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夫人生天 国王得道
诗曰:
得道升天赴约王,凡人皆苦命如霜;
出家学佛灵山会,成就应真永不忙。
印度?提国的国王优达王。他在迦叶佛时曾经出家,修学佛法,后来又遇到释迦佛陀,因为宿世修行种植的福报,而转生得为人王。
优达王的第一王妃,名叫月明夫人。她的才能品德都很好,国王特别爱敬她。有一天,月明夫人忽然现出衰相,是寿命将尽的一种现象;国王的心中非常忧戚。月明夫人问王说:大王!你为何如此忧愁?
优达王说:你的寿命将终,我想到人生无常,生死恩爱别离的痛苦,不免忧闷烦恼。
月明回答国王说:佛陀曾经说过:高者必坠,存者必灭,合必有离,生必有死。这是一定的道理,死是每一个人所难免的事。人的身体,就像一座房屋,死就像搬家一样,这座房屋坏了,就搬到别家去住,只要有资本,就可以住进好房屋。大王如果有慈悲的心想念我,就请大王放我出家修行,使我能早点得到准备搬家所需要的资本。
国王说:你若出家修行,如果现世未能得到成就证果,也一定会生到天上。若生到天上,你要赶快回来与我相见。你能做得到,我就放你出家去修行。月明王妃答应了优达王的请求。
于是,月明王妃就在宫中设立精舍,恭请大德比丘尼入宫为她剃度圆顶,并受比丘尼戒。因为她出家而未离开王宫,时常有很多宫人前来问讯请安、恭敬供养等,使她无法精进修持,于是决心离开王宫,到远地去专精静修。
月明比丘尼离开王宫之后,在偏远之地精进苦行,经过六个月的用功修持,就证得三果阿那含圣道。她得道后不久就在一个乡村中静坐圆寂,上生色界天,成为色界天的天人。
月明生天之后,即用天眼观察过去因缘,知道生前与王有约,应去赴约。她见国王沉迷于五欲之中,难施化度,需要先用恐怖逼他,否则不能调伏使他醒悟。于是她就变作夜叉王,手拿五尺大刀,于夜深时分来到国王身边,国王看见如此高大的鬼王,心里非常恐惧。夜叉向国王说:
你现在纵有千万军队,也无能救护,因为你的性命已在我的手中,死期已经到来,你怎么办?
国王恐惧的说:我没有做坏事,我的一生遵守本分行善,修心清净,期望死后能够转生善处。
天人回答说:能够修心清净而行善的人,一定会依愿实现,转生到良好的地方去。这是一定可靠的,没有比修善更好的方法了。
国王觉得奇怪,这个恐怖的鬼王,为何有菩萨的慈悲心呢?优达王便问他说:你到底是什么人?敢来使我恐怖畏惧?
天人答说:我是月明夫人,大王放我出家之后,我精进修持净行,得道生在色界天,今来赴约。
国王说:看你是一个恐怖的魔鬼,我不能相信你的话。你如果真是我的爱妃月明,必须现出原形,我才能相信。
天人就变回原形,她的衣服、容貌,均和过去一样,站在国王的面前。优达王看见她确实是月明妃,便生起欲念,想拥抱她。月明天人腾身飞上空中,为优达王说法。她说:
大王!人的色身是无常的,佛陀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而已,一弹指顷(极短的时间)就保不住了,又好像早晨草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会消逝无踪。
大王!你岂不是见过许多如花似玉年轻的美人吗?她们转瞬就会变成鸡皮皱纹的老人。人老的时候痛苦特别多,例如:两眼朦胧,看不清楚,双耳重听闻不聪,腰酸背痛,手足迟钝,出入都不方便。人的色身又好像酿酒一样,取去醇味,糟就无用处了。如此衰老的人身,死期将近,有什么可贪恋爱乐的呢?人由生至死,一切都是无常。
大王!你岂不见人生无常吗?死不一定是衰老的人,有的尚未出生就死在母胎里。还有幼死、壮死均不一定,世间没有不死的人。一旦死期来临,一切财产都带不去,连自己最宝贵的身躯也要自弃,何况其他的财物?
大王!你是有智慧的人,既然人生有这么多痛苦,你为什么不寻求出离,厌离痛苦去出家修道呢?
国王听闻如此至诚苦切的告诫,顿有所悟,遂发心出家学道。月明天人又一再重申说:大王!你若出家以后,应该要好好求学佛法,求得妙法之后,更要日夜精进修持,用功修行,切勿懈怠,虚度宝贵的时日。天人说完话就回到天上去了。优达王把王位让给太子,割爱辞亲,扌舍离五欲,礼迦旃延尊者为师,决心出家学道。
国王出家修行的消息,很快地传遍全国,很多臣吏官员,以及人民都来供养,但却妨碍了道业,他就远行到王舍城外的灵鹫山,参加灵山法会,听闻佛陀说法。优达王见佛闻法之后,很快就证得神通自在的阿罗汉道。
有一天,他入城乞食,乞得夙饭,他就拿回林中去食用。这时,有一位萍沙王出游,来到林中与王相见问讯说:你本是大名鼎鼎的国王,如今出家当乞儿,乞讨别人吃剩的残物。我看你实在可怜!假如你罢道还俗,我可以分一半国家给你统治,你想好吗?
比丘(优达王)说:感谢大王的美意!我出家之后,心里没有任何挂碍,非常安乐。你为五欲所缠缚,如飞蛾投火,又好像蚕吐丝捆缚自身,死在乐处,没有援手,这样才是真正的可怜呀!萍沙王闻已,即便回去。
附注说明:
(一)本篇故事出于杂宝藏经中。
(二)出家学佛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解脱人生的生死等各种痛苦,了脱六道轮回,证得涅槃寂静安乐。
(三)生天。生死尚未解脱,还在六道轮回之中。证得阿罗汉道,才是真正了脱生死痛苦,得到永久不生不灭的安乐自在。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宣化上人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9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微观人间片段,以小见大,说浮生,道世情,情到深处有大悲。中古世纪的时候,印度有一位国王,因为长得实在太矮,每当站在臣民们的面前时,就不禁为自己的矮小而感到沮丧。后来,矮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17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卷十七译文问:关於成佛的法门,若是说修习善行,则有先后之分;若是说「性善」,则根据一心平等原理。一切佛既然有性恶,善根断尽的人,即阐提也有性善。既然在「性」上同一,都应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前言:《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
布施功德时间:2024-10-11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