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五章 双贤弟子

第五章 双贤弟子

对于正自觉者(Sammasambuddhassa)而言,两位上首弟子与侍者的重要性,就如军事、内政与财政大臣之于国王一样重要。佛陀本人就曾以政府部门作比喻,他说阿难达(ananda)能背诵所有经典,就如佛法的司库(财政大臣);沙利子(Sariputta),如政府里的将军或统帅;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则如「孩子的保姆」(内政大臣)。

沙利子如母亲,马哈摩嘎喇那如保姆

这四个人(包括佛陀在内),两人一组各有他们共通之处:佛陀与阿难达属于武士(刹帝利)阶级,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则属于僧侣(婆罗门)阶级。这样的类似性也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从阿难达被任命为佛陀的侍者后,他就总是如影随形地与佛陀在一起。同样地,马哈摩嘎喇那与沙利子也几乎是形影不离,且几乎都住在一起。

佛陀晚年,每当他身体疲惫时,总是交代这三个弟子代他传法。例如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在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作了一次很长的开示,内容是关于节制感官以对治六欲洪流。⑴

在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证得阿拉汉果之后,佛陀便对僧团宣布他们如今是他的上首弟子。有些比库感到惊讶并开始抱怨,质疑世尊为何不将此殊荣赐予那些最早出家的「第一时者」,例如最早的五比库,或亚沙(Yasa)、三咖沙巴,为何佛陀忽略他们,而另眼看待那些最晚进入僧团的后生晚辈?

对于这点,佛陀回答,他们是依其个人的福德受报。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历劫以来逐步培养所需的智能,一直朝此目标进行,而其他人则沿着不同路线前进。虽然两个上首弟子都属于另一个阶级,且来自的地区也与佛陀不同,但他们在圣众之间能有此独特地位,完全是业力法则的结果。

佛陀曾多次赞赏这两位圣弟子:

若有善女人要劝诫她钟爱的独生子,她会毫不迟疑地说:「我亲爱的儿子,你应该像吉答(Citta)长者或阿罗毘(Alavi)的诃哆(Hatthaka)!」因为这两个人是在家信众的榜样与模范。(此外她会说:)「但如果,我亲爱的,你要出家去过比库的生活,你则应该像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因为他们是比库弟子的榜样与模范。

比库们!应和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往来,并时时亲近他们!他们是睿智的比库与同修比库们的诱助者。沙利子就如生产的母亲,而马哈摩嘎喇那则如照顾婴儿的保姆。沙利子负责训练(他的学生们)证得入流果,马哈摩嘎喇那则训练他们到达最高的目标。⑵

在经文最后,解释这两人的特质是:沙利子就如母亲,让弟子们在解脱道上出生,敦促他们斩断最基本的前几结(心结),达到入流果。以此方式,「转变」他的弟子,使他们从无益的轮回中,转往安全的地带。然后,由马哈摩嘎喇那接手,带领他们再往上走,帮助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犹如世尊过去帮助他一样。因此,马哈摩嘎喇那就如保姆,滋养他们的力量,让他们继续成长。

沙利子教导智慧,马哈摩嘎喇那教导禅定

正自觉的佛陀完美地结合这两个面向,但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则只各擅一方。虽然他们两人都是「俱解脱」,但沙利子主要重在智慧,而马哈摩嘎喇那则重在禅定的「心解脱」。

因此,沙利子指导弟子们洞见解脱实相「法现观」,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而马哈摩嘎喇那则非常了解微细而迂回曲折的心,着重驾驭定力去断除所有残余的烦恼与束缚。

这个事实,在这两位佛陀的法子必须去照顾佛陀的亲生儿子拉胡喇(Rahula)时,充分展现出来。拉胡喇和每个新受戒比库一样,都有两个老师,分别负责教导智慧与修行,因此沙利子是他智慧上的老师,而马哈摩嘎喇那则是禅修上的老师。

沙利子有次对他的朋友说,若论神通,比之马哈摩嘎喇那,他就如大喜玛拉雅山旁的一颗碎石头;然而马哈摩嘎喇那回答,若论智慧,比之沙利子,他就像大盐桶旁的一小粒盐(SN 21:3)。

佛陀与其他弟子之间的桥梁

关于不同层级的智慧,佛陀说有些问题只有他才能表达与回答,沙利子则不能;有些问题只有沙利子能澄清,马哈摩嘎喇那则不能;有些问题只有马哈摩嘎喇那能解决,其他弟子则不能(Jat.483)。因此,这两位上首弟子,就如介于圆满佛陀与其他程度弟子之间的桥梁。

当迭瓦达答(Devadatta,古译:提婆达多)宣称要领导僧团时,佛陀说对于领导僧团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是他的两位上首弟子,遑论迭瓦达答(Vin.2:188)。在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以及最堕落的迭瓦达答这两个极端的弟子之间,有一长列的、各类的拥有不同成就与功德的弟子。

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毁谤两位上首弟子的是迭瓦达答的追随者。拘迦利(Kokalika)比库想要中伤他们,他告诉佛陀这两个人心存恶念,而事实上,存恶念的是迭瓦达答。

然而,佛陀回答:「别这么说,拘迦利,别这么说!要善解并相信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他们的行为是正直与清净的!」但拘迦利不听劝谏,仍然坚持毁谤他们。⑶根据古老的经文,迭瓦达答与拘迦利最后都转生极苦的无间地狱,而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则赢得最高的喜悦涅槃。

维持僧团的和谐与稳定

在巴利藏经中,多次提到两位上首弟子辅佐佛陀照顾僧团的一般活动。为了促进与利益僧团,两人不疲不厌地工作着,他们的活动旨在维持僧团内部的和谐、稳定与需要特别注意的戒律。

在佛陀的要求下,他们驱逐「六群比库」,这些人鲁莽与荒唐的行为,已严重威胁到恒河流域大众对佛陀教法的观感。

律藏中记载了佛陀为了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制定戒律的许多例子。一次他们所引起的重大***,记载在《枳吒山邑经》(Kitagiri Sutta, MN 70)中,当时他们违反佛陀制定的非时食戒。最后实在闹得太不像样,佛陀遂派出以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为首的一群正直比库们,去他们所住的枳吒山附近驱逐这六人。从此之后,他们多数人便离开了僧团。(Vin.2:12-14)

这两位上首弟子一起执行最值得注意的任务是,引导被迭瓦达答(Devadatta)误导的新戒比库重回佛陀僧团,以及回复比库生活的正确行为。当沙利子劝戒被误导的比库时,他说的是关于思维的力量,而马哈摩嘎喇那则是说神通(Vin.2:199-200)。⑷

还有一次,一位年轻比库来找佛陀,抱怨沙利子粗鲁地对待他,马哈摩嘎喇那与阿难达遂召集所有比库前来,于是在两人的教导与启发下,他们得以听见沙利子对那些指控庄严的回答。⑸

这两位上首弟子,在寺院里通常都共住在同一间孤邸(kuti),对于如何利益同修比库,他们曾作过许多讨论。其中一例是《无秽经》(Anangana Sutta, MN5),沙利子对于恶欲的伟大开示,其中的灵感就是来自马哈摩嘎喇那的问题。在这部经末,马哈摩嘎喇那赞叹沙利子的辩才,将他的开示比喻为头上的花鬘。

还有一次,一群长老弟子们,在一个满月的夜晚聚在牛角娑罗林中,沙利子一一请他们描述心目中的理想比库,「一个能为这座森林增添光彩者」(MN 32)。马哈摩嘎喇那回答:

这里,沙利子吾友,两个比库对谈阿毗达摩,他们互相诘问,彼此对答无碍,他们如法滔滔不绝地讨论,哪种比库将能增添牛角娑罗林的光彩?

之后,佛陀证实马哈摩嘎喇那真的是善说法者,从他在藏经中的开示即可明显看出。如果「法」的对谈是发自超越感官领域的经验,它们便具有深度与广度。一个人愈是借由加深禅定与洞见真理,来拓展自己的意识,他的话就愈有说服力,当他是依最高智慧而说时,他的理解便具有感染力。⑹

佛陀的赞叹

佛陀经常因为上首弟子们的个人美德而称赞他们,而不只因为他们对弘法的贡献。一个特别显著的例子,是出自《自说经》,当两人坐在世尊身旁,由身念处进入深定时,佛陀先「无问自说」称赞沙利子:⑺

恰似磐石山,

屹立不动摇,

摧伏烦恼时,

比库如山定。

然后他称赞马哈摩嘎喇那:

安住于身念,

调伏六触处,

比库常入定,

自能知涅槃。

只有一次,佛陀欣赏马哈摩嘎喇那的态度甚于沙利子。在解散面前一群吵嚷不休的新受戒比库之后,世尊问他的两位上首弟子,他们对于他遣散那些比库作何感想。沙利子说,他认为世尊想要享受安住禅定之乐,而他们两位上首弟子也一样。但佛陀斥责他,说他以后再也不可抱持这种想法。

然后,他转向马哈摩嘎喇那问同样的问题。马哈摩嘎喇那回答,他也认为世尊想要享受禅定之乐;但果真如此,则沙利子与他自己就得负起照顾僧团的责任。佛陀称赞他说,他的两位上首弟子照顾僧团,就和他自己照顾一样好。①

原注

⑴SN 35:202

⑵ 以下引文出自SN 17:23与MN 141。

⑶此事记载于 SN 6:10与Snp. 3:10中。参见〈沙利子(Sariputta)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03-104。

⑷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90-91。

⑸ 同上,页90-98。

⑹ 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所作的这些开示范例有MN 15与MN 37,AN 10:84,SN 35:202,SN 44:7-8。

⑺Ud.3:4-5。英译是由约翰爱尔兰(John Ireland)所作,The Udana。

译注

①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88-89。

更新于:2023-10-09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