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净化感情生活
星云大师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人,又叫做“有情”,是以感情来维持生命的。在佛教里,一向大家都排斥感情,认为一讲到感情,一讲到爱,就是罪过,就是不可原谅。其实,佛法是很重视感情的,只不过是要我们把感情净化,并不是说不要感情。那么,如何净化感情呢?佛法告诉我们,要以慈悲来净化感情,以智慧来引导感情。佛教常说佛陀是一个大觉者,其实,佛陀就是一个有大感情的大智大觉的人。
在社会上,感情有很多种,夫妻有夫妻的感情,父子有父子的感情,兄弟姊妹有兄弟姊妹的感情,亲戚朋友有亲戚朋友的感情。感情维系了社会的伦理,维持了家庭和睦的生活,可以说人几乎无法离开感情而生存。由于感情离开不了,所以,有些人在处理感情生活时无法尽善尽美,因感情而产生的问题,在家庭、在社会上也都经常可以发现,可以说感情为人们带来欢乐,但也带来烦恼。现在让我告诉各位;佛教如何把感情加以净化?我分三点来解说。
(一)从占有到奉献
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连三岁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夫妻间的感情更不许有第三者的侵入。因此,当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
其实,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用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有一位太太,是个佛教徒。她的先生经营的事业,处处顺利,因此钱财积聚丰富,社会地位也相当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地位高、钱财多,自然人缘就广泛,想得到女人的青睐也比较容易,因此,这位先生金屋藏娇了。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了外遇,内心非常烦恼。每次先生回来,她不但没有笑容,而且很多怨言,这样一来,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家里,夫妻俩的感情可说触了礁。
有一天,这位太太哭哭啼啼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问我该怎么办?我对她说:我有一个办法,只是恐怕你做不到,如果你能够奉行,应该可以使你们夫妻恢复原来的感情。”
“师父!您讲的话我怎么会不奉行呢?请您指示吧!”
我告诉她说:“你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了问题,第一、不可揭穿他的秘密,你要装作不知道,因为你一揭穿,先生老羞成怒,一不作,二不休,这个家务问题就更难解决了。第二、每天当你先生回来时,你要比平时更加尊重他、照顾他。女人要赢得男人的爱情,顺从是最重要的,你要对他更加体贴、更加贤惠,让他慢慢觉得到外面去,在别的女人那里也没自己太太那么善解人意,自会慢慢地回心转意。这样时间一久,他自会慢慢地回心转意。如果你只是恨他、怪他、事情只有更糟,你越是怨恨,问题越不容易解决,因为用爱才能赢得爱。”这位太太听了我的话以后,确实照做了,结果也很圆满,因为她的先生本来对佛教没有好感,与佛教界不相往来,后来他渐渐欢喜与佛教接近了。原来,这位太太对待先生常常不满、埋怨、唠叨,因此,他觉得回家没有快乐可言,终于在外面另筑香巢。可是,后来这位太太的态度转变了,她细心地照顾先生的生活起居,让他觉得“家”是个温暖可爱的地方。
渐渐地先生也发觉了太太态度的转变,有一天,好奇地问道:“你现在怎么对我这么好呢?”她说:“我是听了我师父的话,不再同你计较了。”
先生一听:“喔!师父的话这么重要?佛教真对我们家庭有这么大的帮助?”
由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只有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才可以获得最宝贵的感情。如果,当夫妻之间有了这一类的问题发生时,无论丈夫也好,太太也好,你不妨宽宏大量地说:“我爱你是为他你幸福;既然你要爱别人,在别人那里你才幸福,那你就去爱他好了,我不计较。”你如果能不计较,反而会胜利,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曾经,我遇到过一位青年朋友,因为情场失意,悲伤难过,想要自杀,甚至于发狂要杀人。当时,我去看他,我要他冷静一点,并且告诉他说,我先念一首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小诗给你听一听:“天上的星星千万颗,地上的人儿比星多;傻人儿!为什么自杀只为她一个?世界上的众生这么多,难道都不值得爱吗?何必苦恼地只爱她一个人呢?”
这位青年后来也想通了,奋发向上,终于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
一个人想要占有才去爱别人,往往容易陷于苦恼;如果,能以“奉献”的态度去爱别人,那就容易获得快。所以,想要赢得真正的感情,“奉献”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二)从多情到无情
一般人对佛教的看法,总认为佛法是寡情的、是无情的。在寺院里,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莫嫌佛门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浓。”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嫌弃佛门中没有人情味,僧情虽然没有俗情的浓厚,但是,从寡情里面磨炼出来的另一种净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寻味的。
唐朝有一位从谏大师,河南南阳人,中年出家,出家以后,二十年不曾回乡探亲。有一天,在一座寺院的庭院中,一位年轻人前来问道:“请问师父,这儿是否有一位从谏大师?”
“哦?你找他做什么?”大师心里虽有点讶异,却从容地问道。
年轻人看看大师,说道:“他是我的父亲,他出家二十年了,我还没有见过他,我是来看我父亲的。”
“你父亲住在那边!”从谏大师顺手一指,径自离开了。
年轻人顺着大师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当然他没有找到,可是,却有人告诉他,刚才那个人就是从谏大师。他飞快地奔回来,从谏大师已经走远,不见人影。
从谏大师,从上述情形看他,他好象是一个绝情的人,其实,大师的内心,有一股热烈的亲情在燃烧,只是他默默地把它埋葬在心里。因为大师曾经听说他俗家的儿子,因父亲出家,自己也信仰了佛教,并且经常从事各种慈善事业,如布施、修桥、铺路等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大师心里觉得很安慰,因此,他怕以后牵缠越来越多,所以拒绝了儿子的前来探望。这种感情,是关心在沉默里,是关心在未来里,是多情呢?还是无情呢?我们可以说那是一种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
有名的近代才子,多才多艺的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曾结婚生子,出家后居住在杭州虎跑寺。有一天,他的日本太太带了儿子来找他,在寺院里,只隔了一道门,弘一大师不肯出来相见,说话声也怕她听到,只差人出来传话,说道:“请告诉她,过去的李叔同已经得了霍乱去世了,希望不要再以他为念。”这位太太深知无法挽回丈夫的心,便把儿子送到北京给他的一个兄弟抚养,自己回到日本去了。
弘一大师对待妻儿这么样地寡情,可是,他是真的这么寡情的人吗?弘一大师对于佛教、对于众生充满了无限的关怀,无限的悲愿,他为佛教做下了许多事业。给予人间留下了多少温暖,这种表现是真正寡情的人做得到吗?
(三)从有缘到无缘
平常一般人要对什么人好,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缘的人,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人。一旦碰上了有缘的人,那怕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把感情付托给他,甚至于身心生命都可以全交给他。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一个学佛的人,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对待众生要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对方待我不好没关系,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平等施予欢喜,施予关怀,不必计较得失利害。
一个身为父母者,对自己的儿女百般爱护,所谓“养儿防老”,他们施予子女慈爱与关怀,只希望将来能奉养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但是,如此的期待往往不一定能够得到效果。试看社会上忤逆父母、弃养父母的事例,不是层出不穷吗?而且成为社会上的严重问题。
另外,我们再看一个事例:现在社会上常常有一种奖学金制度,奖励在学的贫苦青年,不论相识与否,只要符合领奖的条件都可以申请,钱数虽不多,可是,受惠者却常常感恩不尽,甚至于视之如再生父母,念念于报答恩惠。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仿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谁人有困难,即施恩惠予谁,这才是菩萨的精神。昔时南印度有一位贤惠的女人,名叫银色。她不但品貌端庄,待人亲切,更是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女人。
有一次,当她从远方要回家的途中,遇到一个很贫穷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位少妇,她刚产下一个男婴,这小孩儿相貌长得很好。可是这位贫穷的少妇,却双手颤抖地抱着小孩,面露痛苦,泪眼婆娑。
银色女刚好从这贫妇门口经过,看到这情形,奇怪地探头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产妇说:“我……我饿得快……快要死了……”
银色女同情地说:“啊!我去张罗食物给你吃!”产妇说:“来不及了,我想…想……吞下这……小小孩儿……充……充饥……”
银色女大惊,说道:“这可使不得,难道除了吃小孩儿以外,没有别的可吃的东西吗?”产妇吧一口气道:“没有了!”说后,双手紧紧抓住小男孩儿。
银色女心里下了很大的决定,在房子里搜索到一把利刀,走到产妇面前,撩起衣服,毅然地把自己的双乳割下来,拿给产妇充饥,并且说道:“你暂且吃下这些,我马上回去拿食物来,免得你再受饥饿之苦。”
银色女回到家中,家人看到她那一付血肉模糊的样子,都被吓坏,问道:“谁伤害你的?”
银色女安然无事地说道:“是我自己做的,我为了救那个产妇和她的小孩儿,我忍痛割下双乳,虽然我失去双乳,但是,我却救了他们毒子两条命。”
银色女的作为,可说充分发挥了菩萨的精神,她从自己喜欢的“有缘”人,做到救济那贫困,不带亲情无缘的人,所以,一个人的感情,不必施舍于限定的某些少数,尤其是学佛的人,更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慈悲精神,发挥情感的极致,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在风水学上,水晶有着风水石之称。水晶生长于地心,凝聚“地气能量”。用科学来解释水晶能量与地球磁场产生互动,从而可以调节人体五行的平衡。人体五行:金、木、水、火、
DIY配饰时间:2025-02-14
《答念佛600问》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佛教告诉我们: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无法逃过因果业力。佛弟子深知,即使学佛之后,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想什么来什么,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看到一尊佛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欲买之,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如何发起大悲心?观六道众生受苦如亲人想!大悲心等5种发心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01
追求本心,回归淳朴,这样极简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转载自作者:日本二三事日本人的收纳技术,在极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把日子过得如诗一般酣畅舒爽,大概也只
金玉良言时间:2024-12-31
沉香,是沉埋千年的山中传奇,久经淬炼而终成正果。沉香结香不易,而能达到的极品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珍贵难寻。那么好沉香要具备哪些条件呢?1、看造型国人在审美上更注
沉香收藏时间:2024-12-26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信众: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要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