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和其它宗教教义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归于一个主宰者,宇宙万有的来源都是直线的;而佛教把宇宙万有归于缘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圆形的,所谓「无终始、无内外」。其它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赐给他们身体健康、长寿富贵、升官发财、多子多孙等;以希求的心态来诉诸信仰,这是人性的脆弱之处,容易养成迷信、执著、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贫乏。而佛教是讲究「因缘果报」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过智能的开展,找回自心本性,发掘心里的能源宝藏,明白一切缘生缘灭等道理,让自己从愚昧中清醒过来,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短暂里找寻到永恒,建立一个欢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张:从自己的行为所作,而能获得自我的解脱。
尤其,佛教讲究待人要无我慈悲、立身要吃亏布施、心行要牺牲奉献、处世要广结善缘等;在吃亏、结缘、利他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培养自己的福德因缘,累积自己未来成圣成贤的资粮。所以,有因必有果,自度可以度人,度人也能自度。
信仰佛教没有造物主的权威,没有赏善罚恶的裁判者,所谓一切幸与不幸,都是自我的行为而来决定;佛陀只是平等公理的准则,是良医善导的代表,不是威权的神明。佛法是自作自受的因果业报,除了自己的行为业力因果之外,没有其它的主宰者;能主宰吾人的就是自己。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人未能深入探究佛教的义理,只从肤浅的「表相」上来研究佛教、信仰佛教,总认为佛教是叫人要布施喜舍,要持戒自律,要忍辱负重,要精进不息,要枯坐入定。其实陈义过高,反而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事实上大乘佛教,即以六度而言:
一、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人,实际上是给己。
布施能度「悭贪」,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缚,实际上是自由。
持戒能度「毁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是便宜呢?看似吃亏,实际上是便宜。
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看似辛苦,实际上是快乐。
精进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是活泼呢?看似呆板,实际上是活泼。
禅定能度「散乱」,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内求呢?看似外求,实际上是内求。
般若能度「愚痴」,是自己明理之道。
从上述六波罗蜜的义蕴看来,菩萨道是为人的,实际上也是为自己。以下兹就六波罗蜜的正反两面、自他两利分述之。
一、论布施波罗蜜的「自他受益」
佛教讲「布施」,就是以慈悲心惠施福利给人;也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分享他人。世界上,懂得布施给别人的,就是最富有;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贪图别人给自己,就是最贫穷。因为布施如播种,如果不播种,怎么会有收成呢?如果不给人,怎么能富贵呢?正如《大智度论》说:一般人为了得到荫凉、花果,所以懂得种树;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能得安稳快乐,解脱烦恼,成就无上圆满的智能果实。
布施又如储存,一般人有了钱财,总想到要寄存在银行里。但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说:「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无常的世间,成住坏空,银行难免也有倒闭的时候。再说世间的财富本为五家所共有(《大宝积经》),就算你幸运,没有遇到贪官污吏,没有生养不肖子孙,没有受到水、火、盗贼之灾,但是人总是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即使拥有万贯家财,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懂得布施作功德,才是最保险的理财方法。
偈云:「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布施是坚固的宝藏,因为它的果报,没有人抢得走。所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能;懂得把钱拿来布施作功德,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布施是众善之所归,布施能修得福报,懂得布施才是福慧圆满的人。曾经舍身入寺的梁武帝,有一世身为樵夫,他发心布施,后来感得君王的果报,因此有谓「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布施是慈悲的化身,布施能获得好缘。布施的利益,但看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为花草树木浇水,花草树木就会活得苍翠欲滴,供人欣赏;当我们施给凶猛的动物食物,牠也会知所感恩,因此有蟒蛇报恩、义犬救主等实例。
谈到布施,在各种经论中不但说有财物的布施,有技术、知识、道理的法布施,甚至还要有维护公义、讲究真理、扶弱助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救苦救难之无畏施等。乃至给人一句好话、一个笑容、一个注目礼、一个合掌点头等,都是布施。
但是,布施从表面上看,都是要我们给人。一般人给自己很容易,给人很难;给人难,因此善法难行、善财难舍。假如把布施说成:「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自己受益」,就比较容易奉行了。
布施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是度人的根本,当一个人穷得吃不饱、穿不暖,便无心力做任何事;此时必须先对其布施饮食、衣服等日常所需,待其衣食温饱,而后才有余力修种种事业,此即「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法华经》)。所以,六波罗蜜中,布施等前五种波罗蜜是为方便,必须要有第六之般若波罗蜜,才能让六度波罗蜜成为大乘菩萨道的佛法;如果舍离般若波罗蜜,则前面的五种波罗蜜都只是世间的有为法,不名为菩萨道的无为法。
布施,世间有心人,人人能做;但若没有般若为根本,就会有能所计较,就会有多少执著,就会有优劣等级,因此做出种种不如法的有相布施。例如,为了名闻利养而布施、为了希求对方的报答或赞美而布施、布施时心生傲慢、布施后起了懊悔不舍之心、所施之物不清净等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以上等的布施应该是不著相,也就是「三轮体空、能所两忘」的「无相布施」。
布施不仅能摄受众生,且能自舍悭贪之根本烦恼。《宝雨经》说:「由布施故,得断三种不善之法:所谓悭吝、嫉妒、恶思。」人之所以有痛苦烦恼,主要就是来自于贪、瞋、痴三毒,其中尤以贪为问题的根本。《福盖正行所集经》说:心中起了贪念,就像奴仆一样的受到束缚而不得自在。众生都有贪心的习气,例如三餐贪吃、见了好的东西就想要、有了百万还想拥有更多等等;因为贪心,致使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实例,日有所闻。布施在舍贪利他的德行上最是显著,布施是培植福德最好的办法,悭贪者尤应修习布施。
布施看起来非常难为,但是如果懂得藉助布施的关系,调和人我一致,促进好因好缘的果报,是难行而能行,能对自己的修持成就有所增长,则又何尝不好呢?
所以,真正布施者,不单是给人,也是给己;在佛教里,施者、受者,所有功德,等无差别。所谓布施者,应该感谢对方接受我布施的善缘,甚至要能「能所双亡,三轮体空」,才能名为布施波罗蜜。
布施如果希求别人的报答,或是为了获得善名美誉,就不名为「喜舍」,而仍然是贪,所以布施时喜舍很重要。欢喜的布施,所获功德,在佛经里即以尼拘陀树为例,说明一粒种子就能结出满树的累累果实,因此布施有「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的利益。
此外,根据经典之说,布施的果报依所施之物不同而有别,例如: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优婆塞戒经》)
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无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命辨色力乐故;以衣服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以灯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缨络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发菩提心经论》)
布施饮食,得力色命乐瞻;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惭愧,威德端正,身心安乐;若施房舍则得种种七宝宫观,自然而有五欲自娱;若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所生则得无饥无渴,五欲备有;若施桥船及诸履屣,生有种种车马具足;若施园林则得豪尊,为一切依止。(《大智度论》)
布施的内容,也不只是从有形有相的财物上来论价值的大小、多少,其它如出力做义工、说好话、讲佛法、心香一瓣、随喜赞歎等,皆不失为布施的好方法。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有时小小的布施,例如「贫女一灯」,因一钱的布施而成为皇后;乃至一个小小的面包,如果布施后能至心回向功德,愿天下人皆得饱满,如此心量大,功德自然不一样。甚至「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
由此可见,布施也不一定要有钱有财,有心更为重要,心意的祝福最为第一。因为其它的布施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功德,而心意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为,功德自然也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
总之,布施的方法有多种,具体的说,尊重他人、言语鼓励、礼貌微笑、传授技能、心理辅导……等,都是最好的布施。尤其经中有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财施人人能做,法布施则非人人可为,所以「慈善容易,文教难」;能够把布施的层次由「财施」提升为「法施」,则自他的受益也愈大,因为法施有五种殊胜: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
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
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
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
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金光明最胜王经》)
《布施经》说:贫穷者,因为前世贪吝不舍之故;大富者,因为前世乐善好施之故。所以,布施表面上看似给人,实际上获益的却是自己。布施如播种,不在田里撒下种子,怎么会有收成呢?有播种必然就会有收获,只是何时收成,则就有待因缘成熟。
综上所述,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所谓「舍的,舍的」;能舍才能得。布施不但是摄受他人之道,其实也是自己发财之道,所以布施是「自他得益」,自无疑义。
二、论持戒波罗蜜的「缚脱关系」
持戒,是学佛修行的重要课题。戒,就是身口意行为依循的准则,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人无规矩的约束,就会放纵身心;戒能将吾人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进而迈向解脱自由的大道,所以《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又说吾人要「以戒为师」。
戒,就如法律、校规。持戒,犹如守法、守纪,一个人违犯国法,须受法律的制裁;违犯戒律,也会受到因果律的报应。因此,并非佛教徒才要持戒;戒律,人人皆应受持,正如人人皆应守法一样。因为持戒才是做人的根本。
国家的法律乃至学校的校规,只是消极的自我规范不作恶;佛教的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七佛通偈」),这就不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自我规范;进而更要积极的修德行善,利益他人。如《菩萨地持经》云:「持戒者,心不悔恨,常得欢喜。乃至心定诸自利事,是名自摄;普施众生一切无畏,是名摄他。」所以持戒是自利利他的大乘法门,更是解脱束缚的重要途径。
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但佛教的戒律更着重在「饶益有情戒」,只要是为了救人,即使要负因果,也不畏惧,因此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有「杀一救百」的事例,此即说明佛教戒律不但是消极的行善,更重视积极的救人。
佛教的戒律尤其有极大的通融性,犯波罗夷的四恶法戒,是不通忏悔的;但是违犯其它的戒条,却有很大的忏悔改过空间。一般人因为害怕犯戒,故而不敢受戒;其实受戒而犯戒,只要有忏悔之心,就有得救的动力。不受戒并不表示犯戒就没有果报,受戒反而知道忏悔改过,而能减轻罪业。佛经把罪业比喻为石头,忏悔如法船;有了忏悔的法船,就能承载罪业的石头而不致沉沦。一般人认为不受戒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想当然尔的以为不受戒便不会犯戒,这是破见。「破戒」可以忏悔,「破见」则不通忏悔。
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并非可耻,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破见,是根本思想上的错误。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医治矫正;而根本思想的错误,则真理法水永远再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因此,一个人宁可受戒而犯戒,也不能不受戒而犯戒,因为「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五分律》)。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戒学居首,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生慧,有了智能才能免于沉沦生死苦海,因此「戒是无上菩提本」(《华严经》),持戒也是解脱的途径之一。相对的,不持戒,却希求解脱,正如《大智度论》说:「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受戒的利益好处,散见于诸多经论之中,例如: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经》)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佛说灌顶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佛遗教经》)
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分别善恶所起经》)
人不盗窃,得五信法。何等五?得大富无有县官、水火、盗贼、怨家、恶子能窃取者,众所爱敬,到处寂然,所至无难,患畏永除,不取之福,志存慧施。(《海龙王经》)
人于世间,不两舌谗人。不恶口骂人,不妄言绮语,从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语言皆信。二者为人所爱。三者口气香好。四者得上天,为诸天所敬。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人好口齿,他人不敢以恶语污之。(《分别善恶所起经》)
持戒的利益,无量无边,但是一般人不懂,以为受戒会有许多的限制、束缚,故而不敢受戒。其实,受戒才是真自由、真解脱,因为戒的意义,就是不侵犯别人。例如五戒中,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身体,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身体和名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誉和信用,不吸毒就是不侵犯自他的智能与安全。
因此,只要人人受持戒律,彼此互不侵犯,则个人的生命、财产、家庭、事业、名誉,都能获得保障;反之,不受戒而犯杀、盗、淫、妄、酒(吸毒),不但伤害别人,自己也会鎯铛下狱,失去自由。所以持戒是「自自由,他自由,大家都自由」。一个国家之中,只要一人持戒,则一人健全;一家持戒,则一家健全;一个社会人人持戒,则社会必定和谐安定。《三皈五戒正范》说: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修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己,则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
职是之故,若问佛教对国家社会到底有什么助益、贡献?光是一个「五戒」对净化人心、防患犯罪于未然,便胜于法律的刑罚,所以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补法律之不足。」
现在研究行为学科的人,如果到监狱里去调查一番,就会知道,失去自由的受刑人,必定是犯了戒律,尤其是违犯了五戒,例如杀人、毁容、迫害、鞭打、过失致人于死者,皆会失去自由,这是必然的结果;例如窃盗、抢劫、贪污、侵占、勒索、绑票、吞没寄存等,也会遭到囚禁而失去自由;例如邪淫、强暴、拐骗、重婚、妨碍风化、妨碍家庭、各种性侵害等,法律也会给你强制关闭,让你不能自由;例如妄语、说谎、诈欺、毁谤、背信、伪证、恐吓、造谣、仿冒,尤其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大妄语,说自己是活佛,是无上师,是仁波切,更是罪不可逭;例如吸毒、醉酒、贩毒、运毒、制造毒品等,都会受到国家刑法的制裁。
所以,世间上的人,不持戒而能得到解脱自由的,无有是处。犯戒,就是侵犯别人的自由;杀生,是侵犯他人生命的自由;偷盗,是侵犯他人财产的自由;邪淫,是侵犯他人身体的自由;妄语,是侵犯他人名誉的自由;吸毒,是侵犯自己的智能健康,进而因为丧失理智而侵犯他人。所以佛教徒只有持戒,才能得到自由,才能远离束缚。
由此说来,持戒到底是束缚呢?还是解脱呢?道理不辩自明。
三、论忍辱波罗蜜的「利衰之间」
佛 教把吾人所居住的世界称为「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可见人活著就必须要忍,何况学佛修行,要想成就佛道,忍辱是必修的不二法门。
忍辱,就是忍受别人的侮辱、恼害而不起瞋心,因此忍辱的定义就是:堪受外境加诸于身心的苦恼与痛苦,而丝毫不忿怒、不结怨、不怀恶意,也没有报复之心。
根据《佛所行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曾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那里,他们就跟著骂到那里,而佛陀的态度是如《菩萨戒经》的「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因此经云:「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四十二章经》)「能忍之人,第一善心。」(《正法念处经》)「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佛遗教经》)
忍辱并非「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懦弱」行为;忍是一种大勇、大力、大无畏、大担当。一个人如果「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能名为入道智能人也」(《佛说遗教经》)。因此,忍是一种力量,是责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能。
忍有三种层次: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又说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大智度论》)
所谓「生忍」,就是我们忍受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酸甜苦辣,是担当人我的是非曲直,是负责应尽的任务,是处理是非得失,是化解恩怨烦恼。一个人要维持生命,要生活得自在,就必须要生忍。例如,为了工作上班,必须早起赶公车,必须忍受塞车、寒热、睡眠不足等身体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见不和、爱恨情仇等。可以说,人要维持生命,要能生活下去,就必须忍耐,这就是「生忍」;而这种忍耐就是一种从生活中淬炼出来的智能与力量。
所谓「法忍」,就是吾人要维持生活、生命,要能把心理上的贪瞋痴成见,能够自我克制,能够自我疏通,能够自我调适。也就是体认一切诸法和事物的实相为「缘起缘灭」,把心安住于此真理而不为生灭所动。例如世间上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功名利禄、人情冷暖,不但不为此所动,要能真正的认知,能够处理,能够化解,能够消灭,这就是「法忍」。法忍就是一种体悟「缘起性空」,明白因缘果报,通达事理人情的般若智能。
所谓「无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灭,无所谓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尔如是,这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一种觉悟无生之理,察见一切无生之法的实相智能。
总之,忍是一种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智能,是一种接受、承担、负责、化解、处理、解脱的力量。人的一生,很难事事称心如意,为了生活,那一个不是时时都要忍耐?因为能忍,就有力量!因此遇到挫折、委屈、难堪、毁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耐。忍的力量,刀枪、毒药、凶残暴虐所不能及。
在《增一阿含经》说:「小孩以啼哭为力,女人以娇媚为力,国王以威势为力,罗汉以少欲为力,比丘以忍辱为力,菩萨以大悲为力。」忍辱就是坚强、稳固、磨练,所谓「白玉还须妙手磨」,一件艺术品须经雕刻师的精雕细琢,才能永世流传;梅花须经霜雪的洗礼,才能芳香扑鼻。人的一生如果不经过寒霜雨雪,反而难成大器,因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发大心布施眼珠,而得人天赐助;阿那律精进修行,以致眼瞎,后得佛陀教以修行法而得天眼通。所以《私呵昧经》说:「菩萨之行,忍辱为本,以立忍力乃疾得佛。」
忍辱是为了对治瞋心,瞋是三毒之一,所谓《佛遗教经》云:「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法苑珠林》也说:「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又说瞋心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大斧」。瞋心一起,可以障闭我人的智能,如同天上的乌云掩盖明月;又像野火烧尽林木。所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吾人学佛修行,累积功德,禁不住一次的暴怒,所谓「佛前多劫修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一念瞋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因此寒山大师说:「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忍辱的利益,如《忍辱经》说:「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世无所怙,唯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法句经》也说:「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因此,「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正法念处经》)。
世人都以为忍辱是吃亏、受气、退让,是怯懦的行为。其实,如同挑夫,没有力量的人,只能挑二十斤;稍为有力的人,可以挑八十斤;真正有力的人,能挑二百斤,所以能担、能受、能忍,就是力量。有力量的人,面对荣辱毁誉、利衰苦乐,都能担当;因其担当,所获利益,无与伦比。
所以,学习能忍,在世间生活、生存,才能不会灰心动性,这不只是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而已,以忍处世,功德无比。
忍辱之于人,是利?是衰?不言而喻。
四、论精进波罗蜜的「苦乐多少」
工作要精进勤劳,修行也要精进勤劳;精进究竟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如果把精进说成是辛苦,谁会心甘情愿的精进呢?如果把精进说成是快乐,这不是很有内涵和意义吗?假如把精进说成有辛苦,更有快乐,这也是很公平的事呀!
谚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你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栽!」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
中国古代的士人举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都是由于精进而得;佛陀也曾告诉弟子:「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遗教经论》)
所谓「精进」,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依佛教的教义而言,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进,克服困难,务期到达目标,就叫做「精进」。
精进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精进虽在六波罗蜜中排行第四,然六波罗蜜若无精进,则其余五者皆不能完成波罗蜜(圆满),因为「精进法是一切善行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诸道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可见精进是修道的根本。
精进,必须是正当而有益于人我的行为,才是正精进。佛经有四种正精进,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除灭。(《发菩提心经论》)菩萨若无此四种精进,即不能圆满精进波罗蜜。
精进是为了对治懈怠。「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佛说菩萨本行经》)懈怠是众行之累,是人生之病。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故应以「精进」对治而才能波罗蜜。
精进又分「心精进」,旨在断贪瞋烦恼(去恶),以及「身精进」,即广修诸善法(行善)。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弥勒菩萨本与佛陀同时修行,佛陀因为发勇猛精进心,故早于弥勒菩萨成佛。因此,佛陀曾经告诉阿难尊者:「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远近称叹;出家精进,行道皆成。欲得具足三十七品,诸禅三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岸,无为安乐,当勤精进,勤修为本。」
此外,《月灯三昧经》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一者他不折伏,二者得佛所摄,三者为非人所护,四者闻法不忘,五者未闻能闻,六者增长辩才,七者得三昧性,八者少病少恼,九者随所得食,食已能消,十者如优鉢罗花,不同于杵。」
精进的利益,不但能对治懈怠,而且能够成就菩提。办事精进,事业得成;修行精进,功行必就;今世精进,于未来世必能成就大人奇特功业。但是一般凡夫莫不以精进为苦,视工作与修行为畏途,所以事业无精进之力,修行无精进之因,何能有成就的结果呢?在长远的佛道之上,必须要精进才能完成;精进之道,必须要:
第一、精进常念众生苦:如胜鬘夫人所发愿:「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胜鬘经》)像如此精进愍念众生的慈心悲愿,自然能激发菩提道念,精进修行。
第二、精进常存无常观:如《起信论》说:「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吾人所以懒惰懈怠,大都源于存在著「今日又明日,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故而因循蹉跎;若知生命在呼吸间,正如「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那么吾人在二六时中,岂敢懈怠?岂能不发勇猛精进之心呢?
假如用数字来计算,则布施加精进、持戒加精进、忍辱加精进、禅定加精进、般若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依此类推,工作加精进、读书加精进、行善加精进、发心加精进,则又何事不办,何事不成呢?
甚至,愿力加精进、慈悲加精进、惭愧加精进、精进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要起精进之心,必须「如救头燃」,要觉「如少水鱼」;如此自能爱惜寸阴、珍惜时光,如夏禹的「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每日寸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以完成佛道,没有一位不经过历劫时间的煎熬,没有一位不历经各种苦行的磨练。有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扑鼻香?」
玉琳国师的后裔,在雍正的香板催促下精进忘我,终于开悟;囚禁的受刑人,虽然头顶油灯,因精进忘却音乐歌舞,终能免死。还有葡萄架下的黄金,这不也是说明世法、出世法都要从精进才能有所收获的吗?
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地藏王菩萨地狱度生,乃至历代祖师甘愿为众生作牛作马,诸菩萨大德甘愿布施头目髓脑,他们也是为了完成自我的所愿,到达法喜禅悦快乐的境地。
所以,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如〈劝发菩提心文〉说:「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进的「苦乐多少?」智者心中自有定论!
五、论禅定波罗蜜的「动静一如」
《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吾人的心,每天在五欲尘劳里逐境流转;由于心识妄动,障蔽本自清净的佛性真心,故而虽然佛陀明示「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尘埃障蔽,凡夫终究不是如来。唯有息缘静虑,才能开显本有的智能,才能明心见性,证悟成佛。故佛法一直召告世人:「摄心一处,便是功德;散心片刻,即名烦恼。」
摄心一处,这就是禅定。禅定意译静虑,是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如《大智度论》说:「摄诸乱心,名为禅定。」而妄念乱心,轻飘如烟如云,像鸿毛似的在空中驰散不停;如狂风暴雨,不可以制止;也如心猿意马,掣电雷声,无法禁止;又如浑浊污水、明镜蒙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常沦生死,亦可哀矣!
禅定是三无漏学之一。定与慧是相应不离的,亦如止观;定为止,慧为观。菩萨修行,若无定慧等持、止观双修,则佛道难成。定慧、止观的关系,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成实论》也说:「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鎌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止如揩垢,观如水洗……。」
禅定是成佛的要津。提到禅定,中国社会一般人士由于不了解禅定的真义,大都认为端身正坐、眼观鼻、鼻观心即为参禅入定,所以把禅定规划为如槁木死灰般,而不知禅定乃是活泼泼的生活中的受用。例如,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要求道悟禅师指示修道法要,道悟禅师说:「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是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亦皆禅意;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禅是活泼泼的春花秋月,那里能把禅定看作老僧入定,不问世事呢?
有学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鉢、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不必另外用功。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所以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的说,它超越了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如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在在都是说明:禅在生活中。如果没有活泼泼的生活,那里能有活泼泼的禅意呢?
禅就是自然而然,禅就是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心境合一,物我两忘。
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注意当下,俯拾即是。
平时一般人更有一个错觉,以为参禅一定要到深山寂静的地方才能证悟。实际上,修禅不一定要离开大众,独自到深山古寺去苦修,禅与生活并不脱节。快川禅师云:「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只要把心头的瞋恨怒火熄灭,何处不是清凉的山水美景呢?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老婆烧庵」,说明真正悟道的禅师,并非一般人想象中的槁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心怀众生,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智能。在他们心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
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定应该是「心离于相,不被境转」;亦即禅定是指自心调伏的「静定」,但不一定是「静坐」。
参禅不能光靠打坐,打坐也不一定就能成佛,正如般若寺里,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车子是身体,牛是我们的心。因此,六祖大师指示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真正的禅,应该是从一切行住坐卧中去体现,从一切处去实践;能够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一如」,才是真正的禅定。
打坐虽然不一定是禅,不过对于初机者,打坐仍不失为入道之门。尤其一般社会工商人士,每天如能静坐十至二十分钟,让心由动返静,让心灵获得片刻的宁静,从中也能感受到一份安详、愉悦的法喜,这也是一种充电。
所以,禅,是活泼呢?是呆板呢?禅是活泼、幽默、慈悲、智能!禅如一盆花,一幅画,又如调味料,生活中有了禅,就能凭添人生的情趣,增加人生的况味,让我们过著艺术的生活,活出圆融的生命。生命中有了禅,自能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天地何其宽广,人生何苦之有!
六、论般若波罗蜜的「内外圆成」
《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是六度的根本,能导万行以入智海。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前五者,即使一般的凡夫、外道也能奉行;但是有了般若,布施才能「三轮体空」、持戒才能「止作双持」、忍辱才能「不忍而忍」……。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般若才能圆满「六波罗蜜」,才能转世间法为出世法,所以《大智度论》说:「譬如盲人,虽有百千万众,无有导者,不能进趣城邑聚落。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亦如盲人无导,不能修道至萨婆若。」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和命脉,《大般若经》说:「大乘不异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不异大乘。」般若在六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般若才能认识自性佛,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证得无漏智能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印顺法师说:「般若何用?般若可以证悟般若。」《大智度论》也说:「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智能的音译,但是智能是一种世智辩聪,是应用的知识;知识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你懂文学,但不一定懂化学;你懂化学,也不一定懂得物理。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了电,启示后代电学的发展,这些都是知识。知识纵然由知能识,但是「识」仍然是分别意识,还是世间迷悟的搅和,未能到达最圆满的境地;而般若悟性是闻一知十,所谓「一理通万理彻」。般若悟性是自性和万物相互的体会,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闻是妙法,涕泪悲泣,这就是悟后的感动,把事理圆融起来;佛陀成等正觉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佛陀证悟真理后,为众生的不能调和事理、自他不二,不能证悟世法、出世法皆为一如而发出的感叹。
古来多少的佛学大德,为了转迷成悟,寻回本来面目,有的人空过了百年岁月,有的人弹指之间果能找到本来面目。例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无尽藏比丘尼见到梅花而顿识自家宝藏,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而识得自家本性,香岩智闲禅师锄地而锄出了自家的真如宝藏等,这些都是所谓般若的妙用也。
《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悟,悟就是般若,般若不同于智能,更不同于知识。因为智能、知识,有利有弊;而般若是纯真、纯净、纯善。知识是从外境的现象去分别,是向外追求;知识有善有恶,有正有邪。例如科技文明发明了电话,虽然方便传达讯息,但电话同时也被利用来当成犯罪的工具;科学发明了火药,虽然有利于开凿山洞,但同时也引发了惨烈的战争与伤亡。
般若之于人生的重要,如《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能与光明、除诸闇冥、无所染污、多所利益、多所安隐、能与盲者眼、能令邪行者入正道;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为孤穷者作救护、能灭生死、能示一切法性。」
尤其,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问经》云:「诸过为垢,以智能水,洗除心垢。」佛弟子平时诵经拜佛、听经闻法,作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拭心中的垢秽,心净则般若现前,此即「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所谓「般若」,是向外求呢?是向内求呢?你向外求得的科学、哲学等知识,总是世智辩聪,不若向内证悟的般若,如一灯燃百千灯,灯灯无尽,光光无碍;证悟自性,当下百千法界,融入心灵,山河大地,回归方寸,心中葛藤尽去,如漆桶脱落,一了百了,何其自在也!
因此,般若是内自证的功夫,是透过「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所获得的「内外圆成」的智能。人生若无般若为前导,则如盲人摸象,易为苦乐所动摇;有了透彻宇宙真相的般若,就能转丑陋为美丽,转黑暗为光明。所以,能以般若来处世,以般若来生活,人生自然美妙无比。
《维摩诘经》云:「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佛门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道至高无上的修行法门: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持戒可以三业清净,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恶习;精进可以无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般若可以观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吾人要想自觉觉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罗蜜」,方能福慧圆满,成就佛道。
六波罗蜜正如六架飞机,亦如六艘轮船,载著吾人航向光明的前程:
(一)布施:发财号;
(二)持戒:平安号;
(三)忍辱:道德号;
(四)精进:成功号;
(五)禅定:安心号;
(六)般若:智能号。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交通虽然便利,但是高速公路经常塞车,甚至车祸频传;在感叹世道难行之余,吾人在精神上有了「六波罗蜜」的航道,人生的前途自能通行无碍,一切如意,进而经由菩萨道,直抵佛国。
六度,是自度呢?是度他呢?是自觉呢?是觉他呢?是自利呢?是利他呢?是自有呢?是他有呢?
六度是给他,更是给己;是利他,更是利己;是度他,更是度己;是他有,更是己有。
六度,实乃「人我两利」、「自他得度」的大乘舟航。
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三)四、略评释印顺以人本之立场阐明其“人间佛教”思想,并以之抉择、判摄全体佛教,在相当多的方面表现出与传统佛教相异之旨趣。下面就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不公平!他们怨叹世间怎么有的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大楼有大楼、要官位有官位;我怎么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4
「四不」原则健全我们的人生星云大师我这一生周游世界,云水行脚,到过不少地方,但在今天来到这“第一城”,感到特别荣幸。我虽然还没有仔细参观,就已经感到这第一城的宏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9
积极护生是幸福配方 星云大师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世时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9
赵州禅师是一位非常睿智的法王,人称“赵州古佛”。凡有所问,他经常不从正面回答,总会要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体会。有一次,一位信徒前来拜访,因为没有准备礼品,所以非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30
星云法师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人和人好,鬼和鬼好,苍蝇和烂腿好。”选择朋友很重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一生往往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不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29
爱情,是维系社会人间的一股力量,既然人是由爱而生,就不能离开爱。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有正当的,有不正当的。正当的爱,就是绿灯;不当的爱,就是红灯。所谓绿灯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02
善生长者归佛化佛陀有一次从憍萨弥罗国顺着恒河的流水,进入摩竭陀国的罗阅祇城内。这时城内有一位富家的公子,早上起来就来到郊外园中,先湿了衣服,然后湿了头发,恭敬合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21
迦毘罗城的悲运佛陀应身的年龄,随着春花秋月在增加;佛陀的态度,更慈和、更沉着、更庄严。外面有异教徒的迫害,内部有提婆达多的捣乱,伟大宗教家的佛陀,虽能使异教徒的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21
苦行林中劝谏仙人太子走到远远的地方,迅速的回过头来一看,见到悲啼着的车匿牵着白马向王城的路上走去,他这才毫无罣碍的进入跋伽仙人的苦行林。 原来这苦行林中有很多的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17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
星云法师时间:2024-03-04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星云法师时间:2024-02-28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
星云法师时间:2024-01-15
星云法师一、生活佛法化:一般人的生活里无非是金钱、感情,每天都在人我是非、衣食住行里翻滚。生活佛法化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
星云法师时间:2024-01-14
控制命运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星云法师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之中,最重大的就是命运的问题。对于命运的看法因人而有种种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4-01-12
言语伤人,比杀人还要严重。忍辱就像大海、能够纳百川。1)人家侮辱你,你要当作是培福;人家伤害你,你要当作是他来成就你。你受尽委屈,记得!你是有福报的人,不要抗拒
星云法师时间:2024-01-11
星云法师:不要为了小事而破坏虔诚的心境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7
星云大师昨日演讲的题目是“看见梦想的力量”。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昨再次来穗,讲梦想析人间佛教南都讯 记者安小庆 实习生邱慧君 谢青 “我只是一介凡僧,再次来到广州,幸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7
星云法师:人生要懂得自我化解 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还很恨父亲呢?”她回答说:“我早就恨累了啊!”人生在世,就是被许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6
星云法师:跌倒也可以获取成功有个“渔王”非常苦恼,就因为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一般。他常向人诉苦:"我从儿子们刚懂事起就传授技术,怎么他们都比不上平常人的孩子?"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5
星云法师:做个打不倒的人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5
在泰国法身寺负责国际弘法部门的范淑智小姐,今年(一九九八年)五月代表法身寺陪同世界佛教青年会的会长帕拉普先生将佛牙恭送到台湾的时候,曾经来山住了几天。有一天,她说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4
人死之後,到那里去呢?人死之後,在还没有投胎转世之前,他是一个「中阴身」的地位。什麽叫「中阴身」?简单的说,就是生死之间并不是没有「我」这个人了,我的心业还存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4
佛光山为纪念开山三十周年,决定制作一部有关佛光山的纪录像片,中央电影制片厂特别指派曾经荣获金马奖的名导演──王童先生为我们执导。他几次领队上山拍摄镜头,我偶尔请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3
◎ 如何「看心观静」?《楞伽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万法的生起和还灭,都是因为「心生」、「心灭」而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3
第一篇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第一篇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1 前言 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2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感谢佛陀慈光加被,使这次佛学讲座能顺利的进入第三天。这么多人听讲佛法,完全是佛陀的慈悲,与佛法的功德;也可以说是各位信仰的虔诚和道德修养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1
慈悲伟大的佛陀是日已过 今天已经过去了 我无法停止时间轨道的转动但祈求您 佛陀让我觉悟无常的真谛 我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但祈求您 佛陀让我认清生命的价值 在这过去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1
前言语言是一种艺术,运用得体,则人际关系和谐,人生旅途平顺多彩;表达不当,则容易引起误会和纷争,伤人又不利己。其实,中国原为礼义之邦,在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之下,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7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禅宗的特色。首先要各位了解:“禅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了解禅,有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6
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5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做无聊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5
有的人因为怕持戒不自由,怕犯戒,就不敢受戒。其实,在佛教里面,戒律包括的范围很广。持戒个人可以升华,可以净化,可以进步;假如你犯戒了,也有很多的方法让你减轻,比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4
慈悲伟大的佛陀!今天弟子来到您的座前,特别向您报告我们对老师的感谢。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劳教导,我才能够获得学问技能;因为有了他们的指引诱导,我才能够长养知识智能。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4
慈悲伟大的佛陀!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车的危险,就是怕火蛇窜起的意外。尤其,火灾迅速,骇人听闻,不是这里的高楼起火,就是那里的餐厅焚烧,失去财物固然令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壹·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垂慈听我求救的心声,请您怜愍听我悲苦的处境:我的心像一团纷乱的丝线,如果无法心开意解,我就不能得救了!我的心像失去方向的破舟,如果无法找到陆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祈求您垂听弟子祈愿的心声:世界上有许多人遭逢不幸,成为无依无靠的贫苦者。他们三餐不继,衣物缺乏,有的人染患传染病,有的人成为流浪汉。慈悲伟大的佛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今天要为神鬼灵只向您祈愿。他们虽非凡夫肉躯所能感触,但也同样生活在法界之内,甚至,他们曾经生于人道,他们曾经是我们宿世的父母宗亲:他们有的曾经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钟声划破寂静的天空,木鱼和着梵唱的音声,我们今天怀着恳切的心情,来朝拜您的圣容,来礼敬您的金身。我们一心一意的称念圣号,我们五体投地的顶礼佛足。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每天来到您的座前,以极为恭敬虔诚的心情,称念您的圣号,礼拜您的金容,您的白毫光明照亮整个宇宙,您的法眼有如海水一样清澈。我们由衷地感谢您在久远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要以万分欢喜的心情,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即将就业工作了。」因为佛陀您给予我的好因好缘,因为佛陀您教训我的好理好法,所以,我在很多的善缘成就之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您一定听过死囚在铁窗里,唏嘘哀悔的叹息;您一定看过死囚戴着脚镣,走过灰暗的长廊。他们的身形像困兽一样,在牢笼里囚禁觳觫;他们的心情像破船一样,在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世间逆增上缘——星云大师身处一半一半的世间,顺逆境无不在我们生活周遭交替发生着。顺境固然是助人成功的跳板,逆境同样可以激发心志,而成为逆增上缘。 如果没有专制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经常听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对于这种逍遥的人生向往已久。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历代祖师的云游行脚,多么值得我们效法!只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我们的人生,是一个苦难的人生。到处充满迫害,到处遍布灾危。正如传播媒体的报导,水火风的三灾无日无之,烧杀抢的八难天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由于您藉面然鬼王的缘起,为阿难尊者宣说施食的方法,以陀罗尼真言,化滴水作长河之酥酪,变微粒为大地之斛食,于倏忽间,普济大地之饥虚;在顷刻时,利益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要向您由衷地诉说:我们的世界充斥着无限的诱惑,我们的眼前面对着无边的考验。您看!有的人经不起诱惑,丧失自我;有的人经不起考验,随波逐流;有的人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垂听我诚恳的祈愿:世间上充满了万千的悲苦,尤以失业最为恼人。慈悲伟大的佛陀!失业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经济衰退,被迫裁员;有的是因无法适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们烦恼无明的众生,每日放纵身口意业,一任贪瞋愚痴横行,贡高我慢如山,嫉妒恶心如毒。慈悲伟大的佛陀!我再不管理自己,整顿自己,我就快要在社会人群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