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
在盎嘎国(Anga,古译:鸳伽)的跋提亚城(Bhaddiya),住着一位富人面达咖(Mendaka,古译:面托迦)。他曾在前世的一次饥荒中,将自己和家人所拥有的最后食物布施给一位独觉佛(pacceka)①。因为这次施舍、这次战胜自我,他于此世获得大福报:家中的食物永不匮乏,无论如何消耗或布施,天地总是丰收不断。
发愿成为「布施第一」的女弟子
不是只有面达咖(Mendaka)拥有大福报,他的妻子、儿子、媳妇与奴仆也都参与前世那次无我的布施,因此在此世都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清净善行带着他们一起穿过轮回转世。
他的儿子名字叫檀那阇耶(Dhananjaya),与其妻子须摩那戴斐(Sumanadevi)有个年轻的女儿维沙卡(Visakha,古译:毘舍佉、吠舍佉、鹿子母),她也是往昔福德的宝库。在十万劫前的一个前世中,她曾在莲华上佛(Padumuttara)前,发愿要成为佛陀与其僧团「布施第一」的女施主。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在之前许多佛陀座下广行善事,积聚了成为大弟子所需圆满的心灵资粮。如今那些福德善缘已经成熟,即将结出果来。[1]
有一天,维沙卡(Visakha)七岁时,佛陀在大群比库陪伴下抵达跋提城。当面达咖(Mendaka)听到佛陀到来时,他派出最钟爱的孙女,并对她说:「亲爱的女孩,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快乐的日子,因为大师已抵达我们的城市。召集你所有的侍女,去拜见他。」
维沙卡遵照吩咐去找世尊,礼敬他之后便站在一旁。之后佛陀对她与她的随从说法,开示结束后,维沙卡与五百名侍女都证得入流果。面达咖也和妻子、儿子、媳妇与奴仆一起闻法,且也都达到入流果。
成长与婚嫁
那时盎嘎国(Anga)隶属于虔诚的宾比萨拉王(Bimbisara)所统治的马嘎塔国(Magadha)。当高沙喇国(Kosala)的巴谢那地王(Pasenadi)听到五个非凡的大福德者就住在邻国时,他请求好友兼连襟宾比萨拉王,派遣其中一人到高沙喇来,好让他的臣民有机会见识行善范例。因此,面达咖的儿子檀那阇耶,便和他的家人一起搬到高沙喇国,并且在首都沙瓦提城(Savatthi)附近盖了一座漂亮的沙枳多城(Saketa)。维沙卡就在这个品德高尚的家庭之中成长,世尊在此受到高度尊敬,随行的比库们经常受邀到此接受供养,并宣说正法。
在高沙喇国的首都沙瓦提城,住着一位富有的居士弥迦罗(Migara),他有个儿子本那瓦达那(Punnavaddhana,古译:富楼那瓦达那),当这儿子成年时,双亲催他结婚,但本那瓦达那(Punnavaddhana)坚持只有在找到具有「五美」发美、肉美、齿美、肤美与年轻之美的女孩时,才愿意娶她。
于是双亲雇请一队婆罗门,到全国各地寻找符合这些严格条件的女孩。这些婆罗门到各大城镇去积极寻找,但都找不到一个具备这「五美」的女孩。在回程途中,当他们到达沙枳多城时,看见才十五、或十六岁的维沙卡,立即被她的美貌所打动,她有四项符合他们少主的要求,唯一看不到的一项是她的牙齿。为了看她的牙齿,他们决定和她交谈。
他们找到她时,维沙卡和同伴正要去河边洗澡。那时正好下起一阵大雷雨,其他女孩都仓皇跑开,以免被雨淋湿,但维沙卡却继续平静而高雅地行走。这些婆罗门趋前问她,为什么她不像其他人一样赶忙躲雨。她回答:「就像国王不会像普通人跑去躲雨一样,好家庭的女孩也不会跑去躲雨。此外,由于身为未婚少女,我必须像照顾待价而沽的商品一样照顾好自己,以免受伤而变成无用之人。」[2]
这些婆罗门对女孩的这段谈话印象深刻,于是便去找女孩的父亲,为他们的少主求婚。檀那阇耶同意提亲,不久之后,弥迦罗与他的儿子本那瓦达那(Punnavaddhana)和全家便来迎娶新娘。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听到此事后,也和宫中上下一起加入迎娶的行列。
这些人全都在沙枳多城(Saketa)受到新娘父亲热情与丰盛的款待,在此同时金匠们则忙着为新娘打造珠宝。三个月之后珠宝尚未完成,但柴火却已在为众多宾客煮饭的过程中用尽。之后持续两周,他们拆掉旧屋,取下木头作为煮饭的柴火;但珠宝还是未完成。于是沙枳多的人们取出衣橱里的衣服,浸油之后,拿它们来点火煮饭。两周之后珠宝终于完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于是展开归程。
檀那阇耶给女儿数百车满载的丝绸、金、银与侍女作为嫁妆,他还给她一群牲口,数量多到塞满城中的所有街道。当这些牲口离开畜栏时,剩下的牛只也扯断绳索,加入行进中的行列。来自属于檀那阇耶的十四个村落人民,都想追随维沙卡去她的新家,她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维沙卡所获得的庞大财富与随从,都是源于过去多世累积的善行,从她在无量劫前服侍莲华上佛开始。
父亲的十项叮咛
当维沙卡向她的父亲告辞时,他以隐喻的形式给她十个建议箴言,劝她始终都要重视布施。他也任命八位可靠的顾问详细检视女儿是否引起如何抱怨。父亲所给她的十个建议箴言如下:
不要将室内的火拿到外面;
不要将室外的火拿到里面;
只给那些会给者;
不给那些不给者;
给那些既给又不给者;
快乐地坐;
快乐地吃;
快乐地睡;
注意火;
尊敬在家神祇。
它们涵意如下:
妻子不应对别人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且不应在别处说他们的缺点或家庭不和;
妻子不应听其他家庭的流言或故事;
东西只借给会归还的人;
东西不应借给不会归还的人;
应帮助贫穷的亲戚与朋友,即使他们不会回报;
妻子应以适宜的方式坐着,看到她的公婆或丈夫时,她应站立不坐;
妻子在吃饭之前,应先看公婆与丈夫是否已受到服侍,且应看她的仆人是否被妥善照顾;
在晚上就寝之前,妻子应巡视所有的门是否关好,家具是否安全,仆人是否善尽职责,并看公婆是否已休息。按照规定,妻子应在黎明即起,且除非身体不适,否则不应在白天睡觉;
应将公婆与丈夫视为火,她应小心对待他们,就如在对待火一般;
应该视公婆与丈夫为神祇。
仁慈与慷慨的善心
在她抵达沙瓦提城夫家那天,维沙卡收到来自各阶层,根据其地位与能力,所赠予的各种礼物。但她非常仁慈与慷慨,附上贴心的感谢辞后,又将它们回赠给赠予者,并将城里所有居民都视为自己的亲属。藉由这个高贵的举动,她在来到夫家的第一天,就受到城里所有人的喜爱。
由她生命中的一件事,可以看出她对动物也很仁慈。听到她的骏马在半夜生小马,维沙卡立即与侍女手持火炬赶到马厩,给马匹一切所需的最大关心与照顾。
度化公婆,闻佛说法
她的公公弥迦罗是裸行外道的忠实信徒,虽然世尊(佛陀)经常住在附近的寺院,但他从未曾邀请佛陀到家里应供。婚礼后不久,为了获得福德,弥迦罗邀请一大群裸形沙门来家里供养,他恭敬地对待他们并献上美食。在他们抵达时,他告诉新媳妇:「来,亲爱的!礼敬阿拉汉。」
维沙卡听到「阿拉汉」很高兴,赶紧前往大厅,预期会见到佛教比库(bhikkhu)。但是她只看到傲慢无礼的裸形沙门,令这位淑女无法忍受。她责备公公并转身回房,没有招待他们。这些裸形沙门恼羞成怒,责备这位巨富将苟答马(Gotama)行者的女信徒引进家门,并且要求他立即将她赶出家门,弥迦罗只能极力安抚他们。
有一天,弥迦罗正在以金钵吃丰盛的蜂蜜米粥,一位佛教比库来他家乞食,维沙卡正在为公公摇扇。她刻意站开,好让弥迦罗能看到这位比库并供养他。虽然这位比库完全映入弥迦罗的眼帘,但他却佯装没看到而继续吃粥。
因此,维沙卡对这位比库说:「走吧,尊者!我公公正在吃不新鲜的食物。」[3]弥迦罗很生气,想要将媳妇逐出家门,但维沙卡从自己家里带来的仆人们,却拒绝执行命令。八位顾问得知弥迦罗对维沙卡的抱怨后,经过商议判定维沙卡并无过失。
此事之后,维沙卡告诉夫家她将回到父母那里。弥迦罗请她原谅,维沙卡同意留下,条件是允许她邀请佛陀与僧团到家里应供。弥迦罗勉强答应,但遵从裸形沙门的建议,并未亲自接待,只是基于礼貌,在饭后短暂地露脸,然后就退到帘幕后,聆听佛陀开示。
不过,佛陀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虽然隐身幕后,他还是洞见存在本质的究竟实相,达到入流果。他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地对维沙卡说,从此以后他会敬她如母,并因而称她为「弥迦罗母」(Migara-mata)。然后,他走向世尊,顶礼他的双足,并宣誓皈依三宝。维沙卡隔天又邀请佛陀来用餐,这次婆婆也达到入流果。从那时起,她们全家都成为佛陀和比库、比库尼僧团的忠实护持者。
护持僧团,布施第一
婚后维沙卡(Visakha)生了至少十个儿子与十个女儿,这个数目一直延续到他们的第四代。维沙卡自己活到一百二十岁的高龄,但(根据注释)她始终维持十六岁女孩的外貌。这是由于福报与法喜的结果,她一整天都充满喜悦。据说她的身体壮得像头大象,可以操持庞大的家庭而不会感到疲累。
她每天都会找时间供养比库,拜访寺院,并确保比库与比库尼们的食物、衣服、住处与医药②无缺。最重要的是,她还会找时间一再聆听佛法。因此世尊才说:「维沙卡是护持僧团的第一女施主」(AN 1,chap.14)。
兴建「鹿母讲堂」
对于此事,律藏中特别提到一件事。有一天,维沙卡(Visakha)在闻法之后将珍贵的结婚首饰遗留在讲堂,由阿难达代为保管(Vin.4:161),她将这次遗失解释为行善的良机,并决定不再戴此珠宝,她想卖了它,将所得的钱拿来供养僧团。但整个沙瓦提城没有人买得起这个贵重的珠宝。
因此,她用其她的财产买回它,并且以卖珠宝的钱在沙瓦提城门前的东园(Pubbarama)盖了一座道场「弥迦罗母讲堂」(Migaramatu-pasada,即「鹿母讲堂」),这座讲堂经常在许多佛教经典的前言中被提起,因为佛陀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时常待在这里,就像他在另一个大施主盖的揭达林精舍③所作一般。
生平的几件事
巴利藏经中提到维沙卡(Visakha)生平的几件事。有一次,一些圣弟子请她带他们的妻子来见世尊。她如此做后,有些女人因喝醉了而表现不得体的行为。她问世尊麻醉性饮料的罪恶如何生起,于是他对她说《鸠槃本生》(Kumbha Jataka,Jat. 512):森林中有个人发现树洞中水果发酵的汁液,尝过之后,感觉很亢奋,他便一再享用,很快就上瘾了。他还引诱亲友们来喝,而他们又辗转将这个恶习传染给别人。如果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未出面制止,整个印度很快就会沉迷于酒精中;他出现在人间,向他们解释饮酒的恶果。
另一次,维沙卡送一些珍贵的礼物给盎嘎国的亲戚时,边界的守卫想向他们强索一笔高额的关税。她向国王报告此事,但他因为政务繁忙而未加以处理。于是维沙卡去找世尊,请他建议。佛陀只说了几句简短的偈(gatha),就解除了她的忧虑与愤怒:
心随境转皆是苦,
心能转境方为乐;
世人皆被世事烦,
难得跳出此束缚。(Ud.2:9)
还有一次,她白天顶着烈日去见世尊,因为总是帮她配发布施食物的心爱孙子达陀(Datta),突然去世了。当她向世尊诉说悲伤时,他问她是否想要拥有如沙瓦提城人民一样多的子孙,她愉快地同意。「但沙瓦提城每天有多少人死亡呢?」世尊问。她想了一下后说:「世尊,在沙瓦提城每天有九、十个,三、五个,或两个,至少会有一个人死亡。沙瓦提城没有一天不死人。」世尊问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会不悲伤吗?她说她必须承认,这样她每一天都会感到悲伤。世尊说:
有一百个心爱的人,就会有一百个悲伤,那些有九十五四三二一个心爱者的人,就会有一个悲伤,而那些没有心爱者的人,则没有悲伤。我说只有这样,才会没有忧、悲、苦、恼。(Ud.8:8)
佛陀回答维沙卡提出的问题
持守斋戒的方式
在《增支部》的三部经典之中,世尊回答维沙卡(Visakha)提出的问题。在一个满月日,她来到鹿母讲堂,受到佛陀欢迎。佛陀问她为何前来,她说自己正在持守伍波萨他(Uposatha,或译「斋戒」)④。
世尊对于这个未说出口的指导请求,给了一个长篇的开示(AN 3:70),说明持守斋戒的两种错误方式,与一种正确方式。牧牛者与一般居士的斋戒是,今日守戒却一直想着明日的享受。圣者的真实斋戒是,持守八关斋戒,并忆念佛、法、僧、天与戒的伟大。[4]佛陀接着描述诸天乃至梵界的快乐与生活,并以「人间的乐事和天界的喜悦相比是苦」作为总结。
如何转生为「可意众天」
维沙卡所问的另一个问题是,女人具备何种特质,才能转生为「可意众天」(manapakayika deva)⑤。佛陀回答有八个条件(AN 8:47):
对丈夫而言,无论他的表现如何,她始终是个令人愉快与欢喜的伴侣;
她尊敬与照顾她丈夫敬爱的人他的父母与受他敬仰的智者;
她勤劳与仔细地做家事;
她妥善监督仆人并真诚地关心他们,考虑他们的健康与食物;
她守护丈夫的资产,不会浪费他的财富;
她皈依佛、法、僧;
她遵守五戒;
她乐于布施与出离。
如何战胜此世与来世
第三个问题是:女性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战胜此世与来世?世尊回答:她藉由勤勉、照顾仆人、敬爱丈夫与守护他的财产而战胜此世;藉由正信、持戒、布施与智慧而战胜来世(AN 8:49)。
与维沙卡有关而制定的戒律
雨季期间可为人剃度
有一些僧团戒律的制定都和维沙卡有关。
例如,她有个侄子决定出家为僧,但当他向沙瓦提城的僧团提出请求时,他们却告诉他僧团有共识,在三个月的雨安居期间不为人剃度,因此他必须等到雨安居结束。
但雨季过去之后,他已放弃出家的想法。维沙卡(Visakha)知道此事之后,便找世尊并说:「法是没有时间性的,没有什么时间不能依法而行。」于是世尊规定雨季期间不能拒绝为人剃度(Vin 1:153)。
供养僧团的八种方式
有一次当世尊与僧团在维沙卡家作客时,她请世尊答应她的八种恩惠(Vin. 1:290-294)。世尊回答说:佛陀并不承诺恩惠,维沙卡说不是希求有过的事,而是正当的事。世尊让她说出她的愿望,于是她请求以八种方式供养僧团:
为比库提供雨衣;
为抵达的比库提供食物;
为出发游方的比库提供食物;
为生病的比库提供医药;
为生病的比库提供食物;
为照顾病者的比库提供食物;
定时配发米粥;
为去河边洗澡的比库尼提供浴衣。
于是,世尊问她作这些请求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她如此详细解释:
(一)为了保存衣服,有些比库被迫在滂沱大雨中半裸行走,因而被误认为裸形沙门,因此想为比库提供雨衣。
(二)刚抵达沙瓦提城的比库还不熟悉环境,获得食物有困难,又必须不顾旅途劳顿去托钵乞食,因此想为抵达的比库提供食物。
(三)以同样的理由,想为出发游方的比库提供食物。
关于(四)与(五),如果生病的比库缺乏适当的医药与食物,一定会很痛苦,甚至可能会死,因此想为他们提供医药与食物;
(六)照顾病者的比库必须同时为自己与病人托钵乞食,他很容易迟延,而两人可能都因为超过中午而无法进食,因此想为照顾病者的比库提供食物。
(七)听说清晨吃粥有许多利益,因此想为僧团提供米粥。
(八)比库尼不穿衣服洗澡实不适宜,如近来发生过的事⑥,因此想为去河边洗澡的比库尼,提供适当的遮掩。
在维沙卡(Visakha)详细解释她愿望的外在利益之后,世尊问她预期的内在利益是什么。由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对外在德行与内在修心的了解有多么微细与深入:
大师!若有比库在别处度过雨安居来到沙瓦提城见世尊。他们拜见世尊之后会问他:「大师!某某比库已经去世,他的目标是哪里?会转生何处呢?」世尊会说他已达到入流果,或一来果,或不来果,或阿拉汉果。我会去找这些比库并问:「法师!那名比库曾来过沙瓦提城吗?」如果他们回答有,我便会知道那名比库曾使用过雨衣、到访食物、游方食物、病人或照顾病者食物、病人医药或清晨米粥。当我想到此事,便会高兴;当我高兴,便会快乐;当我内心快乐,身体便会轻安;当我身体轻安,便会感到喜乐;当我感到喜乐,便会得到禅定,那会为我带来五根、五力与七觉支。[5]大师!这就是我向世尊请求八种施恩所预见的利益。
「好,好,维沙卡!」佛陀回答:「你预见这些利益而向世尊请求这八种恩惠很好,我答应你这八惠。」
这就是维沙卡「弥迦罗母」(鹿母)精彩的一生,她是在家女弟子的典范,对三宝具备坚定的信心,安住在入流果上,向快乐的转世与究竟解脱痛苦迈进。
原注
[1]维沙卡(Visakha)前世与婚姻故事的主要来源是《法句经注》(针对第53颂)与《增支部注》(针对是第一品)。见BL, 2:59-84。
[2]那时依照印度习俗,在结婚前必须给新娘父母一笔聘金。
[3]不新鲜的剩饭是贱民、仆人与乞丐所吃的。维沙卡(Visakha)是想指出弥迦罗在消耗前世的业报,而忽略了为来世的善报积聚善业。
[4]在伍波萨他(uposatha)日遵守八关斋戒(atthaslla),是在家佛教徒每日遵守的基本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的延伸。八戒中的第三戒,从不邪淫换成不淫。另外新增的三戒是:(六)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七)不歌舞观听与香花涂鬘;(八)不坐卧高广大床。
[5]五根与五力是:信、进、念、定、慧。七觉支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译按:五根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也是生圣道的根本。五力是于前五根,有增长发生的力量,能破恶成善。七觉支是七种使人觉悟的因素,能引领行者到达涅槃。)
译注
①独觉佛(pacceka):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而达到觉悟的人,类似无上的佛陀,但他并未像无上的佛陀一样建立教团。据说只有在无上佛陀的教法不为世人所知的时期,独觉(pacceka)佛才会出现。请参考李尔.克罗潘伯格(Ria Kloppenborg)的《独觉佛:佛教沙门》(The Paccekabuddha:A Buddhist Ascetic, BPS, Wheel No. 305/307, 1983)。
②这些是僧团(sangha)维持基本生存的四种生活资具。
③揭达林给孤独园,即「揭达林给孤独园」,由给孤独长者发心兴建。因为这场所腹地广大,便于容纳许多信众前来闻法,以及出家人住宿,有许多佛经的开头,都说明佛陀在此地点说法。所以,此精舍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详见本书第二部.第一章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④伍波萨他(uposatha)日是特殊的宗教仪式,大伍波萨他(uposatha)是指在阴历的满月与新月日。此时比库们合诵别解脱戒,在家佛教徒则诵另外的戒,聆听开示,并修禅。小伍波萨他(uposatha)则在两个半月日举行。
⑤可意众天(manapakayika deva):能做的一切非凡之事的天神。例如,能瞬间变换想要的颜色,随意发出各种声音与音响,并立即得到任何欢乐。阿奴卢塔(Anuruddha)曾心中希望她们变成蓝色,果然她们能读到他的心思,全部变成蓝色,穿着蓝衣、佩戴蓝饰。详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3)《阿奴卢塔.马哈咖吒亚那.盎古利马喇.吉达比库》。
⑥有比库尼露身在河水、池水、渠水中洗浴,有些贼女、淫女看见,就引诱她们应趁年少,于爱欲中共相娱乐,等年老时再来修行。因此,有些年少的比库尼便不乐道而还俗。而有些居士则讥嫌她们不知惭愧,犹如贼女、淫女。所以佛陀便制戒,不许比库尼露身在河水、池水、渠水中洗浴。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全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
学佛感应时间:2025-01-12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念诵地藏菩萨 花草茂盛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文:善果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赵州:“有!”信者:“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赵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信者:“假如我修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我希望能谈一下成为素食者的问题。要谈太多关于素食,也就是放弃吃肉的问题并不容易。我认为了解该如何看待吃肉一事,并付诸实际,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应该要开始说了,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第一章 具缘成受济群第五节 事成究竟第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至白四,九法往来,片无乖各。界非别众,僧无不足,羯磨无非,受者心至,则成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5
【原文】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地藏经》【注释】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肆无忌惮伤害佛陀,让佛身上流血,或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5
布施,就是以自己的所有,布施给这个所无的,那么这里边就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财施,就把所有一切的财产,包括一切的技能都在内,来布施给其他人,帮助其他人。法施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4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为了想要满足这六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这是最近的事, 我想可以与大家分享. 最重要的是给大家更深信佛陀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裏所言不虚.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的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写到 :复次, 地藏! 未来世中, 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12
最后做总括性的评论,这更是法布施中的法布施,是行菩萨道的一部分。◎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八日开示“诸布施中,法布施最”,这是最大的布施,能成就人的法身慧命,好像在人面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9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人人都能做,最方便的法布施!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说我也不能讲经,不会说法,念句阿弥陀佛总可以吧?我想每一位道友都会吧?现在夏天了,虫子,蚂蚁,路上到处有各种虫类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弟子序一本平平常常的书,被附上一个平平淡淡的书名,里面却蕴藏着一点也不寻常的内容。你可以说它是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寓言故事书,或者通俗小说等,无论
弟子序时间:2024-10-21
佛陀最初的侍从目前大部分寺院的大雄宝殿的中央,莲座上佛陀圣像的旁边,总是左面站着大迦叶,右面站着阿难陀,但佛陀最初弘法的时候,却不是这样。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中,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佛陀亲为缝三衣瞎了眼睛的阿那律,在僧团中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对于乞食和缝衣,最感到困难。不过僧团中很友爱,健康的人,在外面托钵回来,总将余下来的分给有病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第六章 佛与佛身观本觉.始觉.究竟觉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话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
流浪者群歌时间:2024-10-18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诠释七十空性论科摄圣龙树菩萨造胜友与智军论师译藏法尊法师由藏译汉法尊法师讲授科摄弘悲听受敬礼曼殊室利智慧萨埵第一章 标宗立义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佛陀的醒世格言1.宁静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7
第九十七、谁先见佛陀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一天,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来见佛陀,劝请佛陀到三十三天为佛陀的母亲说法,得到佛陀的默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4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南无地藏菩萨,愿垂恩光加持我。略释大悲无尽愿,普劝含灵起信仰!南无地藏王菩萨!(三称)现在我们讲第一品,我们念一段讲一段。我敲木鱼大家跟着念。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第五十一节 大小弟子 互不相害活佛放生的第二种方法,是要本庙主持出钱买各种生命放生,大寺里差不多都有放生池的设备,凡是活佛所到过的寺庙,那些主持都很尊敬金山活佛的
金山活佛时间:2024-10-02
我们看到相应这两个字,我们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陀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佛一生不妄语,换句话说,三皈、五戒、十善,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表现出来了,有这个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1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
布施功德时间:2024-09-18
迦旃延尊者,思维敏捷,辩才无碍。南宋诗人范成大于《卖痴呆词》中描述道: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
布施功德时间:2024-09-17
所谓伦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人伦道德之理的略称,为人际相处道德准则之总和。汉代思想家贾谊说:商君违礼仪,弃伦理。[1]朱熹老夫子也曾教诲过弟子:正家之道在于正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 那乡拙青年说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9
马春然弟子实名举报郭德纲?师傅刚夸完公式相声,骂了老郭马春然弟子实名举报郭德纲?师傅刚夸完公式相声,骂了老郭看到一个相当的好玩的消息,一位自称是马春然的弟子的人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08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又命大阿罗汉大目犍连去问疾,他也不敢承当。大目犍连,具译摩诃目犍连,简称大目连、目连,意译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6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维摩诘心想,我现在卧病了,大慈世尊没有想到我吗?寝疾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卧病,寝疾于床的这个床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6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是小乘,二是大乘。大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1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二)问:曾闻老恩师云:观世音菩萨经,唯有普门品才是真实,其他(高王经白衣大士咒等)皆不是佛金口所说的,不是观音经,为何白衣大士咒亦记载在佛经上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30
9.魔王当弟子有一天,阿难在树林间坐禅,忽然觉得心神无法入定,有些问题想请教佛陀,便来到佛陀的住所,请佛陀开示。阿难问:「世尊!憍陈如、跋提离、婆沙波、阿奢输、摩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时间:2024-08-28
佛陀的“应该”[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The Buddha’s Shoulds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正定构成了道的核心。圣道的其它要素,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使你入定; 另一个是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7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觉知心识和所缘境)很高兴看见你们来这里学法,看到你们禅修我感到很高兴。我们全都想要快乐和满足,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满足。如果你问:「我有发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基本佛法 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