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佛教中有两位众所皆知的大菩萨,一位是大慈大悲广大灵感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大喜大舍广行普济的大势至菩萨。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右二胁士,常住西方净土,辅翼阿弥陀佛,教导清净大海众菩萨与诸上善人。世人凡是有供奉阿弥陀佛圣像的,都离不了观世音和大势至二位大菩萨的圣像,称为西方三圣。我们往上看去,阿弥陀佛在中,观世音在东,大势至在西;由阿弥陀佛所站的位置来说,观世音在左,大势至在右,故又谓之左右二胁士。
「慈悲喜舍」,是佛教的「四无量心」。就表法而言,观世音代表佛教的「慈悲」,大势至则代表佛教的「喜舍」。兹将这两位大士略为介绍:
观世音本在多生累劫以前,老早即已成佛,号曰:「正法明如来」。因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为了普救众生,向来都是合作无间的,「一佛出世,千佛扶持」。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们这个忍苦世界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迦毗罗城降世成佛后,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又现身为释迦佛陀的菩萨弟子。这位大菩萨誓愿宏深,广大慈悲,乘愿再来,寻声救苦,随类现身,垂念护佑一切有缘无缘众生。在印度、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凡有佛教的国家,人们都知道称念这位菩萨的名号。世界上还有那些佛教没有深入普遍宏扬的国度里,观世音菩萨亦早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现诸神变,施救群生。惟因佛教未能普及,那些人尚不知称念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然而娑婆世界的西方国家,乃着重大势至菩萨的喜拾精神。大势至的道场,处处都在西方国度里实现,逐渐走向东方。而我们东士,乃着重于观世音的慈悲救苦,故观音菩萨的道场,乃在东方的国度里。自古南海普陀山,因观世音曾在那里说法,故说普陀山亦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这是狭义的说法。尤其在中国地区,自古就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所以学佛的人,多持斋戒,以不杀生为主旨。不杀生正是大慈大悲的表现。由于僧人的宏传,海外华侨的拥护,此道现在亦正逐渐由东方而到西方,亦为西方的人们所欢迎。故今亦可说现正是「慈悲」与「喜舍」两大文化交流的时代。若世人都行此菩萨之道,世界和平安乐的实现是极其乐观,指日可待,而必会有实现的一天。
所谓观世音者,这位菩萨乃修耳根圆通而证道果。凡宇宙间一切苦难声音,他远在西方极乐国土,悉能听见。若有百千万亿无量众生,同时受诸苦恼,能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不论何种语言音声,菩萨即刻化身百千万忆,寻声救苦,令众生随时即得解脱灾厄苦难。在过去无量劫前,有佛出世,号日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为观世音菩萨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时,以金色手摩其顶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那时观音才是初地菩萨,一闻佛说,顿超八地,心生欢喜,而发誓愿:「若我当来堪能利益一切众生,我身即时具足千手千眼。」刚发此愿,即时身上具足千手千眼。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曾说,观世音菩萨因救度一切众生,由普现色身三昧,现出三十二种以上应化身。楞严经上说:「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三十二应化身是:佛身、菩萨身、缘觉身、声问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王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干阐婆身、阿修罗身、摩喉罗伽身、一切人身、鬼身、非人身。在梵文法华经中并说,现「鬼神身」而救度世间众生。这位大慈大悲的菩萨,为摄化一切众生,其妙德是不可思议的。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有时竟现作山神草木树石,而救度众生,其千手千眼之妙用,更是无穷无尽。凡六道众生,有苦有难,菩萨皆能现身救拔。
在一切世界中,只有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最为痛苦,轮回果报,互相残杀,惨无人道。世人为了杀生拜拜,众生惨叫恐怖痛苦,因它前世痴迷作恶,堕入畜生刀涂血涂之中,已不知称念这位观音菩萨的圣号了。须随业受生,惟再转人身,有善因缘方知念佛。但杀生者乃至叫人杀生的人,当知将来果报,前途定无乐观,终有一世必会堕入畜类,遭人杀报,何不趁早觉悟!应知人身难得,勤求忏悔,称念观音,消诸罪业,未届被杀,菩萨已先救你了。千万莫说观音菩萨远在西方极乐世界,与地球相距十万亿佛土,要来非易。其实只要人们起心动念,求救苦难,改恶为善,菩萨已经就在你的身边。因为这位菩萨,有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等一切神通具足。虽说他在西方极乐国土,但在那里只不过是教导那些莲花化生的菩萨大众,诸上善人等,应如何到一切苦难的世界去度化众生。这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只为慈悲心太切,却把娑婆作道场。」经常都与我们这个忍苦世界的苦难众生在一起,施诸救苦,广行教化。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当初崇拜供养观音菩萨圣像,其目的是尊仰并学习菩萨慈悲伟大的救世精神。故在中国奉行佛教的人,多行慈悲济世,持斋吃素之道。故民族性亦尚和平,讲王道,流传至今,称为美德。若能懂得其中之妙法,自古尧舜亦观音。可惜因时间久远了,世人因贪、瞋、痴、杀、盗、淫等毒素的习染,辗转增上,无明愚昧。对于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广行慈惠济世的善行美德,渐渐的变了质,不知行慈悲利世之道,反变为只知求菩萨保佑的自私自利。不但持斋乐善的人逐渐减少了,相反地还要杀害众生来祭拜菩萨。神佛不分的人渐渐地多起来了,由于迷惑至极,后世所出的子孙,善良的渐少,而由阿修罗道转来瞋恶好斗的却渐渐多起来了。大家想想看!这是褔报还是恶报呢?
再说大势至菩萨,乃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士,协助阿弥陀佛教化极乐世界里一切莲花化生而不退菩提道心的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诸上善人,如何供养孝亲与布施喜舍之道。如果菩萨大众有乘愿再回到我们这个娑婆极苦世界,或返回他方有佛无佛世界,而行广度众生的菩萨们,也要教导世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广兴供养,及喜舍布施,慈济一切苦难贫困众生。这位大势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乃是一位大孝子,多生累劫修行,感每世父母生养抚育之深恩,不忍慈亲的遗骨离开自己,故经常将父母遗骨化灰盛于瓶中,顶戴于头上。后来修行成就,为十地等觉菩萨时,以此孝亲功德,「顶上肉髻如盔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对于广兴供养与喜舍布施,若无大智,是作不到的,因为众生之悭贪心重,唯佛菩萨之智光所能为之。在一切菩萨修「六度」万行时,六度中之布施即度悭贪,故大势至菩萨大智之行所至之处,布施喜舍,利行普济一切处,智慧光明即普照一切处。唯有惠施与慈济,令诸众生可以逐渐远离「三涂」恶趣,得到人间的温暖,天上的光明。唯有喜舍之道,一切众生最为欢喜接受。这位大菩萨,也如观世音菩萨一样,神通广大,应化救世之身,亦无量无边,以推行其道。凡此种惠济之慈光所照之处,即行喜舍布施者大势所到之处,故名为「大势至」。
以上是对两位大菩萨一种粗浅的认识。何以二位菩萨对我们这忍苦世界特别关怀呢?就因为我们这个地球世界一切众生之心,多生累劫以来,都因为贪、瞋、痴、慢、疑、邪见,以及杀、盗、淫、妄、酒、两舌、恶口、绮语等,一切恶业辗转增加,轮回果报,造成了无量无边的苦海。生长在这个苦难世界的众生,最需要的就是慈悲与喜舍,所以这二位菩萨就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
我们生长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人类,首先要学会一个「忍」字,体得忍字的妙义,能忍受一切的苦难,才能活得下去。所以我们这世界,叫做「忍苦」世界。佛经上说「娑婆世界」就是苦难与忍苦世界的意思。人类不忍也不行,若只是求世间之忍,也不是一个彻底的办法,若到忍无可忍,势必采取报复的行动。因此,争执、打斗、诉讼等等的事发生了,大则战乱,冤怨相报,无有了用。共业所感,由人为的不和而使天时不顺,五谷歉收,能源缺乏,世人愈感生活困难,生存不易,渐渐到处战乱,人与人之间,相残不休旱灾、风灾、火灾、水灾、毒菌、瘟疫及一切灾害苦难,都会到来,最后世界末日,一切归于毁灭。
固然,人类都有「生老病死」,地球也有「成住坏空」终归毁灭的一天。但要到那毁灭的日子,时间还远得很,那是千万亿劫以后的事。就我们世人来说,生命之短暂,不过像虫蚁一般,短短数十年宝贵的生命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家庭社会,人群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人类,何不多行善事,以感善报,自利利人,自活活人,自救救人,自助助人,自乐乐人;免去害人害己,损人损己的那些贪忌、争门、讼狱、刑罚,乃至战乱等,一切造成黑暗的因素,人人学行菩萨之道,共修法忍之行,使社会人人得到光明,共同建立和平安乐的世界。善业所感,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众生利乐,人人都能光明普照,地狱可以变为天堂,娑婆可以变成极乐,更使人间成为净土。不可迷信鬼神,不可依赖鬼神,也不需杀生拜拜鬼神,人人必先求得自己觉悟,普觉世人。如果世人都是菩蕯,利济众生,恶鬼邪神,自然远离,善鬼正神,不请自护。当然我们也不能迷信佛菩萨,不应把佛菩萨当鬼神般地只知盲目的拜拜,甚至作了种种愚痴的行为。而应转变过来,以诸佛菩萨教化世人的真正教义,推展开来,广行于世,第一步以观世音大势至这二位大菩萨作为人类的师范。世界上若人人能崇尚学习这种慈悲喜拾的伟大精神,礼敬这二位菩萨,效法二位大菩萨的慈悲与喜舍利人之德,广行人乘佛教的大道,从这遥远艰辛的康衢迈进,日日前进!月月前进!年年前进!就会达到佛光普照,世界大同,人天一体;世人无诸黑暗,地狱也可空了。那时世界上的人类,个个都是菩萨,到了世界末日,尽都能以神足通,远去寄居一处微妙美好安全的天界。地球纵然毁灭,亦与菩萨大众无损,且极长寿,过了许多劫数,再成新的地球时,这些寄居天界的菩萨大众,再降世宏扬佛道,从头做起,创造一个永久幸福的世界,大愿所感,又有何难呢?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慧开凿巨像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8
善良的白菊仙女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不幸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比丘的遭遇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独眼侠客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姓达名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已臻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达臻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这年开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王麻子清代安徽商人程伯鳞,久居江苏扬州,信奉观音大士极虔诚。乙酉年的夏天,乱兵经过扬州城,程君祈祷大士垂救,梦见慈悲的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全家十七人,十六人都能免难,只有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