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巴利语汇解 六、道果

巴利语汇解 六、道果

弟子:巴利语svaka,直译作声闻,意谓通过听闻佛陀音声言教而修行、证果的弟子。

如果依胜义谛,只有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四双八辈)才能称为声闻;但若依世俗谛,则包括只要受了三皈五戒的所有僧俗佛教信徒皆可称为弟子。

入流:又作至流,四种圣果中的初果,为巴利语sotpanna的直译。sota, 意为流,河流;panna, 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sotpannti ariyamaggasota pann.) (A.A.10.64)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patti。sota (流) + patti (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pattiphala- sacchikiriyya pa?ipanna, 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入流圣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ya di??hi,又作身见,我见,邪见,萨迦耶见);

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s?labbattaparmsa);

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 (vichikicch)。

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对于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于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于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余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

?ti??a sayojanna parikkhay sotpanno hoti avinip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ya?oti.?

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

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a-panna音译作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等。

一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二种,为巴利语sakadgmin的直译。为sakid (一次) + gama (来,前来) + in (者, 的人)的组合。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

《中部若希望经》注中说:一来者,为回来一次。(sakadgm?ti saki gamanadhammo.) (M.A.1.67)

《人施设论》注中说: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pa?isandhivasena saki gacchat?ti sakadgm?.) (Pp.A.34)

在《人施设论》中说:

?Katamo ca puggalo sakadgm?? Idhekacco puggalo ti??a sayojanna parikkhay, rgadosamohna tanutt sakadgm? hoti, sakideva ima loka gantv dukkhas- santa karoti Y aya vuccati puggalo `sakadgm?.?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来。(Pp.34)

一来圣者在初道时已断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于今又减弱了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

汉传佛教依梵语sak?d-gmin音译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弥等。

不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三种,为巴利语angmin的直译。为na (不) + gma (来,前来) + in (者)的组合。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在《五部论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angm?ti kmarga-bypdehi akampan?yacittya ca tamh loka anvattidhammatya ca ?hitasabhvo nma.) (Pk.A.188)

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来圣者:

?pacanna orambhgiyna sayojanna parikkhay opaptiko hoti, tattha parinibby? anvattidhammo tasm lok.?

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不来圣者因为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会再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在那里证趣般涅槃。

汉传佛教古音译作阿那含、阿那伽弥等,也意译为不还。

学人 (sekha, sekkha):又作有学。通常指已经证得入流等三种道果的圣者,因他们还必须继续修学戒定慧三学、八支圣道,故为学人。

《增支部》中说:比库,应学故,称为学人。学什幺呢?学增上戒学,学增上心学,学增上慧学。比库,应学故,称为学人。(A.3.9.5)

《相应部》中说:比库,于此,具足有学正见具足有学正定。比库,这样才是学人。(S.45.13)

有七种学人(satta sekh):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入流圣者;为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一来圣者;为作证不来果之行道者,不来圣者;为阿拉汉之行道者。

有时把善行凡夫也称为学人。如《律注》中说:凡夫之善者以及七种圣者,以应学三学故为学人。 (Pr.A.45)

无学者 (asekha, asekkha):即阿拉汉圣者。因为阿拉汉圣者对所应修、所应学之法,皆已圆满,更无所应学,故称为无学者。

《律注》中说:已超越诸学法,住立于至上果,从此再也没有更应当学的漏尽者,称为无学者。(Pr.A.45)

漏尽者 (kh??sava):即阿拉汉圣者。漏(sava),烦恼的异名。有四种漏: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因为透过阿拉汉道完全地断除了一切漏,故称为漏尽者。

在《中部根本法门经》注中说:有四种漏:欲漏无明漏。这四种漏已被阿拉汉灭尽、舍断、正断、止息、不可能再生,已被智火烧尽,因此称为漏尽者。(M.A.1.8)

更新于:9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