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玛瓦帝皇后
在佛陀出现于印度的幸运时代,有一对夫妻和他们绝美的独生女沙玛瓦帝(Samavati,古译:沙摩婆提)就住在边境内。他们的家庭生活原本快乐与和谐,但有一天却遭逢大难:家乡爆发瘟疫,这对夫妻于是带着成年的女儿逃离该地。[1]
失去双亲的孤女
他们前往位于恒河流域拔沙国(Vamsa)的首都高赏比(Kosambi),想去寻求她父亲老友国王的财政大臣抠沙伽(Ghosaka,古译:瞿沙伽)的援助。当局在市里成立了一个难民收容中心。沙玛瓦帝到那里拿食物,第一天她拿了三份,第二天两份,到了第三天则只拿一份。
负责分发食物的弥答(Mitta),忍不住以嘲讽的口气问她,是否终于了解自己的胃容量。沙玛瓦帝平静地回答:「第一天我们有三个人,我的父母和我自己,那天我父亲罹患瘟疫,因此在第二天我们只需要两人份;那餐之后我母亲去世了,所以今天我只需要我自己的食物。」这个官员为他的戏谑语感到惭愧,并且诚恳地请求她原谅。经过一段长谈之后,他得知她如今举目无亲,于是便提议收她为养女,她高兴地接受了。
沙玛瓦帝立刻开始协助养父分发食物,以及照顾难民。凭借着她的办事效率与谨慎态度,先前的混乱很快地便获得纾解,而变得秩序井然。不再有人争先恐后或争吵,每个人都很满意。
不久之后,国王的财政大臣抠沙伽,知悉救援食物的分发,进行得平和而有条不紊。当他向分发食物者表达赞美与感谢时,这个官员谦虚地回答,这都是他养女的功劳。抠沙伽就这样遇见故友的孤女沙玛瓦帝,并对她高贵的举止留下深刻的印象,便决定收她为自己的女儿。他的属下同意了,虽然有些遗憾,但他并不想妨碍沙玛瓦帝的大好前途。因此,抠沙伽便带她回家,她因此成了庞大财产与精华土地的女继承人。
为报养父之恩而嫁伍达亚那
国王伍达亚那(Udayana,古译:优填王)那时住在高赏比(Kosambi),他有两位妻子,一位是婆苏拉达陀(Vasuladatta),他是为了政治理由与她的美貌而娶她。另一个是摩犍提(Magandiya),她美丽又聪明,但却冷酷自私。这两人都无法给国王渴望的温情与知心。
有一天,伍达亚那(Udayana)遇见财政大臣迷人的养女,并对她一见钟情。他被她仁慈与慷慨的性格深深吸引,沙玛瓦帝正好具有他两个妻子所缺乏的特质。
于是伍达亚那派遣使者去找抠沙伽,请求他把沙玛瓦帝嫁给他。这使抠沙伽陷入两难:一方面他爱沙玛瓦帝胜过一切,他不能没有她,她是他生命中喜乐的泉源。另一方面,他知道国王的脾气,担心拒绝他的后果。但最后他对沙玛瓦帝的贪著,还是战胜恐惧,他心想:「宁可死也不愿失去她。」
国王果然勃然大怒,他撤除抠沙伽财政大臣的职务,将他逐出国外,并且不准沙玛瓦帝陪伴他。他接管财政大臣的财产,并查封他的豪宅。沙玛瓦帝很伤心,抠沙伽为了她的事遭受这么多的痛苦,他不仅失去她,同时也失去家与财产。出于对养父的同情与感激,她决定自愿成为国王的妻子,以化解这场争端。她到王宫告知国王自己的决定,国王立即息怒,恢复抠沙伽先前的职务,并撤回其他一切惩处。
侍女复诵佛陀的开示
因为沙玛瓦帝对每个人都有大爱,她内心的力量源源不绝,因此这个决定对她来说并不困难。她住在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住在财政大臣家做他钟爱的女儿,或在王宫做国王钟爱的妻子,或默默无闻地住在父母家里,或住在难民营里她都能在内心找到平静,并且自得其乐。
沙玛瓦帝在宫中的生活,维持一种和谐的模式。她有个仆人库竹答拉(Khujjuttara),她虽然外表丑陋,但很能干。每天皇后都会给她八个金币去为后宫买花。但库竹答拉(Khujjuttara)总是只买四个金币的花,并将其他四个金币据为己有。
有一天当她去为女主人买花时,花商告诉她这一天他邀请佛陀与僧团吃饭,并劝库竹答拉参加。饭后佛陀为他的施主开示,他的每句话都直达库竹答拉心中。
她全神贯注地聆听,平静与愉悦,好像每个字都是专为她而说,在佛陀结束谈话时,她便达到入流的道与果。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她完全变了个人,对三宝具有不坏净信①,并且不会违犯根本戒。过去对她显得如此确定与真实的世界,如今则如梦幻一般。
在经过这次特殊的内在转化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足八个金币的花,并对过去的不诚实深感后悔。当皇后问她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多花时,她跪在皇后跟前,忏悔过去的偷窃行为。
在沙玛瓦帝宽大地原谅她之后,库竹答拉说出她心底的话,即听到佛陀开示改变了一生。虽然沙玛瓦帝不懂法义,但她亲眼见识到它对库竹答拉有益与良性的影响。她任命库竹答拉为侍者,并让她每天去寺院闻法,回来之后对她与宫中其他女子复述。
库竹答拉拥有杰出的记忆力,只要听过一次,就能一字不漏地复诵。每天当她从寺院回来时,宫中出身高贵的仕女们会请她上座,好像她就是佛陀本人一样,而她们则坐在下面恭敬地聆听开示。之后,库竹答拉将她从佛陀那里听来的简短开示收集成册,成为现在巴利藏经中的一本书,即今之《如是语经》(Itivuttaka,《小部》经之一),共收录了一百一十二篇掺杂散文与偈(gatha)的经典。[2]
阿难达尊者每日至宫中说法
当伍达亚那(Udayana)再次告诉他钟爱的沙玛瓦帝,她可以许下任何愿望,他都会满足它时,她说希望佛陀能每天来宫里应供与说法。国王的信差带着这个长期邀请的讯息给佛陀,但他婉拒,并改派阿难达前往。
从那时起,阿难达尊者就每天到宫里用餐,然后为她们说法。皇后早就在库竹答拉(Khujjuttara)的转述下打好基础,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了解法义,和侍女一样达到入流果。
如今,经由她们的共同了解佛法,皇后与侍女已能并驾齐驱。在很短的时间内,佛法便传遍后宫,大部分的人都成为佛陀的弟子。连沙玛瓦帝的继父财政大臣抠沙伽,也深受佛法感动。
他捐献位于高赏比(Kosambi)中的一座大寺院给僧团(sangha),好让比库们来到城里时能有个安稳的住处。每次佛陀访问高赏比时,都会住在这座「抠沙伽园」(Ghositarama,或译「美音精舍」),其他比库与圣者们也会在这里落脚。
受到佛法的熏陶,沙玛瓦帝决定扩大她的影响力。她最大的资产就是同情与慈悲,以此遍及一切众生。她修习慈悲如此强烈,以致于佛陀称她为「散播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AN 1, chap. 14)。
摩犍提因憎恨佛陀而陷害沙玛瓦帝
这个遍及一切的慈心,很快地就受到国王第二个妃子摩犍提的考验,这个女人对所有与佛有关的事物都怀有强烈的敌意。几年前,她的父亲遇见佛陀,他认为这个英俊的沙门最有资格娶他的女儿,由于对比库戒的无知,他将女儿献给佛陀为妻。
摩犍提非常美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伴侣,但佛陀却以一首观身不净的偈婉谢这个提议(Snp. v. 835)。这首偈伤了摩犍提的虚荣心,却对她的父母造成深远的影响,他们当下就证得不来果。摩犍提视佛陀对她的拒绝是一种人身侮辱,因此对他恨之入骨,永远无法释怀。
之后父母带她去见伍达亚那,国王对她一见钟情,并娶她为妻。当他娶第三个妻子时,她还能接受,因为国王拥有很多妻子是当时的惯例。但沙玛瓦帝成为佛陀的弟子,并让宫中其他女人都皈依佛法,则是她无法容忍的。她对佛陀的憎恨,如今整个转移到沙玛瓦帝身上。
摩犍提的阴谋接二连三,她的聪颖都用在设想新的诡计上。首先她告诉国王,沙玛瓦帝想谋杀他。但国王相当了解沙玛瓦帝对一切众生的大爱,因此并未认真考虑这项指控,他只是随便听听,且很快就几乎忘了它。
接着,摩犍提命令她的一个女仆去散播佛陀与僧团在高赏比的谣言,如此一来也会中伤到沙玛瓦帝。她在这件事情上比较成功,僧团受到一波无情的打击,连阿难达都建议佛陀与弟子们是否应该离城。佛陀微笑并说,比库们的清净梵行,在一周之内就能平息一切谣言。在国王都还来不及听到谣言之前,它就已经沉寂了,摩犍提针对沙玛瓦帝的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
一段时间之后,摩犍提特别挑了八只鸡送给国王,并建议沙玛瓦帝应该亲手杀鸡与烹调。沙玛瓦帝拒绝这么做,因为她不愿意杀生。由于国王知道她的慈悲,因此不以为忤,并接受她的决定。
以慈心度化伍达亚那(Udayana)皈依佛陀
摩犍提接着又第四度设计伤害沙玛瓦帝,在国王临幸沙玛瓦帝之前,将一条已经摘除毒囊的毒蛇藏在沙玛瓦帝房中。当国王发现毒蛇时,一切证据都指向沙玛瓦帝。他怒不可遏,顺手拿起弓箭射向沙玛瓦帝,但经由她慈心的力量,这枝箭被弹回,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他的嗔恨无法影响她对他的关爱,它就像个无形的防护罩一样保护她的生命。
当伍达亚那恢复平静,并看见他的箭无法伤害沙玛瓦帝的奇迹时,他深受震撼。他乞求她的原谅,并更加相信她的正直与忠实,且对给予她这种力量的教法很有兴趣。
就在此时,著名的宾头卢.颇罗堕誓(Pindola Bharadvaja)比库来住在抠沙伽园。国王去拜访他,并和他讨论佛法。他问,年轻比库们然后喜悦地过独身生活,宾头卢解释,根据佛陀的建议,他们藉由视女人为自己的母亲、姐妹与女儿而做到这点。开示结束后,国王很感动,因此皈依佛陀,成为在家弟子(SN 35:127)。
沙玛瓦帝思惟「法」的奇妙与业力的复杂,从一件事到另一件:她以贫穷难民的身分来到高赏比(Kosambi);然后被分发食物者收容;接着财政大臣收她为养女;然后她成为国王的妻子;她的侍女带给她佛法;她成为佛弟子与入流者。接着,她将佛法传给宫中所有女人,然后是抠沙伽,最后则是国王。实相多么不可思议啊!如此思惟之后,她对一切众生散发慈念,希望他们快乐与平安。
国王下定决心要练习控制自己的火爆脾气,并降伏贪与嗔。他和沙玛瓦帝谈话在这方面对他很有帮助。事情逐渐发展成当他和沙玛瓦帝在一起时,变得完全没有性欲。他了解她深邃的心灵,并视她为姐妹与朋友,而非爱人。虽然他对其他妻子仍有性欲,但他愿意成全沙玛瓦帝在解脱道上的修行。她很快就证得一来果,并愈来愈接近不来果,那是那个时代许多在家人可能达到的目标。
沙玛瓦帝遭到火噬的前因
摩犍提暂停她的攻击一段时间,但仍持续构思如何报复沙玛瓦帝。在深思熟虑后,她和一些提供狡诈与毁谤意见的亲戚们想出一个计划。她打算放火烧掉整个后宫,并假装成是一场意外。这个计谋经过精心策划,摩犍提事发前就先出城,如此她才不会成为嫌犯。
结果这场大火烈焰冲天,将整座木造宫殿烧个精光。所有住在里面的女人都被烧死,包括沙玛瓦帝在内。这个不幸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城,所有人都议论纷纷。几个出家不久的比库也受到不安情绪的影响,在托钵结束后去找佛陀,询问这些以沙玛瓦帝为首的在家女弟子会转生何处。
佛陀安抚他们激动的心,并以一个简短的回答来转移他们的好奇心:
比库们!在这些女人当中,有些人是入流者,有些人是一来者,有些人则是不来者,她们当中没有人在去世时,是未证得圣果的。(Ud.7:10)
佛陀在此提到「法」的前三果入流、一来与不来,这些弟子都不会转生到人界以下,且都会安稳地趋入完全解脱的最后目标。这是她们生死轮回的关键,佛陀并未详述。
稍晚,当比库们在讨论这些虔诚弟子竟然遭此横死,实在太不公平时,佛陀向他们解释,这些女人会经历此事,是因为她们多生以前犯下的共业。有一世,沙玛瓦帝身为巴拉纳西国的皇后,她和侍女们一起去洗澡,由于感到寒冷,因此她下令焚烧一片树林以取暖。
但起火之后,她才发现有个独觉佛(pacceka)坐在林中寂然不动,虽然他并未受到伤害,但女人们不知道此事,她们担心生火取暖的事曝光之后会受到指责。因此,沙玛瓦帝竟心生歹念,将油浇在这位入定沙门的身上,想烧死他以便湮灭证据。虽然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但试图谋杀的恶业已经造成,并在此世结成果报。
慈爱之心不会为火所烧
佛陀说修慈的最大好处之一,是火、毒药与武器都无法伤害修行者。这意思应该被理解为,在慈心的笼罩下,散发这项特质者不可能受到伤害,例如沙玛瓦帝所示现,国王的箭无法射到她。但在其他时候,修行者则是有破绽的。沙玛瓦帝已经成为不来者,因此没有贪、嗔与身见(sakkhayaditthi)②,被火所烧的只是身体,而非她的内心。她柔软而光明的心,充满慈爱,不可能被火所烧与攻击。
很少看到圣弟子会被谋杀,或佛陀会受到谋杀的威胁,同样很少看到的是,慈心圆满与不来者会遭到横死。无论如何,这三种人有个共通的特点他们的心不可能再受到这样暴行的影响。[3]
沙玛瓦帝临终的遗言是:「即使具备佛智,也不太容易确定,在无始轮回中我们的身体会被火烧几次。因此,请勿放逸!」受到这些话的激励,宫女们都专注于苦受的禅修,并因而获得清净之道与果。
针对发生在高赏比的悲剧,佛陀对比库们说出下述这段勉励偈(gatha):
世间乃妄执而有,
唯显现其可能性。
愚者妄执其所得,
身陷无明黑暗中,
它似显现为恒常;
于见道者乃空无。(Ud.7:10)
摩犍提被凌迟处死
伍达亚那(Udayana)对于沙玛瓦帝之死伤心欲绝,并且一直推想犯下这项滔天大罪的主谋者可能是谁,最后研判这人一定是摩犍提。他不想直接质问她,因为他知道她一定会否认。因此想了一个计策。
他对大臣们说:「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忧虑,因为沙玛瓦帝一直想找机会杀死我,如今我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大臣们问国王,谁可能做这件事。「只有真正爱我的人。」国王回答。摩犍提当时就站在附近,听到这句话时,她立即站出来骄傲地承认,这场火以及沙玛瓦帝与宫女之死都是她一人所为。国王于是说,他会为此好好报答她与她所有的亲戚。当集合她的所有亲戚时,国王命令当众烧死他们,然后挖土灭尸。他以屠杀的罪名处决摩犍提,这原本是他的职责,但忿怒却让他变本加厉地寻求报复。他以最残酷的方式将她凌迟处死,然而这也只是她未来地狱果报的前戏而已,之后她必须在生死轮回中流浪很久、很久。
「安住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伍达亚那(Udayana)很快地就后悔他残酷的报复行为,他一再看见沙玛瓦帝的脸出现在面前,充满对众生的慈爱,即使对她的敌人也一样。他觉得自己的暴怒,已使他们两人离得更远,甚至比她死亡时更糟。他开始逐步练习控制脾气,并热心遵从佛陀的教导。
那时,沙玛瓦帝已转生到净居天③,她将在此达到涅槃,而无须再从那个世界回来人间。这两位皇后的生死轮回范例,让我们可以清楚看见爱与恨的不同结果。当有一天比库们在讨论谁生与谁死时,佛陀说摩犍提虽生犹死,而沙玛瓦帝则虽死实生。然后他说出这些偈(gatha):
不放逸乃无死道,
放逸为死亡之道。
不放逸者无死亡;
放逸者经常死亡。
因此智者视此为:
不放逸之差别处,
于不放逸得喜乐,
住于圣者境界中。
持续安住正念中,
精进修习不放逸,
发愿达到涅槃果,
最胜解脱安稳处。(Dhp. 21-23)
佛陀宣布沙玛瓦帝是在家女弟子中「安住慈心第一」者。
原注
[1]以下的记述主要是根据《法句经注》(针对第21-23颂)与《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见BL, 1:266-293。
[2]《如是语经》(The Itivuttaka: The Buddhas Sayings, BPS, 1991),由约翰.爱尔兰(John D. Ireland)翻译。
[3]请见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之死的故事,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Sariputta).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
译注
①不坏净信:指作为预流者的四项必要条件,即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也就是正确地认识并信仰佛、法、僧三宝,无条件地皈依,并完全、确实地具备圣者所爱的戒。
②身见(sakkhayaditthi):音译为「有身见(sakkaya-ditthi)」,即认为有个实在坚实不变的「我」的错误见解,一切烦恼即出自于这「我」与「我所有」的邪见,如果看清自我是无常法,就能断除烦恼。破除身见的人,只是破除这错误的观念,证得初果,但要到证得阿拉汉果,才会完全没有自我感。
③净居天:色界的第四禅天,是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第八章 净土资粮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31
文:善果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赵州:“有!”信者:“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赵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信者:“假如我修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慈悲的智慧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街的乞丐和游童,虽然心中悲悯,却又为了自己的爱莫能助而备感煎熬。总不能从此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我希望能谈一下成为素食者的问题。要谈太多关于素食,也就是放弃吃肉的问题并不容易。我认为了解该如何看待吃肉一事,并付诸实际,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应该要开始说了,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第二层更深的慈悲—富裕中亲尝贫困爸爸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处境,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自己体会出来的滋味,和别人说给我们听的,实在不一样。譬如说许多家境富裕的孩子,不知道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5
【原文】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地藏经》【注释】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肆无忌惮伤害佛陀,让佛身上流血,或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5
好!我想,第一个:要求佛菩萨加持!佛力加持,我想要吃素、我想要出家、我想要怎么样,我力量不够!但是如果你自己的动机发愿,我吃素,希望能够回向给众生健康。包括你的先生,你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话说我们中国的宗教,向来分为儒道释三大支派,三教之中,除了儒教道教是中国本部所创始,释教却是由西域传入的,因为他拿觉世渡人为
观世音菩萨传时间:2024-11-29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嗡嘛呢叭咪吽这个咒语大家很熟悉,电影里经常出现,多是降妖除魔用的。可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什么是妖?什么又是魔?它不仅仅是指那些青面獠牙的鬼怪,更多的时候,是我们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弟子序一本平平常常的书,被附上一个平平淡淡的书名,里面却蕴藏着一点也不寻常的内容。你可以说它是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寓言故事书,或者通俗小说等,无论
弟子序时间:2024-10-21
佛陀最初的侍从目前大部分寺院的大雄宝殿的中央,莲座上佛陀圣像的旁边,总是左面站着大迦叶,右面站着阿难陀,但佛陀最初弘法的时候,却不是这样。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中,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佛陀亲为缝三衣瞎了眼睛的阿那律,在僧团中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对于乞食和缝衣,最感到困难。不过僧团中很友爱,健康的人,在外面托钵回来,总将余下来的分给有病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第六章 佛与佛身观本觉.始觉.究竟觉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话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
流浪者群歌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八章 空与智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宋无德禅师就佛学而言,当一个人把种种罣碍、尘劳和烦恼洗净之后,自己的心智获得自|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佛家逻辑通论郑伟宏 著第八章 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一、三种比量的建立1、玄奘师徒对三种比量理论的整理发展之功因明作为佛家认识论的逻辑,同时又作为各宗各派共同遵守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9
佛陀的醒世格言1.宁静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7
禅宗哲学象征 第八章 禅宗哲学的不二法门禅宗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以明心见性,回归于清湛纯明的本心,彻见本来面目。象征禅宗哲学的不二法门,主要有彼此不二、 垢净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第九十七、谁先见佛陀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一天,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来见佛陀,劝请佛陀到三十三天为佛陀的母亲说法,得到佛陀的默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4
第五十一节 大小弟子 互不相害活佛放生的第二种方法,是要本庙主持出钱买各种生命放生,大寺里差不多都有放生池的设备,凡是活佛所到过的寺庙,那些主持都很尊敬金山活佛的
金山活佛时间:2024-10-02
真俗无碍、慈悲利他黄国达在悟见实相之后,身心逐渐融入缘起无我、寂灭如幻的法性大海,接下来,要修什么?如何修?小乘人倾向于“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显现淡泊自足的清高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
我们看到相应这两个字,我们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陀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佛一生不妄语,换句话说,三皈、五戒、十善,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表现出来了,有这个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1
所谓伦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人伦道德之理的略称,为人际相处道德准则之总和。汉代思想家贾谊说:商君违礼仪,弃伦理。[1]朱熹老夫子也曾教诲过弟子:正家之道在于正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第三节道绰、善导、慧日、承远、法照、少康道绰(562-645年)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北魏昙鸾的净土思想,大力提倡称名念佛,取得了千百万信众的支持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9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 那乡拙青年说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9
马春然弟子实名举报郭德纲?师傅刚夸完公式相声,骂了老郭马春然弟子实名举报郭德纲?师傅刚夸完公式相声,骂了老郭看到一个相当的好玩的消息,一位自称是马春然的弟子的人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08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又命大阿罗汉大目犍连去问疾,他也不敢承当。大目犍连,具译摩诃目犍连,简称大目连、目连,意译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6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维摩诘心想,我现在卧病了,大慈世尊没有想到我吗?寝疾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卧病,寝疾于床的这个床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6
9.魔王当弟子有一天,阿难在树林间坐禅,忽然觉得心神无法入定,有些问题想请教佛陀,便来到佛陀的住所,请佛陀开示。阿难问:「世尊!憍陈如、跋提离、婆沙波、阿奢输、摩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时间:2024-08-28
佛陀的“应该”[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The Buddha’s Shoulds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正定构成了道的核心。圣道的其它要素,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使你入定; 另一个是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7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第八章:缘之概要(Paccayasangahavibhaga)节一:序文Yesam sankhatadhammanam ye dhamma paccaya yathaTam vibhagam ihedani pavakkhami yatharaham.于此我应适当地详细解释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世尊正觉悟,广说解脱法;殷勤劝出离,犹如慈母心。《中部》在世界所有宗教导师中,佛陀可以被认为是精力最充沛,行化最活跃的宗教领袖。除了照应身体需要外,他整天都在为弘法利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7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佛使比丘答:众所皆知,遗言就是一个人临终前所交待的话。佛陀临入灭时,说出最后的遗言: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败坏,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所有事物只是不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6
普贤化身拾得大士拾得大士和丰干禅师、寒山大士同为唐朝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话说丰干禅师有一次游松林,漫步在天台县赤城山道路旁,偶然听到
菩萨感应时间:2024-07-27
佛陀的法语佛陀的法语,每一句都使波斯匿王听了非常恳切的信服。佛陀被给孤独长者迎接到祇园精舍,这里的环境和风景优美得好比人间天上。园中有的是奇花异木,精舍建筑得又
佛典故事时间:2024-07-22
1 中国古人常讲“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儒家只讲一世,佛法讲三世。佛教不但讲这个世间、出世间,所有的学术是应有尽有,而且还讲过去世、未来世。为什么佛讲过去、讲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