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放松心情,坦然面对

放松心情,坦然面对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身处任何逆境,只有自然放得下,才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幸福。一个人无论他地位如何,过着哪一种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安谧就可以过得幸福。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禅师问: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静。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您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静?否则,让谁来给你清静呢?

僧人听后,当即领悟了其中的禅理。

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从哪里来?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刺激只能是片刻的,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感官快乐往往都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电影或者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无中说有,如同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从有中思无,实在好笑。如果人眼看到了地狱,那么心里为什么看不见天堂呢?天堂与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内心平静而无忧虑,自然也就没有疑惑了。

太尉发问:那么,内心如何无忧虑呢?

昙颖禅师回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又问:不思量后,那心归何处啊?

昙颖禅师说: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人如果死了,归到哪里呢?

昙颖禅师问: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啊?

太尉说:可是生我早已经知晓了的。

昙颖禅师又问:那么,你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啊?

太尉说:是啊,只知道人生漫长,却没有发现岁月磋跎。

昙颖禅师说:百年如同一场梦。

百年如同一场大梦,人更应该珍惜现在,减少忧虑,淡薄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足印。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心理具有弹性,放松心情,享受现在。

只有放松心情,才会达到更高境界,就像下面故事中洪川大师写字一样。

通常,到过黄蘖寺的游人,都会见到第一义谛四个大字悬在它的小门之上,而爱好书法艺术的游客,都会将之当作一件书法杰作倍加赞赏,查其来历,是出于洪川之手,约作于两百年前。

洪川大师将此四字写在纸上,复由雕工放大,刻于木板上面。在他写此四字之前,他的一名坦率的门人不知为他磨了多少,也说了不少批评的话。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大师写了第一幅后,他批评说。

这一幅呢?洪川大师问。

不佳。比前一幅还差。这位弟子说。

洪川大师耐着性子一连写了八十四幅第一义谛,仍然得不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最后在他这位弟子离开的片刻时间,他心想:这下我可避开他那挑剔的眼光了。于是,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洪川大师自自在在地挥就了第一义谛四个大字。他的弟子回来看了说:神品!

为什么洪川大师在弟子盯着的时候一直没有把字写好,而等弟子不在的时候,居然把字写好了呢?原因就在于他放松了自己的心情,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不顾虑可能的结果,自由自在地进行发挥。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需要放松自己的心情了啊!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

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

禅师回答:你有家庭,有太多的尘缘,心性火气也太重,你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够放下的。妻子、儿女也都不是问题,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我实在厌倦了世间的争斗了。

然后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

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到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到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了除去心头火。

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

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又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除去心头火呢?

放松心情,就是要淡泊明志,使自己的心情不为外界所干扰,仅仅是口头上说自己看破红尘是没有用的,重要的在于内心。

心本绝尘何用洗,

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

明镜高悬未照时。

唐龟山智真

更新于:2023-08-02 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