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生彼国.当修净业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每次见到大家我都感到很欢喜;即使冒着风雨,大家都前来参与;你们无论是从香港来,或是从国内来,都让我非常的感动,所以自己也不敢懈怠,同时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念佛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共修、一起进步,这样才不致辜负大家来到西方寺的努力。
大家要知道,释迦佛曾告诉我们,他说法四十九年,却实在未曾说过一法;为什么呢?佛所讲的一切,都是因应众生的机而说,其中并无实法可执。概括而言,佛教所讲的,主要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宇宙的问题;一是人生的问题;宇宙的生成变灭,不过是成、住、坏、空的周而复始;世界乃依成劫、住劫、坏劫与空劫等四期,无穷地循环不息。在住、坏二劫中,分别有三种灾出现,即大三灾和小三灾;其中,有情出现于住劫之一定期;至坏劫之终末期,世界全遭破坏,最后宇宙亦不复存在。所谓人生,也就不外乎生、老、病、死;若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达到了生脱死的境界,就必须透过种种的修行法门,来自我超越;我们唯有超越自我、放下自我才能与佛相应。中午过堂的时候,我跟大家讲了「三轮体空」;这个「空」就是教我们不要执着;我们布施不要执着,我们念佛也不要执着。大家可能会问:「如果不执着,我们就不念佛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我们能超越自我,就能放下、自在、安乐;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要到极乐世界去学习;有了这种愿心、这种精神,便会成为学佛的源头活水,使我们充满动力;若再配合信、愿、行,就能达到真正出离的地步。
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因此,我们佛七的目的,其实主要只有一个,就是在七天里面指导大家,如何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可能有人又问:「我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还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呢?」事实上,要念到一心不乱,谈何容易啊!我们经常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念念清净,即是念念解脱,念念能自己作主;试问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在内,有几个人能自己作主呢?所谓作主,即来去自如,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想什么时候走就走。我们都做不到。所以我们便要时时用功,刻刻练习,累积资粮;一心一意,一字一字的念,如是功夫慢慢便能纯熟;纯熟就能有感应;有感应就能道交,就能与阿弥陀佛打成一片,这就是我们念佛的目的。大家务必要紧记。
相信今天大家来到西方寺,就是为了一心一意地念佛,我为大家讲这么多的公案、理论,目的为什么呢?无非是鼓励大家,增加大家念佛的信心。我一说再说的道理,无非都是释迦佛亲口所讲,所以大家不要疑惑。净土宗有五经一论,前两次佛七已跟大家讲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一次佛七又跟大家讲了断除五欲的方法;由于世俗人所追求的就是五欲的快乐,而五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业因,因此我们想了生脱死,来生不受轮回之苦,便要修种种善业、做种种的功德。
《观无量寿经》中阿阇世王的故事
我们今天想讲一讲从《观无量寿经》所引发出的「未生怨」的问题;而从「未生怨」中,让我们了解「九品」、「三辈」、「三福」;了解极乐世界及往生彼国的种种修行方法。
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识《观无量寿经》,特别是来到西方寺,我们的大雄宝殿内墙上,有一组七宝镶嵌壁画,是全世界最大的《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经变,将《观经》的内容,用图画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藉之增加我们的求生极乐世界的信心。《观经》所讲的内容,主要是说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主频婆娑罗王,被亲生儿子阿阇世王子所软禁,欲篡夺王位的经过,及佛陀应王后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法的一部经典。阿阇世王,意译「未生怨王」、「法逆王」。「未生怨」,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
1.提婆达多挑拨阿阇世王子杀父害母
我们都知道,提婆达多是佛的唐兄弟,他一直想夺佛位、取而代之做教主,由于佛陀及弟子们的不同意,他竟出佛身血,并挑拨阿阇世王子来害佛并破坏僧团。由于受了提婆达多的教唆,阿阇世王子便将父亲频婆娑罗王软禁在七重囚室,严禁群臣,不得接近;企图将父亲饿死,自己早日登上王位。由于韦提希夫人爱夫深切,于是将面粉与酥蜜搅和起来,涂在自己洗净了的身上,又将葡萄汁灌进璎珞的孔中,秘密地带入囚室给频婆娑罗王食用。大王吃了面、喝了果汁,于是恭敬合掌,遥拜耆阇崛山的释迦世尊,并请求说:「世尊啊!你的弟子大目犍连是我们的好朋友,愿世尊慈悲,派目连到这里来,给我授八斋戒。」山上的世尊知道了,就如愿派遣了目连尊者到来王宫,每天替王亲授八关斋。世尊同时又派遣了富楼那尊者,特别为王说法。
三七日后,阿阇世王子以为父亲已经死去,于是便查问守门的侍从,侍从将王后偷送食物的经过说出,阿阇世王子非常的愤怒,突然拿起剑来,要杀死母亲,当时有两位大臣月光及耆婆,看见这种情况,便劝阻他说:「据《吠陀论》中记载,自从世界开始到现在,有种种恶王,想早日登上王位而杀父的,有一万八千人。但还没有听过,无道杀害母亲的事情。大王如果犯上杀母之罪,对剎帝力族人来说是一种耻辱,我们连听了都不忍心。这就与旃陀罗一样下贱,如果你不听我们规劝,就不适宜留在这个国家当国王。」因为这个缘故,阿阇世王子便忏悔舍剑,停止杀害母亲。但是却吩咐宫内的官员,把母亲关闭在深宫之中,不得让她出来。
2.韦提希夫人向佛祷告
韦提希夫人,被幽禁之后,愁忧憔悴,痛不欲生,遥向耆阇崛山,向佛祈祷,得到了佛陀的感应。为什么佛和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会有感应呢?因为他们之间,以往有过特殊的经历;其中的因缘,让我们在下面一起来分享。
刚才提到韦提希夫人,悲泣如雨,遥向世尊祷告,希望世尊派目犍连、阿难尊者前来相见,加以慰问。当时佛在耆阇崛山,遥知韦提希夫人的心念,于是派遣目犍连及阿难尊者,从空中来,自己亦实时在山上消失,出现在夫人的宫里。韦提希夫人礼拜之后,举起头来,竟然看见世尊就在前面,于是连忙将身上的璎珞除下,五体投地,哭泣着对世尊说:「世尊啊!我宿世做了什么罪,生下这样忤逆的恶子呢?世尊又是什么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呢?请世尊告诉我没有忧恼的地方,我想往生到那里去,我实在不想再在这阎浮提的五浊恶世中生活下去了。希望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现在我五体投地向释尊求哀忏悔,世尊啊!世界的光明啊!请你让我观看清净果报之处,我希望能到那里去。」
欲生彼国.当修净业(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11月12日文)
3.欲生彼国.当修三福
释尊听到夫人恳切的请求,从眉间白毫放出金色的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再把光明收归头顶,化成须弥山一样的金台,其中现出了净妙的十方诸佛国土,有七宝合成的国土,有纯莲华国,也有像自在天宫一样的国土,也有如同水晶镜一样的国土。所有国土,都呈现在光中,无数佛国庄严,鲜明异常,显得就像韦提希能够用手摸到一样。韦提希夫人非常高兴地向世尊说:「世尊啊!世尊!这些佛国都很清净,充满了光明,我很想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身边。我要怎样才能往生呢?唯愿世尊教我往生净土的业因。这是我今生唯一的愿望。」
于是世尊为她解说往生净土的净因:「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什么是净业三福呢?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是三世诸佛成佛的根本。三福,即(一)世福,又作世善。即顺应世间一切道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戒福,又作戒善。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之三归、五戒乃至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三)行福,又作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发愿往生净土。此三福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由于今天要讲的内容特别多,所以「三福」的内容就不详述,待有机会时再详细讨论。
4.修「十六观」法
在《观经》里面佛陀又为韦提希夫人说了「十六观」;「十六观」即(一)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三)地想观,又作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想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宝树观,又作树观、树想。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花叶作异宝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五)宝池观,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六)宝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作总观。亦作总观想、总想观。观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七)华座观,又作华座想。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八)像观,又作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徧观一切色身想。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十一)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上辈观即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十五)中辈观,又作中品生观、中辈生想。即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辈观,又作下品生观、下辈生想。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5.三辈九品
我们都知道,念佛可分为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以十六观念佛就是观想念佛。另外,所谓「三辈九品」又是什么意思呢?「三辈」是指《观经》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生。(一)上辈,乃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之众生。发菩提心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上辈之中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二)中辈,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绘燃灯、散花烧香、愿生彼国之众生。专念很重要,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就能专,也就是以至诚心来念无量寿佛。中辈也有上、中、下三品。(三)下辈,乃发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愿生其国之众生。下辈也有上、中、下三品。三辈合成九品。所谓「忆佛念佛,当来必定成佛」,我们一定要专忆,不能像经典里所说的:「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如此便会越离越远。昔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之十八愿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众生一念到十念,都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首要条件必须是「愿生彼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净土有三辈九品,我们要往生哪一辈哪一品呢?自己有没有把握呢?我们衡量一下自己的念佛功夫便知道了。因为这不是我说的,而是释迦佛说的;是释迦佛在《观经》里面所说的。
5.未生怨的故事
上面所说的就是《观经》的大意。接下来所讲的才是「未生怨」的故事。《观经》是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所说的经典,为什么要在这里说呢?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祂经常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国祗园精舍里面讲经说法,因为这两个精舍与佛陀有特别的因缘。大家都知道竹林精舍又称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竹林精舍为迦兰陀长者所奉献的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因此缘故,佛陀与频婆娑罗王有一段特别的因缘。所以后来频婆娑罗王与佛特别容易感应。
频婆婆罗王在当国王之前,曾立了五个誓愿:(一)在年少之时必得王位;(二)得王位之后要佛陀出现于世,即有佛住世;(三)佛陀出现于世之时,愿诚心供养;希望自己能亲自供养佛陀。(四)愿我成事之后,佛为我说法。(五)若佛为我说法,愿我闻法之后,定不会谤毁于佛,且能依法、依教奉行。此五个誓愿,说明了频婆婆罗王早就发愿要供养佛、要事奉佛,要佛为他开示,而且要依教奉行,这是他和佛之间的因缘。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明天继续讲频婆娑罗王与释尊之间的关系,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他曾想把王位奉献于释迦佛,释迦佛并不接受。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便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成为最初的佛教外护。
今天所讲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三辈、九品、十六观、三福,而且还要知道一切都是有因缘的,我们今天能够在一起念佛,自有宿世的因缘,有了这个因缘,我们也应该像频婆婆罗王一样,发大愿:「我到西方寺念佛,我一定要成佛,我要供养佛,我要供养这里的法师。」等等,这就是信,我们念佛人要信、愿、行具足,才能有所成就,因此我们首先要深信不移,经上说:「佛在世,我沈沦。」现在是未法时期,佛已离世久远,虽然我们没有值佛出世,但是仍能听经闻法,这也是我们的福德因缘。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此因缘,让我们好好来念佛。这就是我今天为大家讲法的目的。阿弥陀佛。
昨日罗刹心 今朝菩萨面罗刹与菩萨 不隔一条线 南宋时代净业禅师,四川人。年青从事屠宰业,一天,准备杀一只母羊,幼羊把刀含着跪在地上,好似替妈妈求饶命。师一见深受感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8
编辑净业三福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5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十四)──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接下来是:「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若得五欲:什么是「五欲」?就是财、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8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二十六)──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而菩萨于「一切佛所勤求佛法」,处于清净深心行三昧之时,自然能获得七种益:第一速成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6
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在做人方面,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
大安法师时间:2024-03-09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上)引言佛教的教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所以佛教并不是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9
金蛇报喜.共贺新春龙年过去,喜迎蛇年。蛇在民间习俗中,又称「小龙」,象征灵敏、机警与活跃;十二生肖之中,龙和蛇可以说同一类,龙代表勇猛,蛇代表柔韧;然刚者易折,太柔者则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8
我们每天打开报章、杂志,可见舆论纷纭,人生百态,大小事件,层出不穷:高官落马、明星吸毒、青少年失衡、示威游行、空难坠机等等,接二连三,说之不尽。尤其现今社会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8
多时候,一些从事演艺工作的人,不觉都会发出对生命深沉的慨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真的是一场戏吗?如果人生如戏,那么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戏如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7
果你活得累了──请不要轻生日前有网友留言给我说:「大师。我有很多问题想请教你。有时候想自杀。你可以帮我下不?」这个问题,不由得使我暂时把其他事停下来响应几句;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7
上天好生.怜悯万物(上)──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与天台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和实践「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教经典;放生的活动乃基于佛弟子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7
念念清净念念佛───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我经常跟大家说,念佛要克期取证,要在七天里念到一心不乱。通常第一、第二天,心思比较散乱,很难入境界;到了第三天,大致上能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8
清净微妙.出污泥而不染(上) ──莲花在佛教中的意义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诗人的眼里有着高雅的君子品质,「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展开合任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8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著名的《百丈清规》便是由他制定的。据《五灯会元》记载:百丈禅师有一天上堂,下座后,众僧都已散去,独有一老人站着不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3-10-02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与受用,所以现在修行人也好、念佛人也好,真正能得道的,就好像凤毛麟角毛一样
汉传人物时间:2023-10-01
我们佛教,其实主要就是「结缘」,我们今天拜佛、普佛,就是和药师佛、十方诸佛: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都结了缘。你看我们「六度」里头,第一度就是「布施」;而「四摄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3-10-01
古往今来,人类不论富贵贫贱,上至达官贵人,富甲天下;下至贩夫走卒,贫无立碓之地;芸芸众生皆有与生俱来之贪心,而此贪心贪而无厌,得一想二,越多越好,永无满足的时候
汉传人物时间:2023-10-01
九品莲花为父母.不退菩萨为伴侣(一)──宽运法师东林念佛堂八关斋戒开示大家欢喜!很高兴看见大家来到东林念佛堂,参加这二十四小时的八关斋戒和精进念佛。相信大家都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30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时间就这样每天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30
孔雀王与国王前天我们西方寺举行《孔雀明王经》念诵法会,我为信众们讲到孔雀的特性与优点,令我想起了一个「孔雀王与国王」的故事。据《六度集经》卷三载,释迦世尊在因地修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30
有关因果报应的道理,在佛法里面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始终是一般善信经常疑惑及提问的问题,因此,我常在开示中引用佛经义理及故事加以说明;《华严经》云:「若人欲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9
解行并重.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根据佛经所载,所有佛菩萨都是靠愿力而成就,没有一位不是由发愿所成。如《无量寿经》卷上记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9
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以佛心处世为人出家人常言道:「以佛心为己心,以師志为己志。」立愿要上求下化,普利众生。然而什么是佛心?这不禁令人想起以下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位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9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最近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经济衰退的大环境,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安。我想我们大家念佛,首先是要安心;念佛安心,把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家庭与及身边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9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之(上)───宽运法师佛七开示(接7月18日开示文)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欢喜!我们昨天讲了七种的「慢」,这七种慢都是我们障道的根本,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8
菩提眷属.和乐家庭——佛化婚礼的意义近年佛化婚礼日渐流行並普及,以下两个有关佛化婚礼的问题,是最近(1月14日)接受《香港商报.文化东方周刊》访问时所作之回答,感覺颇有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8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庚寅年重阳节有感孝亲思想在中国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尔雅·释训》中就提到「孝」;「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亦说:「孝,善事父母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8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上) ──化烦恼为菩提佛经里常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就是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看到这个数字可能会被吓倒,原来人生竟有这么多的烦恼!其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8
今人稍于经教有得,即注重于研究;稍于宗意有所发明,便注重于参究。其源总因不知自己是业力凡夫,不能自证解脱耳。(三编下·复周群铮居士书)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
念佛法门时间:2023-08-27
一念诚心.一念感应 ──布施塔庙.得福无量我们东林念佛堂是专修净土的十方道场,由开山祖师定西法师始建于1952年,当时荃湾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师将其东园菜地捐出,并得各
布施功德时间:2023-08-17
太虚大师说我们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人生改善,后世增胜,了生脱死,法界圆明。一切都是为了人生改善,但改善一定是脚踏实地,不是患得患失的。如果在空中的楼阁,而且更让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现在物质丰富,大家的选择很多,所以对美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人说瘦了才美,有人说肥了才美,有人说不肥不瘦才是美。其实我一直说健康才是美,没有健康的美不是美,当然也包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我们芸芸众生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吃饭睡觉,在佛门里也是很大的学问,我记得有个公案说的非常好。他是大珠慧海禅师,这位禅师修的远近驰名,很多很多的弟子都想来亲近他。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佛教经常让我们讲身心无忧,身无忧,心无忧。那我们就快乐无比。但是我们往往都是身有忧心也有忧,一有忧愁,我们的心不能够集中。不能集中就不能专注,不能专注就不能把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佛教里头,经常以莲花做比喻,因为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它出水不沾水,而且呢它几乎是无暇的。讲到无暇,就是从点滴开始。事缘有一个小沙弥,有一次出行,被这么一片莲花池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我们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人的愿望。在释迦佛的年代,一样有一个慈心的母亲,非常诚恳的供养佛陀和清净的比丘。有一天佛陀问她,你有什么愿望呢?她说我只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有一天释迦佛要去修道,当然父亲不舍得。他就问父亲,人可不可以不老,人可不可以不病,人可不可以不死?父亲说做不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既然人生是无常,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最近有位忧心的母亲,来到寺里找我,说她自己十六岁的儿子,终日流连网吧,沉迷打机,不但学业荒废了,而且精神不振,失去了年青人应有的热情与活力,而最令人头痛的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佛陀在世的僧团,一般叫做六和僧团。因为六和里头举行六和敬,这六和敬就是身和能够同住。口和就无诤,意和就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就是六和敬了以后,人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佛教叫我们少欲知足,只有知足才是最快乐的,佛教里说,如果知足的人就是卧在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就是在天上,还是不称意。不知足是我们众生的欲望所驱动的,那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我记得《西藏生死书》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走在街上,路过人行道时掉入洞中,那个人迷失了,认为不是自己的错。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爬了起来。再经过那条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这个佛教最鼓励人们发心,我记得本焕老和尚经常说,发心、发心、发大心,只有发大心才能做大菩萨、做大佛啊。我们说了,菩萨有【摩诃萨】,这个摩诃萨就是发大心的菩萨。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佛诞吉祥,浴佛节就到了。大家通过浴佛外浴佛身,内浴内心。通过浴佛洗涤心中的业垢,其实我们什么病了,不是身病,都是心病啊。当然很多人还病得不轻。以前有一个人得了难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很多人都想去祈祈福,烧烧香、拜拜佛、放放生。佛教非常鼓励放生。中国最早的是我们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西湖的湖畔开始了放生,所以说现在的西湖最早就是中国最大的放生池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在佛教里面,法师啊也分为几种,当然最受欢迎的是讲经弘法的法师,管理寺庙的法师,如方丈、当家也是很受欢迎。接着就是一些个实修实证的人,当然也有赶经忏的。这以前有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现在社会生活富裕,很多人因为饮食的问题,令到自己非常的痴肥。这个肥胖引来很多的疾病,像胆固醇高高血压种种的疾病。怎么样的控制饮食,这都是从历史上就有这样子的一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经里头经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只要我们诚恳的祈求,那一定会是有应的。所以说求恳切的求,至诚的求这个非常重要。有的人呢,因为他们自己信得不虔诚,所以是没有感应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佛教,就是让我们取智、取善、取涅槃,因为佛教有十四种无记的方法,怕我们在这里面拘泥,不能抽离。当时,有一位叫鬘童子的人,也是有着十四个问题,来请教佛陀。这些问题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佛教里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怎么样的行善啊?这实在是一个大学问。《金刚经》里有这么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样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
常言道:好言一声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这个说好话说坏话,对别人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以前有一位居士啊,就是脾气很坏,他自知如此下去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