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得其门所作皆办。今教乘称秘密之法。禅宗标不传之文。则向何路而进修。从何门而趣入。若不得唯心之诀。正信无由得成。才得斯宗千门自辟。道不待求而顿现。行弗假修而自圆。如地遇阳春萌芽沸发。故云。若无观慧事亦不成。又此心能成一切能坏一切。成则顿成天真之佛。所以真觉大师歌云。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慈忍力。以此无生一门一成一切成。乃至三身四智八解六通无漏无为普贤万行。悉于无生一时圆满。故云。初闻阿字门即解一切义。所谓一切法不生。坏则渐坏有为无为功德之门。所以歌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乎心意识。故知。此心无幽不烛。有法皆知。察密防微。穷今洞古。故谓之灵台。故司马彪云。心为神灵之台。庄子云。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净名疏问云。玄义处处多明观心。已恐不可。入文复尔。将不坏乱经教耶。答。说经本为入道。若怀道。之贤触处观行。岂有寻求涅槃圣典而不观行者乎。但巧说得宜。非止不损文义。兼得观慧分明。分别法门非观何逮。岂有坏乱之咎乎。夫有所说意在言前。祖佛本意皆为明心达道。假以文义直指心原。岂可执诠迷旨背心求道耶。所以正法念处经偈云。天龙阿修罗。地狱鬼罗刹。心常为导主。如王行三界。心将诣天上。复行于人中。心将至恶道心轮转世间。宝雨经云。云何菩萨得奢摩他毗舍那善巧。谓此菩萨心善巧已。观察诸法如幻如梦。思惟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离法此不出离法。谓诸菩萨观一切法皆依于心。心为自性。心为上首。能摄受心。善调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摄此一切诸法。既善调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缘。便能修习奢摩他法如是系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弘道广显定意经云。彼德本者。了识心本。以此心行慈及众生。识了知彼空无我人。其心德本助劝于道。故知心为德本。即是总相。心佛众生三之别相。心是总相者。法界染净万类万法不出一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名总相。余染净二缘各属二类。然总相说十法界中。六道为染四圣为净。则十法界中染净二缘。凡圣两道。俱不出一心矣。故经云。心能导世间。即自在义。心能遍摄受。即随行义。如是一心法皆自在随行。金刚三昧论云。出世之因者。入实相观。出世之果者。一味解脱。故知初则信心而入道。后则证心而得果。始终不出宗镜矣。又楞伽经偈云。唯心无所有。诸行及佛地。去来现在佛。三世说如是。贤劫定意经云。等视一切诸法。根原皆如是。谛本无所有。是曰一心。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色。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疏释云。此颂显于具分唯识。此不相知义。谓非唯所画之法自不相知。喻所变之境无有体性。能画之心念念生灭自不相知。故亦不能知于所画。双喻心境皆无自性各不相知。故言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又虽不知画心而由心能画。喻众生虽迷心现量而心变于境。又由不能知所画但画于自心故能成所画。喻众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现妄境。又喻正由无性方成万境。故云诸法性如是。应观法界性者。即真如理观。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识事观。以理观唯识之性。诸佛证此为成佛之体。以事观唯识之相。众生达此为出离之门。如华严演义云。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一偈之功能破地狱。故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释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称性之一故。纂灵记云。有京兆人。性王。失其名。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此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后三日方稣忆持此偈。向诸道俗说之。参验偈文。方知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即觉林菩萨偈。意明地狱心造了心造佛地狱自空耳。故知若观此心言下离苦。不唯破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以入真空一际法故。则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此非妙术神通假于他势。以法如是故。可验自心不可思议神妙之力。高而无上。渊而不深。延而不长。促而非短。广而无相。显而无踪。有而不常。无而不灭。照体独立。称性普周。妙万物故称之为神。孕一切故名之为母。统御该摄通变无穷。任照忘疲。若明镜之写像。应缘无作。犹虚谷之传声。居方而方相分明。处圆而圆文显现。在悟而悟成诸佛。堕迷而迷作众生。迹任千途本地不动。台教云。心如幻化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非是待成妙。以绝待为妙。故傅大士称为妙神。亦云妙识。妙神即是法身佛。若无妙神谁受寂灭乐。宝藏论云。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天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而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于阴入之坑。是以体之即妙即神。显无价之宝。迷之成成昧。堕阴入之坑。遍览圆诠。释之莫尽。仰唯诸圣赞之靡穷。可谓入道玄关成佛妙诀。乃至凡圣因果行位进修。不离此心而得成办。契同心性何德不收。以一切法随所依住。皆于一心顿圆满故。如斯之事。岂非绝待之妙耶。如法华玄义云。绝待明妙者为四。一随情三段法起。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故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是绝待。此通教绝待也。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何者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形谁得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大涅槃经云。大名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为大。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议。不因于而名为妙。若谓定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何谓为绝。今法界清净非见闻觉知不可说示。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止止不须说。即是绝言。我法妙难思即是绝思。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亦是绝叹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灭待灭绝。故言寂灭。又云。一切诸法。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此空亦空。则无复待绝。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华首经云。既得无生忍。此不生无生。生即无生。是名绝待。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绝何物显何理。流浪无穷则堕戏论。乃是迷情分别绝待不绝。非绝非待待于亦待亦绝。言语相逐永无绝矣。何者言语从觉观生。心虑不息语何由绝。如痴犬逐块徒自疲劳。块终不绝。若能妙悟寰中息觉观风。心水澄清言思皆绝。如黠师子放块逐人。块本既除。块则绝矣。妙悟之时。洞知法界外无法而论绝者。约有门明绝也是绝亦绝。约空门明绝也。如。駃马见鞭影无不得入。是名绝待妙也。用是两妙妙上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问。何意以绝释妙。答。只唤妙为绝。绝是妙之异名。如世人称绝能耳。又妙是能绝。是所绝。此妙有绝之功。故举绝以名妙。此绝非是断绝。以无尽为绝。如还原观云。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之内。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即果。即同即异。即彼即此。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无碍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互相容相摄。各具重重无尽之境界也。经颂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是次第展转成。此无碍人方得悟。问。据其所说。则一尘之上理无不显。事无不融。文无不释。义无不通。今时修学之徒。云何晓悟达于尘处。顿决群疑。且于一尘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净。何者名真。若为称俗。何者名生死。何者是涅槃。云何名烦恼。云何是菩提。何者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请垂开决。闻所未闻。答。大智圆明睹纤豪而观性海。真原朗现。一尘之处以眺全身。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何以故。由此一尘虚相能翳于真。即是染也。由尘相空无所有即净也。由于尘性本体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尘相缘生幻有。即俗也。由于尘相念念迁变。即是生死也。由观尘生灭相尽空无有实。即涅槃也。由尘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别。即烦恼也。由尘体本空缘虑自尽。即菩提也。由尘相体无遍计。即小乘法也。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如是略说。若具言之。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异一时同问如来。如来唯以一个尘字而为解释。宜深思之。经颂云。一切法门无尽海。一言演说尽无余。依此义理故。名一尘出生无尽遍也。所言即者。现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门。如镜顿现不待次第。如印顿成更无前后。一见一切见。一闻一切闻。不俟推寻。若待了达而成。皆为权渐。若能观于心性之一。则是一道甚深。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辙。今古不易之一道也。亦云一路涅槃门。亦云一道出生死。
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犹如百华共成一蜜。故知万法同会斯宗。若谛了之一切在我。升沉去住任意随缘。示圣现凡出生入死。变化难测。运无作之神通。隐显同时。阐如幻之三昧。是非冥合。逆顺同归。语默卷舒。常顺一真之道。治生产业。不违实相之门。运用施为。念念而未离法界。行住坐卧。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对面千里。如寒山子诗云。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汝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达之者。寓目关怀悉能先觉。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举动施为未尝间断。如蔡顺字君仲。以孝闻。顺少孤养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脆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啮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父为陈王典所杀。敬彝时在城。忽自觉流涕不食。谓人曰。我大人凡有痛处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废。事在不测。遂归觐父果已死。又唐张志安居乡闾称孝。差为里尹。在县忽称母疾急。县令问。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病。志安适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拘之差人覆之。果如所说。寻奏高表门闾。拜为散骑常侍。问此宗所悟还有师不答。此是自觉圣智无师智自然智之所证处。不从他悟。自证之时法从心现。不从外来故无师。契而能自得阿耨菩提。楞伽经云。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若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又经云。舍利弗复问。何故诸贤复发此言。从今日始不以佛为圣师。诸比丘报曰。从今日始自在其地不在他乡。自归于己不归他人。以为师主不用他师。是以故往不以佛为圣师。乃至于是世尊赞诸比丘。善哉善哉。其于诸法无所得者。乃为真得。此乃但可自知。方见真实。所以千圣拱手作计校不成。如经颂云。言语说诸法。不能显真实。平等乃能见。如法佛亦尔。所以永嘉歌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又先德偈云。不烦问师匠。心王应自知。斯乃真照无照。真知无知。何者若有照则有对处。故云。随照失宗。若有知则被知碍。故云。法离见闻觉知。如信心铭云。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达此要者。即无一法可同。无一法可异。无一法可是。无一法可非。则何用外求知解。古德歌云。古人重义不重金。曲高和寡无知音。今时学士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所嗟世上岐途者。终日崎岖枉用心。平坦旃檀不肯取。要须登陟访椿林。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小秤买他金。故大涅槃经云。如平坦路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障碍者。中路有树其阴清凉。行人在下憩驾止息然其树阴常住不异。亦不消坏。无持去者。路喻圣道。阴喻佛性。是以若达此宗归于自地。室中宝藏岂是外来。衣内明珠非从他获。若能开发秘藏。得现前受用之荣。货易神珠。息积劫贫穷之苦。非数他宝。岂徇彼求。则润己之智藏何穷。利他之法财无尽。问。若言无师自证者。即堕自然之计。执从他解者。仍涉因缘之门。且大道之性。非是自然。亦非因缘。云何开示而乖道体。答。为破他求故说须自证。为执自解故从他印可。若当亲省之时。迷悟悉空自他俱绝。非限量之所及。岂言论之能诠。所以牛头初祖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故。明知说自说他言得言失者。若约圣教则是随世语言破执方便。若依意解。尽是限量分别不出情尘。但不执教以徇情。则方见性而达道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虽在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长居净刹。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如太子具王仪之相。迦陵超众鸟之音。将师子筋为琴弦。余音断绝。以善见药而治病。众患潜消。若那罗箭之功。势穿铁鼓。似金刚锤之力。拟碎金山。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圆。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自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世间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之力。莫能过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无住力。所以先德释云。无住力持者。则大劫不离一念。又云。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则唯心义成。故知观心之门理无过者。最尊最贵绝妙绝伦。有刹那成佛之功。顿截苦轮之力。大涅槃经云。譬如药树。名曰树王。于诸药中最为殊胜。能灭诸病。树不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虽不作念能愈诸病。涅槃亦尔。是以若于宗镜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大品经云。如摩尼珠。所在住处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着身。闇中得明。热时得凉。寒时得温。若在水中随物现色。即况识此自心如意灵珠。圆信坚固一切时处。不为无明尘劳非人之所侵害。则处繁不乱。履险恒安。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台教引佛藏经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相无为无生无灭。令人信解。甚为难有。甚为希有。若少有所得。与佛法僧诤入于邪道。不听出家受戒饮一杯水。当知经明无生外用。以显妙理因果无生。是则不了一体三宝常住。不听出家。言不听者。若不解此戒不具足。若约观心者。一刹那起名一众生。即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劫尽三灾。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以不思议止观观此三毒。一念贪心无有起处。即是一唾劫火而灭。了念成智即是一吹世界而成。乃至一切不思议希有之事。但达一念无明心成诸佛智。无有不洞晓之者。若不解此非唯不听出家。一切万善皆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大智度论云。复次有人谓地为坚牢心无形质皆是虚妄。以是故。佛说心力为大。行般若波罗蜜故。散此大地以为微尘。以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又以心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虽无烦恼以心取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无漏心虽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诸佛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行般若波罗蜜者。毕竟清净无所挂碍。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国土。大地诸山微尘。故知真心有此大力。众生妄隔而不觉知。金光明经疏云。如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理。心智之光明能发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痴闇体则憔悴。心有智光肤色充泽。故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净故色净。即是明也。天下万物唯人为贵。七尺形骸不如灵智为贵。所以观之心贵心即是金。又知依知正名光。知一切法无一切法为明。是以若于宗镜才有信入。便生圆解能发真正菩提心。更无过上。是无等等心。是最胜心。是最实心。止观云。发此心者。能翻一一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诸三昧门。无明转即变为明如融冰成水。更非远物。不余处来。但一念心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宝非无宝。若谓无者。即妄语。若谓有者。即邪见。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辩。众生于此不思议不缚法中。而思想作缚。于无脱法中。而求于脱。是故起大慈悲兴四弘誓。拔两苦与两乐。故名非缚非脱真正菩提心。此发一菩提心。即一切菩提心。譬如良医有一秘方。总摄诸方阿伽陀药功兼诸药。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一切具足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若能如此。简非显是。体权识实。而发心者。是一切诸佛种。譬如金刚从金性生。佛菩提心从大悲起。是诸行先。如服阿娑罗药先用清水。诸行中最。如诸根中命根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如太子生具王仪相。大臣恭敬有大声名。如迦陵频伽鸟壳中鸣声已胜诸鸟。此菩提心有大势力。如师子筋弦。如师子乳。如金刚锤。如那罗延箭。具足众宝能除贫苦。如如意珠。虽小懈怠。小失威仪。犹胜二乘功德。举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能成三世无上正觉。若解此心任运达于止观。无发无碍即是观。其性寂灭即是止。止观即菩提。菩提即止观。如上广赞。发此圆信菩提心人。实为难有。若凡夫外道迷于此心。而为分段生死。藏通二乘背于此心。而作有余涅槃。乃至通教菩萨始发大乘之人。体于此心只成自性之空。别教菩萨至大乘之终悟于此心。虽见不空为十法界之所依。然即今未具。犹假别修次第生起。俱不能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识故。皆不能发此无上无等最胜广大不可思议菩提之心。所有悲愿智行俱不具足。若一发此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故净名经云。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今宗镜正为开示此心。一一搜穷重重引证。普为一切法界含生凡有心者。愿皆信受。才得信入法尔自然发此无上菩提之心。便坐道场行同体大悲。起无缘慈化。是以十方诸佛赞了此心。能发菩提者功德无尽。如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问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切安危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故。菩提心者。犹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菩一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菩提一心者。犹如坑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众生欲热使清凉故。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水精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菩提心者。如白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故。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犹如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含爱毒故。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毒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物故。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菩提心者。则为授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菩提心者。如净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三乘智故。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乃至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价直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无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海中有宝。名曰海藏。普现海中庄严事。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普能显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阎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宝。余无及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阎浮檀金亦复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宝。余无及者。乃至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获如是胜功德法。如上略录。华严大教一百二十门。赞发此心功德广大无边。然经中虽引诸希奇珍宝譬况。皆是世间有限之物。以比妙。将浅况深。宁齐出世无尽之珍。岂等佛法难思之旨。故知世出世间。天下之贵无过心宝。如师子奋迅。威猛最雄。象王蹴蹋。势力无等。所以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大树紧那罗王白言。世尊。我闻菩萨所有三昧。名曰宝住。若有菩萨得是三昧。一切法宝。诸功德法。自然而得。佛告紧那罗王言。若有菩萨欲令佛宝种性不断。法宝种性僧宝种性不绝者。修集生起八十种宝。所谓不忘一切智宝之心。乃至观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宝心。入甘露门故观一切法无生。宝心得无生法忍故。见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焰如影如响如水月。宝心不住诸见故。观因缘法。宝心离断常见故。离诸边见垢秽。宝心离于二故。入无二法门。宝心觉一道故。离一切行。宝心至正位故。正观法位。宝心一切法平等故。集助一切菩提法。宝心觉了一切佛法故。乃至喻如大海为众法主集一切宝。一切众宝皆悉来归。于是海中出生诸宝。如是紧那罗王。菩萨得是宝住三昧。为诸一切众生之主。集一切宝。一切法宝皆悉归趣。是以祖师云。一切宝中心宝为上。故知一切法宝皆归宗镜中。无有法财珍宝而不积聚。如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以何因缘名以三昧为宝积耶。佛告文殊师利。譬如大摩尼宝善磨莹已安置净处。随彼地方出诸珍宝不可穷尽。如是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观于东方。见无量阿僧祇世界现在诸佛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是。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现见是诸如来住此三昧为众说法。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不见一法。然非法界。释曰。宝积三昧者。即一切众生心是。无量功德聚犹如世间宝积。若能住此一心宝积三昧有何功德宝而不知。故能见十方佛宝普照无余。所以云不见一法然非法界。是以万类之中唯心为贵。如金翅鸟。命终之后骨肉散尽。唯有心在。难陀龙王取此鸟心。以为明珠。转轮王得以为如意珠。然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幻身虽灭真心不坏。如经云。如劫烧火不烧虚空。又祖师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若能了此常住真心。即同获于如意珠宝。若得之者。广济于法界。用之者。普润于十方。以此诸大乘经中十方诸佛同共赞扬此菩提心。况如无际虚空。未言少分。若下位浅智焉敢言之。故先德释涅槃教义云。种种名目只是一心法。此法即是佛师。诸菩萨母。诸佛菩萨辩不能宣。凡夫千舌岂解揄扬。二乘百盲焉能舞手者哉。此论开发信入功德无边。若但见闻设不信乐。尚种善根。无空过者。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悉离一切诸不善法。具足善法故知若见若闻若信不信。皆得究竟无上善根。以见圆觉之佛普门之法故。以觉圆故无有缺减。以法普故自然具足。岂非究竟耶。所以华严初发心功德品颂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十方国土诸众生。皆悉施安无量劫。劝持五戒及十善。四禅四等诸定处。复于多劫施安乐。令断诸惑成罗汉。彼诸福聚虽无量。不与发心功德比。又教亿众成缘觉。获无诤行微妙道。以彼而校菩提心。算数譬喻无能及。一念能过尘数刹。如是经于无量劫。此诸刹数尚可量。发心功德不可知。又颂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华严指归云。明经有十种益。一见闻益。谓此见闻如来及此遗法所种善根。成金刚种不可破坏。要心成佛。如性起品云。佛子。乃至不信邪见众生见闻佛者。彼诸众生于见闻中得种善根果报不虚。乃至究竟涅槃等。二发心益。谓信位既满称彼佛怀发此大心。此心即是普贤法摄。是故融通即遍无尽时处等法界。既入彼摄彼即全诸位。悉皆成满。故经云。初发心即是佛故。悉与三世诸如来等。三起行益。谓若起一普贤行时。即遍一切行。一切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因。一切果。穷尽法界具足一切。如帝网等。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得闻此法。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四摄位益。谓信等五位。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然有二门。一全位相是门。即一切位是一位故。十信满处即便成佛。二诸位相资门。则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故经云。住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如十玄门。五速证益。依此普门一证一切证。如经明地狱众生蒙光灭苦。才从地狱门出升兜率天。闻此普法即得十地者。明是此法之深益。六灭障益。依此普法亦一断一切断。如前兜率天子非直自身顿得十地。亦乃毛孔香熏全示众生。顿灭无量烦恼。并是普法之胜力。七转利益。普行亦成即能顿益无边众生。悉亦同得此十地法。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毛孔中出盖云供养佛。经云。若有众生见此盖云者。彼诸众生种一恒河沙转轮王所植善根等。八造修益。如善财依此普法。一得一切得。以前生曾见闻普法成金刚种。遂令今生顿成解行。九顿得益。如经明六千比丘顿见如来得十眼境界。祇洹林中不可说尘数菩萨。顿得无尽自在法海等。十称性益。谓依此普法一切众生。无不皆悉称其本性在佛果海中。即是旧来益。如经明于佛身中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是以此宗镜录中并是称性而谈约本而说。因果皆实理事俱真。以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名为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称性同时具足。眼外无法。乃称普眼。亦名普眼经。遂令见闻之人皆同性得。以此性无尽则所益何穷。故能总括无边该通一切。摄前则摄后。如举初步即到千里之程途。得一则得余。犹观天月即了一切之水月。故知有教的有其位。有法必有其人。如地狱众生见闻为种。处八难内超十地阶。善财童子行解在躬。于一生中圆多劫果。文理有据果报非虚。可示后贤同继斯种。所以如来藏经中校量功德受持此经。供养过去恒河沙现在诸佛。造恒河沙七宝台高十由旬。日日如是。乃至五十恒河沙七宝台。供养恒河沙如来。不如有人喜乐菩提受持此经。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释曰。七宝是限量之财。供养乃有为之福。若持此经者。则一乘常住之宝。真如无尽之福。如法界比微尘。。岂可校量乎问。此发菩提心当有几种。依何等菩提发心。便获如是功德答。若约横论随根所证有四种菩提。若约竖论。依初中后有三种菩提又发有二种。一是起发。二是开发。起发即一乘十信之首。开发即一乘十住之初。今所赞者。是四种之中依上上根。佛之菩提。若宗镜所赞。多取圆信起发之发。若引华严。或是初住开发之发。又今论发者。不依人依法。顿悟自心万行圆足。故称曰发如华严论云。发心有二。一有久从生死苦厌苦发心。有得三乘。一乘之果名自觉圣智。亦名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二依先觉者。劝令知苦本方能发心。夫发心者。又有此二种。若言要依先佛发心者。即有常过。即同外道常见。即先觉者。以谁为师。转转相承不离常见。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师。即古佛自体自真不随妄者。即不可践其古迹。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众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断见。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为一切众生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诸佛本无自性故。实无菩提。亦无涅槃。而众生妄谓诸佛有菩提涅槃。若有众生能如是知者。名为发心。名为诸佛。名为见道。而能开悟一切众生。是达无明者。无明本无。诸佛亦无。名为觉者。但以无依无住无体无性妙智。能随响应对现色身。能以此理教化众生。名为大悲。故不可有得有证。有忻有厌。有取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发菩提心也。如是发菩提心。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故。又云。善财白德云比丘言。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已于文殊师利所。发菩提心。为知菩提无证修无所求故。但求菩萨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心自然明白无垢。犹如空中有云。云亡其虚空自空。不复云求虚空也。以明但修菩萨三昧观照以治执障。然菩提心无有修作留除之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故今以妙山。像以止观二门七菩提之助显方便。菩提心自明白。及至菩提明白。即菩萨行诸三昧自是菩提。不复别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萨处于世间修诸万行。世问万行乃至菩提。涅槃性自离故。以将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而令悟达性空无垢之智。以净诸业令苦不生。名为大悲。犹如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观业。随时随根十方等利。无心意识。智幻利生。以此义故。但求菩萨一切诸行。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无生灭。故云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
以明信心菩提虽未有三昧加行显发已知无所修无所求故。今求菩萨行者。以明方便三昧相印。方明行及菩提如实无二。于此之中不可说言。诸行无常是生是灭。如此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当现前。是知菩提之心不生不灭。无得无依。所云求菩萨行者。是方便显发。当显发之时则理行无二。所以般若会中。舍利弗念。须菩提依何法门善说般若。须菩提云。我以无依故辩说如是。诸佛第子。若于一切无依。皆法尔如是。非我能为。亦如妙善堂中天鼓说法。称为无依印法门。故古偈云。识心达本如如佛。毕竟无依自在人。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初次到江西见马祖道一大师的时候,马祖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我从越州大云寺出发到这里来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2-14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三、作人希望世间作人,倦眠晨作,饥餐渴饮,类皆已易数十寒暑;或望购爱国奖券作富翁,或望造时世之豪杰,诸如此类无不知之熟矣,岂尚有其他作人之希望应讨论欤?虽然,人富不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四、成佛希望四大希望——第一,作人希望,第二,脱苦希望,第三,得乐希望,业已次第讲过;今天继续来讲第四《成佛希望》。在讲《成佛希望》以前,应当讨论如何叫做佛?觉悟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三、责任与光阴一个人看他肯做事不肯做事,那是看他肯负责任和不肯负责任来判断。假定不肯负责任的话,连自己家庭中的事业,他也是不愿意去做,何况与他不关痛痒的事情呢?果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今天在座诸位多半是知识份子,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辩论术的结构,作一种学理的研究,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佛经上所谓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见。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夫菩提之道。不可图度。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答。若约究竟菩提。体常冥寂。如。净名经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若以无相之相。于方便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7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二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夫三性法门。该通万法。于第八识。何性所摄。约有几位。答。论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十六夫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义。故称为佛。问。若即真心。有何胜义。若即妄心。成何过咎。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宗镜录卷第八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答。法性宗摄。如古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性宗义。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断见。答。若有性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6
壬二、略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因人指的是菩萨,菩萨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假设我们今天不受持楞严咒又有什么过失?癸一、明不持之失【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亦无于人。乃至众生寿者。十六知见等。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现代高僧广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时,他说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于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13年后,他回到寺里,还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铺,因此他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四教义卷第六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粗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近说易行难。岂得即论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大师简介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灵峰蕅益大师著录自学菩萨戒法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稽首三身圆满尊,一切真如觉性海;称彼法界等虚空,种种庄严大愿海;果因交彻不思议,菩萨一切修行海。亦礼阿弥陀如来,观音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祖师五十六岁,这一年卧病灵峰,整个夏天,大病发作两次。发病当头,即使是酷暑三伏天,身子冷到要裹上几条棉被。分分秒秒的痛烈,跟在地狱里上刀山一般。平常人一夜到天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憨山大师:放生有十五种神奇的功德与利益放生的好处很多,我国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师说,放生有十五种功德与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顺佛意。三.放生免三灾。四.放生离九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念弥陀憨山大师但观一句弥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 日用头头无久缺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 不可更起差别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法语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