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德育故事:《二十四孝》【三集卷一】

因果报应 2024-05-19

三集卷一 《二十四孝》 

孝篇

一、【文王问安】

文王事父。一日三朝。问安侍膳。甘脂丰饶。

【原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为世子时。朝其父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寝门外问安。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遂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

周祚之长。历朝莫及。姬姓之后。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启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温凊定省之常。人人当尽。亦人人所能尽者。所以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愿克昌厥后。曷不效法我先王。

【白话解释】

周朝的文王。姓姬名叫昌。当他做世子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在早晨鸡啼的时候。就穿好了礼服。到了父亲的寝门外面去问安。宫里的小官说好的。文王听了面上才有喜色。到了正午时候。再去问安。依然照了早晨时候的问答。到了晚上。也是这样的做。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气。连走路都也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了原状。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太冷了、或太热了。等到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吃的怎样。并对管理菜蔬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那个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

二、【武王继述】

武王继志。不敢有加。冠带养疾。达孝无涯。

【原文】

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昌之次子也。文王圣孝。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闲。后即位。伐商有天下。与弟周公旦继志述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孔子称之为达孝。

李文耕谓文王事纣。而武王伐商。似非继述矣。然武王即位十三年。恪守臣职。固文王服事之志也。至于纣恶不悛。天人交迫。不得已除暴安良。救民水火。道理到至极处。可以仰质文王在天之灵矣。

【白话解释】

周朝的武王。姓姬名叫发。就是文王名昌的第二个儿子。文王是个大圣人。又非常孝顺。武王就跟了他父亲的行为做着。很小心地不敢逾越了一些儿。有一回、文王有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亲。镇天在父亲的身边。连衣帽也不敢脱去。文王吃一碗饭。他才肯吃一碗饭。文王添吃一碗饭。他也再吃一碗。这样的有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后来文王死了。武王代了父亲。做了诸侯。这时候、商朝的纣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个个都怨着他。于是武王就去讨伐纣王。得了天下。同了弟弟封周公名旦的。继续了父亲的志愿。传述先人的事业。他们服事死了的人。像服事活着的人一样的诚敬。服事亡故的人。像服事生存的人一样的有礼。后来孔夫子很称赞他。说、武王的孝顺行为。是合天下的人都说孝顺的。所以叫做达孝。

三、【考叔舍肉】

考叔舍肉。讽悟庄公。隧泉见母。其乐融融。

【原文】

周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庄公初誓黄泉见母。后悔之。乃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君无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王应照谓惟天下孝子。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庄公固有悔心矣。考叔闻而有献。盖逆知公之必赐食。食而舍肉必问。问而后可以一言悟之。遂为母子如初。考叔可谓移孝作忠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郑国有个颍考叔。是在颍谷地方做守边的官。他得知了郑庄公起初为了弟弟的事。对母亲立了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咒。后来又有点懊悔了。他就借了献进物品的机会。到了庄公的那儿。庄公叫他吃饭。他吃饭的时候。留着所赐的肉不吃。庄公觉得很奇怪。就问他道。你为什么留这些肉呢。颍考叔道。小人有个母亲。凡是小人自己家里献进去的东西。母亲是都吃过的了。可是没有吃过君上所赐的肉。所以我留着不吃。预备等忽儿拿回家去。送给母亲吃。庄公听了颍考叔有这样的孝顺。不禁心中有所感触。就说道。你有母亲可以送给他东西吃。怎么我没有母亲呢。颍考叔说。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君上只要在地下掘下去有了泉水就好。母子两人在地道里面相见。那一个人再敢道个不字呢。庄公就依了他的话做去。于是他们母子两个。依旧和从前一样的相处了。

四、【伯俞泣杖】

伯俞母杖。常悦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原文】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白话解释】

汉朝的韩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韩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过失。他的母亲就要用拐杖打他。韩伯俞总是跪下了。受了母亲的打。一些儿也没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亲又拿了拐杖打着儿子。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他的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道。从前打你的时候。你老是和颜悦色地受了。没有一次流着眼泪的。今天打你。为什么哭了起来呢。韩伯俞说。从前儿子有了过失的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是觉得很痛的。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时候。母亲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觉得痛了。晓得母亲的精力已衰。恐怕后来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觉得悲伤着哭起来了。

五、【赵咨迎盗】

赵咨迎盗。惟恐母惊。群贼惭叹。不敢横行。

【原文】

汉赵咨仕至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劫之。咨恐母惊。乃先至门迎请。设食。曰、老母年八十。疾病。须养。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去。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是益知名。后拜东海相。

许止净谓赵咨自孝其亲。何与人事。乃能感化盗贼。甚至叩首愧悔。虽与之而不取。此中感应。非大有不可思议者乎。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尽己之性。即能尽人之性。能尽人性。自能转恶为善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赵咨。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后来因为有病。就免了官。回到家里。亲自带领子孙们。耕种田地。奉养母亲。有一夜、有许多强盗到他家里来打劫。赵咨得知了。恐怕母亲受了惊慌。于是自己先到了门口。去迎接强盗。又陈设了饭菜请强盗吃。并且对他们说。我有一个年老的母亲。年纪已经八十多岁了。又生着疾病。是要供养的。请求你们稍留下了一些儿衣服和粮食。使我可以供养我的母亲就好了。至于妻子的物件。和另外的物件。一点也不敢请求留下的。强盗们听了他的话。非常叹服他的孝顺。又觉得自己的惭愧。大家都跪下了。辞谢着说。我们太不成样子了。干犯了府上。侵害了你这位贤人君子。说完了话。一齐飞也似的去了。赵咨追上去。把物件送给他们。已经来不及了。经过了这件事情以后。赵咨的名声愈加大了。后来做了东海相的官。

六、【茅容杀鸡】

茅容避雨。树下弥恭。杀鸡供母。不饷林宗。

【原文】

汉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避雨树下。众皆夷踞。容独危坐益恭。郭林宗见而异之。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意谓为己设。既而供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林宗犹减三牲之膳。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劝就学。卒以成德。

王应照谓孝经云。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孝子见得父母至尊无对。客虽显者。究有亲疏之别。故以鸡供母。自以草蔬与客共饭。林宗安能不叹服哉。

【白话解释】

汉朝的茅容。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有一天。在郊野里耕田。忽然天下雨了。于是种田的人。都到树底下去避雨。一班人都是伸手伸脚、随随便便地坐着。只有茅容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格外恭敬。这时候。给郭林宗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请求到茅容家里去过夜。以便暗中观察他一切的举动。到了第二天。茅容杀了一只鸡、煮了做饭菜。郭林宗见了。以为是请自己吃的。那里晓得他把鸡给了母亲吃。自己和客人一同吃着蔬菜。郭林宗看了他这样孝顺的行为。非常佩服。就起身向他拜着说。你的品行。真贤明得很。我林宗尚且减少了养亲的丰盛膳菜。去供给往来的宾客。现在你能够这样。真是我的朋友了。于是就劝他读书。后来茅容终于成就了一个有道德的人。

七、【李密陈情】

李密上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帝嘉其诚。

【原文】

晋李密父早亡。母更适人。鞠于祖母刘氏。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密上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并使郡县供其祖母常膳。

王应照谓见养祖母。恩德尤深。今也龙钟老病。可报万一者。正在此时。若不顾祖母之养。而贪爵位之荣。虽勋高竹帛。终是天下罪人。此陈情表之所以上也。其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令人不忍卒读。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李密。他的父亲早已死了。母亲嫁了人家。他是在祖母刘氏那里抚养长大的。武帝召他去做太子洗马官。但是皇上叫他去做官的诏书。下来了有好几次。李密终于不肯去做官。就上了一封表章。到皇帝那儿。说、假若我当初没有祖母。就不能到了今天。祖母现在没有我。也不能过着老年的光阴。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替皇上尽力的日子正多。可是报答祖母恩德的日子。是很少的了。武帝看了表章以后。很称赞他的诚实。就给他两个奴婢。帮他做事。一方面又发命令。叫府县衙门里。常常供给他祖母的赡养费。

八、【赵志闻声】

赵志年少。莫报劬劳。闻父叱犊。涕泪滔滔。

【原文】

晋赵志早起读书。闻父叱犊声。废书而泣。师问之。答曰。顷闻叱犊而过者。吾父也。自恨年少。不能即致贵显。使老父不免穷苦。是以悲耳。师叹曰。此念孝思。小子当有造也。由是用心教之。免其修金。及长。郡县辟举。出仕东辽。有政声。

人子贵显。皆由父母积累。而每不能使吾亲眼见成立。最是人子痛处。乃赵志则深痛年少不能即致贵显。使老父不免穷苦。一闻叱犊之声。竟致废书而泣。于以见古人之不可及。总是一段真处。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小孩子。姓赵名志。有一天的早晨。他正在读书的时候。听到了他的父亲赶喝小牛的声音。他就丢了书哭了。先生见了。问他为了什么缘故哭的。他回答说。刚才赶喝着小牛走过书房门口的。就是我的父亲。我自己恨着年纪太小。不能够立刻就发达起来。还要我年老的父亲。免不了过着贫穷的日子。做着辛苦的工作。所以悲伤的呵。先生听了他的一番话。就叹息着说。他年纪虽小。就有了这样孝顺的念头。将来这个小孩子。一定是有成就的。从此以后。先生就格外用心去教他。并且不要他的修金。后来赵志长大了。府县衙门里把他选举了上去。在东辽地方做官。有很好的名声。

九、【范乔哭砚】

范乔五岁。捧砚悲酸。以薪遗盗。何愧承欢。

【原文】

晋范乔二岁时。其祖馨临终。抚之曰。所恨者、不得见汝成人耳。因以所用之砚与之。至五岁。祖母以告乔。乔捧砚涕泣不已。父粲得狂疾。乔与弟屏弃一切。专心侍奉。足不出乡。累征不赴。腊夕。人盗砍其树。乔佯不闻。其人愧而归之。乔曰。取薪以供亲暖。何愧为。

以五岁之童儿。而告以祖父弥留一语。謦欬如闻。一砚手泽之存。涕泣不已。洵可谓永思克孝矣。无怪乎侍奉父疾。始终弗离。且推及其孝于盗薪者。余在母腹。而祖先丧。每读此传。不觉泪涔涔下也。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范乔。当他两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叫范馨的就死了。祖父快要死的时候。把孙儿抚摩着说。我心里所恨的。只是不能够看见你到成人长大。于是就把日常所用的砚池给了孙儿。到了范乔五岁的时候。他的祖母把这番情形。一一讲给他听。范乔听了。就捧了那个砚池哭个不住。他的父亲就叫范粲。染了神经病。时常发狂。范乔同了他的弟弟。放弃了一切的事务。专心一志的去侍奉父亲。他的足迹从不走出乡村。朝廷里屡次来召他做官。也不肯去。有一年的大年夜。有人偷他的树去做柴。这时候。范乔正在那儿。可是假装着不看见。那个偷树的人。自己也觉得惭愧。于是就把柴拿来还他。范乔说。你拿了一些树儿去做柴。叫你的爷娘烘暖欢喜。这又有什么惭愧呢。竟叫他拿了柴去。

十、【刘殷祝堇】

刘殷九岁。哭泽堇生。孝其祖母。赐粟扬名。

【原文】

晋刘殷、字长盛。七岁丧父。哀毁尽礼。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怪而问之。王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堇忽生焉。食而不减。至时堇生乃尽。后梦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铭曰。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殷后生七子。

孟宗少丧父。其母冬月思笋。哭竹而笋生。刘殷亦幼丧父。其祖母冬月思堇。哭泽而堇生。殷仅九岁耳。且其祖母思堇不言。仅于不饱食一旬而窥其意。尚未若孟母之病笃也。非养志者而能如是乎。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姓刘名殷的人。表字叫长盛。七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刘殷年纪虽然小。可是很悲伤、很尽礼的。他的祖母王氏。在一个很寒冷的时候。心里想吃堇菜。口里不好说出。所以在吃饭的时候。饭常常没有吃饱。这样的已经有十天了。刘殷觉得很奇怪。就去问祖母。王氏就把想吃堇菜的缘故。对孙儿说了。这时候、刘殷的年纪才九岁。可是在冬天。买不到堇菜。于是刘殷就到了水田里哭着。这样不绝声的哭了半天。忽然那地方就有堇菜生着了。尽他天天采了去吃。也并不觉得减少。一直到了生堇菜的时节到了。那个地方的堇菜才完了。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有人对他说。西边篱笆下面有谷。醒了以后。就到那地方去掘。果然掘得谷有十五钟。上面有字写着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果然吃了七年才完。后来刘殷一共生了七个儿子。

十一、【王延色养】

王延叩冰。得鱼不费。体无全衣。亲极滋味。

【原文】

晋王延、字延元。九岁丧母。泣血三年。每至忌辰。悲啼一旬。继母不慈。以蒲穰败麻与延贮衣。其姑问之。延知而不言。事母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母盛冬思鱼。延缘汾水叩冰而哭。忽有巨鱼跃出。身长五尺。取以供母。积日不尽。于是母悟。抚延如己生。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亦无不底豫允若之父母。其有不然。皆人子之奉顺无状耳。如王延者。谓之闵子后身可。谓之黄香再世可。即谓之王祥姜诗重生。亦无不可。问其年龄。泣血时仅九岁耳。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王延。表字叫延元。九岁时候就没有了母亲。他独自暗暗地没有声音的哭了三年。每每逢着了母亲的忌辰。就要悲哭十多天。他的后母待他很厉害。冬天时候。不给他棉衣穿。用了蒲茎和碎麻放在衣裳里面。给王延穿着。他的祖母就去问他。王延虽然晓得、也不肯对祖母说。并且服事后母。能够用和悦的面色。去尽孝养的工夫。夏天时候。替后母扇着枕席。冬天时候用自己的身子。替后母温暖了被。有一回、正是天气很寒冷的时候。后母想吃鲜鱼。王延就沿着汾水边上走来走去。一方面敲着水里的冰。一方面哭着。忽然有一条大鱼跳了出来。有五尺长。他就拿了回家给母亲吃。吃了许多日子还吃不完。于是后母也就觉悟了。把王延看待得像自己生的儿子一样。

十二、【叔谦乞藤】

叔谦祷病。神语依凭。到处求访。得丁公藤。

【原文】

南宋解叔谦、字楚梁。母有疾。叔谦夜祷。闻空中语云。此病得丁公藤为酒。便瘥。访医。无识者。求访至宜都。见一老人伐木。问之。曰。此丁公藤。疗风尤验。叔谦拜伏流涕。具言来意。老人取四段与之。并示以渍酒法。叔谦拜受。顾视其人。不复知处。依法为酒。母病即瘥。

南齐有解仲恭者。每得纤毫财利。辄与兄弟平分。因母久病。入山采药。遇一老父曰。得丁公藤立愈。此藤近在前山际高树垂下。言讫。忽然不见。仲恭如其言。得之。治母病。即瘥。人异事同。因附录之。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宋朝有个解叔谦。表字叫楚梁。他的母亲有了病。解叔谦就在晚上祷告天地。忽然天空里有说话的声音。说、这个病。只要得到了丁公藤做了酒吃了。就会好的。解叔谦就去访问许多医生。可是都不晓得这个丁公藤。他就不辞困苦艰难。一路路的去访求。一直到了宜都地方。看见有一个年老的人。正在砍着树木。解叔谦就问他。这是什么。老年人说。这是丁公藤呵。治风病是很有效验的。解叔谦就跪在地上哭拜。把自己访求丁公藤的来意说了。于是老人就给了他四段丁公藤。并且把浸酒的方法教了他。解叔谦拜着受了。回头一看。那个老人家不知到那里去了。拿回家去。依了他的方法。浸了酒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十三、【睿明石函】

睿明母疾。泣祷庄严。泪冰成筋。神授石函。

【原文】

南齐萧睿明、字景济。南兰陵人。母病风。积年沈卧。睿明昼夜祈祷。时值严寒。睿明涕泣求神。泪为之冰如筋。额上叩头血。亦冰不流。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疗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见。以石函奉母。函中唯有三寸绢。丹书日月字。母焚而服之。即平复。

许止净谓祈祷而至于泪冰成筋。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人之为父母祈愈疾而不应者。惟其诚敬心之未至耳。而一般浅见者流。见其末不见其本。遂谓一切祈祷。均归迷信。可谓因噎废食矣。

【白话解释】

南齐朝有个萧睿明。表字叫景济。是南兰陵地方的人。母亲生了风病。不能动弹。多年睡在床上。萧睿明日夜祷告着天地。这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萧睿明流着眼泪拜求神明。眼泪都结了冰。像筷子一条条的。又拼命地叩着头。额上流出血来。血也结成冰了。正在虔心祷告的时候。忽然有个人。给了他一个小小的石头做成的匣子。说、这个是可以给你的母亲夫人治病的。萧睿明就跪着把那个匣子收了。忽然这个人又不见了。萧睿明就拿了这个石匣子送给母亲。把匣子打开来。里面只有三寸长的一块绢。用朱砂写着日月两个字。他的母亲就把绢烧着吃了。果然这个风病。马上就好了。

十四、【昙恭访瓜】

昙恭母热。悲切得瓜。门外二树。佛现光华。

【原文】

梁滕昙恭年五岁。母患热。思食寒瓜。历访不得。衔悲殊切。俄遇一沙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昙恭拜谢。捧瓜荐母。举室惊异。寻访沙门。莫知所在。父母卒。逢忌辰。昼夜哀恸。门外有冬生树二株。时有神光自树而起。俄见佛像。自门而入。合家礼拜。久之乃灭。

许止净谓孝子之感格固多。乃若昙恭悲切而沙门与瓜。恸哭而如来现象。则其感格真不可思议矣。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以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为正因。则孝道固彻上彻下。无所不包也。

【白话解释】

梁朝有个姓滕名昙恭的人。年纪才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生了热病。心里想吃冰冷的瓜。可是这种瓜。在那个地方是没有出产的。所以访来访去。终于寻不到这种瓜。滕昙恭的心里非常难过。忽然遇见了一个和尚对他说。我刚好有两个瓜。就分一个给你吧。滕昙恭拜谢着。就捧了瓜去给母亲。家里的人都非常奇怪。就去寻访那个和尚。不知道和尚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滕昙恭的父母都死了。他到了忌辰的那一天。日夜很悲哀地哭着。他家里的门口。有两株冬生树。时常有一种神光从树里起来。忽然神光里又现出了佛像。从大门里走了进去。合家大小都跪下了礼拜着。过了许多时候。才慢慢地没有了。

十五、【沙弥止风】

沙弥五岁。不服采衣。奉柩渡浙。止风安归。

【原文】

梁庾沙弥。孝子道愍之族孙也。父佩玉。坐事诛。沙弥年五岁。母为制采衣。不肯服。问其故。流涕曰。家门祸酷。用是何为。遂终身布衣。嫡母殁。昼夜号恸。所坐荐、泪沾为烂。母好啖甘蔗。沙弥不食蔗。生母殁。奉丧济浙江。中流遇风。舫将覆。沙弥抱柩号哭。俄而风静。

是可追踪袁昂矣。且可绳武道愍矣。考沙弥之族祖道愍。襁褓失母。长而冒险至交州寻母。经年悲泣。偶入村。日暮雨骤。寄止一家。有妪负薪外还。愍忽心动。访之。即为其母。风也雨也。皆诚孝格天耳。

【白话解释】

梁朝时候有个庾沙弥。就是当时有名的孝子庾道愍的同族里侄孙。他的父亲就叫庾佩玉。是犯了罪死的。庾沙弥到了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做了一件采色衣服。庾沙弥不肯穿这件衣服。他的母亲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就流着眼泪鼻涕。很悲伤地说。我们家里遭了这样的大祸。还要穿这种采色衣服做什么呢。于是终身穿着布衣。表示他的悲痛。他的嫡母死了。他日夜哭叫。所坐的草荐。因为眼泪滴下去。竟腐烂了。他的生母欢喜吃甘蔗。于是庾沙弥就终身不吃甘蔗。后来他的生母死了。他奉了生母的灵柩渡过浙江。渡到了一半时候。遇着了风浪。他坐着的船。差不多就要翻转来。庾沙弥这时候真急得了不得。就抱着生母的灵柩喊着哭着。过了一回儿。风浪竟平静了。

十六、【孝绪得参】

孝绪至性。母病心惊。求觅参草。神鹿前行。

【原文】

梁阮孝绪应得伯遗财百万。尽以归伯之姊。性至孝。尝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至。孝绪果心惊而返。邻里异之。惟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忽见一鹿前行。孝绪随之。鹿灭得参。母遂愈。

许止净曰。遗产百万。一毫不取。其气量为何如哉。至性冥通。古亦代有其人。然难得其母之谛信不疑。盖感之有素也。求参而神鹿前行。补像而一朝完复。随心所欲。无不如愿以偿。极感通之能事矣。

【白话解释】

梁朝的阮孝绪。是出继给他的堂伯父做儿子的。照理。他可以得到他伯父遗下来百万的财产。可是他尽数给了伯父的姊姊了。阮孝绪的生性非常孝顺。有一次、在钟山地方听讲。他的母亲王氏在家里忽然生了病。哥哥弟弟们就要去叫阮孝绪。母亲说。不必去叫他的。孝绪这个人有至性。可通鬼神。他一定能够自己来的。果然阮孝绪觉得心惊肉跳。就回到了家里。邻舍和乡村里的人。都觉得他非常奇怪。不过他母亲所吃的药里面。要一味鲜活的人参。照老辈里的传说。钟山是出生人参的。于是阮孝绪就亲自到那里去寻。踏遍了幽僻危险的地方。这样的有好几天的工夫。忽然看见了有一只鹿。在他的前面走着。阮孝绪就跟了鹿走。鹿跑到那里。他也跟到了那里。忽然那只鹿不见了。就得到了生人参。他的母亲吃着、病果然好了。

十七、【裴侠吉壤】

裴侠丧父。葬于桑东。空中神语。赐爵封公。

【原文】

北魏裴侠年十三。遭父丧。哀毁若成人。将择葬地而行。空中有人曰。童子何悲。葬于桑东、封公侯。侠惧。以告母。母曰。神也。吾闻鬼神福善。尔家未尝有恶。当以吉祥告汝耳。时侠宅有大桑林。因葬焉。后为河北郡守。罢渔猎夫三十人。清慎勤恪。赐爵清河县公。

许止净谓裴氏忠厚。而又有孝子。故应邀神佑而得吉壤。侠更能爱民如子。清慎为天下第一。罢渔猎夫数十人。此举阴德无量。盖太守能提倡好生恶杀。则一郡化之。物类之获生命者。不可纪极也。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北魏有个姓裴名侠的人。十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居丧悲哀尽礼。像成年人一样。他又想去给父亲选定了葬地安葬。忽然听见半空里有人说。小孩子不要太悲伤了。葬在桑树的东边。就会封公侯。裴侠只听见了声音。不看见人。就有点怕起来了。回去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说。这就是天上的神明、所说的呵。我晓得天地间的鬼神。都是保佑积善人家的。你的家里都没有作过恶。这一定是神明把吉祥的事。告诉给你听呵。这时候、裴侠家里有个大桑林。于是就在大桑林的东边给父亲葬了。后来裴侠在河北地方做太守官。就把那边捕鱼打猎的人。罢免了三十个。他做官清廉谨慎。办事勤苦恭敬。所以皇帝把他封做清河县公爵。

十八、【崔邠导舆】

崔邠奉母。观乐太常。扶舆亲导。得志显扬。

【原文】

唐崔邠、字处仁。父垂。三世同爨。宣宗闻之。叹曰。崔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师法。乃题其居曰德星堂。邠以进士为补阙。论裴延龄奸。以鲠亮知名。元和中。为太常卿。故事、太常始视事。大阅四部乐。都人纵观。邠自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见者皆避道。都人荣之。

王应照谓奉母观乐。盛事也。而亲导母舆。则又千秋佳话也。公卿避道。都人荣之。孝子得人心之同然也。老年寡趣。步履又艰。全仗人子扶持。乃每携妻子偕游。鲜奉高堂同乐。尚论太常。可以知罪矣。

【白话解释】

唐朝崔邠。表字叫做处仁。他的父亲就叫崔垂。家里有三代不分家了。还同一镬子里吃饭。宣宗皇帝得知了。叹息着说。崔家一门里面。都是孝友的人。可以给天下的读书人家做着模范。皇帝就亲自给他们、写了德星堂三个大字。后来崔邠中了进士。做了谏官。在朝堂里说裴延龄的奸佞。于是就因为忠直出了名。在元和年间的时候。崔邠做了太常卿。太常卿就是管理皇帝太庙里的礼乐的官。依了从前的规矩。太常卿初治事的时候。一定校阅四部的乐班。任凭京城里的人。毫不拘束的看着。崔邠接了事。就从家里出来脱去了官帽。亲自引导母亲坐的轿车去看。当时朝官看见了的。都避开道路。京城里的人。觉得他们非常的荣耀。

十九、【朱泰虎残】

朱泰养母。虎不敢餐。乡闾称孝。目为虎残。

【原文】

宋朱泰事母至孝。家贫。鬻薪养母。常适数十里外。易甘脂以奉亲。一日。鸡初鸣、入山。及明。憩于山足。遇虎搏攫。负之而去。泰已瞑眩。行百余步。忽稍醒。厉声曰。虎为暴食我。所恨我母无托耳。虎忽弃泰于地。走不顾。如人疾驱状。泰匍匐而归。乡里称之。目为朱虎残。

身为虎残。益显出孝子本领。夫瞑眩已逾百步。忽醒而厉声。虎竟弃去不顾。岂虎之力。不敌一厉声乎。盖孝者、天地之正气。有此正气。神且敬之。而况虎乎。参观实夫拜虎。杨香搤虎。愈出愈奇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朱泰。服事母亲非常孝顺。家里很穷。他就砍了柴卖了钱养着母亲。常常走了几十里路远的地方。去买了好的吃食来供奉母亲。有一天。朱泰起来得很早。在头鸡啼的时候。就走到山里去。等到天亮了。就在山脚边休息着。忽然来了一只老虎。把朱泰用前脚攫取。竟衔着走了。这时候、朱泰吓得神志也不清爽了。等到老虎走了一百多步路。他才渐渐地苏醒了。就大着喉咙说。老虎、你作恶把我吃了去。所恨的是我的母亲从此没有依靠了。他说完了这几句话。却也奇怪。老虎竟把他放在地上。走了去、也不回头来看。好像有人赶着去一样。朱泰这时候已经不能行走了。就匍匐着慢慢的回到了家里。乡村里的人。因为他的孝顺行为。很可以佩服。个个叫他朱虎残。就是说他是老虎嘴里剩下来的人。

二十、【徐积避石】

徐积庐墓。哭不绝声。以父名石。避路而行。

【原文】

宋徐积三岁丧父。母教读孝经。辄流涕。事母力役皆身为之。应举、载母入都。不废定省。既冠登第。尚未娶。人问之。曰。娶非其人。恐为母病。以父名石。不用石器。遇石则避而不践。或言其难。曰。吾遇之。怵然伤吾心。思吾亲。不忍加足其上。岂故避之。元丰中、诏赐绢米。

积初从胡瑗学。后廷荐其孝廉。为楚州教授。母亡。庐墓三年。雪夜伏墓侧。哭不绝声。时甘露降。木成连理。李文耕谓因父之名。并避其物。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者。笃行如此。不愧谥为节孝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徐积。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亲自教他读着孝经。他一面读着书。一面想起了父亲。就不禁流着眼泪了。徐积事奉母亲。不论什么样用力气的事务。都是他亲身自做。不要别人替代。到京城里考试的时候。也载了母亲同去。不间断早晨和晚上请安的职务。后来二十多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是还没有娶亲。人家问他。他说。假使娶了一个不贤的妻子。反而要叫母亲生了气的呵。他又因为父亲的名字叫石。所以他不用石头做的器具。遇着了石头铺的路。也避开了不踏。有人对他说。这样避讳很难。徐积就回答他们说。因为我一遇着。就悽然地伤了我的心。因此又想到了我的父亲。所以不敢用脚踏在上面了。并非我故意避讳呀。到了元丰年间。皇帝圣旨下来。赐给他绢料和米粮。表扬他的孝道。

二十一、【彦斌刍灵】

彦斌母殁。水漂失棺。刍灵指示。力竭心殚。

【原文】

元史彦斌有孝行。至正十四年。河溢。彦斌母柩。为水所漂。彦斌缚草为人。置水中。仰天呼曰。母棺被水。不知其处。愿天矜怜哀子之心。假此刍灵。指示母棺。言讫。涕泗横流。乃乘舟。随草人所之。经十余日。行三百余里。草人止桑林中。视之。母棺在焉。载归葬之。

考彦斌母卒之时。适河溢鱼台。彦斌乃为厚棺。刻铭曰。邳州沙河店史彦斌母柩。仍以四铁环钉其上。明年、果为水漂而失柩也。乞灵于刍灵。可期其必得乎。乃刍灵亦灵。谓非冥冥中有天神主之耶。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个姓史名彦斌的人。生平有孝顺的行为。在至正十四年的时候。黄河的河水泛滥了。他母亲的灵柩。给水漂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史彦斌就把草缚做了一个人的样子。放在水里。头仰了天叫着说。我母亲的棺木。被水漂得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请求上天可怜我、没有母亲的人的一点心。借着这个草人。指示我母亲灵柩所在的地方。说完话。满面都流着眼泪。于是就坐了船。跟着草人走。过了十多天以后。走了有三百多里的路程。那个草人就在一个桑树林里停止了。史彦斌就到了桑树林里去看。果然他母亲的灵柩。正在着那个地方。于是把母亲的灵柩。用船载了回来。给他安葬。

二十二、【吴璋思亲】

吴璋失母。万里寻亲。母病危笃。割股忘身。

【原文】

明吴璋少孤。母陆氏奉例选入宫。后随亲王分封韶州。璋弃家寻母。艰苦备尝。及具启求见。不得。乃赁王府侧一室。大书思亲二字。旁一联云。万里寻亲。历百艰而无悔。一朝见母。誓九死以何辞。后得见母。母已病危。乃刲股作糜以进。母渐苏。王赐金帛。命扶母还。

刲股疗母。余弟振纲亦屡为之。而吴璋之弃家寻母。舟中礼拜。泣声凄怆。中途患痢。昼夜百起。昏愦中犹呼娘不置。奔驰沙碛。两足俱肿。野寺外庑。呻吟终夜。黑蛇囓足。为母忘躯。实非常人所能及。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吴璋。幼小时候。父亲就死了。那时候、皇帝下诏叫天下贞节的寡妇。都到宫里去办事。他的母亲陆氏。就奉例选进宫里去了。后来陆氏又跟了亲王分封到韶州去。吴璋就抛弃了家庭去寻母亲。一路上受尽了困苦艰难。到了韶州。就上书给亲王。要求见他母亲的面。可是不能达到这个希望。于是就在王府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中间写着思亲两个大字。旁边又挂了一副对联。上联写着。万里寻亲。历百艰而无悔。下联写着。一朝见母。誓九死以何辞。后来终于见了母亲。这时候、他的母亲已经生了病。并且非常的危险。吴璋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割了肉。做了粥去给母亲吃。于是母亲才慢慢的好了。亲王就把金帛赐给吴璋。叫他扶着母亲回去。

二十三、【鼎臣祝寿】

明顾鼎臣。减算益亲。飞来黄鹤。感动天神。

【原文】

明顾鼎臣父年五十而生鼎臣。自幼尽孝。稍长。撰一表文。每夜焚香祝天。愿减己算益亲。见己成立。一夕。梦黄鹤自天飞来。视之。即所焚表也。末批云。鼎臣减算益亲。出于至诚。父延二纪。鼎臣状元及第。后鼎臣登弘治乙丑科状元。官至大学士。父犹及见受封焉。

葛妙真以母五十龄当死。日诵经以延母年。顾鼎臣以父五十岁生身。夜焚香求益父寿。一惧母之不及待其养。一惧父之不及见其成。皆苦心为之也。黄表人间焚去。黄鹤天外飞来。感应何等神速。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状元宰相。姓顾名叫鼎臣。他父亲五十岁的时候才生了他。顾鼎臣幼小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略略大了一点的时候。就做了一篇表文。在每天的晚上。焚了香祝告天地。情愿减去了自己的寿算。给父亲添着。那末可以教父亲看见了他成立的时候。有一天的夜里。他做梦看见有一只黄色的仙鹤。从天上飞来。他就赶上去一看。原来就是自己曾经烧掉的一张表文。并且后面还有几句批语说。鼎臣减算益亲。出于至诚。父延二纪。鼎臣状元及第。后来顾鼎臣果然中了弘治乙丑科的状元。官做到了宰相。这时候、他的父亲还在世上。亲眼看见。受了皇家的封赠。

二十四、【杨黼活佛】

杨黼修心。无际良箴。母即活佛。倒屣披衿。

【原文】

明杨黼慕蜀中无际大师。往访之。途遇老僧呼黼姓名。曰、无际大师是我之师。命我迎汝传语。见无际不如见活佛。黼曰。活佛安在。僧曰。但东归。见披衿倒屣者是矣。黼遂回。夜半扣门。母闻声喜甚。遂披衿倒屣而出。黼大悟。自是竭力孝亲。并注孝经数万言。

人当寒夜远归。扣他人门且不应。惟母闻其子扣门则喜。衣不及扣。履不及穿。慌忙启关。此等慈悲心。何异活佛。然家家有活佛。舍近求远。何哉。杨黼专究性命。不理外物。但求悦亲。无愧佛子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杨黼。很佩服四川地方无际大师的道行。就要到四川去访问他。走到了半路上。碰见了一个老和尚、喊着杨黼的姓名。并且对他说。无际大师就是我的师父。他叫我来迎着你。并且叫我对你说。见无际还不如去见活佛。杨黼说。活佛在什么地方呢。和尚说。你只要向东方回去。那时候、有看见一个披开衣领头、倒穿着鞋子的人。这就是活佛了。杨黼听了和尚的话。于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时候。到了家里去敲门。他的母亲听到了儿子回来的声音。心里非常欢喜。就急急忙忙的。披开衣领、倒拖鞋子走出来。杨黼才觉悟了。晓得孝顺家里的爷娘。是比较去见活佛。还要好得多。从此以后。竭力孝顺母亲。并且注了一部孝经。有几万个字。

【绪余】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性、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故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五孝惟庶人始言养。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必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保令。名。斯可以谓孝。而悌忠信礼义廉耻。皆在其中矣。易言之。则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皆为不孝尔。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