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佛教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隆莲:佛教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是不是这个世界除了物质就没有别的存在了?
作家:那你认为有没有呢?
隆莲:有。我认为有。所以我不是唯物主义。
作家:是什么呢?
隆莲:灵魂,精神。
作家:它们独立地存在吗?
隆莲:人死神不灭,是佛教的理论基础。这个神,是指的精神。
作家:佛教的目的是什么呢?
隆莲:劝人为善,不做恶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少欲望少烦恼,胸襟开阔。其目的是使人们转迷成悟,获得真正的快乐。
作家:这话怎么讲?
隆莲:意思是说,神鬼也不是永远的神鬼。神如果当得不好,就会下台,变成人或者鬼。神鬼都没有逃出生死轮回。前因变了,后果就会变,一切皆是无常。
作家:如果说神鬼都是众生的话,那佛教就是无神伦了?
隆莲:从根本上讲,佛教是无神论。
作家:但一般的老百姓拜佛时,往往把佛和菩萨当做万能的神来求拜。你对这怎么看?
隆莲:的确如此。一般老百姓往往混淆了佛教与民间风俗及迷信活动,把它们混在了一起。但佛教的教义始终认为没有主宰一切的神,一切因缘而生,行善就吉,作恶就凶。
作家:据我所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追求顺从忍让、自我牺牲、行善赎罪,以追求来世的幸福。你认为有来世吗?
隆莲:这个东西,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无。报纸上曾有过这方面的报道,说某某人被某死者附体,我想那就是转世。过去的古书上也有记载。《左传》中就记载了有一个叫彭生的人,转世变成了一头猪,“人立而啼”。转世不一定变人。
作家:那你个人呢?相信有来世吗?
隆莲:我们佛教徒都是相信有来世的,也有过去世。这三者之间(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以因果关系相互依存的,此世行善,彼世就会有幸福。我想这不无好处。相信有来世,可以对人起到警醒作用,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来世要遭报应。
作家:佛教在我们国家传播得最为广泛,如果整个民族单方面提倡扬善、顺从和忍让,会不会因此变得软弱?
隆莲:佛教所提倡的忍让顺从,主要是指对自己内心的荣辱苦乐的态度,不计较不烦恼。当我们面对公共权益和国家利益时,是不应当软弱的。比如当侵略者入侵国土时,我们就应当奋起抗暴,舍身护法。因为侵略行为本身就是违背佛法的。当然,我们首先是呼吁和平,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够以杀盗为戒,以慈悲为怀。所以我们经常召开祈祷和平的法会。
作家:现在信佛的人多还是解放前多?
隆莲:看怎么说。解放前出家的人多,现在做居士的人多。做居士的总要给庙里一些香火钱。而过去穷人多,走投无路时往往就入山门。自己都吃不饱,哪来香火钱呢?现在生活好了,所以做居士的就要多一些了。
作家:可我觉得许多信佛的人并不是真正地出于信仰,而是为了世俗的、功利的目的。比如生病了,希望菩萨保佑赶快恢复健康;做生意了,希望菩萨保佑发财;高考了,希望菩萨保佑能顺利考上,等等。你对这样一些人怎么看?
隆莲:很多人烧香磕头,并不是真正地学佛信佛,这我也知道。真正出于信仰和喜欢而学佛的,是少数。这很正常,也不是什么坏事。他们烧香拜佛,心里总是虔诚的,总是出于对佛菩萨的信赖。他们虽然不懂佛法,但至少懂得一些因果报应、行善积德的道理。这样对于他们的行为,总是有一些善的引导,有一些警醒的作用。
作家:我通常在书上和影视上,看到一些信徒烧香念经时,有的是说“求佛祖保佑”,有的是说“求菩萨保佑”,佛和菩萨有没有什么不同?
隆莲:佛和菩萨是不同的。准确地说,佛是指佛祖,即释迦牟尼。在印度佛教里,只有佛祖才是至尊的信仰对象。过去小乘教认为只有释迦可以成佛。后来大乘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量无数的佛,提出了“菩萨”的名称,把它作为成佛的准备。
作家:就是说,菩萨比佛要抵一等级?
隆莲:通俗的讲是这样的。有一种说法认为,佛是自己觉悟后又觉悟他人,而菩萨只是自己觉悟。不过现在已经不这么看了,在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最有地位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了。
作家:佛教在我国经历了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的变化。到了近代,太虚法师又提出了“人间佛教”,主张积极入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隆莲:我是赞同太虚法师的主张的。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意思就是说佛教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了社会反而不能修练成佛。我觉得我们与其号召人们到极乐世界去成佛,不如在现实世界弘扬佛教,弘扬人间净土。
作家:就是说,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隆莲:但佛教与现实社会又要保持距离,不保持距离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持戒修行。所以我以为,出世、入世关键是把握分寸。出世复入世,一切以发扬佛教的根本精神为基准。比如我们佛教所提倡的自我牺牲、劝人为善,就很符合现在这个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就没有必要消极避世。
作家:你对雷锋、孔繁森这样的人怎么看?
隆莲:我认为他们就是菩萨。他们做的就是菩萨做的事。
作家:我从书上看到介绍说,密宗是外来的,在中国影响不大,您是修的密宗吗?
隆莲:最初我发心学佛时,受外婆的影响,学的是净土宗。后来出家,皈依的师父昌圆法师也是净土宗。但40年代时,往来成都讲经的大法师多为密宗,我也就慢慢地倾向于密宗了。
作家:密宗有什么特点?
隆莲:密宗比较注重仪轨,讲究修持、念咒……其实各个宗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密宗的有些咒其他宗也在念,它宗之弘扬净土者也相当普遍。它们不是对立的。
作家:就是说,您认为是什么宗并不重要?
隆莲:长一宗专一宗是必要的,但其他的经书也应当看,广采博收,谁有学问就向谁学,不挂哪个的牌子。关键是学习根本精神。
作家:可我听说一些佛教宗派还是很对立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隆莲:我认为佛法是一味的,不应当分宗立派。当初佛说法时就只有一味,止恶扬善、普度众生。烧火就那么几块柴,还分什么宗立什么派?
关于佛教中的女性
作家:为何寺庙中和尚庙多尼姑庵少?并且和尚庙的香火比后者更旺?比丘(和尚)也比比丘尼(尼姑)有钱?我看到信佛的大多是女人,可她们还是愿意把香火钱给和尚。可不可以这样说,佛教里也同样存在着男尊女卑?
隆莲:和尚庙多嘛是因为和尚多。男人想出家就出家,比女人有自主权。和尚多了自然庙就多,就大。有些信徒喜欢到大庙子去烧香。这没什么。
作家:但我还是觉得,佛教中存在着男尊女卑。比如比丘出家受戒只须一次,比丘尼就得受二次。还有,比丘尼的戒律也比比丘要多得多,对吧?
隆莲:是的。比丘尼出家,要先由比丘尼传戒,然后再由比丘传戒。即所谓的二部僧戒。说到戒律,的确是比丘尼多。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多98条。
作家:能举个例吗?哪些戒律是比丘尼独有的?
隆莲:(笑)这不能告诉你。因为你不是出家人。
作家:佛祖说众生平等,即所有的生命都平等,那人就更应当平等了。可比丘和比丘尼为何不平等呢?
隆莲:说到平等,我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从生命的意义上说是平等的。但人活在这个世上,要绝对平等却是不可能的。这很简单,有人走在前面,有人就得走在后面;有人坐在上面,有人就得坐在下面。总不可能大家都跑上去坐。对不对?
作家:既然是这样,女性出家修行是不是比男性更艰难、更不容易?
隆莲:这是肯定的。当初释迦牟尼是不愿意让女人出家的。佛祖认为女人有5障……
作家:有哪5障?
隆莲:这我也不大清楚,要查一下书。我们比丘尼的始祖,也就是佛祖的姨妈大爱道,当初坚决要求出家。佛祖就说,如果你一定要出家,就必须遵守“八敬法”,即对比丘怀有敬意,遵守八项特殊的戒律。这样将来才不致毁灭佛法。大爱道为了出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佛祖就专门为大爱道修建了一座庙,这也就是我们爱道堂名称的来历。既然是先有比丘后有比丘尼,有些现象也就好解释了。
作家:女人学佛这么难,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信佛的女人却比男人多。为什么?
隆莲:女人苦。人追求幸福的动机,是从苦出发的。女人生活苦、内心也苦,就渴望通过信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再一个就是女人弱,她们对自己不自信,总希望借助于他人的保护,寻找依靠。同时女人更善良,乐善好施,与佛法亲近。
作家:我查了一下佛教词典,关于女人的五障,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法华经》说的五障是“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可我觉得这些“障”并不是女人所特有的,欺骗、懒惰、嫉妒等等,男人也一样有。
隆莲:当然,人都是有弱点的,所以才需要学佛修行。把“五障”归为女人,可能是女人在这些方面更弱一些,更需要注意。
作家:关于八敬法,我也查了书,非常不公平。比如第一条,百岁的比丘尼见了刚受戒的比丘都要行礼。
隆莲:只要他真的有道行,戒行精进,年龄不是问题。
作家:可是并没有这个前提。
隆莲:过去小乘教认为女人不能成佛,到大乘教才有了改变。《法华经》上说,龙女八岁就成佛了,她把自己最心爱的珠子献了出来,就立即成了佛。
作家:但她成了佛,就变成男的了。
隆莲:是的。……佛教中的男女确有一个高下之分,这样僧团内部才能稳定。其实在别的宗教中也一样,比如基督教,就只有神父。天主教的牧师也都是男的,好象最近几年才开始有女的担任。俗世间的男尊女卑,必然会反映到宗教中来。
关于办学
作家: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和尚不必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会念经就行了。但您却一直主张提高出家人的文化素质,您是怎么想的?
隆莲:其实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主张。佛教的皈依本来就是“三皈依”。就是说,你要信仰佛教做个僧人的话,不仅仅只是皈依佛祖和师父,还应当皈依“法”。这个“法”,就是指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和历代高僧的著作。要把这些教义搞明白,没有文化怎么行?
作家:能读懂这些经书的人恐怕不多吧?
隆莲:光是“三藏十二部”,读一遍就得花几年的时间。过去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都很低,投靠山门的穷人自然也没什么文化。的确没有多少人能读懂经书。现在时代已经发展了,全民族都在提高文化水平,出家人也应当提高文化水平,不能再用过去的老观念来看问题了。
作家:您的意思是说,不能把信仰佛教仅仅停留在拜佛烧香上?
隆莲:对。只是烧香拜佛,不可能真正地弘扬佛教。要让佛法更多地被人了解和接受,首先就必须提高出家人的文化素质。现在中外交流越来越多,人家外国人到你的庙里,向你提几个问题,你什么都不懂,光会念“阿弥陀佛”,那怎么行?
作家:所以您就积极呼吁创办了这所佛学院?
隆莲:那不是我个人的呼吁,很多人都一起呼吁。中国佛协和各地宗教局都很支持。特别是赵朴老,为此是投入了很多心血。在此之前中国已有了好几个佛学院,但还没有一所是专门培养比丘尼的。我想我有责任来做这件事。
作家:办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隆莲:困难?(笑)那就是一个字:钱。
作家:?
隆莲:简单地说吧,我们学校从84年正式开学起,每个学生的经费是650元,平均每个月50多一点儿。包括吃、穿、住、医疗、学习资料等等,到现在仍然是这么多。与实际需要相比差距很大。光是伙食费一个月50也不够啊。学生虽然是吃素,可正是年轻长身体的时候,饭总要让她们吃饱呵。我们只好让每个学生再交钱。但仍很困难,那些年纪大的老师来上课,我们都出不起车钱。
作家:那你为什么不采取些别的办法呢?比如打开山门,进些香火钱,或者出去化缘?
隆莲: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他们对我坚持不开山门很恼火。如果打开山门,方圆几十里的城镇和农村居士会来进一些香火钱。可学校就那么大一块地方,如果山门打开,学生还怎么上课?至于化缘,我是个不会化缘的人。我也不想让我的学生出去化缘。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不能分散她们的心思。
作家:你的想法大家接受了吗?
隆莲:接不接受,我都要坚持这一点。其实大家应该明白,办学校本来就是个蚀本的事。你想想哪个学校是赚钱的?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财,而是为了“赚人才”。如果我们国家不把自己的学校办好,学生们就会跑到外面去读,跑一个少一个,人才都流失了……尽管我对那些跑出去就不回来的人很不满意,但我们搞教育的人是不是也有责任呢?
关于诗词创作
作家:你这一生写了近千首诗,对诗歌一定有不少见解。
隆莲:我平时东涂西抹,没有系统琢磨过……我想作为诗,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古人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平平淡淡的话是不能表达感情的,有了“嗟叹”,有了强烈的感情,才能成为诗。有了诗,才会有其他:“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看,舞蹈、歌曲乃至戏剧,都是从诗里演变出来的。
作家:就是说,诗是表达感情的?“诗言志”?
隆莲:对,我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宪法”。如果我们没有思想,大可不必作诗。一定要心之所志,表由衷之言。不能拿假思想假感情来和读者见面。
作家:我给你整理诗的时候发现,你的诗中亦有一些应酬之作。我以为只有我们俗人才做一些勉强的事,你们出家人也不能完全超脱吗?
隆莲:我们出家人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也要与这个社会中的人打交道。超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的确写了一些应酬之作。不过我以为诗之发生都含有应酬的成分。诗(指旧体诗)有唱和,一唱一和,就已经有了应酬的意思在里面。当然,真的好诗,就不能为应酬而作。诗也好文也好,说空话不行,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作家:据我所知,你所写的,大都是旧体诗,那你对新诗怎么看?
隆莲:只要是表达真实情感的新诗,我也一样喜欢。比如说闻一多的《洗衣曲》:“一件二件三件,洗衣要洗干净,四件五件六件,熨衣要熨得平。”看上去似乎很平淡,但到最后两句,感情和气势一下就出来了:“哪里不干净,哪里不平,问支那人,问支那人。”诗人在这里演了一个双簧,把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反抗之心全都表达了出来,它实在是令我折服,使我相信白话诗也一样能做出好诗来。
作家:对旧体诗呢?是不是要偏爱一些?
隆莲: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从小接受的主要是古典文学的熏陶,当然对旧体诗更熟悉、更亲切一些。旧体诗好在凝练,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那里头有千百年来的结晶。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也喜欢它们。我相信它们是有生命力的,不会被时代淘汰。当然,它也有局限性,不自由,不开放。但有的时候,形式的局限就是诗词的美。
作家:无论新诗旧诗,你以为怎样才能写出好诗呢?
隆莲:首先是创新。一般来说,新诗是指的白话诗,旧诗是指的文言诗。其实最早的诗还是白话诗,只不过是提炼了的白话。我以为诗在文体上的新旧不重要,文体是随时代的演变而演变的。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新旧。无论是白话诗还是文言诗,你都不能陈陈相因,尽写些陈词烂调。诗要创新。其实,诗要有个性,要有自己的见解。再者,诗还应当超脱些,庸俗的东西不能成为诗。如王摩诘的五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它不仅仅文字清丽,且有意境,这种意境能使我们从尘嚣中超脱出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作家:您最喜欢的诗人词人有哪些呢?
隆莲:(思索了一下)我爱读杜诗,仇兆鳌的详注是我常备的书。早年喜欢读苏诗。我家有一部本刻版的王文诰注本,很好。可惜损失了。词人么,更早的时候曾欣赏李清照的词。后来我写的词就比较随意了。
作家:苏东坡是您的老乡,他的诗、词、文、赋样样都行,还精于书、画、医学,您年轻时也学了那么多学问,是不是受他的影响更多呢?
隆莲:可以这么说吧。但我不能和他比,我是这个。(比了一下小指头,笑。)
关于人生
作家:据我所知,有的大法师出生时,往往都有一些与常人不同的现象。比如母亲梦见了什么,或者环境和天气发生了异常,什么树开了花,什么鸟飞来了……等等。您出生的时候有这些异常现象吗?
隆莲:没有没有,什么都没有,很平常就生下来了。那时候的女人一旦做了妻子,就要操持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饭,担子很重。我母亲生我的时候,就正在厨房里做早饭,忽然觉得肚子痛,连忙跑进房间,很快就生下了我。我是第一个孩子,母亲那里20岁。
作家:听说您3岁就开始认字,童年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那您还有时间玩儿吗?
隆莲(疑惑):什么完?
作家:就是耍不耍?(耍,四川话,玩儿之意)
隆莲(笑):咋个不耍哟?!耍得伤心(四川话,过份之意。),墙壁上都是我的脚印。我的小名就叫蛮子。
作家:那你的童年还是比较幸福吧?
隆莲:幸福说不上,在那个时代。我1岁多时就逃难,辛亥***中我外公因为参加了同志会,官府要抓他,我们一家就跑到乡下去了……所以我1岁就开始逃避,我是个逃难专家……(笑)
作家:有个问题我想冒昧地问一下。
隆莲:你尽管问。
作家:您年轻的时候很有才华,家庭条件虽说不上很富有,却也不错,为什么没有结婚?
隆莲:这个问题很简单,我觉得婚姻是苦事,不想结婚。
作家:?
隆莲:那时候我觉得世上最好的男人,不过就是我们家里的三个男人:爷爷、外公和父亲。他们正直善良,有文化修养,也有责任心。可是在男权社会里,他们的妻子也和别的女人一样,没有地位,没有独立人格。我的奶奶、外婆和母亲,都是识文断字的女人,一旦嫁了人,连张写字的桌子都没有。只能做家务,生孩子。我不想步她们的后尘。婚姻对女人来说,的确是件苦事。就是不出家,我也不打算结婚。
作家:那你的父母亲能同意?
隆莲:我的父亲比较通达。起初他也为我张罗,后来见我都不干,就没再勉强我。我母亲嘛,也就依着我了。
作家:那您一直是一个人生活,有没有感到寂寞?
隆莲:寂寞?结婚就没有寂寞了吗?
作家:您是1937年皈依佛教的。为什么又在4年之后出家了呢?做个居士,不是也一样可以潜心学佛吗?
隆莲:年轻人,你可真不了解那个时代哟!说得简单一点,我是给日本人的飞机天天轰炸逼得出家的!
作家:怎么讲?
隆莲:那时候我想留在成都听经。但日本飞机天天轰炸,家里就要让我回去。不准我在成都。
作家:那你不能回到乐山后自己看经书自学吗?就像你学其他学问那样?
隆莲:学佛可不同。自己看经书和听大法师说法是有很大差别的。那时候成都来了许多著名的大法师,他们有的是进藏学习多年取得了成果的,有的就是从西藏出来的。我觉得机会太难得了。
作家:如果您不出家,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或者数字家或者别的什么专家。您后悔过吗?
隆莲:后悔?一点儿也不后悔。这是我从小的愿望,我就是想做个学佛的专家。佛学的苦空观念以及众生平等、慈悲救世、止恶扬善等教义在我的心中产生了共鸣。我愿意一辈子研究它,弘扬它。
作家:我从你的诗里看出,你青年时代一直很关心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可以说经常处于忧国忧民的心境之中,那你想过参加***吗?
隆莲:没有。我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住,还敢去革别人的命?
作家:可是从你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你对治理国家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和清醒的认识。
隆莲:见解归见解,那都是纸上谈兵。真要去实践去做,都是很不容易的。我年轻时只是个书生。
作家:您此生最愉快的时期是哪个时期?
隆莲:……大概就是刚出家的时候,随着海老上师到彭县的太平寺和峨眉山的慈圣庵的两次安居。我们有10个比丘尼在一起,听老上师讲经,修持。
作家:那最不愉快的,又是哪个时期呢?
隆莲:最不愉快的……当属***时期。
作家:那个时候您一定吃了不少苦头?
隆莲:还好,宗教界的一些人士都暗中保我,使我免于挨批斗。后来我就称病闭门休养了,一直到***结束。
作家:那个时候您是怎么想的?
隆莲:能怎么想?整个国家都乱了套,我们能怎么想?就好象洪水来了,个人是无法阻挡和改变的。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忧虑,不知这样乱下去怎么才收得了口?
作家:那时让你最感到气愤的是什么?
隆莲:造反派进了爱道堂,让我们和尚自己动手砸佛像,不允许我们穿僧衣,让我们重新留起了头发。那10年对我来说,是个中断。但并没能改变我的信仰。78年一落实宗教政策,我第一个带头剃掉了头发,我是自己给自己剃的。
作家:我觉得你的个性很鲜明,有话就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并且对看不惯的事情照样提出批评,并且很尖锐。而依我的理解,出家人是包容一切忍让一切的。你怎么想的?
隆莲:我的个性如果不强,当初就不会当和尚了。没有先和家里人商量,周围的人也不理解,条件又那么艰苦。可我还是坚决地按自己的愿望去做了。这就是我的性格。包容一切并不等于包容不正确的事情。有时候为了坚持真理,就是要敢于说话,敢于批评。
作家:那你也得罪过人吗?
隆莲:当然得罪过。1955年我第一次去北京开会,有人向海老上师发难,我就站出来说话。并不是因为海老上师是我的师父我就帮他,而是为了说真话。
作家:后来你没事吧?
隆莲:没事。我说的是真话,大家都支持我。
作家:你是全国政协委员,在参加政协会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吗?
隆莲:当然要发表。比如讨论三峡工程时,我就谈了我的看法。虽然我只是个小人物,,赞不赞成起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作用,但我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千秋大业,非同儿戏,我必须说真话。
全中国低调炫富的至高境界竟然是......怪不得郭德纲听了都震惊!《郭论3夜总荟》,跟着郭德纲探索关于熏香的浓厚历史吧。郭德纲认为炫富本身并没有错,但得炫的高级,炫的
沉香资讯时间:2024-12-19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网络上,看到了有许多的中国网友,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发生的冲突。和对南海黄岩岛的事情,都义愤填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种发自内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当花艺遇见香道,一场关于美的遇见。视觉与嗅觉同时抵达,艺术与灵性瞬间契合。在檀香与花香中,只为让灵魂静下来。一盏茶,一炉香,一束花,已足以度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20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9月22日上午,喀左县长寿山毗卢寺云居楼落成开光,为我市再添一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省宗教局副局长赵佐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玉华、市政协副主席李陌尘及我省各地佛教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4
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鼠与佛教也是“缘分不浅”!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蕴,比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是多么厌恶和痛恨;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3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北京著名的夏荆山老艺术家,老居士,他说: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文化,文化看佛教。在古印度,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这个地方出家人没有了,他们就会生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形势、新环境也向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