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原指爱敬世界之人﹑顺世界人之心的美好德性。后多指尽心伺候父母,服从父母的意志。
孝顺,可分为二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顺,另一种为出世间的孝顺,所谓世间的孝顺,等于儿女为了答谢父母养育之恩,长大之后侍奉父母,让他们快快乐乐。也有六亲之间后辈对长辈的孝顺。以前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中首先说的第一条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顺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孝顺之人获得世人称赞,反之,忤逆之人世人责备;寰宇鬼神敬佩孝顺父母之人,而处分不孝之辈!
世间孝顺之中,也有真孝与假孝之分。何为真孝?发自心坎的尊重答谢,并从行动上落实者称之为真孝;而假孝虽然从外表上看则和真孝无异,但其心坎若是只为了别人的评议,实际上并不想这样去做,但为了不遭到世人的责备而伪做孝顺,此则称之为假孝。真孝之人有大福报,而假孝之人虽辛苦一场,但因为只是偶一为之,发心不真,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福报。假如外面之人不明个华夏因,对假孝之人称赞一向,那假孝之人因为受不起这种名声,便会有不祥的工作发生。是以,我们对于父母以及长辈,要发自心坎真正的报恩,恭敬赡养承侍,做名副其实的孝顺之人。
只是世间之孝顺,已获得很大的福报,何况出世间的孝顺呢?何谓出世间的孝顺?所谓出世间的孝顺,则是为了赞助一切父母众生出离六道死活轮回,而毅然舍家离眷削发修行,成就之后回来度化他们的伟大行为。与世间孝顺比拟较,出世间的孝顺方可真正报得父母恩情。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记载: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讲解:借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借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如同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借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借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苦楚,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借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阁下进出,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借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借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基本解释:赡养父母不遗余力,服从父母意志。
1.指尽心伺候父母,服从父母。
2.指用其他方法讨大好人家。
3.指贿赂官吏或父老的财物。
4.特指献给皇帝的贡物。
5.指东汉孝顺帝刘保。
1.原指爱敬世界之人、顺世界人之心的美好德性。后多指尽心伺候父母,服从父母的意志。《国语楚语上》:勤恳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这 张主管 是个本分之人,况又是个孝顺的,听见娘说,便不往铺里去。 老舍 《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儿子也自然是要孝顺了,打吧!
2.指以财物贿赂官吏或父老等。《水浒传》第九四回:﹝ 何才 ﹞与本州库吏最密,当下探知此事,他便撺掇库吏,把信赏钱大半孝顺州官,其馀侵来入己。《红楼梦》第十五回:我想如今 长安 节度 云老爷 和尊府相好,怎么求太太和老爷说说,写一封书子,求 云老爷 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他不依。如果肯行, 张 家那怕倾家孝顺,也是情愿的。
3.指用其他方法讨大好人家。《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 李桂姐 道:三位师父宣了这一回卷,也该我唱个曲儿孝顺。
4.指贿赂官吏或父老的财物。《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大凡做贼的见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气即知。所以这两项人往往私自相通,时常要些孝顺,叫做打业钱。
5.特指献给皇帝的贡物。《明史李邦华传》:是时 神宗 好货,中官有所进奉,名为孝顺。疏中刺及之。
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立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皇帝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世界。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弗成以不争于父,臣弗成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的学生曾参问孔子:唐突的问您下,子女服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急速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假如一味的服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孟子并没有说出其他二不孝具体是指什么。后来汉代人赵岐指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个中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的服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
对父母尽孝是理所当然的,上到皇帝,下至平民老庶民都是一样的。同时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就不顺。
从群经之首《易经》来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顺则有不顺。孔子是异常精晓《易经》的,所以当他的学生曾参问他服从父母就是孝顺吗?他会和吃惊连说了两个是何言与!至于什么时刻该顺,什么时刻又不该顺,则可以借助孔子孟子的概念。
是以用孝顺是不是准确有待商议。是否用孝敬会更好点。 上一页 1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惟。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正人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亲了,这就是无后,但正人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削发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小我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一味服从,见父母有错误而不劝告,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迈,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拒却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拒却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孟子耗费人道,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小我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故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庶民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庶民为了赓续后,无论世家照样穷汉,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虽然孔孟是一道,然则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惟,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服从,见父母有错误而不劝告,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收,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惟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弥补是一种进步。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惟相背道。孔子的思惟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斯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经由过程孔、孟儒家思惟的成长,看出不孝定义的成长。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与当时的政治应用也不无关系。所以现代社会看待孝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待。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答谢父母的抚养,不料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平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假如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平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2.从全社会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会,经久以来有这么这一个至高的生计准则,那就是我们经常据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跟我们社会经久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本质有关。 在这个被普遍崇奉的准则里,君、父他们对臣子对子女来说都是登峰造极的,不存在像我们所说的什么同工作谊、父子情谊。父亲不知足,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缺点,什么来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亲就可以,甚至是名义上的父亲也可以。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亲、甚至是母亲就自以为自己是天了,可以对自己的孩子随意打骂、可以决定孩子的生杀予夺,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某些熟悉到这一点的子女,会在成长过程中一向处于深深的随时会被杀死的恐惧之中。 这种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人生观,一向影响到当今社会,而且不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改变过来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民的观念转变,等到人人都认为,打骂孩子是一件违法的工作时,这个观念就差不多改变过来了。 3.从全民族本质来看:孩子与父母人格平等 父母只是监护人 应该承认,我们当今的全民本质还不是很高,能接收孩子和父母平等这一观念的人并不多。但孩子确实生下来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司法上的监护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邻居家经常打骂小孩,就包括我们小时刻也是这样,看到这样的打骂,我们第一反应不会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会认为是父母教导方法的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上去劝告,更不要说经由过程报警来保护这个孩子。缺乏邻里的监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个最轻易发明问题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家当,也不由父母随意率性处置。像当今很多父母会打着关心的旗号偷看孩子的短信、邮箱一样,他们这样做的时刻,就没有斟酌到孩子与成人一样人格平等。严重一点来说,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也是违法的。 这种尊重孩子的生计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引导。 4.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说: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 抚养孩子是父母的义务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抚养我们,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应该报恩于父母的。假如反过来让父母悲伤、失望,显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会打骂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付与,所以自己对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权利。 父母生孩子,是要负责任的。孩子并没有要求被生下,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行为的直接结果。父母的责任,就包括无前提地接收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坏事。 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同志伤害了父母,然则,同性倾向并非小我的选择,也不是犯错的行为。假如你因为去抢银行被抓住,这时你确实伤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来是男是女一样。假如社会歧视矮个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视,是谁伤害了他们?是偏见与歧视,并不是你。 上一页 1 2孝的历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孝的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佛珠也叫手串,在古代是弘法的法器,更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皇帝赏赐朝臣及地方进贡的常用之物。今天,手串逐渐演变成一种彰显品位的配饰,也是一种时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31
鬼见念佛人,是什么样子?鬼见念佛人有三个反应:一敬,二怕,三退让。 第一,很恭敬。一看念佛人,合掌,马上像卫兵一样,站着,看你过去,合掌恭敬。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31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杜陵石,又称为都成坑石,杜陵坑石。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8
禅坐中眉心有点紧绷的感觉,接着不停的跳动,持续一段时间才停,是什么原因?答:因为它想要跳,所以它就一直动,所以叫跳动。禅坐中眉心会有紧绷的现象,那是你自己紧张了。可是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黑陨石的形成约在三千四百万年前。当时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陨石撞击地球过程中,由于陨石大部分都以每秒11-74公里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进入地球,在此途中与地球大气层产生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7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人的手腕上有很多穴位,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手背处有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补阳气改善气色。手腕内侧有神门穴、大陵穴、太渊穴经常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5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真正的出家人是身无长物。释迦佛在世时,托钵只准托七家,有就吃,没有就不吃,粗米饭、黑馒头也吃。有些南传国家,如泰国僧人除了穿在身上的,没有其它了,早上托钵化缘,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1-24
戴菩提子有什么讲究?其实讲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文玩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文玩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 ,少者惟有一颗而已。串珠的颗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讲起孝道,有的人一听到这样讲,就想:“我要回家孝顺我的父母。”可是,到了家里,见着父母,又忘了孝。为什么忘了?就因为我们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孝顺父母。真正孝顺父母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2
单念大悲咒这一句,就是成就法,求什么都会成功的。(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namoheladanuoduolayeye)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慈观悲观喜舍观普度众生化大千有缘无缘同摄受离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心里净,就没有一切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0
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和沙和尚胸前戴的佛珠,仔细看佛珠表面,颜色是乌黑油亮,其材质应该是用非洲黑檀木所制。非洲黑檀木坚硬、滑润,用黑檀加工而成的佛珠经打磨后形成的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
学佛感应时间:2025-01-12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所周知,琥珀是远古树木的树胶化石,煤又是远古树木受地壳变动产生变质所形成的,所以琥珀和煤伴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琥珀主要产于新生代早期第三纪含琥珀的煤层中,与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4
熟知缅甸琥珀的人应该知道,缅甸也有类似蓝珀的品种,人们习惯称之为金蓝珀。缅甸琥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色彩的多变性,这种多变的色彩可以构成多种变种珀,缅甸金蓝珀就是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3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六交报之“闻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二者闻报”:第二种的六交报,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一般常见的中国佛教地藏菩萨造像,大多右手执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如《赞地藏菩萨偈》所言: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锡杖
佛答时间:2024-12-22
不能忍的能忍,不能舍的能舍,不能让的能让,这才是修行。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无量劫海修方便普净十方诸国土法界如如常不动寂静德天之所悟“无量劫海修方便”:佛修行成佛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0
沉香树,即土沉香、沉水香木(拉丁学名: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是一种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为世界少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国际保护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0
越南沉香自古被称为上岸香,因其味道的美妙独特受到众多爱香之人的追捧。其中,以越南芽庄地区出产的熟香为上品。而芽庄地区的土壤大多为红色粘细土壤,这样经过在土壤中长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19
骨珀又称作象牙珀,英文名称bony amber,含有许多气泡,比虫珀更不透明和更软,颜色由白至褐色,很像骨科的琥珀,通常也不易抛光。骨珀以黄色蜡状琥珀为基础,中间以云雾状
琥珀知识时间:2024-12-18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女人多数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还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陈大惠:一辈子没出息的都是什么人?一、高不成,低不就 随着教育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大专,大学,读研究生,读博,甚至出国深造,但是学历高并不代表一定有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2-06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为什么护持网站为护持正法呢?在以前年代,由于没有网络,所以经书及法宝都以手抄或印刷为主。现在网络普及很快,而且大大降低了佛法传播的成本,印一本佛书或许要几元钱一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3
小朱首先问道:“师父,有人一谈起法宝,总是说‘三藏十二部’,请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居士,你问得很好!”一心法师回答说:“‘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
佛答时间:2024-11-27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