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李向平: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第四个传统”

居士人物 2024-09-20

人间佛教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年来的刻苦实践,究其最基本的时代意义与信仰价值而言,是人间佛教第四个传统的构成,在丰富与继承赵朴初先生所提出的农禅并重、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等三大传统的同时,已经大致构成了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第四个传统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正是这将信仰落实于社会的生活禅理念,使人间佛教的三大传统实践,具有了更加具体而深入的宗教意义与时代特征。

生活禅的信仰理念及其实践模式,使得人间佛教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具有了一个契理契机的下手处,善巧而又方便,使人间佛教在其理论与实践之间,在人间与佛教之间建构了一种从信仰到生活的实践方式。

因此,生活禅理念依据人间佛教固有的戒律制度及其实践方式,基于中国禅宗成熟的禅修体系,以人生觉悟为功德,促使佛教智慧方式深入人心,进而把生活禅的信仰理念,建构为一个超越社会的信仰知识新平台。

在河北赵县柏林寺《宗风十要》之中,净慧长老为生活禅宗旨所作的定义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而其觉悟与奉献的方式则是,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以此作为从事人间佛教及其生活禅各项事业的准则,乃至在其实践方式强调了僧俗共修的原则;有理有事,在集体实践中形成。

这就是说,生活禅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从生活禅到禅生活,净化三业,超凡入圣。生活禅以正信为根本,所言正信者,以三宝为正信之核心,以因果为正信之准绳,以般若为正信之眼目,以解脱为正信之归宿。生活禅以正行为依托,所言正行者,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同时生活禅更主张,僧俗共修、集体实践,基于这一僧俗共同参与的集体实践,生活禅方能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可以说,生活禅及其信仰实践的主张与原则,20年来生活禅夏令营以及柏林寺僧团仪轨,恰好构成了生活禅从信仰理念到实践方式的制度建构路径。生活禅能够历经20年,影响遍布人间与佛教,其《宗风十要》与制度建设,实为其基础。

毫无疑问,这是人间佛教一种新型的信仰实践方式。它在近代佛教以来,解决了一个无数中国人最为关心的关键问题,即一种信仰、一种理念,如何依托于一种制度,深入人心、社会,成为佛教信仰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实践模式。

如果说,佛教信仰传统及其功德共同体,正在构成一种稳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无数信众的信仰规范,那么,基于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信仰,同时又创建僧俗共修、集体实践的生活禅共修原则,则是把固有信众的功德共同体,创造性地转换成为了禅修共同体。

从人间佛教及其信仰特征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来说,生活禅,就是禅的生活,生活的禅。在禅信仰、禅修持、禅生活的基础上,呈现为一种信仰复兴的思潮特征。生活禅及其实践方式,既是一种修行方法,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更是一种生活智慧。而就其理念的实践方式而言,它却是一种团体化、社会化、公民化的信仰方式。

生活禅的修持方法,出于佛教,但是却超越了佛教,成为修养身心的共同宝典。禅作为沟通当代社会与佛法的桥梁,出了禅堂也能够修行。因为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这就是一种以禅为信仰、团体化禅修作为群体信仰的实践方式与表达方式。这种团体化的实践方式与表达方式,不仅强化了禅宗信仰的社会性,而且还建构和凸显了禅宗信仰的公民性,从而使得禅宗修持逐步地具备了当代公民信仰的某种功能。

由此可以说明,在当代中国,生活禅的意义,还在于它提出了弘扬佛教文化的一个新课题,即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觉悟与解脱?同时也说明了,生活禅及其禅宗修持对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信仰复兴与重建,应当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功能。或许,这就是人间佛教第四个传统得以初步构成的基本意义。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