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5)
释照光法师
丙三以梦明示不执法相义趣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了,真正的道离一切言说,离一切相,不可思议,绝诸名言,离一切戏论。要向自心体悟道体,这是白天的修行,那么在梦境当中我们如何修行?一个真正的禅修者,纵然是在梦境当中,也是一样不着一切相,离一切相的黏着。在梦境中梦见楼阁、宫殿、象马等等,也应当训练自己不起一念的乐着。再美好的,或者再恐怖的梦境,我们也要做到好的不生贪念,坏的不生恐惧。因为若在梦境中见这些境界不能把持,则在中阴之时类似这些相则即是托生之处,故当在梦境中训练自己不被诸境所迷,如是在中阴时才不会迷惑,故切须在意!
如果自己修行功夫没有达到转化梦境的境界,就要拼命去修,争取在梦境中都不迷失自己,能住于光明梦境中。这样在面对死亡,面对中阴时才能在光明境界中圆满佛道。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梦境中能达到不着相的境界,这是为临命终时做的准备,在临命终之时如能不取一切相,那么一切障碍就能除掉。在死亡的这一刹那,就可圆满法身的修证。否则,就会在死亡的刹那迷失,还是会堕落到六道当中。
【疑心瞥起即魔摄。】
到了临命终时,若自己不能真正断除对一切相的执着,不了解真心自性的道理,那么疑心就会生起:本来我平时修得很不错,禅定不错。为什么我在临命终时六道现前了呢?看来释迦牟尼佛骗我了,或者我悟得不对啊。这样疑心一起的话,就被魔所摄了。所以要从自己平时的梦境中观察,以了解自己能不能在命终时不被迷惑。如果梦境中自己能住于不取舍的境界中,不管好坏梦境都不生贪着、怖畏,那么在临命终时就能正念分明,意不颠倒,住于禅定境界当中。可是如果平时梦境很散乱,不管现见什么梦境,自己都在梦境中迷失,那么在临命终时也是会散乱,迷失,不能正念分明住于禅定,因此会随自己临命终时业力现起投生到各道中去。
自己有没有功夫,并不是看有没有梦境。有的人说没有梦境就是好功夫,错了!如果睡着时是一种光明境界,那是好功夫。如果象死猪一样,那就跟愚痴相应。有的同修很喜欢睡觉,要是睡着了都是光明境界,那睡觉很有功德,很好!因此要想堪验自己自心的境界如何,当从梦境中堪验,这是其一;其二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自己执着的境界,或者是自己恐惧的境界时,堪验自己的心还动不动。若平时看自己禅修还可以,但梦境中没有达到能了了分明而不执着,那在临命终时,就会被所现起的各种障碍障蔽。在六道相现前时,内心疑惑,看来佛法不对,我为什么现在还没有了生死呢?这个心一疑,即被魔王所摄持了。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
法身本来是清净无色无染,不受一切六道相。只因为我们迷而不觉的缘故,才会受种种的业因果报,而这些业因果报其实也是虚妄不实。
【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
凡夫众生由于不觉清净本心的缘故,对日常生活中所现起的一切法,产生苦乐诸受的执着,因为执着它存在的缘故,才会不自在。被这一切相系缚,不得自在。一切不自在皆由迷失自心,而求五欲的缘故。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如果现前当下就能悟得本来清净之身心,那么就不染这一切习气。昨天有上海的道友问了我一个问题,如何当下就能出离烦恼习气?我告诉他《达摩悟性论》里说:唯观心一法。若能当下契入自心,当下脱离一切束缚。所以禅宗讲见性成佛,因为一切业障习气,都来源于迷惑不觉,那么觉的当下,其实这一切都无根了。
莲花生大师讲过:念头生起不怕,而念头的力量来源于执着,执着的力量来源于不觉。所以念头、妄心生起并不可怕,怕的是生起妄心时,根本就不觉悟,执着心继续支持种种妄念的生起,这是最可怕的。所以不怕念头起,可怕的是没有去除执着。在念头生起时,要让它没有力量,就要把根本的迷破掉。因习气的缘故,妄念会现起,比方说看到个美女,这个美女很漂亮,心中第一念就产生一点爱好的心,第二念就了知这是虚幻,一个执着都不需要。所以古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因为不觉的缘故,执着心就成为念头连续不断生起的一种力量根源,这个根很粗重,这是可怕之处。若真正觉悟了,虽然有一点点习气,见到美好的境界还有贪着的时候,但刹那间以觉悟可打掉执着心,使其丧失作用力。例如,如果油灯里的油快没有了,即使灯捻仍然着着,也不会有力量着很长时间。所以作为一个修行者,要时刻观照自心,在念头起的当下,马上觉悟妄念的生起,或者习气串习的生起,是由不觉自心而起。当把这些虚妄颠倒看破放下,以觉悟的心放下执著,这个时候执着心就如强弩之末,不至于有太强的造业串习。若面对境界的时候不觉,虚妄没有破除,就会连绵不断地去造各种的业。所以达摩祖师说: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真正觉悟这个本来身心的人,就学会修持佛法了。虽然不能象佛陀那样圆满,但是念起的当下会觉悟,能把执着的心抛开,那么妄念纵然生起也毫无力量,只能是慢慢地归顺于觉悟之心,这就能降伏妄习。所以说:凡夫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原因就在这里,应当向自心中体悟。
这一段概括来说,是以梦境来给我们作一个譬喻,说明不着法相的义趣,以及到底如何勘验修行的境界。如果在梦境中能不着一切相,也不迷失,那么对出离生死轮回将成竹在胸,在死亡现前的刹那将能证悟到圆满的法身。如果在梦境中都不能保证不迷失于境相,那么在临命终时也不能保证。
念佛的同修,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保证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用这个来摄持、堪验。平时念佛功夫再好,如果在梦境中不能觉醒,那么临命终时因正念不分明,往生也绝对不会有把握。如果念佛念到对梦境中现起一切,知道是梦境,心仍然系于念佛,那么在面对死亡时,才能正念分明,意不颠倒而称念佛号,往生彼国。所以要想观察到自己能否往生,平时观察自己念佛功夫如何,就看面对一个仇人时,能不能觉醒这是个幻相,能不能以佛法来摄持,如果能则证明也有这个把握,说明修行的力量还可以。不管面对很贪的境界,或者起嗔的境界,佛法的正念依然能在心相续中生起,依然能督摄六根,此人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平时念的功夫很厉害,但是在随缘对境时,面对很贪或者很惧怕的境界时,心已经动了,佛号也不能相续了,那临命终时很难往生。
所以梦境或者随缘面对的境界,都可以堪验自己修行功夫到底如何。一位居士曾经问我:师父!我此一生能不能成就?我说:这话应该问你自己,既然你问这样的话,也证明你成就不了,因为成就不成就要问自己,而不是问别人。能不能往生其实自己很清楚,不需要问别人!若想了解自己的功夫如何,通过我以上所说的这些方法来堪验就可以了。丙三以梦明示不执法相意趣竟。
丙四明圣凡自在束缚而导众生入佛知见
圣人自在,凡夫受束缚,原因为何?达摩大师要以此引导众生入佛的知见,通过圣人和凡夫自在与不自在的各种境界,而来说明佛的知见,让修行者悟入佛陀的知见。
【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
【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这是指圣人为了方便度化众生,从圣入凡现凡夫相、现种种相,皆是为度众生而示现方便。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不管逆轮回也好,顺轮回也好,统统自在。
这里还有个差别,缘觉乘的修行者,是逆出轮回,但顺轮回不能自在。他们是逆十二因缘而修证,缘觉乘的修行者不敢顺十二因缘作种种的修行。而菩萨乘的行者,能随顺凡夫现凡夫相,入于凡尘当中顺逆皆得自在,所以一切业拘他不得。
观世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现妓女相,文殊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种种相。总而言之,一切菩萨、一切圣贤,为了度化众生示现种种不可思议之相,皆是自在无碍。其原因是我们本来的清净心无出无住无去,不动不摇,于一切时皆能自在,只看你悟与不悟这个心。诸佛圣人是悟得此心,而获得自在的。
一切圣贤虽然入于凡尘境界,现凡夫相,但并不代表他和凡夫一样不觉自心,他们是虽处轮回,而安住于大涅槃的境界当中。因此说菩萨的境界是悲不住涅槃,智不堕轮回。由悲心故为度化众生入凡尘,由于证悟般若智慧之故,不起种种的颠倒想,于一切凡尘当中自在,不受一切凡尘之业束缚。这个【拘】就是拘系、束缚的意思。如果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能念念间与自己本心的智慧相应,那么一切业也束缚不得,我们也能证得自在的境界。
一些大修行者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是属于犯戒的,可是他们做了没事,我们就不能做。帝洛巴尊者吃活鱼,把鱼捞上来,扔到锅里煮着吃。我们要吃鱼的话罪业就很大,所以汉地提倡素食,不得杀生害命。可是为什么这些大成就者示现这样的相,又于一切业自在呢?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百丈禅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佛菩萨示现种种不可思议之相,内心则是住于智慧境界中不起颠倒,所以于因果当下解脱,不受因果的束缚,并不是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说不昧因果的时候,说明了他内在所住的境界。
举个例子:像鸠摩罗什法师,皇帝给他很多美女。他一个出家人,每天跟这些女人在一起,却不犯戒,而我们普通人若这样做就犯戒了,何以故呢?凡夫面对凡尘境界时,起诸颠倒梦想,而佛菩萨等圣者,则不起如是诸颠倒心。鸠摩罗什虽然每天和美女在一起,但心中不起淫欲想,因此不犯淫戒。因为一切业的现起是与不觉而相应的。那么大修行者,是为度众生而现起这些方便,内心不起任何贪嗔痴,就不与三界相应,内心不生起六根本烦恼,就不在六道当中。故而百丈怀海禅师答野狐:不昧因果。而不是不落因果。所谓不昧,是明悟诸法实相而不昧,而因果是由不悟实相所起的颠倒,故不昧因果者乃是证悟实相境界之人,故一切业不能束缚他,顿然超出因果之外。此等之人时时安住在般若智慧中,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那么就不在三界。贪毒与欲界相应,嗔毒与色界相应,痴毒与无色界相应,无三毒故不投生在三界中。凡夫众生不悟实相与因果之真理,故随境界起颠倒而生三毒以及六根本烦恼,故造三界六道之业因。这是凡夫和圣者的不同之处。
汉地一些人,不明白藏地那些有成就的大瑜伽士为什么可以有老婆、小孩,而他们却可以成就佛法的修证。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面对这一切时心如虚空,与自性的般若智慧相应,安住在究竟不动的境界中。所以虽现诸凡尘相而不起贪嗔痴,也不与贪嗔痴诸业相应,不与贪嗔痴趣向之道相应。我们凡夫心中有一念的时候,就有它的一个趣向。我们有贪念、嗔念、痴念的时候,统统都在六道当中。三毒现起时,就造下了属于三界之因。那么依三毒再起六根本烦恼,这就属于六道之因。因此诸业所相应的趣向之道为六道,而一切业是由三毒及六根本烦恼所造,故轮回的根本即是由迷而起的三毒等根本烦恼。诸佛菩萨等圣人不起与一切诸业相应之心,不与贪嗔痴等六根本烦恼相应,所以他们于一切业自在而不受束缚,也不落在轮回当中。一切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
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诸位应该明白为何圣人如此自在,怎么做都可以,我们怎么做都错误。原因是不昧自性与本智相应之故。而我们与根本烦恼相应。外在的事情看上去一样,但内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
【圣成久矣,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圣人已经证得这个果位很久了,具足自性当中种种妙用,种种神通自在,威德赫赫,诸业力等皆能自在而转,三界六道不能奈何真正悟道之人。
【品类】是类别的意思,是指各种业。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澈。】
凡夫不觉本心,神识昏昧。【昏】就好象睡着一样神志不清。【昧】是无知、不明、愚痴之意。是指凡夫不悟本心,故迷著外境幻相而颠倒,被无明痴暗所覆而无智慧。
【不同圣人内外明澈】圣人内证自心,而外明诸法皆空,故通达一切法而无迷惑,故说内外明澈。
凡夫则是不悟本心,迷著外相,为无明覆蔽,愚痴无智。而圣人则恰恰相反,因此说不同。
【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有疑】是指行者若对自心觉性没有真正了悟,还有疑惑之处,那么就当安下心来参悟心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俗缘之中。修行若没有获得一点成就之前,不能效仿大菩萨游戏人间,要精进用功参禅悟道。
当今之世,常见一些没有任何修证之人,整天嚷嚷着要去行菩萨道,而且每天为了一些世间俗务把修行的时间全部浪费掉了。此处祖师对我等教诫之意,即是还没有对佛法生起真正定解之时,不要作相似利生之事,否则白白浪费时间,而造生死之业,最后当面对死亡无常时徒自后悔。
【作即流浪生死】是指作相似的利生之事。
诸佛圣人已经获得大自在了,而我等佛子还在迷惑之中,对佛法未有生起定解,故当前最紧要的是觉悟自心。前文讲到圣人不被一切业所拘,虽示现入世,但一切自在,而凡夫修行者若对觉性还没有生起现量定解时,是不可以效仿圣人入世行为的,否则只能枉造轮回之业。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我们了解了圣人和凡夫的差别,那如何获得圣人的自在呢?当入如来知见。
前文中已经讲说了诸佛圣人,为度众生而示现种种入世之相,于三界六道中自在游戏,而世间凡夫则有种种烦恼不自在。凡夫和出世间的圣人相比,就像一个乞丐和亿万富翁一样。出世间之圣人种种自在皆由悟自性而来,而凡夫的一切烦恼皆由迷自性而起,故只有觉悟自心本性才能究竟获得解脱。
而此文所言之【贫穷困苦】非是指世间贫穷之人,而是通指一切凡夫众生。世间凡夫无有大福德和智慧,故称为贫穷。凡夫有种种烦恼不自在,故称为困苦。
凡夫之所以有如是等忧恼之事,皆因迷失自心之故。所以一切烦恼、苦受,皆从妄想生起。但如果能了达我们现前的真心,获得真正的觉悟,即能从生死轮回和烦恼中出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觉悟自性后,只需要无作而作,即能入于如来知见。而自觉之后还应当不忘众生,而行利他之行,以诸佛所弘传之心地法门利益众生。文中【递相劝勉】即是将觉悟自心的佛法弘传给其他众生。
【但无作而作】意为:行者悟自心且巩固后,当行利他之行。但行菩萨六度之时,当令自心相应觉性而安住,于一切无所著中而利益众生,故为无作而作。也如《金刚经》所说一样,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令自性自然而然现起妙用即可,不需要头上安头而起任何造作。虽做种种利生之事,但并无我人众生寿者等诸相,若有所执著,则已经落入了颠倒之中,故《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云: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所以凡欲行利他者,当安住自心清净中,而行无为无作之道。
其实,此中所言之无作而作,也即是告诫我等行者,虽然要作利生之事业,但不能忘记安住清净自心,也不能在行一切事中散乱。要做到心中无任何相,而不灭自性灵光随缘做一切利生的事情。
我等众生的真心自性虽是毕竟空之空性,但空性中明觉恒常不断,故安住空性者并非是入断、顽空境,而是空明不二的安住。如古德云:但令心不染诸境,何妨觉照一切。因此行者当知,我们只需要让觉性妙用自然显现,安住在如虚空般的境界当中,日常之穿衣吃饭当中与空性相应。如此即能做到念念间都是道,念念间都能入如来知见。
达摩祖师以对比圣人的自在和凡夫的不自在,让我们凡夫生起对圣人自在的向往。只有一个方法才能获得这个自在,并不被一切业束缚,那即是了达自心!了达以后随自心的妙用自然显现,不起任何造作,无作而作,即内心无任何造作之念,而随缘现起一切自心的妙用。随缘觉受一切,而不染着,如圣人应眼能见,应耳能闻,但是内心如虚空一样,无有任何作的执受,这叫无作。虽然内心如虚空般,但又随缘对境做一切、任运一切这叫无作而作。
有的人不理解,不作就是作,作就是不作,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此处之无作\和不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指内心如虚空般的与空性智慧相应,而外在不灭本心的作用,随缘能现起一切。不迷自心本性,心不取着任何相,虽做一切利生事业,但内在无能作所作之相。
如一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三百六十行里现各种的相,什么事情都要做,但内心如虚空一样。佛陀讲法度化众生,但无有我讲法,我度化众生的概念执著存在。内心如如不动,安住于自心的自体当中,因此佛说我无法可说,这叫无说而说。同样佛陀四十九年行利益众生之事,同样是无作而作。
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间,要面对这个世间家庭、工作等诸多事情。那么面对的方法就是无作而作,觉悟自心,安住自心心体,这是真正的修持,也是最终极的如来知见。丙四明圣凡自在束缚而导众生入佛知见竟。
丙五以梦境堪验成道之相分三:丁一明梦为心起不可执着;丁二明成道因之梦境;丁三明业重之梦境;
丁一明梦为心起不可执着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
初发心人是指刚刚开悟的人,真正了悟自心的人,才是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能真正对成佛产生定解,知道成佛不虚。
初发心人安住觉性自心的力量不足,原因是虽然明悟自心了,但因定力不够,故不能阻断习气的串习,所以虽悟了但有时还是会迷,因此说神识总不定。
初悟心性的行者刚破迷关,还没有深伏烦恼,也没有究竟突破生死。因此禅宗强调:破迷关者,当入死关。破重关者,当住深山。破生死玄关者,当入闹市。此中所谓破迷关者,也即是破本参。破重关者即是深伏烦恼。破生死玄关即是末关,即直断生死顿超轮回。所以初发心之人,虽悟自心本性但烦恼习气未伏,故总是不定。
从上文中也可以获知,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子,必须是真实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而能发起这个心的人,必定是见性的人。没有见性的人所发起的心,非是真正的菩提心,只能说是相似的发心而已。因不见性之人发心是与妄心相应的,而不与真心相应。与妄心相应的发心还是凡夫的发心,这种发心不是清净的菩提心,或只能说是世俗菩提心。
愚僧反复强调得悟空性的重要,就是希望大家成为一个真佛子,真正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楞严经》里讲:欲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以及诸菩萨万行,当获得如来密因,而这个如来密因即是见性明心,这也是修行者真正能成就佛果的密因。所以若不悟自性,则亦无有真实地发起菩提心。
所以成佛是由明悟空性开始的,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也是由悟开始的。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子,也是由觉悟自心开始,真正修学大乘法也是从觉悟自心开始的。故只有觉悟本性了,才是真正地入了大乘道。否则我们所生悲心和慈心都不是真正的大慈悲心,因为悲心的生起是建立在了悟和众生同一本体上,慈心是安住在无所缘的境界中现起的,故云: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我们佛教从古到今都是以觉悟自心为根本的,但当今之修行者舍本逐末,不悟自心而行有为之修,是属南辕北辙之错谬。
初心之人习气未伏,故神识总是不定,偶尔也会生颠倒。
【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如果在梦境中频繁现起各种怪异梦境,也不用怀疑。因为这些都是自心的现起,不从外来,只要了解这个道理,不执着就可以,逐步地梦境就会趋于清明。
若虽悟自心本性,但梦中还出现与戒法相违的梦境,也不必懊恼,若见如此等相,则当在平时加紧禅修安住,当定力增强后,这些习气力所现的迷乱自会消除。丁一明梦为心起不可执着竟。
丁二明成道因之梦境
前面已经讲过梦境都是唯心而现起,不可执着。不需要由于梦中不觉悟梦境的缘故,内心就非常烦乱。只需要加强自己空性的安住、修持就可以,逐步地梦境自然而然变成清明。下面要讲什么样的梦境是堪验成道的梦境?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
梦境中如果出现光明,而且光明超过日轮,比太阳光都强烈,这种光明梦境证明习气除尽,这属于法性自然而然显现于梦境当中,与中阴身中沃色光明无二无别。
有人说:师父!我也梦到过光明。但这里是指整个睡眠过程中都持续这种光明境界,而且心始终都不迷失、不昧。这证明此人已经证得法界性体了,或者说证得法界体性智了。并非是梦到一刹那光明超过日轮,而是整个睡眠中都自然而然现起觉性的光明。谁真正在睡觉当中能做到这样,那他就是一个肉身佛,是一个真正的活佛,可以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因为现前已经圆满佛果,说是谁的佛身都可以。
【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
如果真能安住在光明梦境中,证明已经与道相应了,或者已经有所成就了。还有在修行中出现很清凉的境界,虽然不是每天都这样,但若某天晚上整个就安住在这种光明当中,梦境就是那种光明透彻的,而且内心一点迷惑都没有,睡着跟没睡着是一样的境界,那么也证明这是成道之因,可以堪验对空性的体悟是正确的。有了这样的梦境要怎样做呢?
【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有了这样的梦境,可不要沾沾自喜向别人说,否则境界的加持力就没有了,所悟的东西都会退失。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或者在园林等静处安住,或在行住坐卧中,眼见之处皆现见光明,这皆是自性光明的显发,也证明自己所悟所修皆是正确的。
但不论光明大小,不得生执取之心,也不得向他人宣说,若自己不懂得取舍,只可以对自己的根本上师说,除根本上师之外,任何人皆不可以说!否则加持力全部退失,不仅是密宗,禅宗也是这样的,不可以泄密。在密宗来说,要是说出就犯密乘戒。
现在有很多人晚上做了一个梦,第二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梦。一天到晚讲自己的梦境如何好,而平时的行持却处处颠倒,这样的人是大愚痴者。
若见如是等殊胜境界,则心不生执取,如是即为自性光明的显现。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
若在晚上屋子里面没有任何光明的时候,眼前出现雪亮如同白昼的境界,也不得向任何人说,也不要惊怪,这是自心光明的显现,要更加精进地修行。禅修很精进的人,如果真正做到了睹夜晚如白昼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修行进步了。要继续安住自性,好好修持,不要起任何疑怪。也不得向任何人说。
出现了这样的境界证明自己对自性觉悟的境界增长了,而且也相应地增长了定力。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很奇怪的是一般人做梦时,基本上梦境中是没有太阳、月亮以及星辰的。如果梦境中月亮很皎洁,星星也很闪亮,特别清晰如觉醒时一样,这样的梦境很殊胜,这证明心中的颠倒缘虑之心将要熄灭,修行有所进步。不得向任何人说。但这种梦必须是非常清晰,而且和觉醒时无二无别,这样的梦境醒了以后,一点点遗忘都没有,纵然经历了几年,这样的梦境都历历在目很清晰。若向人说出这样的梦境,那么加持力有多大,招来的违缘就会有多大,对自己修道的障碍会很大!
以上的梦境可证明有成道之因,或者说已经证得真正法身的境界了,那什么梦境是业重的梦境呢?丁二明成道因之梦境竟。
丁三明业重之梦境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如果梦境中昏昏而无记,或者特别乱,前后无有相连。或者老是梦到自己在阴暗中行走,或者走到孤独无人的旷野当中,而且内心也不是很清明,这说明业障特别重。或者梦到自己往深渊里面掉,掉到脏水里面,或者踩到大小便沥,身上染着大小便等等,或梦到身上起脓疮,这些统统都是表示自己业障深重的梦境。
如果正在修忏悔法,梦到脓流出来了,证明业障消除了。但是如果不是在修忏悔法时,梦到自己害懒病全身肮脏,这证明最近绝对修得不是很好,而且业障很重。若梦境中很散乱,也证明自己的内心也是很散乱的。若在修忏悔时,梦到自己洗澡,排大小便沥,坐飞机,或者骑着龙在空中飞翔,这些都属于消除业障的梦境。对这样梦境的解释有很多,在此不给大家详细解释了。丁三明业重之梦境。丙五以梦境堪验成道之相竟。
丙六明见不见性之行持差别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
一个见性并得到高僧大德印证的人,不需要广泛地读经念佛,因为若这个时候还广泛读经念佛,会使心越来越散乱,使神识转昏,象一个不见性的人一样,这样反而特容易散乱。
有的人会问:修行人不读经念佛,那修什么?其实,愚僧在前面已经讲过:读经的目的是明自心,而成佛道。念佛的目的是由念外佛,而最后觉悟自己内在的佛,由持名念佛而获得实相念佛,最后成就佛道,故念佛也是最后让自己念自性之佛。净土宗有一位大德作过这样一个偈子: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如果真正已经见到自性了,就不需要假一个造作而去念一个所谓的佛。我们的自心就是三世诸佛,安住自心就是念三世诸佛,这叫实相念佛。所以真正见了本性的人,不需要多作广闻博思,只需要让自己一心安住于禅定中修持,独一味住于空性。这时若过多地闻思,会让心越来越散乱。如果在见性以后,不加紧禅修,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真正见到佛性。见到本性的人,会很勤快自觉地去禅修。
【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建立教法的目的只为标心,如果已经认识了真心自体,即不用再看教言!
真正开悟后只需要好好禅修,保养圣胎,令自心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安住道体而不散乱皆可,如此而随分度日即是真修行。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观察法界内的众生没有一个人适合听佛的教法,因为佛的教法是无言说的,佛所证的自性是离一切言说的,那众生怎么能明白呢?所以当时佛陀要准备圆寂,后来大梵天王率领他的一千个儿子下来请法:您不讲法的话,众生就不能悟这个心,所以您应当现起善巧方便,来讲说您成道的种种经历,以至于您的思想,您所悟到的智慧,引导众生能入如来知见。因此,教法的建立,只是为了指示我们真心的存在,让我们得悟现前的真心。如果你真正认识了现前真心,就不需要借助于教法了。如:船的作用只是为了运载人到对岸,如果已经过河了就不需要背船而行了。
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我用手来指月亮,手指的作用是指给人看月亮,不是看我的手指,看到月亮了,这个手指的作用就已经完成了。教法和手指的作用一样,只是给你指一个东西,让你去觉悟它,去见到它。一旦见到了,那么只需要好好安住自心,不需要再过多地去闻思。
悟得自性后,还没有圆满证悟,那么若想从凡夫位入于圣人位,即须息业养神。此处【即】是当下的意思。【息业】是息灭现前的分别,以及一切业的造作。因为一切业随分别心、随执着而起。所谓息业亦是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无记。\如此自然而然不起一切业了,因为一切业皆是从这三种所起。不思善,善业就息灭了;不思恶,恶业息灭了;不落无记,无记也息灭了。
【养神】即是保持任运,简称保任。这是见性后的功夫,即是指不离现前真心而任运,在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中保任自心,即是养神。
因此,真正见性之人,不会再做不相应真心之事。悟自性的人懂得了如何修行,如何将修行融入生活中,所以在随分度日中保养圣胎。
为了令诸位能彻底明白心性,愚僧再次做一下开示:所谓心性即是自心之灵明,此明觉在五根中能现诸觉照之用。若能在根门中觉照现起之刹那而不迷惑,不起分别颠倒,觉照明然而其性空寂,如是心无所住地明然,即是真心现前。正所谓: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惺惺】即明明了了的觉照而无错谬。
【寂寂】即内心空寂,如虚空般的,无有任何执著。
也就是说若能做到心无所著,但有觉照分明而不昧,如是即是真心现前。这也是禅宗所说照而寂的功夫。
若虽明明了了但自心却是不能做到无相,还有分别执著,这样是为散乱,不是安住自性。
若内心空寂而又能明觉诸法不昧,即是寂寂惺惺是。也是寂而照的功夫。
但若空寂无所觉照,心中昏昏无觉,这即是无记顽空,不是自性现前。
【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如果见性了,但是嗔恨心比较重,应当在嗔心现起时马上转过来,与道相应。否则与道相违,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令性转与道相违】即指虽见性,但若不精进安住禅修降伏嗔恚,则此嗔恚之分别念亦可令行者转迷,而与道体相违。故当觉知后,广修慈悲而降伏此嗔恚之心。否则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故云:自赚无益。
如何避免生嗔恚心呢?要断绝一切外缘,远离一切闹处,精进地禅修。历代祖师都是这样强调的。作为一个见性之人,要想让自己心识不昧,见性之心越来越明了,方法只有一个,远离一切溃闹散乱之处,远离怨仇争执之处。因为这个时候,你虽然见性了,但是见性的境界还没有稳固,如果经常面对散乱的境界,或者嗔恚的境界,妄心就会纷然生起,不能与自心相应,而与自心相违,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成就道业,而且还会退失道业。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
刚刚见性的人跟圣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境界不稳固,不能深伏烦恼。圣人在生死当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隐也好,显也好,一切业不能束缚他。而对刚刚见性的人而言,禅宗讲一旦破了迷关,应当坐牢关去闭关修行。在闭关中将自己见性的境界,完完全全巩固下来,然后住山修行,把重关突破,把烦恼完全深伏。之后到闹市里再去修行,突破生死玄关。
如果见性了,却不去保任自己的境界,那么见性的境界还会退失。要想避免,必须远离一切外缘精进禅修,在禅修的过程中,连经文都不必要读诵,连咒语都不必要念持。唯相应自性而来禅修即可,希望各位同修要注意这一点。若真正对自性有所了知的话,我希望各位同修舍弃一切外缘而去禅修。
关于这一点禅密是相同的,大圆满的教言中亦强调,真正获得大圆满见的证悟后,就要远离一切散乱而觅静处闭关禅修。修持大圆满禅定时,除安住外无别的可修持的。
【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
圣人怎么破邪魔呢?众生怎么样学习呢?但见本性,一切余习皆能顿灭,令自己的神识不昧。如何令神识不昧?当下在灵明的觉照妙用中体会,只在当下直会就可以了。所谓的当下,有人讲是前念灭了,后一念还没有生的中间,其实也不竟然。觉性恒常不变,不管念生念灭,永远光明灿然,并非就在念生念灭的中间。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一切念头本无生起,何处有前后念之生灭?当知真妄不二,故真心不离前后念,而所谓的前后之念亦是无生。
若欲体会真心只需当下放舍一切执念,不起任何法相之执著即可。
【直下】是当下、顿然之意。远离一切分别,心无作而自明是直。直跟曲是相对的,曲是曲巧,或说谄取造作的心,而直下是远离任何分别不起造作。所以若欲见性不在过去未来,而在当下,故说:只在如今。若离当下之心而寻觅自性,则了不可得。
【息业养神,余习亦尽。】
体会自心的当下不是马上就能断除一切了,还要保任,保持自己见性的境界,令自心自然而然现起,任它作用,这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怎么样息业?不起贪、嗔、痴等心,也不起善、不善、无记等心,于此当中让自心自然任运就可以了。如此保任下去,其它习气毛病也都会断尽。如《楞严经》云:理需顿悟,事需渐修。
【自然明白,不假功用。】
这是承上一句息业养神,余习亦尽。真正这样去做的话,自然而然就明白大道无为\和无修无证的道理,了知成就佛道是不假任何功用的。
一切自性功德非由修而得,而是自心当中自然本具的。自心本来圆满,所以我们所做的息业养神,只是把自己的颠倒分别的妄念统统放下,让自性自然显现就可。放下颠倒分别,这非是一种造作的修证。放下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本来虚妄的缘故。如此修持,才能自然契入无为之道。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外道不了解佛陀所阐述的甚深义趣,虽吃苦用功,但是远违圣义,没有与真法相应,落入一种颠倒的计执当中。这种执着属于跟无明相应的,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无为道体,因此以种种虚妄、执着,行种种苦行,这样只是白白受苦,没有成就道业的机会。要说用功多,外道用功最多,但是成不了道,因为不了达本心的缘故。
一些皈依佛门的修行者,虽然念佛转经,但是从来不向自心当中去体会佛法,只能得个人天福报而已。若不寻觅自心之佛,拿什么来成道呢?成佛是自心的事情,要了达自心才能成佛。
【终日驱驱念佛转经】这些都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的方便,是菩提道之资粮。但若行者只以凡夫心而行如是等事,则是为人天福报,非出世之法。若将此等以为是究竟,如此则不能获得究竟之证悟。
如果我们念佛不念自心佛,不向自心来念持,那念佛也很难成就佛道。当然,虽然没有见性,通过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要想真正地成佛,必须要觉悟自心。不是说你没有觉悟自心,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若要成就终极之佛道,还需要见性方能成佛。
行者虽行念佛转经等事,但却不悟自心,故亦不能究竟成就,如是则还未离轮回之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虽得不退,但非是自证不退,乃是由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之故。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即使往生极乐世界,但若还没有见性悟道,则不是自证不退转。因此也不能说已经究竟断除轮回之因了。
【昏于神性】即是指令自心不明,扰乱清净自性。之所以昏于神识,是因为不断地造作,越来越令自己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让清净心体现前,分别心会越来越重,这样只能使自己无法认识觉性本体,最终不免轮回。所以,要想认识觉性本体,必须把一切分别统统放开。作为一个修行者,应当与无为法相应,才能出离轮回。不与无为法相应,一切所作皆是轮回之因。虽然念佛法门非常方便、殊胜,但是它需要达到一定境界才可以往生,比如临命终时正念分明,一心不乱往生彼国。这不是一般的功夫可以做到的。平时修行的禅定功夫很厉害,梦境中一点都不迷惑,命终时才敢保证自己正念分明,这时才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平时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临命终时很难有把握正念分明。因为临命终时人的身体非常虚弱,乃至于自己很难有正念控制自己的分别心,这时往昔的业力随着分别心都会现前,乃至于怨亲债主也会现前,这个时候很难把握。但不是说不能把握,那要看平时的功夫了。虽然我们经常说念佛十句佛号都可以往生,但是条件是在临命终时必须正念分明很坚定,如此十念佛号必定往生,乃至一念也能往生。
净土宗的同修经常说,念佛就能往生很简单。但他们没有认识到那需要很大的功夫。要保证临命终这一念的佛号能念起来,平时要精进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无可质疑,但是要想真正究竟地脱离生死轮回,成就佛道就必须要明心见性。不管修学哪个宗派,都必须见性成佛。各位同修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只有真正见性的人,才知道如何与无为法相应。我们大乘道讲究利益众生,行持六度等等,而行六度最根本的条件是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当中。三轮体空是指安住于清净的心体当中,不着对境,也不着自我,不着所施的物,非是象外道一样安住一个断灭的空中。所以,真正开悟的人,才能做到与三轮体空相应行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果没有开悟,那不可能安住在三轮体空当中行布施、持戒、精进、忍辱,说自己能做到,都是妄语。
大乘佛法要求行布施时安住在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当中。如果不体会自心的话,如何与三解脱门相应呢?不与三解脱门相应,就与三界相应。只有了悟自心,才可以真正地与三解脱门相应,顿然间就出离三界,不落入轮回当中。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佛到底是怎样的人?作为学佛的人应如何做呢?
有的人说:我学佛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要做的。错了!学佛的人是要成佛,圆满佛道。既然要成佛,首先要了解佛的特质,佛是一个大闲人,心中没有任何挂碍,不起任何一个造作忙碌。佛是绝学无为的闲道人,闲到不除妄想不求真的境界。妄想也不除,所谓的真我也不求,真如自性本来如是何必要求呢,妄想本来虚妄何必要除呢。
比如当我们瞪大眼睛盯住虚空看一会儿,就会看到狂花乱舞了。这个时候如何灭去空中的狂花呢?用不着拿个东西把空中花灭掉,只要让眼睛休息下来,狂花就自然灭去,不需要有个除狂花的想法。因为狂花本来虚妄。凡夫的虚妄颠倒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是大闲人,只让自心自自然然、圆圆满满显现,求真除妄都是多余之举。成佛的本体就是我们现前的自心,她本来清净圆满,何需为她忙碌呢?或者若想在其中求名求利,则又落入世间颠倒法,等到死神来临,名利对出离生死轮回又有何益!
秦始皇一统六国,威震四方,成吉思汗披靡亚洲,所向无敌。但是权力、势力再大也不免无常,与无常相对之时亦是毫无能力。再巩固的城堡、再厉害的雄兵都不能阻挡无常的来临。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多的追随者和吹捧者,也都要被无常截夺。要想了生死,就要做丝毫妄念不起、任何颠倒不起的闲人,只任自心自然地显现,绝诸善恶之念。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此中意言:如果不见性之人,即使读经念佛,闻思广博,修学精进,乃至于坐禅坐得夜不倒单,若以为这样就是佛法,或者对别人说这个就是佛法,那是谤法。只能说这是成就佛法的前行,或者方便。真正成就佛法的正行,绝对是与清净的自心相应。如果说佛法是读经念佛坐禅,那错了。佛法是自心之法,从觉悟自心开始,这才是学佛。
在《金刚经》里佛陀早讲过了:若有人说佛有法可说,即为谤佛。因为认为佛陀有法可说时,已经是执着文字即为佛法了,认为这些虚妄不实的东西是真佛法,那肯定谤佛了!凡佛弟子必须要清楚,经文不能代表佛法。经文是让我们明白如何修学佛法的一个方便,进入佛法的殿堂必须从觉悟自心开始,真能破迷除惑,明了自心,才算掌握佛法了。所以在《金刚经》里佛陀就开示了一个获得究竟胜义佛法的窍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除此之外没有佛法可说。经文只是了悟自性的一个工具,了悟自性以后,缘自性而修学,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是觉悟之义,所以觉悟了自心才是佛法,读经念佛非是究竟的佛法,只是一个方便而已。佛法中分方便与究竟,或者说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究竟的,不了义是方便。不能把方便说成是究竟,说成是佛法全部的精髓,否则就是诽谤佛法了。
虽然我们现在也要读经、念佛或者念咒,但要知道在没有明了自性之前,这些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了解究竟佛法之方便,这样内心不会有偏邪之见,不会被现前所学而束缚,那么为己所用也就不一样了。
相反,如果把本来的方便之法当作佛法,就已经把自己的心束缚在这个狭隘的境界中了,那么以后就不可能得到究竟的佛法。当知达摩大师不是在诽谤其它宗派,也不是在诽谤经典,而是告诉我们读经、闻思的作用,什么是真正的参禅,为我们区别出了义和不了义。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获得佛法的方便。佛在《金刚经》里说无法可说,这是了义。佛讲说经法的目的,是为众生能认识自心。而自心本来清净,空无所得。佛陀没有法可讲,只是设了一个方便而已。因此,读经和广学博闻不等于已经获得了佛法,只有认识自己本心的面目,才是真正获得了佛法。如果每天在背经、持咒而没有明了自心,那只能说还在为获得佛法而奋斗而已,不算拥有了佛法。
佛法就是了悟自心,觉悟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自在。由觉悟自心而获得自在的人生,这是真佛法。把读经念佛打坐定义为佛法,这绝对是错了!绝对属于谤法。不是说读哪一部经典,或念哪一个咒语是佛法,读经典、念咒语、念佛号是为获得对自心的体悟而做的铺垫。举个例子,要上十楼的话,必须要先经过一楼,但走一楼不是目的地!目标是十楼,一楼只是要经过的一个基础、方便,以达到上十楼的目的。同样,见性之前所作的种种闻思修学也都是获得佛法的基础和方便。
一个修行人要善于取舍了义的佛法和不了义的佛法。了解什么是佛法的究竟,什么是佛法的方便。否则,无法自利利他。自己修行盲目,也不能使别人明白何为真正的佛法。要想作大乘佛弟子,对他人有利益,自己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希望各位同修好好参悟这个问题。
本论中一直都在围绕这一个话题,那么就是惟见心性才是佛法。这种观点不是禅宗特有的,而是所有佛教的法门共同的观点,因为三世诸佛说法的目的除此之外,别无有它。所以读经是为了明了万法的真相,而不再受邪见摄持。念佛持咒是为了方便成就佛道。但一切修法中唯有息灭妄心,明心见性乃为一切诸佛所弘之根本。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性德,只是因为不了万法真相,而生颠倒执著,但若能息灭现前妄心分别则真心自性自然显现。正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是《楞严经》中的微妙法语,这句话很确切地点明了获得佛法的窍诀,此乃息心绝妄之道。如《永嘉证道歌》云: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丙六明见不见性之行持差别竟。
丙七明不见性成道无由之义趣
达摩祖师再一次地强调,若不见性而欲成道,是绝对没有依据的,这是富有深意的!
很多佛弟子口口声声要成佛,但是不知道成佛的根本是什么,以为读诵经典就是成佛的根本!不懂得经典只是让我们去觉悟自心,因此念的时候也不向自心参悟,这样念了半天只是人天的福德。念经有功德,绝对没错。但只是人天福善而已,没有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德是缘自心而生的。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前佛】是指过去诸佛。【后佛】是指未来诸佛。举此前后二种概括三世。
经云:诸佛如来唯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世间,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所谓的佛之知见\即是见性的正见。故三世诸佛所弘一切教法,都只是在阐明心性,因只有见性才能成佛。也只有见性才能入佛知见,才能悟入佛知见及境界。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诸行】 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所以行,亦是和合造作、流转变化之意。
世间一切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现之假法,都无实有,故时时刻刻皆在变化生灭。
如果修行佛法者,没有于诸法之无常幻相中得见真如佛性,而得相似之世间禅定等境界,就认为自己已经获得无上菩提,也作如是言说,如此之人乃是大妄语者,是大罪人。
若有人说自己已经修行成就了,那我们就可以考一考他,看看他到底真地见性没有。如果没见性,这个人肯定是个狂妄之人,或者是魔子魔孙。只有真正见性的人,或者说证悟的人,可以说自己已经获得了修证。不要认为只是修了一些世间法的禅定或者神通,就等于证得佛果了,若这样做只能是阿鼻地狱的客人。见性了后也不能说自己就已经成佛了,见性是刚刚开悟,只有圆满证悟了以后才可以说成佛,如禅宗说的究竟大彻大悟。所以说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因为造了大妄语的罪业。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
【十大弟子】是佛陀弟子中最著名的十个弟子。
(1)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诸疑,有智慧第一之称。
(2)目犍连︰神足轻举即能飞至十方,有神通第一之称。初与舍利弗同为怀疑论派之门人,后来两人同时成为佛弟子。曾于定中见其母堕于饿鬼道,为救之,依佛言于佛欢喜日设斋供养诸佛及僧。此即盂兰盆节的由来。
(3)摩诃迦叶︰修十二头陀行,能堪苦行,有头陀第一之称。释尊灭后率领五百罗汉僧,作第一次结集。又称付法藏第一祖。
(4)须菩提︰恒好空定,能分别空义,有解空第一之称。常出现在讲说空理的大乘经典中。
(5)富楼那︰善于弘法,分别义理,有说法第一之称。
(6)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教法,有论议第一之称。
(7)阿那律︰因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有天眼第一之称。释尊的堂兄弟,与阿难同时出家,曾在佛前瞌睡受叱责,遂立誓不眠而致失明,仍勤修不懈,终得天眼。
(8)优波离︰奉持戒律无所触犯,有持戒第一之称。佛入灭后,第一次结集时,负责编纂戒律。
(9)罗侯罗︰释尊之子。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有密行第一之称。于释尊返乡时出家,为僧团沙弥之鼻祖。
(10)阿难陀︰知时明物,多闻不忘,有多闻第一之称。释尊之堂兄弟。出家后以迄释尊入灭,二十五年间皆为佛的侍者。第一次结集时,经藏之结集即由其所诵。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凡佛陀讲法他一个字不差都能记忆,但阿难只慕多闻而不悟自心,故虽常见佛,但不识真佛。由于不悟自性真佛,故未破本参,不得真定。在面对摩登伽女迷惑时,束手就擒不得自在,还得佛陀从佛顶出楞严神咒救他。连一个外道都抵抗不了,能抵抗生死的业力吗?根本抵抗不了。所以小乘的修行人虽然证得灭尽定出离了三界,但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性,因为落到了单空当中,所以说于佛无识。
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外道。小乘的修行人出离了烦恼障,但堕在对法的执着当中,为所知障所束缚。而外道更不用说,连烦恼障都不能出离。他们的修证只是一种分别攀缘的不究竟修证,还堕在因果当中,没有超越相对的境界,而进入绝对的真理境界。
【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
他们所做的这些,都是属于众生轮回的业报,不免生死。二乘虽然免得生死了,却要住二万个空劫,没有任何修证,然后再出来重新开始修起,小乘的阿罗汉即辟支佛就是这样的。外道所做的都是轮回当中的业报,虽然终日忙于修行,仍旧不免生死。
好多佛弟子由于不悟自心,虽然精进修持,但是远背佛意,终日背觉合尘,行生死业。若认为这些所行就是佛法,自己所证之有为禅定神通就是成道,如此即是谤佛之罪人。达摩祖师说:像这种人杀了也无罪过,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此是表明这种邪解佛法之众生,不悟真法而生邪解,自己迷惑还诳惑众生,故罪业极重,因此说杀却无罪过。
【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此句乃是祖师引证经文之法语,证明自己所说是有圣教量所依的。
【阐提人】 亦即是一阐提迦之简称。意译为:断善根、信不具、多贪等意。此种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人。
此处之阐提人是指那些把方便法定义执著为究竟之佛法的人,以及那些未见性而因有为功用自认为证悟之人。由于心中生起坚固的邪解,障蔽真正的佛法真理,如此之人已堕入歧途,将来成佛之期遥远难思,故称为阐提人。祖师恨铁不成钢,故说杀却无罪过。
而且那些妄说自己成就证悟之人最能误导众生,其罪过极大,乃至大到了你杀了他也没有罪过。这是一个形容,并不是说要我们去杀人。但这样的人影响力极大,诳惑无边众生,而且还毁坏真正的正法,断众生慧命,那么这种人真的杀掉也没有罪过。关于这一点,很多经论里也有教证的,不过是不得以嗔恨心而为,当以菩提心而为之者,无罪。
切记!作为佛弟子千万不要做阐提人,不要做断善根的人。什么叫断善根?即错误定性地认为念经、闻思等方便,即是究竟的佛法,不悟佛性就能成道。这种人已经断了法身慧命了,很难成就佛道的。
要知道!佛法绝对是觉悟自心的法,如果不觉悟自心,就不可能是究竟的佛法。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佛陀无法可说,就是为防止我们落入到虚妄的执着当中,执着佛陀的经教就是佛法。经教只是标心的,是明心的方法和工具,起到的是引发觉悟的作用,不是究竟的佛法。诵经能有福德,但是这不是究竟的目的,通过诵经明心才是目的。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不了解这一点,认为每天诵经就是佛法,从来不往自心体会,以为我今天诵了几部经,临命终时就肯定能往生,或者肯定能成就,这是在做春秋大梦。
了悟自心是真正了生死的佛法。如果念佛的时候,知道这是个方便,发心先往生极乐世界,然后通过阿弥陀佛的加持了悟自性,这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我念佛就是究竟圆满了,这就是真的佛法,这已经谤法了。
经教不是佛法,同样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方便,是最后明心见性的一个方便,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寿命短暂,各种违缘又多,心容易退失。通过念佛这个方便,往生到极乐世界好处很多,不经历生死了,一生当中必然见性证得果位,乃至一生补处。但去了极乐世界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要再继续受阿弥陀佛加持,听他讲法以后明心见性,成就佛道。往生极乐世界是自得心开,即明心见性。因此,念佛是方便,到了极乐世界才算圆满,明心见性以后肯定成佛了。
如果用凡夫的知见说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那就错了,已经是在谤法了。究竟的教法,只有了悟自心,缘自心而成佛道。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好好修行,告诉我们念佛很圆满的,或者说念佛法门是究竟圆满的,可以这样说!因为念佛法门里面包括了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是很圆满的,是究竟的佛法。
净土宗之四种念佛法中,实相念佛是最圆满究竟的,而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只是方便。不过其它三种通过念持名号与阿弥陀佛相应,到了极乐世界,必然明心见性,所以我也说念佛法门殊胜。但是不能说持名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这是一个方便,但它是一个殊胜的方便。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此中之意即是指一个已经对佛性有定解信的人,已经入于佛位了。因为见性的刹那已经入了佛位,虽然见性的刹那还有习气,还要通过保任逐步断除习气,但是他已经入佛位了。因为见的刹那是这个佛性,最后圆满的时候还是这个佛性,二者没有差别。不要认为见性的时候是一个佛性,最后圆满的时候是另外一个佛性!见修行果当中永远没有离开这个佛性。只不过是虽然见了性,还有很多习气没有阻断,通过修行让这个习气全部阻断以后,自心就会圆圆满满现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初见性的时候就好象初一的月亮,而初一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真正来说没有差别,只不过圆缺有差别而已。所谓的圆缺有别也是因一点点障蔽,但是见的时候是这个自性,最后成佛的时候是十五的月亮,还是同一个月亮,没有任何差别。如果信心具足,那证明已经要入佛位了,因为有信心就必然能见性成佛。
【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
【取次】即是指其它方便法门。
【良善】是指见性之究竟法门。
此中之意:即修行者若没有见性,但也不应该执著方便之法,而谤究竟胜义之心地法门,这样做对自己而言无有任何利益。不仅无益而且还有害,因已经造谤法重罪之故。所以取次,即是执取方便此等之法,而良善即是指超越方便的究竟法门。
作为一个修行者,自己若不见性而选择修学方便法门,那么就把自己分内的学好,但千万不要因此而起颠倒,执著自己的法门而谤究竟胜义之法。这对修行成就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自赚无益\,意思是算计之后,不仅得不到什么利益,还会很麻烦,对自己没有好处。
是故,诸位同修道友当知,在未见性之时,我们要假借种种方便修行,以期为将来彻悟而打下基础。但心中也必须要明白这些是方便,不是究竟法门。如果将自己所修之方便执著为究竟,进而诋毁殊胜之究竟法,如此就是造了谤法罪。
现在很多净土宗的同修,听到一些大德方便的说法,就认为其它法门皆不究竟,不能度化众生,而且并对别人说在末法时期,只有念佛得度,其它一切法门失效。这种言行已经是诽谤正法了,半条腿已经进了阿鼻地狱,若不能及时醒悟,则必堕阿鼻地狱。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口业,这个口业是很重的。如果不能把这个口业照顾住,不仅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堕阿鼻地狱。
【善恶历然,因果分明。】
这句话是承上所说,若不见性而执著方便谤殊胜法,如是所作罪业深重,因果分明不可不慎!
我们修行佛法之人,基础条件就是深信因果,为了获得最圆满的解脱,而修学菩提道。但若进入佛门却不思了悟殊胜正法,反而执著方便诽谤殊胜,如是因果非常可怕。虽然我们佛教最究竟的目的是让每个众生了悟佛性,或者可以说空性。空性中虽无任何一法可得,但并不代表因果法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不存在,虽胜义中是毕竟空的,但凡夫还是受因果法则束缚的。是故当知!善恶分明,因果不爽。正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要想避免自己造如是重罪,必当正确观待佛教之一切法门,若不能在自心中正确了解一切法门之意趣,则非常容易造下谤法之重罪。
假如:有高僧大德说念佛是最究竟的,其他不究竟。我们也要观待这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是对什么人说的。一个真正的高僧大德,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可以有诸多方便说法,这是一种权巧,但不是究竟!
例如:念佛法门中的实相念佛,也是究竟的心地法门,但这种法门非是善根不够之人能深信的。因此若单一弘扬比较殊胜究竟的法,则不能度化劣根之众生,所以就出现了其它三种念佛的方法。有一些劣根众生,虽然不具足修学上乘法之根性,但是彼等还好高骛远,不务实而修,如是一些大德为度化此等众生,则为彼等说方便法时,便告诉他们现在所学的已经是最究竟的了。为了利益这些不稳定的人,而说持名念佛最究竟,要专一念佛,不能学习其它,这就是个方便。可是有些人不懂这个用意,真实地执着起来,并抵毁其它宗派,则必堕阿鼻地狱,果报很可怕,所以大家千万要注意。
以上的例子,也说明了听闻佛法的必要。若不正确地听闻佛法,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方便的佛法。了解这个道理,也不等于是把自己的信心破灭了,而是让自己明白现在所学是佛法的方便。这就是对自己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每一刻都处于什么位置上,心中能了了分明,如此也就不会无缘无故地造下谤法的重业。明白这个道理后,遇到别人问起什么是佛法,就可理直气壮地说真正的佛法是明了自心,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其他都是明心见性的方便,这个话到哪儿都讲不错的。
【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
天堂地狱只在眼前,如果不明了这些道理的话,要麻烦缠身的。人恶不怕,最怕的是愚蠢,不信真理。人虽恶但若懂得思维真理,懂得寻求觉悟,这样的人虽有深重的习气,但最终还是能成就佛法的。可若是愚蠢至极,而不信真理,从不寻求觉悟解脱,这种痴人最终是要堕落的。
虽然我们佛法中讲空性,但还是要在名言当中安立因果的存在。如果一念觉则不离轮回,就是涅槃境界,也即是极乐世界。一念迷的话,不离人间就造地狱之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佛果,一念轮回。所以天堂地狱只在眼前,只看用什么心去做,因为一切世出世间之法皆由心做。心相应于觉悟则能入涅槃,若相应贪嗔痴,则随三毒而堕落轮回。
世间愚痴的人总不相信这些因果报应,最后会因自己的愚蠢而造下堕黑暗地狱之因。黑暗地狱不见光明,是因愚痴造下的地狱。
【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
很多人顽固地不信因果,乃至因果报应现前了还是不信。为什么如此不觉不知?因为业障习气太重,纵然从地狱里出来后为人,而且也在人道当中受了种种的因果业报,各种报应现前,这些人还是不会信,不会觉知因果法则的真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痴业太重了。那么此一生愚痴,不信因果报应,不信真理的人,因前世造下这样的重业,刚刚从地狱爬出来,这些余习还没有净,所以才不信。
当我讲人生唯苦无乐的时候,有人就会说:师父你讲得挺好的,但是我认为人生有苦才是人生,人生没苦就不是人生了。对这样的人我只能佩服,这样的人谁也度不了。明明知道是苦,还认为这个苦是对的,不需要脱离苦。这样的人肯定是前世堕黑暗地狱的人。这种人不相信任何道理,他此一生不管在显现上多么有知识,有学识,乃至于多么善良,也绝对度化不了,而且绝对是从黑暗地狱出来的人,痴的业习未净。
【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
这些人无知的痴人,好象盲人一样,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光明灿烂!只因为自己从来没见过,就不起深信。只有当一百个人中,九十九个人都这样告诉他的时候,他才会认为大家都说有光明,承认自己确实是瞎子。若没有这么多的人对他说,到死都不会承认的。
世间的盲人之所以承认世界上有光明,是因为大家都这样说的,若不是所有人这样说,那么他们是不会相信有光明的。如果只是一个人跟他说,他根本不会相信。
这就如同现在那些愚痴颠倒的人,本来因果法则以及佛法所宣讲之正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彼等之人怎么都不会相信,其原因只是因为世间大部分的人不承认的缘故。但真正的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学佛的人相对世间之人来说,占的比例很小,因此即使指出世人的颠倒,他们也根本不会信。这就如同这个世间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盲人,只有百分之十是眼根具足之人,若具眼根者对诸盲人说世间有光明,这些盲人绝对不会相信,因为绝大多数不见的缘故。所以世间人也是这样,很多学佛的人看到别人很苦,很烦恼,告诉他学佛觉悟人生,了解人生的幻相,就不会痛苦了。这些人不仅不会信,反而会认为学佛的人有问题。所以即使我们给世间的人广泛宣说佛法,但因为业力重,障深慧浅的缘故,他们不会信,皆是不悟心光的睁眼瞎,没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不能照见诸法实相。正所谓:凡夫如盲,不见诸法实相,为无明大暗覆蔽,不见性光。
不能深信正理之人,乃是最愚痴的人,痴业极重。此等之人犹如盲人不见光明,永远生存在黑暗之中。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
愚痴业重的众生,造痴业较轻者,堕入到畜生道,而重者堕入地狱等处。畜生道的众生,都因为愚痴而堕入畜生道。即使出生人道,也会成为贫穷下贱,受种种苦痛。可往往这些人,还自己认为活得挺快乐,好似在天堂。其实,这种人十分可怜。
譬如有人虽然很有钱,生活条件优越,但内心很苦,每天愁眉苦脸。但问起他们的生活时,他们却表现得很高傲,好像活在天堂一样。这样的人虽然有钱有物质生活,但是他是个愚痴的人。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清楚,现在畜生道的众生,就是由于它们前世愚痴的缘故,才堕到畜生道的。现在那些贫穷下贱,受种种苦的人,也是由于愚痴不觉,不懂得取舍善恶因果,不懂得行持善法的缘故,才堕到贫穷下贱的。此一生比较有钱的人,前世虽然懂得行持善法,在现世中能受到享受物质的福报,但也由于物质条件比较好,而不懂得觉悟人生,迷在五欲的执著中,乃至于也不懂得思维因果法则,从而不信因果,如是便会造下来世的苦果。
【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他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这话说得是超标准。一切众生生处为乐,本来是苦,执着自己呆的这个地方就是快乐的。比方畜生道的众生,虽然畜生道本来很苦,而它们却不觉知,反而认为很快乐。为什么不知道苦呢?愚痴的缘故。
【如斯恶人】是指那些不信因果以及正法之人。这种人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对成佛之法发起信心。能发起信心之人,也必定能入佛位,因为前世具大善根的缘故。如果此一生不能发起信心,那说明业障深重。愚僧经常说:各位同修要发心成佛,不要凑合混个往生就可以了,凑合一下那就错误了。我们不是混往生的,既然皈依佛门就必定要成佛,争取现生成佛。真有这样发心的人,善根肯定深厚。不能这样发心的人,业障太重了,太愚痴了。
【不自由它】是说明不能深信正法真理之人,是由于业力牵引的缘故,不由自己乃为业所系,而发不起学佛的心来。
有的人虽然进入佛门了,却不能发正确的学佛之心,也是因为业障重的缘故。所以为什么密宗里面讲究好好地修法忏悔,先把业障忏悔净了,才能打造为成佛的法器。如果能见自心是佛,即明心见性的话,白衣也是佛。所谓白衣\指在家人。也就是说如果真正了知到自心是佛,而了了分明见到自心,不剃除须发也是佛。如果不见性的话,虽然剃了脑袋出家了,也只是内道中的外道。判断一个修行者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是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出家人,而在于你见性不见性。所以这里说,如果不见性剃除须发也是外道,因为念念间迷惑,念念间造世间的善恶诸业。
前面我主要讲到灭却幻相之执敬礼心佛。要想真正与诸佛相应,只有灭去当下虚幻的妄心,灭去一切执着,让真心自然而然显现。如果作为一个佛弟子修学佛法,不能了悟现前这一念灵明的觉性,想成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要成就佛道必须要见性,成就佛道真正的真因是从见性开始,这正是《楞严经》里面讲的如来密因\,有了这个如来密因\才能做到修证了义,进而才能发起诸菩萨之万行,最后达到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成道的必要条件就是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是不可能成佛的,也不可能真正地圆满菩提道的修持。在佛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一个真正修学佛道,并真正了解佛法的修学者,他是不会造作地去求一个外在的佛,智者只会向自心求证,因为自心本来是佛。那么应当如何修行佛法呢?要调心而不是调身。很多外道喜欢调身,把身体调理得非常好,但是也不能成就无上的道业,真正的修行者要会调心。
在前面也给大家讲过,身体恒时应有心,再进一步心中恒时应放松。这就是调心的一个方法。首先要把这个心关闭在六根门头,不让它向外攀缘,而是向内觉照。在觉照到这个了了分明的刹那,把觉照和修整之心放下,让它自然而然显现、放松即可,这就是调心的方法。我们从经文的教证当中,也了解到修行佛法必须了悟自心,因为不了悟自心,你就不知道如何修持。佛法是心地法门,是觉悟自心的法门。没有了悟自心的因,那怎样修这个心呢?不知道这个心在何处?这个心是什么?不知道佛法的根本,就没有办法真正地修学佛法。
真正了悟自心的人,纵然是一个在家人,也是真正的一个出家人,他已经出家了。那么从这一点来理解出家与在家:所谓在家者堕落在凡情当中,出家者出离凡情。了悟当下一念清净之心,缘清净体,而自然显发心之任运,出离凡情。出离凡情的人就是出家人,是真正的三宝。所以达摩大师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也是佛。如果了悟自心是佛的话,白衣也是佛。或者说,如果了悟自心,白衣也是真正的僧宝,真正的出家人。如果不见性纵然剃除须发,总是以颠倒执着的心向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