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来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同,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静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让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人只要能做到这些,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嵇阮,就算无缘生活在伏羲上皇时的理想时代,至少也可以像嵇康、阮籍那样,啸傲山林,怡情自乐。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忙忙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起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接着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谈到茶的缘起,讲到心思澄澈,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茶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一部《茶经》,让他名垂青史,为世人传诵,为后世评说。
从历史背景来看,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起伏的乱世,经历了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几代更迭。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至衰。从个人的经历看,陆羽身世蹊跷,他三岁被遗弃,陆羽之名和鸿渐之号,都是成年后自己起的。庆幸的是,遭父母遗弃的陆羽被龙盖
寺老僧智积收养了。如此幼小的孩子,自然无法念经诵佛。那又能做些什么呢?茶禅一味,于是,师父教他烧水、煮茶、识字、念书,学会了很多知识,譬如烹茶辨水。
佛寺的生活清清静静,陆羽在禅茶的熏陶中成长。但随着见识的增加,对外面攘攘红尘难免心存向往。终于有一天,他不告而别,逃出寺外。据说,陆羽走后,师父深感痛心,从此不复饮茶,一来为了怀念陆羽;二来喝其他徒弟烹的茶,喝不出陆羽的那番天真滋味,喝不出陆羽参透的禅茶智慧,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徒弟。
离开禅寺的陆羽进了戏班子,做了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遇到了一位贵人李齐物。
陆羽的家乡在现在的湖北天门,唐代时称作竟陵。当时谪守竟陵的是原河南太守李齐物。李齐物偶遇陆羽,非常欣赏他,让他离开戏班,还为他聘请老师,教他读书,陆羽由此结识了当时的很多名人。
又过了六年,陆羽认识了被贬官到竟陵的诗人崔国辅,两人一起辨水,共同烹茶,游处三年。这三年中,陆羽才开始真正名扬文坛,开始专注于茶道,开始了自己最热衷的事业。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南逃,到了无锡惠山,乱离红尘,不碍他徐徐开启了一段游惠山、品惠泉的悠闲生活。
读《茶经》时,我们会发现,陆羽特别注重水的类别。他将全国各地的水分为二十品,足见他静心体味之精深。当他喝到无锡惠山泉水时,对茶的领悟突然被激活了。随后,他到了浙江湖州,遇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一位朋友诗僧皎然,两人成为至交。
皎然不仅诗上功夫了得,对茶道更是有精深的研究。他虽年长陆羽十几岁,但两人因茶而引为知音,缁素结交四十余年。陆羽写作《茶经》时,得到了皎然很大的帮助和指导。陆羽后来四处游历,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经历了多年颠沛流离之后,最后将自己葬在湖州,选下的墓地恰好与皎然塔遥遥相对。
陆羽爱茶、爱水,与他早年在龙盖寺的经历密不可分。他心里头永远无法放下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师父智积。唐代宗时,陆羽写出《茶经》,名动天下,被迎进宫中,成为皇室奉养的名士。
一次,在宫中品茶聊天时,唐代宗问他:这一辈子还有什么心愿希望我帮助你完成?
陆羽说:平生最愧对之人就是我师父,如果能让我与师父再见上一面,此生无憾了。
于是,代宗就派人请智积和尚到宫里品茶。
智积委婉地回绝:自从陆羽走后,老僧已不复饮茶了。前来延请的官员坚持说:这可是当今圣上请你,还是去一下吧!
智积万般无奈,只好随行来到宫中,与代宗一起品茶。席间,代宗吩咐最好的御茶师,用最好的茶、最好的水,精心地烹煮。但是,智积和尚只是礼节性地端起茶,沾一沾嘴唇,随即就放下来。他对代宗说:不复饮茶,就真的不想再饮了。自陆羽走后,喝什么茶都不入口了。
代宗悄悄地吩咐,第二泡茶由陆羽来烹煮。闲谈之间,茶端上来,智积和尚仍是礼貌性地沾一下嘴唇,手顿时僵住了,瞬间老泪纵横。他对代宗说,陆羽原来就在宫里啊!就这样,师徒俩劫后重逢,仍然在一盏茶中。
这只是一个传说,并非信史所载。但可以由此看出,一壶茶由什么人来泡,用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寄托,喝的人是可以知味的。陆羽之所以与众不同,被世人尊为茶圣,就在于他泡茶时的用心、专注,以及那份虔诚陆羽的生命也如涓涓山泉,浸润了茶中最透彻的滋味。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十章。第一章写茶之源,说的是茶的由来,对南方嘉木追本溯源。第二章写茶之具,即制茶的过程需要哪些工具,配备什么样的设备。
第三章写茶之造,即采茶、造茶的七道工序。第四章写茶之器,介绍当时的茶具,共列出全套茶具二十四组。第五章写茶之煮,介绍如何辨水,用何种水烹何种茶,将泡茶之水分为上中下三等。第六章写茶之饮,介绍如何饮茶、分茶,如何喝出茶的真滋味。第七章最有趣,写茶之事,讲古人与茶的缘分,讲茶的典故和寄托。第八章写茶之出,讲茶叶的不同产地和品质优劣。第九章讲茶之略,与茶之具中种种繁复茶具对应,说明茶之本质在草木之间,当人真正回归自然时,冗长繁复的程序都可以省略掉,因为已经心接万古自然了。第十章写茶之图,陆羽认为在饮茶的场所,都应悬挂弘扬茶道的画轴,因为饮茶是一种文化仪式,要有一定的氛围,有一个雅致的环境。
一部《茶经》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无可估量,着名诗人梅尧臣作诗赞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唐代中期,禅宗兴起,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在煮茶、喝茶的过程和形式中,思想慢慢得到感悟,恰好应和了禅宗的这一理念。于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茶禅一味的说法渐渐风行于世。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大多生长于南方,其生长之地也颇有讲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上等之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之茶生长在沙砾、沙土中,下等之茶则生长在泥土中。野者上,园者次,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一等。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山阴下生长的茶最好不要喝,因其总不见阳光,过分阴寒、凝滞,喝了对身体不好。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陆羽在《茶经》里已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点关联是多么重要。所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人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操行,为人节俭,德行高洁,这样的人喝茶,清茶润心,自然就会有默契。
大家都知道神农氏尝百草,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一些草是会让人中毒的。传说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用来解百草之毒。古代人很早就知道,茶是清冽的、性寒的,茶可用来去燥,用来败火。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记得我自己二十几岁时,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醇的咖啡。咖啡里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浑身热气腾腾,陶醉不已。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对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茶,今有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品类繁多。而旧时人们喝的多是绿茶。
泡绿茶,古人讲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
喝如此清淡之饮显然需要安静。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地交流,能得其神韵;两三个人喝,颇有意思,能喝出茶趣,能喝出好友间的情投意合;如果七八个人群聚一起喝,就跟施舍茶一样,不过是为了解渴而已。
可惜今天人们喝茶,往往呼朋唤友,人声喧杂,虽是热闹,却少了份清静,越来越远离茶神、茶趣了。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整体,无法切割开来。也许你只需一盏茶、一壶酒,就能感受到所有的一切。走出国门,我们会发现整个亚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比如日本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与中国的茶道同脉同宗。
和就是一种中和之美。喝茶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朋友之间的和谐。
敬源于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念,意指喝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要有恭敬之心。我们以茶待客时,叫敬茶,常用的话是请用茶,没有人会把茶杯往客人面前一墩说喝茶!这就是恭敬之心。孔子说仁爱的第一点就叫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敬茶,其实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
清指茶叶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亮的,你能看见草木氤氲化育,能看见茶的魂魄在水中释放。茶的生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四季的风雨,经历了霜雾雹露,所以我们喝到的茶,是大自然孕育的精华。我很喜欢《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光而不耀。一个人的人格,要有内在的光泽,但不能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到了刺眼的地步,不可逼视,这样的生命就太喧嚣了。如今的人们,大多外在锋芒毕露,缺少了内心的澄澈,而茶吸收了天地至清之气,自能洗涤我们内心的凡尘污垢。古人说: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这一辈子,你可以得到些什么呢?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带走的,但是山中一杯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消受的。一碗清茶入肚,把草木清新之气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让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消解、宣泄,那些滋养出来的清新光芒,自然会让我们变得光而不耀。
最后一个字是寂寞的寂。如今人们往往害怕寂寞,将寂寞等同于孤单和内心空虚。实际上,真正的寂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虚静空灵。一个人的心没有虚静,就不能懂得万物之变化,就不能看见世界的本真;一个人的心不空,就无法收纳万种境界。
中国人十分讲究这个寂字,认为寂寞之中往往蕴涵着大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讲什么是道时有这样的句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寂兮寥兮,唯其寂寞,并且独立而不改,坚守自己的操守品格,周行而不殆,即生生不息,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之中,这是万物的根本。这种寂不是死寂,而是生机勃勃中一点灵动的清寂。
很多人醉心于日本茶道,更有一些哲人和艺术家潜心研究它。
上世纪初,日本有一位精通美术和茶道的艺术家冈仓天心,常年旅居欧美。1906年,他用英语写下了着名的《茶之书》。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美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他用如此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这种温柔试探唯有在茶道之中才能完成,因为它必须是静谧从容的。
冈仓天心用颇为浪漫的言辞,来形容充满感情的茶。在他看来,茶既没有葡萄酒的倨傲自大、咖啡的顾影自怜,也没有可可那种做作的天真。在他的眼里,茶这种源自东方草木之间的饮料是最能让心思静的。
茶道融合了东方道德伦理、宗教思想的精髓。它讲求卫生,要求保持洁净;它不求排场,讲究在简朴中见到自然;它追求平等,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爱茶,都是真君子,都有自己的品格在其中。
2017年燃灯节供灯共修
2017年12月12日,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传统纪念日燃灯节。积福慧发起供灯共修,祈愿佛法智慧之光长明不灭,宗喀巴大师的圣教不衰,利益无量众生,也令我们的智慧与福德增长。
两千五百多年前,南无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证道,了知法界一切众生都具有不生不灭的佛性;众生的佛性与佛菩萨的佛性一样,无二无别。南无羌佛讲法: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是我们
学佛受用时间:2024-01-01
赵州禅师是一位禅风非常锐利的法王,学者凡有所问,他的回答经常不从正面说明,总会要你从另一方面去体会。有一次,一个信徒前来拜访他,因为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道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3-08-27
素食作为健康、环保、慈悲的饮食方式已成为现代时尚并在全球盛行。然而,我国很多人对何为素食没有正确的概念,对科学吃素的知识还了解得不够,因此出现对素食能否保证健康
素食问答时间:2023-08-26
活好当下好时光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
佛教故事:禅·看开时间:2023-08-25
法国一位年轻人很穷,很苦。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一们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去世。他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时间:2023-08-05
缺维生素A:指甲出现深刻明显的白线,头发枯干,皮肤粗糙,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及失眠。缺维生素B(1):对音响有过敏性反应,小腿有间歇性的酸痛。缺维生素B(2):嘴角
素食问答时间:2023-07-31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学习任何事情,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甚至是修行的道业,要有所成就,都必须有心。如伟大的领袖,拥有胸怀天下、民胞物与的心;认真
星云大师时间:2021-06-10
有些修道的人,贪念不多,而且非常精进用功。但是,如果没有调好自己的心,就很容易产生瞋念。所谓「嫉恶如仇」,遇到看不惯的人事物,马上会起瞋恨心,口出恶言,指责批评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一个社会的风气,跟媒体有极大关系。假如媒体常播报一些为非作歹、见死不救的事迹,把个别现象扩大化,人们就会以为道德已沦落至此,自己造恶也理所当然。反之,若经常报道
藏传法师时间:2014-05-23
一个社会的风气,跟媒体有极大关系。假如媒体常播报一些为非作歹、见死不救的事迹,把个别现象扩大化,人们就会以为道德已沦落至此,自己造恶也理所当然。反之,若经常报道
藏传法师时间:2014-06-05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是指一个人的心胸、道德、气质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等。是理想、追求、抱负、胸襟
其他文章时间:2014-07-02
如果你造了善业,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善业而得到苦报,一定会得到乐报;如果你所造的是恶业,绝对不会因这个恶业得到快乐或者安乐报,只会得到苦报。人吃亏不是因为善良,而是
藏传法师时间:2014-11-19
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喜欢你,因为你不会感恩。人不能缺少感恩,如果你一旦没有感恩的心,你就变得没什么珍贵了。做人要懂得感恩,不管他人帮你,还是害你,我们都要感恩。感
其他文章时间:2016-01-25
核心提示:绍云长老,1938年生,19岁时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依止一代大德虚云老和尚出家,是老和尚的关门弟子。1956年在广东南华寺受戒,后回云居山,跟随海灯法师学习楞严、
汉传法师时间:2016-02-14
人生最好的滋味是在苦与乐中调出来的。不要一味去苛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不要一味去抱怨命运多舛、天意弄人。关键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善。在没有
其他文章时间:2016-04-12
年轻是修福的最好机会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此生有缘得遇佛法,当树立正知正念。想要离苦得乐,寻得解脱之道,就要把握好每个当下,精进修行,培养福德资粮,践行佛法。
汉传法师时间:2016-07-18
刚开始当选慈善义工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因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而且就我自身能力而言,我认为我也只能承担慈善义工这个岗位。在选义工前,我对照义工各岗
菩提书院时间:2016-10-13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学习任何事情,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甚至是修行的道业,要有所成就,都必须有心。如伟大的领袖,拥有胸怀天下、民胞物与的心;认真
其他文章时间:2018-04-26
愿听《长寿佛咒》者身体健健康康,家庭美满幸福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7
这个奇妙而无所不在的缘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
济群法师时间:2020-05-15
蔬菜是每天餐桌上的必备食物,是获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在这个养生的秋季,蔬菜更是不可少,选择适宜秋季吃的蔬菜对身体健康是有帮助的,那么,看看秋季应该吃哪些蔬菜吧。菠
素食生活时间:2014-01-13
现在的城市真的很不适合养老,年轻的时候在城市打拼,等我老了,我想跟老伴一起,定居乡下,过着闲适宁静的小日子。定居乡下我想远离这喧嚣的城市,等我老了,去乡下建个小
素食生活时间:2016-08-28
美国的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美国的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素食文章时间:201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