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六讲 观心的重要性

南传人物 2024-08-26

在前两天我们讲解了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讲解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威巴萨那,即观禅。所谓的人或众生是由心和身,即名和色构成的。名色分成五蕴,佛陀教导了这五蕴。名包括四个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这四个蕴是心理现象或名。物质现象只包含在一个蕴里,即色蕴。从而,共有五蕴。一个蕴是物质现象,其余四个蕴是心理现象。

有时,佛陀作开示,将这些五蕴归纳为两种:名和色,即心理现象和物质现象。因此,禅修者必须充分认识名和色,这样他/她的心就能够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认识名心理现象,比认识色物质现象,更加重要,因为是名心理现象,创造了世界。这里,世界指在世间的所有众生。

佛陀说:

心是领导。心是主宰。

心创造万物。

如果以染污心说话或行动,由此造成的苦将如影随形,

就象车轮紧随牛车。

造恶业的原因是由于不善的心,不善的心理状态。不善的心产生不善的言行。善心产生善的言行。因此,善的言行的根本原因是善心,恶的言行的根本原因是不善心。当心不善时,言行就变得不善,导致痛苦。当心善时,言行也善,得到快乐和安详。

因此,心是最重要的。心比身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只说解脱的心,而不说解脱的身。佛陀从来不说解脱的身。为什么他总是说解脱的心呢?因为当心从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时,身也自然从痛苦中解脱。

大家知道,目犍连尊者有一颗解脱的心,他已证得第四层的觉悟,即阿罗汉果,已经完全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但是,他在临终前,却被一些强盗杀死,这是由于他过去世的业。强盗认为尊者已经死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死,他进入了果定,这会保护他的生命免于任何杀害。他被强盗砸成了肉酱,但他并没有感到任何身体的痛苦,因为他的心已经完全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他不执著他的身体。他观身体的苦受生起、消失,只是把它们当作感受的自然过程。

尽管他的身体受到折磨,遭受残酷的殴打而受到伤害,但他没有感到任何身体的苦受,他没有一丝的痛苦,因为他的心已经完全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他没有将他的身体当成他自己,他能够看到痛只不过是不断变化的身心现象。如果他的心没有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他将会遭受巨大痛苦。因此,他没有将任何身心现象当成一个人、我、众生或男人。他真正看到的只是不断变化的身心现象,因此,他没有执著他的身体。他从身体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心应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当心解脱时,就不会有心理或身体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训练我们的心,通过正念禅修,客观地看现象。我们必须修行正念禅修,这样我们才能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那么,我们如何使心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呢?有一天,舍利佛去拜见佛陀,并请教一个问题:世尊,人们说圣人、圣人。什么样的人是圣人?佛陀说:舍利子,当一个人的心解脱时,他就是圣人,心不解脱,就不是圣人。

在巴利文中,圣人是MAHA PURISA,MAHA PURISA有时指未来佛;在某些场合,它指圣人;在此开示中,它指阿罗汉。

佛陀说:舍利子,当一个人的心从烦恼中解脱时,他就是圣人。当他的心没有从烦恼中解脱时,他就没有得到解脱,他就不是圣人。

然后,佛陀继续解释心如何解脱:舍利子,比库安住于身而观身,安住于受而观受,安住于心而观心,安住于法而观法,热忱、明觉、正念,去除傲慢和对世间的不满。

由于禅修者在修行观身、观受、观心和观法,他的心就不执著任何东西,于是就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是一位具有解脱心的圣人。如果不修行观身、观受、观心和观法,他就不是圣人,因为心没有从烦恼中解脱。

佛陀说:要想使心解脱,一个人应修行观身是身、观受是受、观心是心和观法是法。这里,佛陀教导了四念处或四种正念: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佛陀说:如果一个人修行正念,他的心就不执著任何东西,于是就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因此,你们现在练习的正念禅修就是成为圣人的方法,圣人的心已经从烦恼中解脱。

这里,圣人指阿罗汉。我们必须注意佛陀并没有说解脱的身,而是说解脱的心。因此,最重要的是觉知每个当下生起的任何心理状态。

在《大念处经》里,佛陀教导了心念处的一些细节:当心生起渴望时,应观心有渴望。如果你的心中生起了渴望,在那个刹那你应观它是渴望、渴望,贪婪、贪婪,欲望、欲望,等等。这里,佛陀用词RAGA,它涵盖了所有的渴望、爱、贪婪、欲望、贪爱、执著和执取。因此,当你的心中生起欲望时,你应观它是欲望、欲望、欲望。当贪婪生起时,你应观它是贪婪、贪婪、贪婪。当执著生起时,你应观它是执著、执著、执著。

在佛经里面,心有时用来表示所有的心理状态和心。因此,在此世间,心是要被觉知的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因为是心必须要从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然后,佛陀又说:当心生气时,你应观它是生气、生气、生气。这里,词DOSA涵盖所有的生气、仇恨、憎恶和厌恶,所有这些感受被称为DOSA。因此,当心生气时,应觉知它,观它是生气、生气、生气。当有仇恨时,观它是仇恨、仇恨、仇恨。当有憎恶时,观它是憎恶、憎恶、憎恶。当有厌恶时,观它是厌恶、厌恶、厌恶。

所有这些心理状态都包括在词CITTA里面。因此,心念处是四念处中最重要的。但是,有些禅修者没有理解观心的重要性,因此,当有任何心理状态出现时,他们没有尝试去观。如果禅修者能够觉知在当下生起的任何心理状态,在观那个心理状态时,他/她的心必然从烦恼解脱出来。在此时刻,该心理状态没有任何烦恼。

当一个人看到了心理状态(比如生气)的生灭之后,就不会把生气当成自己,就不会把生气视为自己、人、我或灵魂。他认识到生气只是一个心理状态,看到了生气的无常,透视到生气的无我性。从而,不会执著生气,或不会执著心,因为他看到了生气的无常或生灭。

然后,佛陀接着说:如果心里有懒惰,观它是懒、懒;如果心感到沮丧,观它是沮丧、沮丧,如果心在犹豫,观它是犹豫、犹豫。

不管生起什么心理状态,必须客观地观察。这就是观心将心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然后,佛陀又说:当心在打妄想时,观它是妄想、妄想;当心在想时,观它是想、想;当心在计划时,观它是计划、计划,等等。巴利文VIKKHITTA涵盖所有的想、妄想、计划、想象、在心里看到图像等等。

观察妄想、想或想象是威巴萨那禅修取得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当你有妄想时,不要遗漏观察它们。只要观妄想,妄想就逐渐越来越少。当妄想越来越少时,定力就越来越好。如果没有观妄想,定力就不会好,变得很弱。有时候你没有意识到心在打妄想,你认为你还在观腹部的上下或任何身或心的目标,但实际上,你的心已经悄悄地溜走了,在计划一些事情,期待一些事情在将来发生,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等等。你没有觉察到,因为你认为心在身体的目标上,如腹部上下或脚的提-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妄想生起时,你没有去观它。

当你观在静坐和行禅时生起的任何妄想时,如果定力足够好,就会透视到妄想的真实本质。妄想是一个心理状态,是无常的,它生起,然后消失。但是,有时候你认为妄想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妄想,而是一连串的妄想过程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这是一个妄想的过程,不是一个妄想的刹那。一个妄想甚至不能持续百万分之一秒,它生起,马上迅速消失。当前一个妄想消失之后,另一个妄想生起,马上又迅速消失。

不过,我们不能看清妄想的过程,我们认为只是一个持续的妄想,一直在继续。因此,我们把那个妄想当作是我、我的、人或众生。我们认为是我在想或我在想一些事情。从而生起人或我的邪见。

于是,妄想被当作是一个人、众生或我。然后,该人或众生的错误观念导致许多不同的烦恼生起,如贪婪、欲望、仇恨、生气,等等。因为没有观妄想,妄想或心就没有从烦恼中解脱。当观妄想时,就会看到妄想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这样,你就不会把妄想的过程当作是你自己、我或我的、人或众生,因为你正确了解了妄想是心的过程,一个接一个地生灭。因为你客观地认识或正确了解了妄想,心里就不会有任何烦恼。

如果定力足够深,当有妄想生起时,观妄想的过程非常有趣。我们看到妄想的过程是妄想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看到了妄想的无常,以及由于不断生灭所产生的逼迫的苦。于是,心就不会有任何烦恼,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当对妄想的无我性的观智变得成熟时,我们会逐层体悟或体验更高的观智,直到证得最后层次的观智。之后,心转入觉悟,即道智。该觉悟去除了一些烦恼,于是,心从这些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样,烦恼被觉悟逐层根除,最终被最后一层的觉悟彻底根除。那时,心就完全得到解脱。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当一个人修习正念时,即观身是身、观受是受、观心是心和观法是法,心就不会执著任何东西,就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于是,这个人就是一个具有解脱心的圣人。

因此,我希望你们不要遗漏观察在坐禅或行禅中生起的心理状态,不管是好的或坏的,大的或小的,有精神地、专心地、准确地观察它们。那样就能够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解脱心的圣人。

愿你们都能够把心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成为一名圣人!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