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讲义》科判索引
释开仁.2008/10/5
《成佛之道》〈第一章、皈敬三宝〉
甲一、抉择信仰(页6)
乙一、寻求依怙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乙二、抉择依怙(页7)
丙一、世乐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丙二、外道(页9)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归依处。
丙三、三宝(页11)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甲二、皈依三宝(页12)
乙一、三宝内涵
丙一、赞叹三宝
丁一、赞佛功德
戊一、智证法身
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
戊二、诸佛无量(页13)
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
戊三、本师悲愿
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戊四、三德圆满(页15)
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
丁二、赞法功德(页16)
戊一、法印三喻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
戊二、正法四胜(页18)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
戊三、依道入灭
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丁三、赞僧功德(页19)
戊一、僧伽本质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戊二、僧伽功能(页22)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丙二、三宝类别(页24)
丁一、理体
丁二、事相
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乙二、皈依仪式(页26)
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乙三、二种修习
丙一、修供养
至心修供养,
丙二、念功德
时念诸胜利。
乙四、皈依功德(页28)
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不由余归依,得乐得安隐。
乙五、皈依体性
丙一、信愿为体
所说归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丙二、皈依真义(页29)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成佛之道》〈第二章、闻法趣入〉
甲一、闻法(页31)
乙一、利益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乙二、离过(页33)
丙一、水器喻
丙二、种植喻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乙三、态度(页34)
丙一、病喻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
丙二、镜喻
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甲二、趣入(页36)
乙一、方法(亲近善士)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
丙一、善士条件
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丙二、亲近态度(页38)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
丙三、亲近功德
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乙二、条件(页40)
丙一、离八难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丙二、得人身(页42)
丁一、赞得人身
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
丁二、三事殊胜
戊一、智慧
戊二、惭愧
戊三、坚忍
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丁三、勉励勤学(页44)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乙三、目标(页45)
丙一、总说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
丙二、别叙(页46)
丁一、下品增上生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
丁二、中品出离心
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
丁三、上品菩提心
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丙三、抉择(页49)
丁一、相依相续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
丁二、随机差别
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丁三、归极一乘(页52)
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成佛之道》〈第三章、五乘共法〉
甲一、皈信正修(页58)
乙一、总叙正修
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乙二、别叙正见(页60)
丙一、总陈四见
丁一、总标
所说正见者,人生之正观。
丁二、别叙(页61)
戊一、有善有恶
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他,善行不善行,佛子应谛察。
戊二、有业有报(页62)
有报必由业,微小转广大,能引或能满,决定或不定,现生或后报,诸业不失坏。
戊三、有前后生(页66)
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
戊四、有凡圣境(页72)
生死常相续,圣者得解脱,愚智缚脱异,深信勿疑惑。
丙二、别说五趣(页74)
丁一、总标
流转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丁二、别叙
戊一、恶趣
己一、类别
庚一、地狱
大地狱极热,近边遍游历,八寒及孤独,是诸苦中极。
庚二、旁生(页77)
旁生种种异,吞啖驱使苦。
庚三、饿鬼
饿鬼常饥渴,不净以为食。
己二、生因(页78)
悉由三不善,恶行之所感。
戊二、善趣(页79)
己一、人趣
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人本误鬼本,习俗谬相沿。
己二、天趣(页81)
庚一、分类
天趣初欲界,色及无色界。
庚二、福报
身胜寿亦胜,乐胜定亦胜。
丙三、警策修善(页84)
丁一、苦乐由业
诸苦由恶业,乐由善业集。苦乐随业尽,修善宜积极。
丁二、劝修善行(页85)
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
甲二、人天行果(页86)
乙一、确立目标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乙二、三种福业
丙一、总标
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丙二、别叙(页87)
丁一、施福业
戊一、布施效益
依资具得乐,依施得资具;故佛为众生,先赞布施福。
戊二、布施类别(页88)
施以舍以利,由悲由敬别,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戊三、戒非法施(页90)
施应如法施,勿随至怖报,求报及习先,希天要名等。
丁二、戒福业(页91)
戊一、要义
克己以利他,坚忍持净戒。
戊二、类别(页92)
己一、戒恶
庚一、五戒
以己度他情,莫杀莫行杖,勿盗勿邪淫,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佛子应受持,五戒尽形寿,众福之所归。
庚二、八戒(页97)
加行日夜戒,随顺出离者。
己二、生善(十善)(页98)
庚一、德目
不杀盗邪淫,不妄语两舌,不恶口绮语,离贪瞋邪见。
庚二、价值
诸善之根本,佛说十善业,人天善所依,三乘圣法立。
丁三、定福业(页100)
戊一、动机
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
戊二、前提
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
戊三、方法(页, 102)
调摄于三事,
戊四、境界
心一境名定。
戊五、阶段
渐离于分别,苦乐次第尽。
戊六、类别(页107)
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佛说诸定法,次第而修习。
丙三、抉择(页109)
布施多杂染,禅定向独善,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
乙三、修习正念(页110)
丙一、六念法门
丁一、应机
心性怯畏者,佛说应修念。
丁二、修法
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
丁三、效益
如入光明聚,阴暗一时失。
丙二、弥勒法门(页112)
丁一、修法
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
丁二、特胜
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
丁三、效益
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成佛之道》〈第四章、三乘共法〉
甲一、二乘通说(页122)
乙一、人
丙一、动机
一切行无常,说诸受皆苦,缘此生厌离,向于解脱道。
丙二、根性(页124)
丁一、总标
随机立三乘,正化于声闻。
丁二、别叙(页126)
戊一、在家出家
解脱道远离,苦乐之二边,顺摄乐行者,在家修法行,顺摄苦行者,出家作沙门。
戊二、独住共住(页128)
此或乐独住,或乐人间住。
戊三、信行法行(页129)
或是随信行,或是随法行。
丁三、结说(页131)
虽复种种性,同修出离行。
乙二、法(页132)
丙一、明宗要
佛说解脱道,四谛与缘起,甚深诸佛法,由是而显示。
丙二、四圣谛(页135)
丁一、总标
苦集与灭道,是谓四圣谛。
丁二、详叙(页136)
戊一、世间因果
己一、苦集二谛
庚一、苦谛
辛一、总说八苦
苦者求不得,怨会爱别离,生老与病死,总由五蕴聚。
辛二、别叙蕴苦(页137)
壬一、类别
癸一、五蕴
所谓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取识处处住,染着不能离。
癸二、六处(页140)
此复由六处,取境而生识。
癸三、六界(页141)
或六界和合,
壬二、结说
世间苦唯尔。
庚二、集谛(页143)
辛一、总说苦集
苦生由业集,业集复由惑,发业与润生,缘会感苦果。
辛二、别陈业惑(页144)
壬一、业
癸一、类别
业有身语意,善恶及不动。
癸二、特性
业灭如种习,百千劫不失,随业感生死,不出于三界。
壬二、惑(页147)
癸一、麤相
烦恼贪瞋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瞋重贪过深。
癸二、细相(页150)
佛摄诸烦恼,见爱慢无明,我我所摄故,死生永相续。
己二、竖说缘起(页152)
庚一、总标
苦集相钩缠,死生从缘起,佛说十二支,如城如果树。
庚二、详释(页154)
辛一、生死本源
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有识身相续,相续而不已。
辛二、生死依持(页156)
缘识有名色,
辛三、触境系心
从是有六处,根境相涉触,从触生于受,缘受起于爱,
辛四、逐物流转
爱增则名取,因是集后有,生老死相随。
戊二、出世因果(页162)
己一、灭谛
灭应灭于惑,惑灭则苦灭,解脱于痴爱,现证寂灭乐。
己二、道谛(页163)
能灭苦集者,唯有一乘道,三学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甲二、二乘行果(页166)
乙一、别详道谛
丙一、类别
丁一、三增上学
戊一、戒增上学
己一、尸罗内涵
庚一、总说
初增上尸罗,心地净增上,护心令不犯,别别得解脱。
庚二、类别(页168)
辛一、在家戒
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说。
辛二、出家戒(页169)
壬一、五种戒类
癸一、总说五类
出家戒类五,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癸二、别叙具足(页172)
于中具足戒,戒法之最胜,殷重所受得,护持莫失坏。
壬二、轻重戒法(页173)
癸一、四重
极重戒有四,杀人不与取,淫行大妄语,破失沙门性。
癸二、余戒(页174)
余戒轻或重,犯者勿覆藏,出罪还清净,不悔得安乐。
庚三、效益(页177)
能持于净戒,三业咸清净。
己二、六种修法(页178)
庚一、类别
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顺于解脱乘。
庚二、结说(页182)
此能净尸罗,亦是定方便。
戊二、定增上学(页183)
己一、前方便
进修于定学,离五欲五盖。
己二、二甘露(页185)
庚一、类别
不净及持息,是名二甘露。
庚二、效益(页187)
依此而摄心,摄心得正定。
己三、七依定
能发真慧者,佛说有七依。
戊三、慧增上学(页189)
增上慧学者,即出世正见。
丁二、八种正道(页190)
戊一、前五支
己一、正见
庚一、正见缘起
辛一、总叙
佛为阿难说,缘起义甚深。
辛二、别说(页191)
壬一、顺逆观照
癸一、流转律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
癸二、还灭律(页198)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空寂性,义倍复甚深。
壬二、不着二边(页201)
此是佛所说,缘起中道义,不着有无见,正见得解脱。
庚二、正观四谛(页203)
又复正见者,即是四谛慧;
如实知四谛,应断及应修,惑苦灭应证,由灭得涅槃。
庚三、依俗契真(页207)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实,正观法如是。
己二、正思(页210)
正思向于厌,向离欲及灭。
己三、净行(页212)
庚一、正语
庚二、正业
庚三、正命
正语业及命,净戒以为性。
己四、综论(页213)
始则直其见,次则净其行,足目两相成,能达于彼岸。
戊二、后三支(页214)
己一、正勤
正勤徧策发,
己二、正念
己三、正定
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证慧,慧成得解脱。
丁三、总集道品(页216)
佛说诸道品,总集三十七,道同随机异,或是浅深别。
丙二、结说(页219)
此是圣所行,此是圣所证,三乘诸圣者,一味涅槃城。
乙二、二乘果位(页220)
丙一、阶段
通论解脱道,经于种熟脱,修证有迟速,非由利钝别。
丙二、果位(页222)
丁一、声闻
戊一、初果
见此正法者,初名须陀洹,三结断无余,无量生死息。
戊二、二果(页225)
二名斯陀含,进薄修断惑。
戊三、三果(页227)
三名阿那含,离欲不复还。
戊四、四果(页228)
己一、境界
断惑究竟者,名曰阿罗汉,毕故不造新,生死更无缘。
己二、类别(页229)
此或慧解脱,或是俱解脱。
己三、功德
六通及三明,世间上福田。
己四、赞颂(页232)
庚一、明日喻
明净恒不动,如日处晴空。
庚二、莲花喻
一切世间行,不染如莲华。
丁二、缘觉(页234)
或不由他觉,从于远离生,名辟支迦佛,合说为二乘。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甲一、大乘不共法(页237)
乙一、大乘通说
丙一、根机不同(页239)
丁一、动机异
戊一、回入
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
戊二、直入(页242)
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丁二、性习异(页243)
或以信愿入,或智或悲入。
丁三、依法异(页245)
或依声闻入,或天或人入。
丙二、教法有异(页248)
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应诸教法,实说方便说。
丙三、成佛种性(页249)
丁一、二种佛性
众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
丁二、别叙行性
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以是待修习,一切佛皆成。
丙四、菩萨殊胜(页254)
发心名菩萨,众生之上首。世出世功德,悉由菩萨有。
丙五、菩萨要行(页257)
菩萨之所乘,菩提心相应,慈悲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
丙六、菩萨学处(页259)
丁一、十善为本
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
丁二、三聚净戒(页260)
摄为三聚戒,
丁三、七众通行
七众所通行。
丁四、总别重禁(页261)
戊一、总相戒
退失菩提心,
戊二、四重禁(页262)
嫉悭与瞋慢,障于利他行,违失大乘戒。
乙二、大乘行位(页263)
丙一、总说
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渐入于诸地,圆满佛功德。
丙二、大乘行(页265)
丁一、别述六度
戊一、施度
己一、利生为本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己二、三类能施(页268)
下士为己施;中士解脱施;利他一切施,是则名大士。
己三、三类所施(页269)
财法无畏施;
己四、行施态度
难施殷勤施。闻施心欢喜,胜于寂灭乐。
己五、三种戒施(页271)
或有不应施,自他及所为。
己六、最胜布施(页272)
施以舍心胜,常修于意乐。
己七、世出世施
三轮处处着,是施名世间;三轮空相应,出世波罗蜜。
戊二、戒度(页274)
己一、护生为本
戒断于损他,普施无所畏。
己二、失戒果报(页276)
失戒众患本,恶趣亦贫困。
己三、持戒功德
持戒三善本:增上决定胜;为他净尸罗,则入于大乘。
己四、轻重等持(页278)
受持净戒者,如护于浮囊。
己五、决诸戒慢
不轻于毁犯,
己六、不着于相
持犯俱不着。
戊三、忍度(页279)
己一、摄生为本
摄护于众生,菩萨修忍度。
己二、三类忍义
耐怨安受苦,及谛察法忍。
己三、别明忍辱(页282)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瞋火烧善根,忍则五德具。
戊四、综述前三度(页284)
施戒及安忍,多为在家说。广聚福资粮,是佛色身因。
戊五、进度(页286)
己一、二种资粮
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己二、障难对治(页288)
庚一、总叙二障
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
庚二、别治怯障
辛一、三退练心
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
辛二、易行方便(页290)
壬一、方便摄护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壬二、例举二门(页293)
癸一、弥陀净土
于中殊胜者,往生极乐土,弥陀佛力持,不退于菩提。
癸二、药师净土(页295)
不舍现法乐,而向于菩提,药师大悲愿,东方现净土。
己三、修集四力(页297)
胜解坚固力,欢喜休息力,能修于四力,精进不为难!
戊六、论后二度(页298)
己一、定慧功德
三乘诸胜德,悉由定慧生。
己二、止观次第(页301)
修习止观者,应先修习止;止成观乃成,次第法如是。
戊七、禅度(页303)
己一、总明修治
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
己二、别说修治(页307)
庚一、治懈怠
懈怠为定障,信勤等对治。
庚二、治忘圣言(页308)
辛一、正念明记
正念曾习缘,令心不余散,明记不忘念,安住而明显。
辛二、二类所缘(页310)
圣说是所缘,能净惑障者,或顺于正理,能向于出离。
辛三、多习二念(页312)
壬一、总叙所缘
大乘多修习,念佛与念息。
壬二、别详缘境(页313)
癸一、念佛
念佛由意念,真佛非像佛;观相而持心,善识于方便。
癸二、念息(页315)
念息数随止,非风非喘气。
庚三、治惛掉(页317)
觉了沉与掉,正知不散乱。
庚四、治不作行
为断而作行,切勿随彼转。
庚五、治作行(页318)
灭时正直行,断于功行失。
己三、九住心(页319)
内住亦续住,安住复近住,调顺及寂静,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等持无作行:圣说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己四、止成就(页322)
若得轻安乐,是名止成就。
己五、简异计(页323)
明显无分别,及妙轻安乐,是道内外共,由观成差别。
戊八、慧度(页325)
己一、总叙般若
庚一、赞叹功德
般若波罗蜜,最尊最第一!解脱之所依,诸佛所从出。
庚二、依次修证(页327)
现证由修得,修复由思闻;善友及多闻,实为慧所依。
己二、别论般若(页330)
庚一、标示宗依
般若本无二,随机行有别;般若诸经论,于此最亲切。
庚二、二谛观门(页332)
辛一、总叙二谛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依俗得真谛,依真得解脱。
辛二、分别世谛(页335)
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别。
辛三、随胜义观(页339)
壬一、胜义空观
自性如何有?是观顺胜义。
壬二、观空证灭(页340)
苦因于惑业,业惑由分别,分别由戏论,戏论依空灭。
庚三、二空观门(页343)
辛一、法空观
壬一、缘起性空
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空;空故不生灭,常住寂静相。
壬二、四门不生(页346)
法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观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
辛二、我空观(页349)
我不即是蕴,亦复非离蕴,不属不相在,是故知无我。
辛三、二空互证(页354)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诸法性尚空,何况于彼我!
庚四、现观善巧(页358)
辛一、初学观身
惑业由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
辛二、次泯能所(页361)
无我无我所,内外一切离,尽息诸分别,是为契真实。
辛三、善辨正邪(页364)
真实无分别,勿流于邪计!修习中观行,无自性分别。
辛四、止观阶次(页367)
以无性正见,观察及安住。止观互相应,善入于寂灭。
庚五、结赞般若(页369)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脱!依无等圣智,圆满诸功德!
己三、会通异说(页371)
庚一、善巧抉择
法性本无二,随机说成异。了义不了义,智者善抉择。
庚二、性空唯名系(页375)
辛一、现空无碍
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
辛二、略指上说
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
庚三、虚妄唯识系(页379)
辛一、应机说法
一切法无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复解深密。
辛二、二类假实(页385)
或是无自性,或是自相有。
辛三、依他缘起(页388)
缘起自相有,即虚妄分别。依识立缘起,因果善成立。
辛四、无境唯识(页390)
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
庚四、真常唯心系(页397)
辛一、应机说法
或以生灭法,缚脱难可立,畏于无我句,佛又方便摄。
辛二、唯心缘起(页399)
壬一、如来藏
甚深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壬二、阿赖耶(页404)
无始习所熏,名为阿赖耶。
壬三、迷悟依
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证得。
辛三、抉择真义(页406)
佛说法空性,以为如来藏。真如无差别,勿滥外道见!
庚五、殊途同归(页408)
方便转转胜,法空性无二。智者善贯摄,一道一清净。
丁二、别述四摄(页412)
成熟众生道,佛说以四摄: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
丙三、大乘行位(页415)
丁一、劫行位次第
戊一、十信位
初修菩提心,习行十善业;成就心不退,入于大乘道。
戊二、胜解行位(页419)
以诸胜解行,广集二资粮;经一无数劫,证入于圣位。
戊三、十地位(页421)
1初住极喜地,生诸如来家,断除三种结,施德最增胜。
2戒德满清净,名为离垢地。
3发光地忍胜,慧火除诸冥。
4进满修觉分,焰慧见无余。
5难胜静虑胜,善达诸谛理。
6第六现前地,慧胜住灭定,佛法皆现见,缘起真实性。常寂常悲念,胜出于二乘。
7远行于灭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炽然,二僧祇劫满。
8进入不动地,无相无功用,尽断三界惑,大愿极清净。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现身。
9善慧无碍解,圆净一切力。
10第十法云地,诸佛光灌顶,智增澍法雨,长善如大云。
丁二、随机顿渐(页439)
菩萨所修道,三祇历十地。顿入与渐入,随机有差别。
丁三、圆满佛果(页445)
三僧祇劫满,登于妙觉地。
乙三、佛果功德:三身(页446)
丙一、法身(页447)
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丙二、法性所流身(页448)
丁一、一多无碍
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
丁二、具诸功德(页449)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护,妙智佛功德。
丁三、净土圆满(页452)
佛住于净土,十八事圆满,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丁四、唯是一乘(页454)
诸法真实义,及证真实慧,无变异差别,是故无别乘。
丙三、化身(页455)
丁一、示现身土
佛得不动身,悲愿化三有,示净或示秽,咸令入涅槃。
丁二、方便说法(页458)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
丁三、终归一乘
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甲二、同归佛道(页461)
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