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羌佛教言:“学道之识依师导故,为人师表德识照或,学者奋修诸识而积其品,终可至学于渊,是为人道之学道也”。《世法哲言》
关于传道授业,我们来看看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里面关于提婆菩萨拜见龙树菩萨的一段典故:
在憍萨罗国的城南,当年如来曾经在这里显现大神通,降伏外道。无忧王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古老的寺院,寺院旁边有塔,后来,龙树菩萨就驻锡在这座寺院。
那时,提婆菩萨从师子国(锡兰)来这里找龙树菩萨论说法义。龙树菩萨早就听说过提婆的大名,于是,便取出一碗盛满水的鉢给弟子说:“你就把这碗水拿给提婆看。”
结果,提婆看到了装满水的鉢,二话不说就随手把一根细针投到水中。
于是这弟子拿着鉢,满怀疑惑地回到屋内。
龙树菩萨问弟子:“他有说什么吗?”
弟子回答:“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将一根针投入水中而已。”
龙树菩萨说:“这个人真的很有智慧!他够洞察入微,已经了知我给他看装满水的钵的意思了,他已经是一位接近于贤圣的人了,赶快请他进来!”弟子悟性不够,于是请龙树菩萨开示这是否就是不用言语而进行巧妙的辩论?
龙树菩萨开示说:“水的特性,就是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也会随着所装的物品而显现清澈或污浊;水渗透、遍满一切没有任何的空隙,水极为澄净,令人难以测量。刚才我用满钵的水给他看,这是用来比喻我的学识才智是多么的渊博周密、无所不知;他却把一根细针投入水中,意思就是告诉我他要追根究底。他绝不是普通人,赶快请他进来!”
提婆仰慕龙树菩萨的风范已久,早就想要前来请教。如今因缘会合,终于有机会向龙树菩萨请教。入了厅堂之后,因震慑于龙树菩萨的威严,提婆便远远地退到一旁坐下来;接着将所学高妙义理讲给了龙树菩萨听。
龙树菩萨听了之后,说:“你真是后起之秀,超群出众啊!你的辩才无碍,超过前人。我已经年老体衰,能够遇到像你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有幸!如果我的佛法能够像清水无遗漏地从这罐瓶灌注到另一罐瓶中这样子毫无遗漏地托付你的话,正法就能灯灯相续,不会断绝了。佛法的弘扬,将来就要靠你啦!来!来!来!你把座位移到前面来,坐近一点,我们再好好谈论佛法的义理吧!”
提婆听了龙树菩萨的阔赞之后,不由得生起一丝志得意满的念头,正准备再高谈阔论一番,忽然抬头看到龙树菩萨威严的容貌,竟然脑子里一片空白,说不出半句话来!于是,退在一旁,向龙树菩萨忏悔,请求原谅,并恭请龙树菩萨传授妙法。
龙树菩萨说:“再坐下来吧!现在我将教你最真实究竟的道理,也就是世尊所教导的法义。”
提婆立刻五体投地顶礼,一心恭敬求教,对龙树菩萨说:“从今以后,愿谨遵教诲。”
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能获得多少知识,深浅正误都是和老师的教导息息相关的,都是借着老师所指导的作用才实现的。现如今,佛陀真身住世,作为佛弟子有幸跟随当今住世佛陀学佛修行。当今住世佛陀更是随时随地为弟子做表率,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自称愧者,弘扬佛法。一直以来都是本着“众生的一切罪过由我承担,我种的一切功德都给你们”为原则利益众生。
作为佛弟子则应该借着这个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机会,跟随当今住世佛陀勤奋、努力地学佛修行,在掌握佛法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按照佛陀教戒,不断修行自己的行为,提高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功行兼备,才能达到高深、无华的境界,这就是为人之道里面的不可更变的学道精华之要。
撰文:多 持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一智慧在碰触中放光,方便在随缘处无碍,活泼的灵光使一切万有显出奇妙,如实的应用将人生恰如其份,无念的念,在念念圆应中即念离念。二拥有心灵的一切,有而非有;相应彼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我们在讲经之前,先拜佛、拜老师,感恩!不是佛出现在世间,哪来的经典?饮水思源,展开经卷不要忘记释迦牟尼佛。这是报恩,叫反本报始,始是什么?开始的这个老师。现在一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6
所谓伦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人伦道德之理的略称,为人际相处道德准则之总和。汉代思想家贾谊说:商君违礼仪,弃伦理。[1]朱熹老夫子也曾教诲过弟子:正家之道在于正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学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么原因?不能忍,都被这一个字淘汰掉了;如果处处能忍,就成就。我们很明显看出,海贤老和尚这一生成就得力于什么?忍,他什么都能忍,什么都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1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不见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7
1 今天要办好教育,难,是真难,为什么?教育的基础崩溃了,大家迷信科学,否定了神圣的教诲,否定了宗教教学,把宗教看作迷信,把宗教看作消极,不知道宗教是最好的真善美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7
1.《华严经》悟后起修,是以十大愿王为塬则。普贤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悟了的人,对待任何一个人,一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决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没有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7
大多数人的八字五行都会有不足之处,比如某一行缺少或是某一行过多,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运势而言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禁忌,以规避防止运势进一步受到不利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6
八字其实就是由人的出生时间转化而来的,因此每个人的八字不同。从八字中能够看出来人的事业运、健康运、子女运、财富运以及感情运等等,那么如何从八字看感情运势呢?接下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4
须达闻说如斯妙事。欢乐踊跃。感念信敬。企望至晓。当往见佛。诚报神应。看法明晓。寻明即往罗阅城门。夜三时开。初夜中夜后夜。是谓三时。中夜出门。见有天祠。即为礼拜。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9
吕洞宾成道前的十次考验一、吕洞宾自外远归,忽见家人皆病死,洞宾心无悔恨,但厚备葬具而已。须臾,死者皆醒,无恙。洞宾视家人死而不动声色,莫非无人性感情乎?非也!
因果报应时间:2024-05-25
道德人心的第一课·静思“忏悔”·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课,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懈怠,应
禅理故事时间:2024-04-04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身在现代社会,我们现在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但是大家找不到那种幸福、安全、和乐、和谐的感觉,为什么?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道德已经很久了。
陈大惠居士时间:2024-01-22
闰三月二十一日开示古人修行,道德高上,感动天龙鬼神,自然拥护,因为道德是世上最尊贵的。所以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鬼神和人,各有各的法界,各有所尊,何以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08
在一百个和尚里边一定有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在一千个和尚里边一定有一个证果的阿罗汉。在大丛林的庙上,出家人过堂吃斋的时候,有时有几百个或几千个也不一定。若有三千个和
宣化上人故事时间:2023-12-31
内外兼顾的修养对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你想要坦荡正大地活于世间,就离不开他人的尊重和肯定。没有高尚的品德,你的生命价值也就大打折扣。有一个人接到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时间:2023-11-15
宋朝道楷大师得法后,大扬禅门宗风。一日,皇上遣使颁赠紫衣,赐号定照禅师。大师表辞不受。皇上复令开封府尹李孝寿亲至大师处,表达朝廷褒奖之意,大师亦不领受。因此触怒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时间:2023-10-03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有一次,天帝释提桓因欲前往游戏园,令驾车人摩得梨准备一部用千匹马拉的大车。摩得梨接到命令,很快地备好马车来到宫外,并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时间:2023-09-24
两个修道人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提耆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遂远离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成的粗糙衣服,铺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时间:2023-09-15
昔有袁了凡的人,本名袁学海,他是明朝的名儒,小时候就读书,可是父亲要他学医,济世救人,所以改学医。后来遇到一长须老相士,对他说:你命带官印,你应该读书可做大官。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09-08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问: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请问如何把这句话落实在待人处世中一切时、一切处? 答:你要读《华严经》五十叁参,学习善财童子不见世间过,要明白看到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8
学道尼姑竟容淫污,败德书生鬼夺其魄张士进,清朝杭州人。他外表俊美灵秀,而且又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所以年轻时就中了举人。他此时前程,正是极为光明远大的时候。但当他
佛教故事:邪淫恶报感应录时间:2023-09-02
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断。他认为这么做又不会伤害到别人,和他人有什么关系,哪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呢? 其实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一个人,如果被人比做桀纣幽厉,则要生气;比做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幽厉,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因为,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8
修养离不了善意的监督上面提到,照镜子可以使一个人看见自己愤怒时的样子,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改变自己丑陋的生气模样。同样,他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他人表情的变化可以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时间:2023-08-23
忍辱是种大修养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佛说四十二章经》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禅师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时间:2023-08-22
陈海量居士:建设佛化家庭10--修养篇学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习气。我们的习气,各有所偏。如贪色、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习气。假如我们有一种不良的习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人体内其实有多毒素存在,这些毒素来自人体消化和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废物质),而“排毒”就是这些废物质的正常代谢过程!人体的自然运作机制会藉由各种
循环系统时间:2023-08-18
随和是一种素质,低调是一种修养什么是随和?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5
文/智行法师清修师说他们村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的事。有一男子夜宿桥下,忽听得俩精怪说话。甲怪说:“咱俩吃了他吧?”乙怪说:“不可,此人之妻时常在家念佛烧香呢。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12
想因果,想众生 ——写给一些为人师表者拉珍时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某升任仁波且了,要当上师了,要赶快去恭喜他!”我总是默然。前日,有人又对我说:“你怎么不恭喜某某
拉珍文集时间:2023-08-12
理财篇一、怎样开源节流善生经里,佛说: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这是世尊告诉我们要节俭,要勤劳,要储蓄,也就是理财的纲要。理财的道理,不出开源和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时间:2023-08-11
娱乐篇一、音乐终日工作而没有娱乐的人,不独生活枯涩无味,而且精神上难免有不愉快的感觉。不愉快的人,对于事业和健康有很大的障碍。固然,刻苦耐劳的精神是可佩服的,但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时间:2023-08-11
至情篇一、亲与子之间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子是亲与子,夫与妇。亲与子的成因,是由于血统的结合。所以亲与子之间,有一种自然的爱。这种爱在亲的一方面叫做慈;在子的一方面叫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时间:2023-08-11
夫妇篇一、共同生活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绝对不是男子的寄生虫;男子绝对不是女子的牛马。家庭的组织,是双方分工合作的。一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在恋爱时期,倘使互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时间:2023-08-11
育儿篇一、孕期须知月经停止后,经过三个月左右,胸中时时作恶,有呕吐的现象。或饮食不进,或气促身热。又时常怕寒,面貌屡呈红色,或时作苍白色。心郁气沉。这都是受孕应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时间:2023-08-11
修养篇一、改革习气学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习气。我们的习气,各有所偏。如贪色、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习气。假如我们有一种不良的习气,希望把它去掉,我们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时间:2023-08-11
《世法哲言》(十五)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
世法哲言时间:2023-08-05
吴云青,清代晚期人,原藉河南省荥阳县高山乡余顶村。吴云青18岁出家后,云游四方,道佛双修。清末,36岁的吴云青在济源王屋山学习道教九转内丹功法。1900年左右到陕西延安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现实中有道德的人并不幸福,没有道德的人反而挺快乐,就让人费解,请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问: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四学生,正准备考哲学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很多人赞同因果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31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三章 中国佛教道德第三章 中国佛教道德佛教是一种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它重视人的道德价值,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并把它的宗教实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7
星云大师宽心:道德的光辉宋朝道楷大师得法后,大扬禅门宗风。一日,皇上遣使颁赠紫衣,赐号定照禅师。大师表辞不受。皇上复令开封府尹李孝寿亲至大师处,表达朝廷褒奖之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2
达真堪布:自身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是消业吗? 有时候不舒服或发生不好的事情,师兄们会说“没事这都是消业”。我不理解什么样的事情是消业?自身发生不好的事情就是消业吗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2
达真堪布:自身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是消业吗问:有时候不舒服或发生不好的事情,师兄们会说“没事这都是消业”。我不理解什么样的事情是消业?自身发生不好的事情就是消业吗?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2
学佛修行者的基础《世法哲言》五学道之识依师导故,为人师表德识照或,学者奋修诸识而积其品,终可至学于渊,是为人道之学道也。在学习的道路上,所获得的知识的多与少、深
世法哲言时间:2023-07-16
第二十三则龙施女出家修道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须福的长者,他有一个女儿,名字叫龙施。龙施从小聪明惹人喜爱,家教很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她无忧无虑地长大了。在她十四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时间:2023-07-15
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学佛成就的重要口诀。本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
观音菩萨时间: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