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
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访他两次,时常只是去看他,但往往会听到开示。
给孤独成为在家佛教徒的施主
给孤独很少问世尊问题,身为僧团最慷慨的施主,他并不想给人一种印象,认为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博得佛陀对其个人的建议。他的布施是真心的,并不求回报布施本身的喜悦,就已是他最好的回报。他认为佛陀与僧众,不会将指导视为对施主的一种义务或补偿,他将这「法」的分享,看成是他们慈心与悲心的自然表现。
因此,当他来看佛陀时,总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等着世尊是否会给予任何指导。如果佛陀未说什么,他有时会提起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其中有些之前都已说过了。他会等着看世尊是否会作任何评论,赞许或批评他的行为,或是否会以这件事为开示的契机。他以这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佛法作结合。
佛陀对给孤独的指导,许多都被记载在巴利藏经中。这些教导形成在家佛教徒广泛的道德准则,且透过给孤独,而引发佛陀说出它们,也使给孤独成为无数世代有心遵循佛法的在家佛教徒的施主。
佛陀对在家人的建议
在《增支部》中的这些开示,包含了最简单到最深奥的法音。[1]在此会提到一些,从对在家人建议的简单语句开示:
在家修行之道
长者!圣弟子拥有四法,谓之进入在家之道一条能得称誉,能生天界之道。哪四法呢?
长者!圣弟子提供衣服、饮食、住处与生病用的医药,以服侍僧团。此即四法。(AN 4:60)
在家众可获得的四种乐
长者!受欲在家众可以获得四种乐:拥有之乐、受用之乐、无债之乐与无过之乐。
什么是拥有之乐?人们透过勤奋工作,凭借自己的双手,辛苦流汗,以正当方式获得的财富。而作思惟:「我的财富是透过勤奋工作正当取得的。」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长者!此即名为拥有之乐。
什么是受用之乐?人们利用勤奋工作所获得的财富享用他的财富并做善事。而作思惟:「利用所获得的财富我享用财富并做善事。」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长者!此即名为受用之乐。
什么是无债之乐?人们不欠任何人债务,无论多或少。而作思惟:「我不欠任何人债务,无论多或少。」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长者!此即名为无债之乐。
什么是无过之乐?圣弟子庆幸身业无过、口业无过,以及意业无过。而作思惟:「我庆幸身、语、意业无过。」此时他的心里便会生起幸福与满足的感觉。长者!此即名为无过之乐。
长者!这些就是受欲在家众所获得的四种乐。(AN 4:62)
居士可欲的五种事物
长者!有五种可欲、可爱与可意的事物,是世间稀有的。哪五种呢?
它们是长寿、美丽、快乐、名声与升天。长者!但这五种事,我不说它们可以由祈祷或誓愿获得。如果人们可以由祈祷或誓愿获得它们,谁不会想这么做呢?
长者!对于圣弟子而言,想要拥有长寿者,并不适合祈求长寿或随喜此事。他应该做的是遵循能导致长寿的生活之道,藉由遵循这样的道路,他会获得长寿,无论在天界或人间。
长者!对于圣弟子而言,想要拥有美丽、快乐、名声与升天者,并不适合祈求它们或随喜此事。他应该做的是遵循能导致美丽、快乐、名声与升天的生活之道,藉由遵循这样的道路,他会获得美丽、快乐、名声与升天。(AN 5:43)
圣弟子致富的五种原因
长者!致富有五种原因。哪五种?
圣弟子致富,透过勤奋工作,凭借自己的双手,辛苦流汗,以正当的方式,让他自己快乐、愉悦,并保持那种快乐。他让父母快乐、愉悦,并让他们保持如此,且同样地对待妻子、孩子与仆人。
当如此致富时,他让朋友与同伴们快乐、愉悦,并保持他们如此。
当如此致富时,能避开厄运并确保他的商品安全。
当如此致富时,他能向亲戚、客人、先亡亲族、国王与天神等五者献供。
当如此致富时,圣弟子以崇高目标、天神、有乐的异熟、升天为施物,以及对断除我慢与放逸,对一切事物皆能安住于忍辱、柔和,使自己调柔、寂静、安泰的沙门、婆罗门,设立供养。
如果圣弟子注意这五种原因,当他的财富减少时,愿他如此思惟:「虽然我的财富减少了,但至少我已注意那些致富的原因!」如此一来,他不会沮丧。而如果他的财富增加,愿他如此思惟:「真的,我已注意那些原因,且我的财富增加了!」因此,他在两种情况下都不会沮丧。(AN 5:41)
居士可欲的四种情况
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以略微不同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上述开示的重要。那一次,佛陀对他说:
长者!应知有四种情况是可欲、可爱、可喜与世间难得的。哪四种?「愿我以正当方式获得财富!」「由正当方式获得的财富,愿我的亲属与老师们也能同享!」「愿我长寿延年!」「当我死后身躯毁坏时,愿我达到天界!」
善男子!要达到这四种情况,有四个条件。哪四个?信圆满、戒圆满、施圆满与慧圆满。(AN 4:61)
佛陀解释:只有在人们充分认识世尊与他关于存在本质的法音时,才可能获得正信。只有在完成道德生活的基本五戒时,才可能达到正戒。只有在克服贪婪的缺点时,才可能拥有布施。只有在人们了解心被五盖贪欲、嗔恚、昏眠、掉悔与疑障蔽,便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与不做该做的事时,他才可能达到智慧。作恶与漠视善念的人,将失去他的名声与好运。相反地,经常探究与观察内在的冲动与动机者,则将克服五盖。
因此,他们的胜利是智慧的结果。如果圣弟子经由信、戒、施与慧,而顺利获得四种可欲之事财富、名声、长寿与升天,则他能使用他的钱完成四种善行。他让自己、家人与朋友们快乐;他避免灾祸;他执行五种上述的义务;支持真实的沙门与婆罗门。
如果人们将财富运用在这四种方式之外,则那些金钱就不会达到它们的目的,且会被无谓地挥霍掉。但如果人们的财富减少了,是因为将它们花在这四种目的上,则他便是将它用在有意义的方式上。
正确地获得、享用财富的方式
还有一次,佛陀解释在家弟子正确和错误行为的不同。在此经中(AN 10:91)他说:
最愚蠢的人,是以欺骗方式取得财物的人,他不只自己无法享用它们,也无法用它们来利益别人。稍微理智一点的人,至少会用这笔不义之财,来让自己快乐与高兴。更理智一点的人,则会用它们来让别人快乐。
即使在这些最低层次的不义之财上,一般人只会忿怒与不加区别地谴责它,但是佛陀却能在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上,看出微细的差别。他能分辨出获得财富的基本目的者,至少能使自己获得一些慰藉,能看出他如何透过诚实的收入,而获得更多的利益。透过将快乐带给别人,而产生更大快乐的人,也轻易就能了解,他显然不曾带给过去被他欺骗与掠夺的人任何欣喜。然而,如果他以诚实的方式赚钱,就不会伤害任何人。
第二群人是以部分欺骗、部分诚实的方式工作赚钱。在这些人当中,也有无法对自己与别人带来欣喜者;至少能享用他们的财富者;以及那些又能令别人高兴者。
最后第三群人,是那些完全以诚实方式营生者,他们也可分成三种。但在这最后一种情况中,又可细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那些强烈贪著自己财富者,他们沉迷于它,不知道它的潜在危险,且不寻求出离之道。第二类是那些不贪著自己的财富与不沉迷于它者,他们知道它的潜在危险,且知道它的出离之道。因此,和财富有关之享受世间欢乐者共有十种人。[2]
布施的种类与修行的次第
有一次,佛陀问给孤独家中是否有施食。根据注释书所说,这是指施食给穷人,因为佛陀知道在给孤独家中,食物被大方地布施给僧团(sangha)。由此引发一段谈话,内容是关于布施品质优劣之别。佛陀解释:
无论人们布施粗糙或精致的食物,如果布施无有敬意与谦虚,不是亲手去做,只布施剩饭,且无任何业报信仰,那么无论因为这布施而投生何处,他的心都不会欣喜精美的食物、衣服、车乘与五欲境。他的小孩、妻子、仆人与劳工都不会服从他,或听他的话,或重视他。为何会如此?因为这是无有敬意行为的结果。
接着,佛陀说自己在前世中,身为富有的婆罗门维拉马(Velama),他如何广施食物,但接受者当中,却无人值得供养。布施许多不值得布施的人,还不如供养一位从入流到阿拉汉的圣弟子;更有福报的是,布施一位独觉佛(pacceka)或一百位独觉佛;甚至更好的是,布施佛陀或建造寺院。然而,比这更好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犹有甚者是,持守五戒;再更好的是,仅只片刻吸纳慈心无所不在的芬芳。然而最好的是,仅只一弹指间修习无常观(AN 9:20)。
这个说法显示出修行的次第:布施;持戒;修无量慈;以及最后证悟诸行无常。若未努力布施、持戒与修无量慈,就不可能内观无常,因为在这个修行所需要的平静与沉默中,良心的谴责与其他黑暗的思想可能会生起。
这个关于布施种类的说明,令人想起另一个简短的开示。那是唯一一次给孤独自己提出的问题,即「怎样才值得接受供养?」佛陀回答:有两种人值得接受供养:那些正迈向解脱者,以及已获得解脱者(AN 2:27)。
在上述谈话中,已多少有强调心的净化,在其他场合中,这主题则被直接地探讨。例如有次佛陀对给孤独说:
如果心不清净,则一切身、语、意行都将被污染。这种人会被它的情绪带着走,且会痛苦地死亡,就如滥建的房舍的山墙、椽与墙壁没有保护作用般,浸到雨水就会腐烂。(AN 3:107-108)
在家众应努力安住于禅定之喜
另一次,给孤独和数百位在家信徒去见大师,他对他们说:
你们在家众应确定提供僧团衣服、食物、住处与医药,但不应以此自满,愿你们时常努力进入、安住于出离的禅定之喜中。[3]
在这些话之后,沙利子(Sariputta)尊者补充如下:
当圣弟子安住于出离的禅定之喜中时,在他身上不存在五种事:没有和感官有关的痛苦与悲伤;没有和感官有关的快乐与高兴;没有和不善有关的痛苦与悲伤;没有和不善有关的快乐与高兴;没有和善有关的痛苦与悲伤。(AN 5:176)[4]
具四不坏净,证得入流果
还有一次,当给孤独和许多在家信徒又去拜访佛陀时,世尊对沙利子(Sariputta)说:
诸在家白衣善护持五戒及获得四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这样的居士,如果他希望,便可自行宣称:「我已断除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苦趣与下界;我已得预流果,不再落入恶道,定趋正觉。」
持守哪五戒呢?圣弟子戒杀、戒不予取、戒邪淫、戒妄语与戒饮酒。
他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的四增上心为何?对佛具有不坏净信,对法具有不坏净信,对僧具有不坏净信,圣戒成就;此戒不缺不穿,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有益禅定。此即现法乐住的四增上心。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秽污亦复得灭,此即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AN 5:179)
另一次,世尊以不同方式向给孤独解释入流果,这次是单独对他说法。佛陀说:
当圣弟子五种恐怖恶业已经消失,当他成就四预流支,并于圣道如实知见时,则可视自己为入流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与饮酒者,于此世与未来造作五种恐怖恶业,心中常感悲苦。远离这五种恶行,则五种恐怖恶业将消失。其次,他成就预流支: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与圣戒成就。第三,他如实知见圣道,即缘起。(AN 10:92)[5]
一切生起的事物皆无常
一天早晨,给孤独想去拜访佛陀,但因为时间还早,便去一些游方沙门的道场。由于他们知道他是佛陀的弟子,便问他苟答马(Gotama)沙门所持见解为何,他回答不知道世尊所有的见解;当问他僧团所持见解为何时,他再次回答不知道他们所有的见解。
因此,他们问他自己的见解为何?他回答:「诸位尊者!我不难解释自己的见解,但我想请诸位尊者先说出你们的见解。在此之后,我将不难解释我所持的见解。」
沙门们解释他们的世界观。有人认为它是永恒的,有人则认为并非永恒的;有人认为它是有限的,有人则认为是无限的;有人相信身与命是一体的,有人则相信它们是不同的;有人相信佛陀死后依然存在,有人说他们不复存在。
然后给孤独说:「你们所持的这些见解,不外乎两种来源,若非来自于自己不智的想像,就是来自于别人的话语。两种情况的见解都是依缘而生起,然而缘起的事物是无常的,而无常事物的本质终归于苦。因此,持有这些见解者都执着于苦,受制于苦。」
于是这些沙门想知道给孤独所持的见解为何。他回答:「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常的本质是苦;但苦并不属于我,它是无我,亦无我所。」
他们反驳说,给孤独也执着于他刚才表达的见解。「并非如此,」他回答,「因为我如实觉知这些事物,此外,我知道心无所著,方为实相」换言之,他只将这些见解视为方法,在适当的时候也会抛开它。因此这些沙门哑口无言,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给孤独平静地去找世尊,向他报告这段对话,得到佛陀的赞许:「长者!你是对的,你应该更常引导那些迷者趋入实相,以光大正法。」然后大师愉快地说了一段开示鼓励他。给孤独离开之后,世尊对僧众说,即使在僧团中生活了一百年的比库,对那些沙门的回答也无法比给孤独长者所作的更好。(AN 10:93)
殊胜法药,治愈疾病
最后,可以说说另外两件事:给孤独病了,想请比库去看他,以便得到慰藉。因为给孤独是僧团的大施主,他的请求很快便得到回应。有一次,阿难达尊者来看他,第二次则是沙利子。
阿难达说,没有修行的心,因为缺乏四法而害怕死亡与来世:他不信佛、法与僧,且不持圣戒。但给孤独回答,他并不怕死;他对佛、法、僧、戒具有不坏净信,他不曾违犯任何在家戒。于是阿难达称赞他,说他刚才已自行记说入流果。(SN 55:27)
当沙利子尊者来探问时,他告诉给孤独,他不像临近地狱的未修行凡夫,他对三宝具有净信,且成就圣戒。如果他现在深切专注于对佛、法、僧、戒的净信,则经由这个禅法,他的疾病就可能会消失。不像那些未修行者,他不具有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与邪解脱。如果他思惟这个事实,身为入流者,拥有十圣法①,往正解脱的方向前进,则经由这个禅法,疾病就可能会消失。
透过这个禅观的力量,给孤独回想起他成为圣弟子的大福,藉由这个殊胜法药的力量,疾病很快就消失了。他起身,和沙利子尊者分享为他所准备的食物,并继续和他进一步讨论。最后沙利子教他三首易持的偈(gatha):
于如来具信,
不坏与安住,
持净戒善行,
亲近诸贤圣。
深信著僧团,
与正直见解,
此人不贫乏,
生命不虚过。
因此具智者,
忆念佛教法,
坚持信与戒,
与佛法正见。(SN 55:26)
以上简单介绍了佛陀对给孤独的十八次开示。其中十四次是世尊未问自说;一次是当给孤独提出问题时所说;另一次他报告他如何教导他人;还有两次是由阿难达(ananda)与沙利子(Sariputta)来指导他。这十八次开示显示出佛陀如何对在家众阐明教法,并鼓励他们喜悦精进。
原注:
[1]见《增支部选集》(Anguttara Nikaya:An Athology),由向智长老翻译。
[2]同样的分析也出现在SN 42:12中,是对聚落主罗西亚(Rasiya)所说。
[3]Pityim pavivekam。喜(Piti)出现于初禅与第二禅中。(译按:「喜」是喜欢或对所缘有兴趣,进入初禅之时,会有遍满全身的喜生起,喜禅支可以对治五盖中的嗔恚盖。)
[4] 「和感官有关」,是指六根与六境。最后三项中,第一项是指不善的目标失败时,生起的痛苦与悲伤;第二项是指不善的目标成功时,生起的痛苦与悲伤;第三项是指善的目标失败时,生起的痛苦与悲伤。
[5]同经文亦出现于SN 12:41与SN 55:28。
译注:
①十圣法:此十法能生圣者,又为圣者所依,故称「圣处」。即:
(一)断五法:指断五上分结,得阿拉汉。
(二)成六法:指成六妙行。
(三)守一法:指系念而观身之无常、苦等。
(四)依四法:指依四圣种,尽形乞食乃至有病仅服陈弃药。
(五)舍伪谛:指能达实相,断一切见,证得初果。
(六)舍诸求:指舍弃欲求(求欲界法)、有求(求上二界)、梵行求(求学道),得无学果。
(七)不浊思惟:指灭欲界中修道之烦恼,得前之三果。
(八)离身行:指除欲界之结,获得四禅。
(九)善得心解脱:指得尽智。
(十)善得慧解脱:指得无生智。
(一)、(二)圣处,是从不来果(anagami)得阿拉汉;(三)、(四)、(五)、(六)圣处,是从外凡夫次第增进得阿拉汉;(七)、(八)、(九)、(十)圣处,是从入流果(sotapanna)果终得阿拉汉。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网络上,看到了有许多的中国网友,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发生的冲突。和对南海黄岩岛的事情,都义愤填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种发自内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我希望能谈一下成为素食者的问题。要谈太多关于素食,也就是放弃吃肉的问题并不容易。我认为了解该如何看待吃肉一事,并付诸实际,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应该要开始说了,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解深密经 第五章 诸法唯识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是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的《成唯识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5
【原文】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地藏经》【注释】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肆无忌惮伤害佛陀,让佛身上流血,或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5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我们说:人和鬼同一个时空,草木屋舍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赶鬼,认为他们都是不好的,邪恶的,肮脏的,把他们赶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9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27
◎对寺众开示★出家为求解脱—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第五章 阿奴卢塔与女人在阿奴卢塔出现的经典中,和女人有关的部分多到不寻常。看来虽然他内心纯净,切欲完全远离爱欲,但天生该贵的武士气质所散发出的个人魅力,使他很受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2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佛说优填王经西晋沙门释法炬 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深国,王号曰优填。拘深国有逝心,名摩回提,生女端正华色世间少双。父睹女容一国希有,名曰无比。邻国诸王,群僚豪姓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5
请看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
戒杀放生时间:2024-11-05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弟子序一本平平常常的书,被附上一个平平淡淡的书名,里面却蕴藏着一点也不寻常的内容。你可以说它是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寓言故事书,或者通俗小说等,无论
弟子序时间:2024-10-21
佛陀最初的侍从目前大部分寺院的大雄宝殿的中央,莲座上佛陀圣像的旁边,总是左面站着大迦叶,右面站着阿难陀,但佛陀最初弘法的时候,却不是这样。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中,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佛陀亲为缝三衣瞎了眼睛的阿那律,在僧团中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对于乞食和缝衣,最感到困难。不过僧团中很友爱,健康的人,在外面托钵回来,总将余下来的分给有病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第六章 佛与佛身观本觉.始觉.究竟觉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话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
流浪者群歌时间:2024-10-18
有些人老埋怨:“你看那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人家现在就有钱花,花也花不完。你说我一天辛辛苦苦,又善良又做好事,一天穷得当当当!”实际那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以前修的善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问:灵山在何处。是否世尊说法之地。范古农答:灵山具称灵鹫山。梵语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竭提国旧都。东北十四五里。(此旧都名上茅宫城。在今巴哈尔城西南六十里。)是世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佛陀的醒世格言1.宁静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7
第九十七、谁先见佛陀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一天,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来见佛陀,劝请佛陀到三十三天为佛陀的母亲说法,得到佛陀的默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4
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 | 文 三只眼读史弥勒佛的道场在梵净山,此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2
第五十一节 大小弟子 互不相害活佛放生的第二种方法,是要本庙主持出钱买各种生命放生,大寺里差不多都有放生池的设备,凡是活佛所到过的寺庙,那些主持都很尊敬金山活佛的
金山活佛时间:2024-10-02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我们看到相应这两个字,我们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陀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佛一生不妄语,换句话说,三皈、五戒、十善,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表现出来了,有这个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1
所谓伦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人伦道德之理的略称,为人际相处道德准则之总和。汉代思想家贾谊说:商君违礼仪,弃伦理。[1]朱熹老夫子也曾教诲过弟子:正家之道在于正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 那乡拙青年说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9
马春然弟子实名举报郭德纲?师傅刚夸完公式相声,骂了老郭马春然弟子实名举报郭德纲?师傅刚夸完公式相声,骂了老郭看到一个相当的好玩的消息,一位自称是马春然的弟子的人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08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又命大阿罗汉大目犍连去问疾,他也不敢承当。大目犍连,具译摩诃目犍连,简称大目连、目连,意译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6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维摩诘心想,我现在卧病了,大慈世尊没有想到我吗?寝疾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卧病,寝疾于床的这个床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6
2011年6月22日隆波通尊者关于手部动作的特别开示时间:2011年6月22日下午地点: 镇安寺翻译: 邓虹嵘居士有些学员曾参加过别的老师教导的动中禅,学习的是14个动作,现在想拜隆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五章:练习德宝法师虽然禅修有许多主题,我们强烈建议你从专注于呼吸开始,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基本定力。请记得,你这样做,并非修习什么高深或纯粹的禅定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8
9.魔王当弟子有一天,阿难在树林间坐禅,忽然觉得心神无法入定,有些问题想请教佛陀,便来到佛陀的住所,请佛陀开示。阿难问:「世尊!憍陈如、跋提离、婆沙波、阿奢输、摩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时间:2024-08-28
佛陀的“应该”[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The Buddha’s Shoulds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正定构成了道的核心。圣道的其它要素,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使你入定; 另一个是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7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第五章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一、戒清净 (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第一是戒清净(sila-visuddhi):指道德行为的清净。禅修者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3)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第七讲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Game va yadi va'ranneninne va yadi va thale,yattharahanto viharan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第五章:授记在须弥陀隐士成就了圣洁的修行和证得八定与五种神通之后,世上出现了三界之尊的燃灯佛(Buddha Dipavkara)。三十二瑞相(例如一万个世界震动)在燃灯佛出现的四个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