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
在文章前面说到原始佛教中道确立的根本与中道的内容,佛陀由缘起法确立中道正见,由八正道确立中道正行。无论是中道见中的常断中道、有无中道、无我中道,还是中道行的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世出世中道,都是为了确立如实正见、营造健康生活、直指究竟解脱,以此成就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利益,这就是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
一、确立如实正见
就佛教之正见,有八正道之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世出世共通的基本正见则有缘起见、无常见、无我见及中道见。其中缘起见是根本的,中道见是究竟圆满的。在《杂·七八四经》中说到佛教之正见,如经: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434]
以上所说的正见,概括起来就是相信业力与因果、三世轮回、有圣人出世。业力与因果为佛教两大思想支柱,佛陀以此来说明有情的轮回与解脱。众生依不正见而有染污行,因此在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中轮回。若能听闻佛法确立正见,依正见引导而有正行,则能从生死苦海中究竟解脱、转凡成圣。众生以此对三宝生起信心而作皈依。
这些见主要是肯定、维护世间的法律、伦理、道德与因果报应,并不必然指向解脱,所以《杂·七八五经》说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另外则有“圣、出世间、无漏无取”的正见,那即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435]
所谓“苦苦思惟”,即是于苦谛如实思惟苦,如认识八苦的种种性相,以此确认无常故苦、苦故无我。“集集思惟”,即是于集谛如实思惟集,了知世间有情无明缘行直至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其中尤以无明与贪爱为生死流转的根本,以此确认缘起之流转门——世间生死之因。“灭灭思惟”,即是于灭谛如实思惟灭,了知一切烦恼寂灭即涅槃,以此确认涅槃的可能性与真实性。“道道思惟”,即是于道谛如实思惟道,明了由正见到正定是成就涅槃解脱的基本方法,由此无明灭则识灭直至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以此确认缘起之还灭门——出世间解脱之因。
其中,苦谛为世间苦果,集谛为世间苦因,此二谛成立世间生死之因果;灭谛为出世间乐果,道谛为出世间乐因,此二谛成立出世间解脱之因果。这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分别为缘起法之流转门与还灭门,由此确立完整的缘起见。又基于缘起,确立无常见、无我见,及纠正偏失的中道见。其中,缘起见是根本的,中道见是究竟圆满的。佛陀基于缘起法论因说因,反对外道无因论,又破斥外道宿命论、尊佑论及其它非因计因等邪因论。有关中道正见,正是建立在缘起法基础上的常断中道见、有无中道见与无我中道见等。世人或见世间法之生住而起常见,见世间法之异灭而起断见。佛陀破斥常见说无常但又没有偏执无常,佛陀破斥断见说轮回但也没有偏执常。世人同样容易陷入诸法绝对有或绝对无的偏执。佛陀以因缘灭破斥外道有见而不著断见,以因缘有破斥外道无见而不著常见。佛陀基于缘起,说有不执为常、说无不执为断、说空而不否认缘起有。世人贪著五取蕴故而生我见,或不见后世有而生断灭的无我见。佛陀说无常恒我但又不执无见、不落断见,说假名我但又不执有见、不落常见。
总之,佛陀基于缘起开示中道正见,以此成就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智慧,这样导入中道正行、趣向涅槃解脱才成为可能。这是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之一。
二、营造健康生活
在《杂·七八五经》[436]中说八正道有两种,一是“世俗”的,一是“圣、出世间”的,其中世俗八正道则如《杂·七八四经》所说。这样以正见为首,正念、正方便为助而能成就正语、正业、正命的健康生活。概言之,世俗八正道就是营造远离苦与乐、著世与厌世等两边的中道生活。
由前面的正见成就出要、无恚、不害等正志。所说的出要是出离贪欲之心,无恚是要远离嗔恚之心,不害是要远离恼害他人之心。所有邪语、邪业、邪命,也即世间违犯法律、不合道德的不良语言、行为与职业,都是由贪欲、嗔恚、恼害他人之心所产生的,而出要、无恚、不害等正志则能成就正语、正业、正命,也即符合法律与道德的良好语言、行为与职业。
正语是要说正确和恰当的话,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跟事实不相符的话。两舌,挑拨离间的话。恶口,粗话,侮辱别人人格、尊严、损害别人名誉的话。绮语,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与利益的话,比如酒足饭饱后聊天,摆龙门阵,没有任何利益,完全是消磨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有的时候,无心说出的没有意义的话,却伤害了别人,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语言,它们能直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它们要么损害你自己的利益,要么损害别人的利益,或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正业是要远离不正确、不恰当的行为,如杀、盗、邪淫等。离杀主要是说不杀人,古代法律通常规定杀人者偿命,另外现代人捕杀社会法律所保护的珍稀动物也同样违法。盗有偷盗、抢夺、抢劫,情节严重者会定罪量刑。邪淫指没有长期承诺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及卖淫嫖娼、制造或贩卖黄色制品等,这些会破坏别人合法家庭、毒化青少年、扰乱社会正常生活秩序。杀、盗、邪淫直接损害别人的利益,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行为。而我们在避免损害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正命是指正确、恰当的活命方式,也即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取得生活所需,否则就是邪命。也就是说为了生存,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行业,通过合法的、符合戒律的手段取得正当的收入。远离不合法的职业与行业,也不借助职务之便违法乱纪,同时也不从事占星、看相、算命、打卦、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来骗取钱财。
精进,即努力地充满热情地做事。如果努力的方法是正确的、恰当的,就是正精进。对于世俗人来说,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成就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以及通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来达成他的社会人生的各种目标、理想就是正精进。
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我们当下的身心及当下身心所处的环境保持适当的足够的注意力。除了睡着的人、喝醉的人、弱智的人、有精神病的人不具备正念,神志清醒的人也可能不具备正念,比如人在极度悲伤、绝望、兴奋的时候,也可能失去正念,丧失对自己身心的把握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容易出现意外。如果一个人具备正念,对当下做事、说话、心里的想法及其周围环境保持足够注意力,就可以避免不正确、不恰当的想法、语言、行为、判断、举措和方法。没有正念的人,对世事是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而只有正知正念的人才能对世事做到先知先觉,从而掌握先机。
定是指心的专注、坚固、不动摇。基础定有四种,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基于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而成就的定,称为正定。世俗人与定境相接近的心则是镇定自若、处世泰然,能很好地避免惊慌、忙乱、六神无主。社会上一般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运气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突发的紧急状态中镇定自若,能及时、理智地加以处理、应对,因此避免了不良后果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依正道而有的世俗经济生活,如《杂·九一经》说要“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437]其中方便具足是指世俗人应该掌握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相应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社会上生存。有的在家居士道心很好,为了现生成就、即身解脱,甚至放弃了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一心礼拜、诵经、持咒、打坐,忙于赶法会,而自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与社会格格不入,在经济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出现各种问题,反而造成学佛很大的障碍。守护具足是指对于世俗中的既得财产、地位、名誉能够善加维护,避免挥霍浪费,以守护在世俗中的种种合法权益。在家人和出家人毕竟有不一样的地方。对在家人来说,出离心并不是放弃在世间现在拥有的一切,而是要出离对世间所有的执著。在家人基于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很多时候需要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知识”这个词本义是朋友,善知识就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善知识是相对于酒肉朋友、恶友损友来说的。有些人是因为共有一些不良习气而臭味相投,由此损害自己的正常生活、社会事业与身心健康,这是亲近恶知识带来的烦恼和痛苦。正命具足是指为了在社会上生活得更安稳、更幸福、更吉祥、有保障,需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行业,对财富对权势对各种利益要取之有道。从事不正当的职业、行业,或者在正当的职业、行业中任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非法利益,这称为邪命。即使一时富得流油,却会生活在自责、不安、焦虑或惊恐中,将来一旦东窗事发,则得不偿失。
而有关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方面,在《善生经》[438]里佛陀讲得更具体、全面。基于以上自身的修善,世俗人还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善生经》中佛陀所说的六方礼,破除迷信而修人事,如父母与人子、师长与弟子、丈夫与妻子、亲朋与好友、上级与下属、信徒与宗教师等相互之间各有五事为彼此的责任与义务,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
这种正常、健康、智慧的生活其实也就是实践八正道的生活,也即中道的生活。这种中道生活的特征,正如本文第六、第七、第八章中所阐述的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与世出世中道。一方面远离对世俗利益的贪得无厌,另一方面从事正当的职业、通过如法的手段来取得生活所需,能自养、养家,以此趣入苦乐中道。为了成办世间出世间的事业,不能希望仰求于鬼神、祖先或老天爷的恩赐,应借助正确的方法、通过个人适当的努力来实现,又避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与不劳而获,以此契合精进中道。虽然世间无常、欲为苦本,要想成就出世却又不能避世无为,更不能恋世著世,所以要以智慧出世而不离世、以大悲在世而不著世,这样才能出世自利、在世利他,从而相应于世出世中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健康的生活。
三、直指究竟解脱
佛陀把作为中道之根本的十二缘起、中道之内容的八正道又概括为四谛。生老死等纯大苦聚是苦谛,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生老死等流转门是集谛,生老死等纯大苦聚灭是灭谛,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直至生老死灭等还灭门是道谛,具体内容则是八正道。其中苦谛之苦与灭谛之灭分别是我们所要解脱的对象与目标,断集谛之集、修道谛之道正是我们解脱的方法及次第。以十二缘起为根本、以八正道为内容的原始佛教之中道就是直指解脱的究竟之道。十二缘起、四圣谛及八正道相互关联、相互含摄,虽然内容不同而意在追求究竟解脱为共有的本质。有关此三者,《杂·二八七经》中佛说: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439]
释迦佛正是在菩提树下觉悟了十二缘起而圆满成佛,《杂·二九九经》中佛陀也说“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440]又如《杂·三六九经》说过去六佛亦是如此。[441]十二缘起之流转门揭示出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老死等纯大苦聚集的流程,以说明有情生死轮回的原因。要断苦当断集,所以佛陀又揭示无明灭则识灭、识灭则行灭直至老死灭等纯大苦聚灭的还灭门,以说明解脱的道理。要想达到生老死等纯大苦聚灭这个解脱的终极目标,那就要消除有取识、名色、六入、六触、三受等五种有为业果。要想消除这些有为业果,就要避免无明、染污行、三爱、四取、三有等五种有为业因,这些就是解脱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十二缘起,就能明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与解脱的道理,从而在根本上破除无明、确立正见、导入正行,所以《象迹喻经》中佛陀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442]
就四谛而言,所要解脱的对象就是苦谛的内容——八苦。第一是生苦,胎儿在出生时受到挤压、拉扯,因为惊恐、痛苦,所以出生后的首先反映是啼哭。第二是老苦,经由壮年、中年步入老年时,头白、皮皱、背驼,体力、胃口、睡眠、记忆力、免疫力都大不如少壮之时,如果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生理上的衰老,就会呈现出更年期综合症。第三是病苦,疾病本身让我们身心痛苦,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而有些疾病久治不愈,或者直接导致死亡。第四是死苦,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正常人都有求生的欲望,而一旦死亡临近时,会惊恐、挣扎、绝望、哭泣。第五是怨憎会苦,生活中遇上所怨恨、厌恶的人、事、物,因此愤怒、憎恨、生气、抱怨、失意、惊恐、焦虑、躁狂、不安。第六是爱别离苦,生活中失去或远离所贪爱、喜好的人、事、物,因此悲伤、失望、孤独、无助、哭泣,甚至抱怨、生气、愤怒。第七是求不得苦,生活中所追求、所盼望的人、事、物偏偏得不到,因此失望、悲伤、抱怨、有挫败感,甚至绝望或愤怒。第八是略五盛阴苦,除了前面七苦,还有由有漏五蕴身心的变化或者不协调,如身体的肥胖或消瘦、畸形或残缺、语言障碍、认知障碍、人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等所带来的其它种种痛苦与烦恼。前四苦是身苦,中三苦是心苦,后一苦是总说。这八种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其普遍性与真实性,确认这一点,就是确认苦谛。
集谛是说明众苦产生的原因。汉传佛教依十二缘起成立的三世因果中,无明与行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世五果的过去世因,爱、取、有是生、老死等将来二果的现在世因。过去世二因以无明为首,现在世三因以爱为首,于是“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443]可见无明与贪爱是众苦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
灭谛说的是解脱的目标。灭是指烦恼、众苦的寂灭、不起,佛教称这究竟的解脱为涅槃。如经中舍利弗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444]
道谛则说的是断集得解脱的方法与次第。原始佛教把种种修行解脱的方法概括为基本的八正道,并说明由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最后到正定的基本次第。其出世间正见即是基于缘起确立的中道正见,细说则有常断中道见、有无中道见、无我中道见,这些正见都是直接导入中道正行、直指解脱的。这样以正见为先导,而成就正志乃至正定,又与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世出世中道等中道正行相应,不取不著、出世为要、解脱为宗。《圣道经》中佛陀说“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445]此一道即指八正道。略说八正道则是戒、定、慧三学,广说则是三十七菩提分。这直指解脱的八正道是建立在如实知见四谛的基础上,能“无漏、不取,正尽苦”,所以《杂·七八五经》中称为“圣、出世间”八正道,与“世俗”八正道相对。[446]
四圣谛作为解脱道的根本教法,能“摄受一切众善法”,所以舍梨子在《象迹喻经》中说“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447]众生因为于此四谛不知不觉,而“长处生死,轮转五道”。释迦佛正是因为“得此四谛”,从而“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448]所以佛陀在《杂·三九三经》中说“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449]
【酒】 (物名)梵语苏罗Sur,僧俗之戒,通严禁酒。五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智度论》列三十五过。《俱舍论》十四曰:‘契经说:诸有苾刍称我为师,不应饮酒,乃至极少如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3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八章 空与智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宋无德禅师就佛学而言,当一个人把种种罣碍、尘劳和烦恼洗净之后,自己的心智获得自|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佛家逻辑通论郑伟宏 著第八章 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一、三种比量的建立1、玄奘师徒对三种比量理论的整理发展之功因明作为佛家认识论的逻辑,同时又作为各宗各派共同遵守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9
禅宗哲学象征 第八章 禅宗哲学的不二法门禅宗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以明心见性,回归于清湛纯明的本心,彻见本来面目。象征禅宗哲学的不二法门,主要有彼此不二、 垢净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肖永明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第三节道绰、善导、慧日、承远、法照、少康道绰(562-645年)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北魏昙鸾的净土思想,大力提倡称名念佛,取得了千百万信众的支持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9
为什么清末民初 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它跟先秦的原始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宋明理学用心性的,佛家禅宗、华严的大道理来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6
第八章:缘之概要(Paccayasangahavibhaga)节一:序文Yesam sankhatadhammanam ye dhamma paccaya yathaTam vibhagam ihedani pavakkhami yatharaham.于此我应适当地详细解释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沉香,又叫琼脂、白木香、莞香,并不简单地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来的混合油脂(树胶)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一块沉香的生成,需气候、环境、过
行业资讯时间:2024-07-23
相传在战国末期有韩国闵王征战沙场,杀生无数。在大事已经成为定局之后,闵王也开始忏悔自己之前杀伐掳掠所造下的罪孽,从而信奉佛教。而古史记载,当时的闵王为了展示自己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被合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文化,不同于其他两者的影响范围,佛教文化的主要影响地区还是亚洲范围之内。而提到佛教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禅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三论宗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其中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本土发展起源的第一个宗派,对于后来佛教宗派百花齐放的形态有着非常不同一般的意义。但是三论宗却没有像其他的汉传佛教一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由佛之四大教法谈佛法的弘扬与发展释恒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这是佛教的缘起观与无常观。佛法在弘扬过程中同样也要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从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1
第三章 有无中道所谓有无,指有见、无见。有见,指确认所说的存在有其真实性。无见,相对于有见,又称无有见、非有见,指确认所说的存在没有真实性。如《大乘入楞伽经》中佛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1
第八章 设置灵堂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0
素食4大注意事项要牢记1、这不要以为所有的蔬果,都可以生吃要冲洗干净,以防生虫和农药。2、不要把有效的部分舍弃不食尽可能想办法食用蔬果的全部,除非是难以消化,或有
素食资讯时间:2024-04-09
热,是冰的价值有两个孩子从家中偷了一些水果和奶制品,跑到野外去玩。那时还没有保存食物的方法,看着吃剩的食物在阳光下坏掉,他们没有一点儿办法。后来,两个孩子上了中学,他
其它故事时间:2024-03-27
当我们带着被捕被擒的鸟兽虫鱼来到放生地时,我们会感到欣喜,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一块乐土。当鱼虾游入清流,念念不舍地散去,当螺蚌脱离手掌,静默地潜入水中,当鸟雀获得自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人的潜能无限,但安于现状就会逐步被淘汰。有句话说的好:“只有让你自己变的更强大,你才更具价值和人生高度”记得还在读“大三”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了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3
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人生在世时间:2023-11-08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9
达真堪布:人身真实的价值是学佛修行芸芸众生,生存于世,表面看上去是自由自在的,但实际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可怜。在六道轮回中受尽了痛苦,可都还没有受够,还在执着,
悟性时光时间:2023-10-26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佛陀入灭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10-09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做无聊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5
壹·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达真堪布:六道之中没有安乐与断恶行善能得到安乐矛盾吗? 问:佛在经中说六道之中没有丝毫的安乐,又说断恶行善能得到人天的安乐,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答:不矛盾。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1
壹·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1
好丑部 第八章如婆沙论云。鬼中好者如有威德鬼。形容端正诸天无异。又一切五岳四渎山海诸神。悉多端正名为好也。第二丑者。谓无威德鬼。形容鄙恶不可具说。身如饿狗之腔。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08-30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滴水可以穿石。”一滴水,可以渗透土壤,崩塌一座山;一滴水,可以汇聚成流,形成江河大海。 一滴水,浇在花草上面,花草受了滴水的滋润,可以吐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5
由佛光山提倡,行政院推动的“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是为三好运动。 佛教讲,罪业的来源,是从身口意三业而来;修行用功,也是从身口意三业修起。 所谓做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5
《世法哲言》(四十一)有或何以喜恶而不欢其善?恶道多出私利之为,故宽而善行,人者好之;善道多于施品破利,由是窄而却步,故或远之。有些人为什么喜欢恶而不喜欢善呢?
世法哲言时间:2023-08-22
寰宇禅院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我就是认为不好。”小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20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提要:谈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兵:佛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大成果,是结束了封建社会政教合一、宗教干预政治的历史,政教分家,成为先进国家的标志之一。近世多种政治体制,包括无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7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动物有灵性和闪亮的感知,要得到保护;众生在六道轮回,眼前所见的众生有可能是人死后转生而来,动物是我们的亲友,是有关系的,何忍
素食养生时间:2023-08-12
天地禅院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时间:2023-08-09
珠宝只有戴在身上,方能显示其价值净空禅师在香港讲经期间,遇到一位金银珠宝很多的居士。一天,居士拉着禅师前往银行,去见识一下那些珠宝。到了银行,经过层层的鉴别,再
佛教故事:放下就是快乐时间:2023-08-09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次,一位只有右手的乞丐来到华严寺向彻悟方丈乞讨,方丈面色严肃地对他说:“你帮我把前院的这堆砖头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乞丐很生气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6
《日用本草》说:西瓜“清暑热, 解烦渴。”西瓜的果汁极为丰 富, 含水量高达96.6%, 在所有瓜果中名列第一。在炎热的夏天, 吃上几块西瓜, 那淡淡的清香, 那甜美的果汁,
免疫系统时间:2023-08-06
谷类是植物的种子。谷类为世界大多数居民的主要食物,种类很多,在我国主要是稻米、小麦、玉米、高梁和小米。谷类食品在我国膳食构成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是人们日常生
素食资讯时间:2023-08-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中医陈振隆认为,食物的颜色与营养价值有关。素菜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深绿、深红、黄、紫、黑色的菜如:番茄、青色菜、黄瓜、紫菜、黑木耳
素食资讯时间:2023-08-03
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意思是跟这些只会跟着国王起哄而不是真正追求佛法大义的糊涂人没什么好辩论的。说完,如意大师就去世了。世亲法师成名后,请求继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07-31
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玛瓦帝皇后在佛陀出现于印度的幸运时代,有一对夫妻和他们绝美的独生女沙玛瓦帝(Samavati,古译:沙摩婆提)就住在边境内。他们的家庭生活原本快乐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八章 注释书在结束检视马哈咖吒亚那尊者对佛陀教法贡献之前,我们应稍微提一下上座部传统中,归给他的两部注释书:《藏释》(Petakopadesa)与《导论》(Nettippakarana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十节 我是通过既不折磨自己又不伤害别人的八正道,即中道之法,证得无上涅槃的寂静常乐。/佛陀佛陀从优娄频罗来到了波罗那斯,又从波罗那斯回到了优娄频罗。然后,他转道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八章 中国佛教风俗习惯第八章 中国佛教风俗习惯 中国佛教徒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人生礼仪和信仰活动等方面都与世俗百姓有着显着区别。他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7
第二十二节 侮辱与金币的价值对比一年多过去了,佛陀一直住在舍卫城。后来,他经过拘罗王国,回到了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国,在那里度过了雨季安居期后,他又途经婆突里希特,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6
德国《世界报》近日的报道指出,医生们现在重新认识了芦笋的药用价值。芦笋的根茎含皂角苷、果聚糖和氨基酸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人们将芦笋的根茎晾干,研磨成粉末。芦笋粉
运动系统时间: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