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学佛方法
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是目前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表明,中国老年人学修佛法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经过一生的学修,道业已成,智慧朗发,正以慈悲之心,行教化的事业,不阵劳苦,不虑後事,惟以无住之心广施法益。这一类是一切佛子的榜样与皈依处,是弘扬佛教真精神的导师。
二、一生忙於世事,无暇修行用功,到了老年始发心专志修行,或在家庭中,或住寺庙,或与诸居士和合山居清修,一意於道业的成就。此类虽然根基不够,但因抛弃一切世缘,专心行道,仍有较大的希望。三、到了老年始知人生如梦,但一生习染深重,仍然放不下来,或累於家庭,或执於习惯,或贪於享受,或迷於爱好等等,学佛不能专一,意境无法开启,故毫无道力,修行成为戏论。此类老年人虽言学佛修行,但因没有真正发心了生死成佛道,故无成就之可能。
四、以求拜心理为出发,神佛不分,注重於世俗化的佛事,或拜一个师父,或参加一个净土会,适佛教节日到寺庙襄朝礼一下,遇家庭灾难诸事,到寺庙打普佛等。因为不了学佛宗旨,只是随著一己的需求而去信佛,所以根本未入佛门,也就谈不上修行佛道。这一类在民间极为普遍,尤其是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无知识的妇女居多。因其信佛首先是依赖寺庙,而寺庙裏对一般信众讲经说法极少,即使拜了师父,其师也没有真正对弟子的慧命负责,只在世俗人情上建立某种特殊的关系。
第一种老年优秀佛子固已随意自在,故毋须论其修行方法。第四种老年一般信众是目前社会性的佛教教育问题,乃由佛门弘法大德负其责任。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只是第二与第三两种类型的老年学佛方法的问题。
依据老年人心理素质与生理状态及经验与智慧的成熟度,应该注重於以下三个方面的修养,方能成就道业。
一、了悟人生 百事不管
老年人学佛,因为有几十年的人生履历,及有切身的体验人间的悲欢与忧喜的经验,无一不体验到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真谛,如今已到了暮年,怎能不回首往事而蓦然觉悟呢?那如梦如幻的一场场戏剧,如今何在?那些一向以为真实的东西也一去不复返了。此刻才明白人生最大的事业乃是解脱烦恼,开启智慧,清净三业。由此了悟,豁然如梦初醒,顿觉大道在即,妄虑潜踪!
了悟人生,方能放下一切尘缘,一心修习佛法。如《净土圣贤录》下册所载百不管老媪的事迹:
百不管老媪,失其姓,杭州人。尝问於孝慈庵道源和尚日:「修何法门,一生决离苦海?」和尚日:「无过念佛。然念佛不难,而难於持久。持久不难,而难於一心。汝若能一切不管,专心持名,至诚发愿往生。临终佛来接引,即得离苦海矣!」媪欢然拜谢。归,即将家事,委子妇等,净室供佛,修持其中。年余,复问和尚日:「自蒙开示,弟子弃舍家务,专事念佛,自问亦可谓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难,师当复有以教我?一和尚日:一汝虽抛却家务,而儿孙眷属不无系念,此则爱根未拔,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拔去爱根,将一切放下,然後能得一心也。 媪叹日:师言是也!我虽不管於身,不能不管於心,从此真当百不管矣!。遂加精进,爱心偶动,即默持此「百不管」三字,以自驱除。或谘以家事,亦依此三字拒之。於是「百不管」之名,播传亲党间。如是者又年余,一日 诣庵谢曰:「师不我欺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数日後,无疾而逝。嘉庆初年事。 像百不管老太太,当了悟人生无常,欲求出离苦海时,以身心不管一切尘劳之
事而後才获得成就。由此可见老年人修行,要在了悟人生的时候,真正了断尘缘,方能契证佛法。正如明代张守约居士所云:
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
但在许多老年居士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们在佛教中浸润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仍然执著世味,沈迷凡事,在俗事中忙於应酬,诸事皆管。因为未能了悟人生故,念佛修行毫不得力,成了「百事管」的俗人,到了临命终时,必定手忙脚乱,随业流转去了。
二、心闲专注 空灵超脱
数十年的生活经历,艰难的人生跋涉,在老年人的心中已装下太多的影子,因此,悲欢离合的人生闹剧,不断浮现在惯於回忆的脑海中。生活在过去的影子裹而又以丰富的经验称能的老年人,往往不甘示弱,不愿退出社会,不耐寂寞的生活,所以到了应该休歇的时期,仍旧日夜忙碌,不肯闲下心来;心既不肯歇,则修道之念,必不能专注;既不能专注於道,就不可能进入空灵超脱的境界。
「心闲」是老年人学修佛法的一个关键。因为只有心真正地闲静了,才能洗涤过去的生活刻痕,才能摆脱由经验带来的妄动。所以当心念进入闲静状态时,道念才突显出来,智慧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开发流露,於是心地空灵意境超脱,修道的生活就能趋於平淡而无求。道果就在空灵超脱中得到成就。
老年居士除了不能了悟人生,百事要管外,在佛法的学修方面,往往因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而使心不闲:
㈠、偏於经论的研读
有的老年居士,费了五年乃至十年的时间去探讨教禅等理论,形成了一套深刻的见解,但却不从事实际的修持体验,因此烦恼不断,妄想纷飞,使心念不得闲静,修道的真趣即无法产生,等到想下手用功时,争奈身体虚弱,精神不振,已经不能从正途起修了。
㈡、偏於繁复的修法
有些老年人不知年岁已大,精力有限,而去学修那些仪规繁多,观想复杂,次第严密,修持艰难的法门,因为耗费身心精力,心地不得安宁,於是久久不得真正利益。所以老年人宜修简单省力,养神安心的法门,作为调摄身心的行持,心念就可闲静安乐。
㈢、偏於精进的追求
由於意欲的执著,以为人生无常,老死将至,故不顾一切,一往直前。因为过於用心,使身心疲倦,精神萎顿,造成心识暗蔽、昏迷,烦恼重重。所以老年人修法宜应适意,不可太过急切,顺其身心的自然而趋进,只要能专注一法,随时念兹在兹即可,大可不必摧折身心,固执急进,由於精进的追求之意不化除,心地也不可能进入闲静。不闲静的精进,正与道悖离,无法得到相应。
「心闲」如果不「专注」一法,也是不能合道的,因为「心闲」易落放逸,而专注正救此偏。「专注」如果不达空灵超脱,也无法显无碍慧,证真实道,因为落於境、法及能修之心,都不能真正契悟中道。所以,「心闲」而後「专注」,由「专注」而达「空灵超脱」,是老年人学佛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三、明师善友 道化无迹
老年人学修佛法,因为不可能过多地研教,也不允许走弯路,所以最需要明师的指示,以符合於正思与正行。但是由於老年人社会经验丰富,在求师时往往不能放弃成见,消除世俗的经验,有些人尽管表面上很谦恭,但内心却仍固执己见,不能完全随顺师教。如果在求师上做不到真正虚心至诚,必然会在修途中出现许多障碍。因此,老年人不但要求明师、识明师,更重要的是真正依师教悔,毫无妄执地进行暮年的清净之行。
结交一些真正修行的道侣也是老年人修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修行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发生许多影响,如果修行人结交的尽是世俗迷执之人,那么受熏的也是不净的种子,菩提心就会退转。反之,假如与真正修行者结成同修,那么,三日一行,也必然深受启发,在不知不觉中,道业也就逐渐圆成。明师犹如带头的向导,善友好像同行的伴侣,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更可随著人流毫不费力地到达涅槃宝山,成就道果。
正当我们往前迈进时,也在无形中帮助他人进步,利乐有缘的众生了。因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开口吐言就是不一样,能使与他接触的人得到教益,受其启示,因而获得出世的利益。
但老年人的道化,不在有形的建立,执意的追求,应是随缘无住的。因此,在绵绵无间的行持中,遇到有缘的人,可以方便指点佛法真义,使之悟入正道。如果标新立异,宣示己德,以吸引信众,使自己处在领导的地位,那么,名利之心不忘,巧伪之机即生,结果是自欺欺人,不但道业不得成就,且有堕落恶趣的危险。道化无迹,才能流显真正的妙用,因此,拜师也好,结交善友也好,都以道业为重,并应在隐然阿进行,不能沽名钓誉,以取虚声。在道的教化上,更应无形无迹,无住无为,如此才使自身与他人,都相应於空灵妙性而成正慧之照。
从上所述老年人的学佛方法,仅为笔者的初步观察。因周围的老年佛子在学佛中,存在著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使道业滞碍於一途,故将其通病总结出来,以显示老年人的正确修法。其中虽偏重於净土,但佛教中的各宗各派的晚年修持之旨,莫不与此相通。因此,老年人如能珍惜垂暮的岁月,在了悟人生的同时,放下世缘,百事不管,使心地闲静地专注於一法,化有归空,转识成智,并在师友的提携下,以庄严悲智不二的菩提之心,共行无相的化道。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这个问题比喝酒还厉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好像有一个人到外面抽香烟。回来我问他:“你抽了几支香烟?”“我没有抽啊!”“有人看见你抽了嘛!他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玛瑙是常用于镶嵌首饰和雕刻工艺品的一种宝石。真假鉴选方法如下:(1)颜色:真玛瑙色泽鲜明光亮,假玛瑙的色和光均差一些,二者对比较为明显。天然红玛瑙颜色分明,条带十
宝石佛珠时间:2025-02-16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古人说,早起赚半天。为什么,因为早上做事效率高啊。一个小时抵得上白天两个小时。中午做事效率最低,下午三点到五六点。早上七点到九点做事效率,比较高。所以大家要跟生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释疑新论(二)净土释疑新论(三)净土释疑新论(四)净土释疑新论(五)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佛珠,象征着佛法的传承。皈依,是为了获得如法的、由诸佛世尊一脉相承的皈依体,这正是佛法最殊胜的传承。我们平时念咒,就用菩提子佛珠比较好。现在很多人爱用计数器代替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6
这里被称为“人间净土”是一座雄伟的古老佛刹,可容纳1000僧人楚布寺位于西藏拉萨以西60公里堆龙德庆县西北楚布河上游,海拔4300米,距西藏拉萨市西郊约七十公里外,是噶玛
悟性时光时间:2025-02-06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珠宝首饰,特别是职业女性,珠宝首饰已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但在我国,珠宝知识的教育仅限于业内人士。因此,大
宝石佛珠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顶礼主要是对治傲慢。人都有傲慢这些不好的习气,若是有傲慢心,不会有任何进步。傲慢的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另一个是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德。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