太极状态中,分化出阴性、阳性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逐渐形成了天空与大地,有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中阴异同类中阴异同类(七问七答)问:经上说的中阴身是什么?答:就是人死去之后的神识,如《大般涅槃经》所说。经文大意说:临命终时,亲属围绕哭泣,其人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受持破惑类受持破惑类(十问十答)问:决心戒淫就已经很难了,而所列的受持方法及事项,又如此详尽周密,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答:这些日常受持的方法都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如来应化类如来应化类(七问七答)问:世间人生育时都要经过阴道,菩萨入胎时都是从右胁进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答:凡夫有爱欲,所以从产门进出。菩萨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胎娠差别类胎娠差别类(十二问十二答)问:男女没有交合,就不会生育子女,交合之后才有身孕。请问来投胎的人,是天天守在父母身旁,等着交合时入胎呢?还是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性学阐微类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问:在《论语》中,子路曾向孔子询问关于生死的看法,孔子拒绝回答。你却总是争辩不休,难道不是过于怪僻偏激吗?答:孔子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杂问防淫类杂问防淫类(十问十答)问:《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色使人迷惑,佛令人觉悟。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形灭神存类形灭神存类(六问六答)问:《尚书》说:天道福善祸淫。不过指活在世上的人,由于行善、作恶的不同而受到上天的报应。若是人已经死了,则形骸、神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第三卷 决疑论 婚嫁穷源类婚嫁穷源类(八问八答)问:淫欲既然是万恶之首,那么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时,就应当加以禁止。可是伏羲却设立媒妁,使男女两家联姻,这是为什么呢?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2
第三卷 决疑论 忏悔往生类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问:已经造了淫业,要想净除罪障,应当在佛前忏悔呢?还是从自心忏悔呢?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2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第三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上一节讲到本经的宗旨,在《讲记》第四页最后这一段。我们说到修行,落实在「四好」,存好心,说好话;第三句是「行好事」,这一条很重要,如何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3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三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三卷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根品之二 复次。此义应当思量。是诸有为法。如彼自相。更互不同。为如此彼生亦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4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十方佛赞,乃‘诸佛称叹愿’之成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6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也。‘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玄奘法师传第三卷奘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于是奘师心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第三卷 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径山大慧禅师宗杲集并著语后学普善庵沙门慧悦校刻风穴和尚示众云夫参学眼目直须大用现前勿自拘于小节设使言前荐得犹是滞壳迷封纵然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汝等诸人应是从前学
佛教故事:正法眼藏时间:2023-07-19
径山大慧禅师宗杲集并著语后学普善庵沙门慧悦校刻六祖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
佛教故事:正法眼藏时间:2023-07-19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卷尔时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问地藏菩萨言:圣者,阎浮众生,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地藏答言: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
佛经时间:2023-07-18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国界严净第十一)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7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7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
济群法师时间:2021-07-13
第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二首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
六祖慧能大师时间:2021-03-02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在这七天当中,各位法师、居士给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浅出的、如理如量的讲演,可以说是甚深的法布施。我本人也从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之初,以《楞伽》印心。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据记载,四祖道信便常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指月录·道信传》)。五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4
毛泽东读书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宗教有所了解和认识。读一些宗教方面的书,了解一些教规教义,这是认识宗教的好方法。尤其是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22
今日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藏历也是佛诞日。本月又是特殊的萨迦月,做任何善法,功德均会呈无数倍增长。所以,希望大家为了自己,也为了一切众生,今天吃素、放生、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25
惠山寺现在的人苦恼不是没选择,而是选择太多。——净因法师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我们常
新闻资讯时间:2016-08-31
无锡惠山寺中秋佳节,月圆家好,为祈愿大众福慧增长,圆满吉祥,无锡惠山寺礼请净因大和尚讲授《六祖坛经》,讲座时间9月15日至17日。腾讯佛学将全程视频直播本次盛会,欢
新闻资讯时间:2016-09-09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
汉传法师时间:2017-04-1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2-27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7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9
第446经、448经(偈经):本经以偈颂的形式,对前经进行分别解说。第447经(行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就会和合。“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佛学视频时间:2020-04-20
佛学视频时间:2020-05-04
佛教及广大信众在新时期经济社会 佛教的起源距今有2500多年,诞生于有96种以探求生命奥秘为本务的宗教遍布林立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宏法不久,就使佛教在互不服输,各自为
净空法师时间:2020-05-25
以法为本 无坚不摧 寺院,何许处所也?僧众之家园,法音宣流之殿堂,更是修身制意,圆成佛道之母校,服务社会,共创和谐之平台。经中自有东海福,经中自有如意天。在谨遵佛
佛学视频时间:2020-05-25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 编辑:释圣凯 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从《摄大乘论》中阿黎耶识的“摄藏”义出发,护法、玄奘一系建立了“互为摄藏
演培法师时间: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