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温金玉:法尊法师与普化寺

居士人物 2024-10-20

法尊法师与普化寺

温金玉

在亲近佛法的同道善友中, 恐怕很少会有人不知道法尊法师的英名。法师乃着名佛学家, 数十年间游心法海, 口不绝吟于三藏之言, 手不停披于五乘之编。一生兢兢业业, 不弃分阴, 翻译经书不下三百种。法师慈悲喜舍, 嘉惠后学, 曾出任中国佛教界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院长, 绍隆佛种, 培育僧才。被赵朴初会长评价为 若法师者, 诚可希踪先行, 比肩古德矣也许会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位翻经大德、法门龙象正是出家于山西五台山普化寺。本文将对法尊法师出家普化寺的因缘及其生平作一介绍, 以期让更多的道友了解法尊上人,了解普化寺。

法尊, 生于1902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 河北省深县南周堡村人, 俗姓温。出身贫寒,在俗时仅读小学三年, 便因家境窘困而辍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19年, 他至保定府一家皮鞋店做学徒以谋生。去了不到一个月, 手上生疮, 痛痒难忍, 尤其不能手拿鞋锥, 一拿鞋锥, 如同拿着一根火棍, 火烧火燎地痛。自古英才多磨难, 疾病的缠扰迫使他放下了做鞋工具, 只能在店中打杂。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 他的心在流血, 目睹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 手艺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亲身经历了东家对伙计们的欺压, 师傅对学徒的苛刻,特别是自己不能学成手艺, 谋生无望, 前途渺茫。他思想苦闷, 情绪低落。于是想起出走。一天, 腋下夹着自己的一件新布长衫, 悄然出走。后来法师回忆说 我从店中出走, 并没有出家的念头, 而是为走出那烦闷的小天地, 到外面开开眼界, 开阔心胸, 增长见识 。他用长衫换了一吊多钱做了盘缠, 就漫无目的向前走去, 日行夜宿, 一直走到阜平县。晚间住在小店休息, 恰巧店中来了一位老翁, 攀谈间告诉他 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那里寺庙很多, 有青衣僧, 有黄衣僧, 都是出家人, 你可以到那里去出家 。有人说, 人生路是漫长的, 而关键的却只有那么几步, 老人的一番话, 正给茫然不知所去的法师指点了去向。这真是一份宿世因缘, 他便径直来到了五台山。这是1920年的春末。五台山峰峦叠翠, 嘉木葱笼, 山花烂漫, 清泉遍地。自佛法东传, 此地寺院林立, 名僧济济。法师于此佛山圣水间, 自然是心境清凉, 烦恼顿消, 确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他打听到玉皇庙即今普化寺当家师傅肯收大龄徒弟, 便怀着定能如愿以偿的心情, 投奔玉皇庙瑞普师法名觉祥座前, 恳求披剃。果蒙师傅慈悲摄受, 落发出家, 法名妙贵, 字法尊。从此, 法尊法师为普化寺的寺志上投下了重重的一笔。

普化寺的前身是玉皇庙, 玉皇庙的前身是帝释宫。据传建于明代, 清时玉皇庙香火兴盛。从1922年开始进行改建, 历时12年, 并改为现名普化寺。寺院座落于古台怀街的南端, 依山傍水, 景色宜人, 真所谓 青山寺后立春来宜作千秋画, 绿水门前过风起好弹万占琴 。每年夏季, 这里溪水潺潺, 绿草茵茵, 山光水色, 沁人心脾。加之, 晨钟暮鼓, 馨鸣板响, 梵叹声声, 诵经朗朗, 自然情趣与佛国意蕴相构筑的清凉氛围吸引了一批批游人看客来这里拜佛观光。使普化寺成为五台山最为广大信众欢喜亲近的寺院之一。法尊法师能于此千百年来祖师大德辛苦经营的圣地道场披剃出家, 担当如来家业, 这是法师的宿缘福报。同时, 普化寺能有这样一位佛学大师、法门龙象投奔阪公, 也是本寺佛光普照、正法住持的殊胜因缘。寺因人名, 人因寺显, 法师应为与佛教名山的这一段因缘而自豪, 普化寺亦应为出这样一位大德而骄傲。

法师出家后, 即在庙里随众劳动, 早晚学习念诵功课。这年秋日, 恰逢大勇法师、玄义法师来台山礼拜文殊菩萨, 路过玉皇庙, 庙里遂请大勇法师讲开示。大勇大师就讲了《八大人觉经》, 次又讲了《佛遗教经》。法尊法师顿开心智, 从此, 对听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21年的春节, 广济茅蓬打念佛七, 法师亦去参加, 后即住茅蓬参学。是夏, 听大勇法师讲《弥陀经》等, 又听远参法师讲《梵网经》, 对经论中的名相有了粗浅的理解。是年冬, 北京法源寺道阶法师将传戒, 法师便随大勇法师到北京受戒, 礼渴了太虚法师。听说太虚大师正筹办武昌佛学院, 法师求知心切, 便恳请太虚法师允许他日后入佛学院学习, 得到太虚法师的慈悲应允。在法源寺受戒后, 即随传戒诸师到南京宝华山慧居律寺学习传戒法。1922年夏, 在宝华山学习天台教义。冬初, 听说武昌佛学院开学, 便下宝华山前往武昌。在佛学院里, 先后学习了佛教史, 因明学及大小显密教义。为日后的弘法利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3年冬, 大勇法师从日本回国, 曾在武昌佛学院传授十八道。1924年, 大勇法师又在北京筹办藏文学院。法尊法师于年夏武昌佛学院毕业, 随即至北京参加藏文学院,进一步学习藏文。1925年初夏, 藏文学院全体出发进藏, 路经武汉、宜昌、重庆, 后到嘉定, 登峨眉山避暑、打七。秋初下山至嘉定乌龙寺阅藏。是年冬, 经雅安, 到康定, 住安却寺学习藏文。1926年春, 又随大勇法师上跑马山, 学习藏文之法及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等佛教典籍。1927年春至甘孜札噶寺学经数年。1930年到昌都亲近安东格西,秋后随其进藏, 冬季抵达拉萨。开始学习藏传佛教教义及仪轨制度。当时, 汉藏教理院已成立, 太虚法师多次催法尊法师回去主持教学, 法师便结束学业, 于1933年冬离开拉萨,往印度, 准备由海路回国。在印度期间朝礼佛祖圣迹, 又至尼泊尔朝礼许多圣迹。1934年月返回上海, 到宁波雪窦渴见太虚法师, 汇报数年间学法经历。秋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担任教学工作兼理院务。1935年秋再度入藏,1936 年秋仍绕印度由海路返国, 继续在汉藏教理院担任教学工作。抗日战争期间, 除在汉藏教理院讲学外, 编写课本教材, 并受东本格西嘱托, 将《大毗婆沙论》200卷译成藏文。一直至1949年夏译完。

***成立后, 法师于1950年应邀至北京, 负责菩提学会的藏文译事, 并替国家民委翻译文件。直至1954年, 将《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翻译成藏文, 又将却扎编的《藏文辞典》译成汉文。1955年为佛教百科全书撰稿。1956年秋, 中国佛学院成立, 法师出任佛学院副院长, 兼讲授佛教课程。

法尊法师精通藏语, 为沟通汉藏佛教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藏期间, 随学随翻, 回汉地后, 在教学的同时, 继续翻译工作。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着作, 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辨了不了义论》等, 以及汉文三藏缺译的经论如《现观庄严论》、《辨法性论》等都是由他首次翻译而弘传流通的。法师在从1955年开始主持中国佛学院教学工作的十年期间, 仍坚持翻译和写作, 将藏文《四百论颂》、《入中论略解》、《俱舍颂略释》等译成汉文。1966年, ***开始, 中国佛学院解散, 法师被打成 黑帮分子 参加体力劳动。1972年, 解除 黑帮 名义, 恢复自由。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重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法尊法师不顾体弱病, 毅然投入弘法工作, 他翻译了《菩提灯论》、《释量论》、《释量论略解》、《集量论略解》等。1980年, 中国佛学院复课, 法师出任院长, 担负起培育僧才的重任。法尊法师作为一代大德, 以其毕生精力, 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工作和佛教教育工作, 在沟通汉藏文化、交流汉藏佛学思想以及培养青年僧才等方面, 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令人感动的是, 在他圆寂的那天, 他犹手不停书, 伏案读经顽强地坚持译作,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1980年12月14日下午1时45分, 法尊法师圆寂于北京广 济寺, 正当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召开前夕。24日, 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在法源寺为法尊法师举行追悼法会。赵朴初会长致悼词。悼词的赞语曰象教东流, 译业为先。名德四出, 贤哲比肩。赵宗而后, 响绝五天。雪岭继兴, 法炬复燃。待软法师, 挺生李世。杭心希古, 游学藏卫。译述等身, 老而弥砺。法称伟作, 翻传功济。法师之德, 桂馥兰芳。法师之行, 如圭如璋。法师之功, 山高水长。典型百代, 释宗之光。四害既除, 法教日昌。方冀哲匠, 长寿康强。盛会伊始, 痛失栋梁。缅怀功德, 哀思不忘。在中国佛协第四次代表会议上, 佛协副会长正果法师及佛协副秘书长隆莲法师提议在五台山为法师建塔, 以资永久纪念。因玉皇庙原属广宗寺的下院, 故将塔址选在广宗寺内。这座塔高六米, 围基三丈, 塔身洁白, 庄严如法, 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赵朴初会长书写的 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 十一个大字。法师毕生历尽艰辛, 呕心沥血的着述和译着将永远留驻人间, 泽被后代。法师出家圣地普化寺的一段殊胜因缘, 亦将千古流传, 有口皆碑。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5.2)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