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家庭的修行之道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讲道德,佛教最主要的是重视实践,重视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因此,修行并非闭门自修,只求自了;修行应该亲近寺院道场,参访善知识以求法要,同时还要发心护法,并且弘法,这才是大乘菩萨修行之道。
(一)如何求法
在《华严经》最末一品的〈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艰辛过程,为今日佛子树立了求法的典范。因此,如何求法?
1.当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应该前往听经闻法,有法会共修,应该时常参加。
2.效法普贤十大愿: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等。
3.亲近具正见、乐说、随缘、能观机逗教、不自赞毁他的善知识为师。又,求法应该有求法的认识与态度。
(1)求法的认识
*1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2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3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4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5我们求法的耐心--柳暗花明又一村
*6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7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8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2)求法的态度
*1要坦诚大方*2要感恩说好
*3要虚心下问*4要改过迁善
*5要变化气质*6要勤俭忍耐
*7要虔诚礼诵*8要勇猛正见
*9要求真务实*10要慈心悲愿
(二)如何护法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这是护法的首要观念。《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由此可知法的重要性,护持正法,让正法常住世间,导正人心,是佛弟子的当然责任。如何护法?有六点观念必须具备:
1.护教重于护寺:当今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某位法师、某个寺院,不知道护持整个教团,形成佛教徒之间缺乏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这是佛教长久以来的弊病,因为大家总是自立门户,对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怀。所以,要如何护法?应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
2.护佛重于护神:在台湾的宗教,有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神庙的权威比寺院强大,护神的人多,护佛的人少。原因无他,因为信神是有求,容易满足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教却叫人要布施行慈,要牺牲自己,成就大众,要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心,佛教的道理曲高和寡,一般人根基太浅薄,只能接受神庙有求的廉价宗教,而不懂得佛法才是我们安住身心的不二法门,所以今日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护佛重于护神」的认识。
3.护法重于护人: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现在的佛教,到处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们争相护持。对于佛教,这是相当严重的现象。佛教的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人有去来,法是恒常永住的,所以「护法重于护人」,这一点观念必须建立。
4.护众重于护私:佛教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又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经中也告诉我们:「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不重视大众,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5.护道重于护情:一般佛教徒有一种心理,这位师父对我很客气,特别招呼我,我就护持他;那位师父虽然很有修行,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我就不护持他。做为一个正信、正见的佛教徒,应该护持真正有道者才是最重要,因为进入佛门,是为了追求真理,听闻佛法,进趣大道,不可以感情用事,因此,应该护道重于护情。
6.护小重于护老:一般佛教徒另一个共同的心态是,出家人年纪愈大,才有修行,才是高僧,才值得敬重;对于刚出家的小沙弥,往往瞧不起。其实佛经讲「四小不可轻」,沙弥虽小,只要假以时日,就是住持正法的大法王。因此,高僧大德固然要敬重,小小沙弥也应护持,因为小,才有未来性。
(三)如何弘法
弘法利生,是在做救世济民的伟大事业。学佛者应该具有弘扬佛法满天下,普度众生满人间的慈悲心肠,要把自己对佛法的修证、体验,分享别人。
弘法的方式及内容很多,略述如下:
1.发心考取檀讲师,讲经说法。
2.邀请法师举办佛学讲座。
3.邀请法师家庭普照,藉机引渡亲友学佛。
4.护持佛教各项弘法事业,例如助印佛书、捐助奖助学金等。
5.举办各种弘法活动,例如:梵呗音乐会、佛教歌唱比赛、讲演比赛、读书会、素斋谈禅等。
6.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具足正知正见,言行举止充份流露出佛弟子应有的风范,例如,待人慈悲柔和、尊重包容、主动亲切,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好感,进而引发信心学佛,这就是最好的弘法方式。
慧开凿巨像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8
善良的白菊仙女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不幸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比丘的遭遇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独眼侠客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姓达名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已臻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达臻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这年开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王麻子清代安徽商人程伯鳞,久居江苏扬州,信奉观音大士极虔诚。乙酉年的夏天,乱兵经过扬州城,程君祈祷大士垂救,梦见慈悲的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全家十七人,十六人都能免难,只有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好好修行者人天爱戴很多人认为修行需要大块时间其实不然一分钟也能完成修行快来看看吧修行方法修行主要训练的是让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事情,不动则已,一动就会带来很多烦恼。很多时候,越不动,越有福。1不动欲我们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得无厌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劣根性。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文:梦参长老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佛答时间:2025-01-27
在修行当中,应该身体力行能够有成就的人,他是身行这个理想,而不是口说这些大言、大语。讲出来给我们听啊,是在指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样来实践。现在正行完成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为什么我修行总是不得要领?色身上的变化,初学过程中有八种变化,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当我们用功到一个足够的进度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修行之道无奇除开用心方法之外,其他皆是媒介。有些人是需要媒介作依靠的,但是媒介毕竟不是标的,是故不能执着不放!修行之道无奇!唯在追求生命中止于至善的境界途中,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风水1.什么原因使我在孤儿院长大,不像其他人一样,能享受到母爱?为什么我必须搬家十二次?什么原因让我患有高血压,甲状腺和精神衰弱?为什么一听到小孩子叫,我就会受不了,必须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2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邪YIN家庭的一些共有现象,一人作恶全家遭殃家中有子女邪淫,父母肯定也多灾多难。很多子女邪淫后,父母也接着发生不顺的事情。想想也是有道理的,与最亲的人,共业影响最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5-01-06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提要】: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串。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我们能如此对待家庭,对待生活,还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我的幼年时代是在北方长大的。11岁时随父亲转业,我们全家便到了老家生活。父亲是个孝子,为了能更近的照顾爷爷奶奶,选择了回来家。我能有一些福报也是享的父亲的福。这样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10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我结婚快满35年了,多年来,夫妻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吵架,从早到晚,都是她无休止的唠叨与抱怨。为了能使她有所转变,我尽了种种努力,但总是收效甚微,最后离婚的手段都用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0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