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先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今天我们是最后一天来讲这个大意。明天我就要去马来西亚一趟,参加我们师父在那边的一个活动。我们看第四十四页,我们看倒数第二行,我们来读一下经文,从倒数第二行的最后一句开始看:『行寂静行,远离虚妄』。这个是「积功累德第八品」里面的经文,是讲法藏比丘成佛之后,在无量劫当中来积功累德,我们前面讲到这里。
今天继续来和大家报告,「行寂静行」是心处于寂静的状态,「远离虚妄」就是没有妄想,心寂静而没有妄想。寂静里面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是有,《金刚经》里面说「无住生心」,寂静是无住和生心,生什么心?在我们净宗法门里面很简单,生念佛心。所以寂静里面有一句佛号,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有一句佛号,用这句佛号来帮我们断除一切妄念。这句佛号不但可以破除执着、破除分别,还可以破除无明。下面说到『依真谛门,植众德本』,「真谛」的意思就是真实,这个法门是真实的法门。不但是真实,是真实当中的真实,一切真实当中是最真实的。所以经里面讲到真实有三个地方,经文里面有说「真实之际」、「住真实慧」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惠就是恩惠,给众生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恩惠,就是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是「德本」,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众德之本。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表演出来,以苦为师。我们修行不可以怕苦,怕苦就很难成就。以苦为师还要「少欲知足」,欲是欲望,一切世间的欲望我们都要放下。我们师父常常说,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些统统都要舍去,我们心才能够清净,我们念一句佛号才可以得力。不但是世间的五欲六尘我们要舍去,连佛法、出世间法,不同的法门,这么多我们也只取一个法门,读一部经、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样的心才真正做到少欲知足。这个法门足够了,成佛都有余。从古到今,我们见到真正的祖师大德开悟了,他放下其它一切法门,老老实实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你看明朝时代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早年他是学很多法门,通宗通教,他是给我们示现出来,样样都通。最后到了晚年之后,他样样都放下,只读一部《阿弥陀经》、念一句阿弥陀佛。他说过一句名言,「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人家去悟这些经典,我专门就读一部《阿弥陀经》、念一句阿弥陀佛。他还说「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八万四千法门给人家去行,我只是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这个选择正确。
『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白」就是善的意思,在印度他们说黑白,就是中国人说的善恶。白法就是善法,恶法是黑法。这里阿弥陀佛给我们示现的是专求白法,这个意思是求得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一切众生,这个白法是善巧方便的方法。而且他老人家「志愿无倦」,不疲不倦。为了众生可以忍一切人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忍力成就」。「惠利群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当中,你要知道最殊胜的莫过于教导大众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帮助就是阿弥陀佛的方法,他用这个方法接引一切众生来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就做菩萨了,可以一生不退成佛,所以这个帮助是究竟圆满的帮助。『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要慈悲、都能够忍耐,这个很重要。不可以对众生发脾气,见到众生有错误自己就会发火、就会责怪人,这个就是「慈忍」不够。『和颜爱语,劝谕策进』,对于众生态度温和。「爱语」,爱语不一定是讲一些好听的话,不一定。有时候批评、有时候劝谏,都是爱语,为了众生好,你是真正爱他们,对他们慈悲,你讲这个,甚至打人、骂人都是爱语。好像父母因为爱儿女,所以对儿女能够严格要求,这个都是爱语。
和众生在一起修六和敬,我们现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提倡修六和敬,大家学习六和敬。这个六和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去做,我自己对人要「和颜爱语」,不可以要求别人对我和颜爱语,要求别人往往会不和。因为你要求别人,别人又不服,对立就很容易产生。我只要求自己、不要求他人,对于任何人我们都慈悲,都能够包容、能够容忍,能够和一切人和谐相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宁愿自己吃亏,绝对不使别人生烦恼。人我是非、勾心斗角这些事一切都要放下,不可以做这些事。因为一讲到人我是非、一有勾心斗角,团体的和睦就会被破坏。和合僧团,「僧」,要知道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僧的意思是清净和合的团体。所以一个团体里面,好像我们在这个协会,能够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就是六和僧团。虽然没有出家人在这里,或者出家人很少,但是也是六和僧团。佛经里面说,如果一个地区有六和僧团出现,这个地方不会遭灾难,为什么?因为诸佛菩萨、龙天善神会保佑这个地方、保佑这个僧团。僧团至少要四个人以上,大家都修六和敬,这样才能够成就。所以我们自己要发心,要求自己在一切时、一切处修六和敬,只要求自己做,希望能够成为六和僧团当中的一员,这样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劝谕策进」是鼓励、劝勉修行的大众一起来进步。不但是自己进步,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这个劝勉不是说光用口来劝勉,关键是你自己做个好样子出来。经典的教训我们真正落实、做到,用身教。人家见到你真是精进、真是真干,大家就能够提起努力的心,这个就是劝勉。
下面经文说『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个是我们行事的态度,最重要是「恭敬」两个字。恭敬要做到也不容易,时时都能够恭敬,这个人是什么人?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我们烦恼习气重,往往恭敬心很难保持,那我们怎么下手?先学谨慎,事事都慎重、小心、认真,从这里来学,恭敬才能够做得到。「奉事师长」,这个是师道,对老师恭敬,奉事、供养。什么是真正供养师长?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到,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对于老师的供养最殊胜就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个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老师的教导你真正落实,不打折扣,你才是真正的供养老师,你才是奉事师长。我们的师长是谁?我们现在跟净空老法师学习,净空老法师就是我们的师长,他的教导我们要百分之百去落实。我们师父老人家很谦虚,他说「我不是你们的老师,我劝你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是大家的老师」。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从头到尾都是阿弥陀佛的教导。所以我们照着《无量寿经》上的教导来学习、来落实,这样你就是以阿弥陀佛做老师,你就是真正的弥陀弟子。现在已经做了阿弥陀佛的弟子,将来一定往生到极乐世界。
下面说『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两句重要!第一句「观法如化」就是看破,第二句「三昧常寂」就是放下。观法,什么法?世间一切法,一切的现象。《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讲这句。我们真正看破了,知道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梦幻泡影,作梦,我们不要当真。人家恭维我、供养我,不要欢喜,假的,作梦;人家来骂我、打我、折磨我,也不要当真,也是假的,都是作梦。你能够这样去观察世间,你才叫做看破。对于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起执着心,这样你就容易放下。三昧常寂就叫放下,三昧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做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怎样得来?你放下就得到。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是正常的,一般来说,身体有苦乐的感受,心里有喜忧这个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感受都不正常,把这些苦乐忧喜的感受都舍弃,你的感受才叫正常,这个叫舍受。但是在有禅定的这些修行人里面,他们都能够得到舍受,只不过他们不能够持久。如果能够保持长久,永远都不失去,这个叫做三昧。所以三昧常寂,寂就是心里面寂静,一个妄念都没有。一个妄念都没有,但是要有正念,什么是正念?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正念,大势至菩萨修行的就是「净念相继」,净念就是正念。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其它什么都没有,这个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常寂。
如果我们得到念佛三昧,就一定可以有把握往生。这个三昧功夫有三品,上中下三品。最基础的叫做功夫成片,就是你的佛号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都没有间断,一句接一句,二十四小时都不间断,这个就叫做功夫成片。你如果真的有这个功夫的话,你有把握往生。功夫好点的,你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很自在。你得到这个功夫难不难?讲老实话,不难,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只要你肯下功夫。从以前的经验来看,真正下功夫,三年之内就可以成就。所以大家如果真干,这件事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这件事这么重要都不做,还做什么?所以,你如果真正想往生,你要拿出心机、拿出时间、拿出精力去修念佛三昧。中品的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已经是断了见思烦恼,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大乘的七信位菩萨。这个功夫已经出了三界,虽然身体还在这里,但是你已经出了三界、离开六道。如果功夫再提升,上品的念佛三昧,就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不但断见思烦恼,连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断尽了。这个功夫等于是禅宗里面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功夫,所以念佛一样可以明心见性。这个功夫、这个境界绝对不会比禅宗里面的明心见性差,甚至超过。所以经上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能够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就是无上深妙禅。
下面讲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里讲是善护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我们说身口意是身摆在第一位,这里把口业摆在第一位,为什么?因为口业很容易造,不知不觉就会犯。真正修行人的语言都很少,说话很少,为什么?因为说话说得多,他的心很难定得下来。一定是他心定了,他的语言就少。儒家都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做事要敏捷,但是讲话要慎重,宁愿少说都不要多说,少说错就少,讲得多就错得多,这个我们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有体验,所以要善护自己的口业。而口业当中造罪业最重的是说是非,两舌,说别人的错处、评论别人的是非,这个对人对己都是最大的伤害。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行人不会看别人的过错,不会看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坏,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很坏,看别人的过错。看别人过错,自己就已经错了,而且自己错得还厉害。
真正修行人心清净,他只是观察自己有没有过错,改自己的过错,怎么会有心思来管别人?只有那些不是真修行的,眼睛才向外面看,看这个看那个。看别人的过错都不应该,讲别人的过错就更加不应该。所以别人的过错不可以放在心上、不可以放在口上。讲自己的过错可以,发露忏悔,向大众承认自己的过错,这个是修行,不可以说别人的是非。人家和我们说是非怎么办?我们不要去听,最好的方法,一合掌念阿弥陀佛。他讲了一个小时讲累了,问我讲了些什么,我就知道阿弥陀佛,什么都听不到,这样就对了。耳朵清净不要听别人的是非、不要受别人的污染。古谚语有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如果不是是非人,不会来说是非,他是因为有是非之心,才会看到有是非。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怎么会看到有是非?更加不会说。所以你就一句阿弥陀佛给他响应,这样就对了。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这个是说守戒律、守规矩。我们身体一举一动都要合礼、合法,符合十善五戒。再基础点,我们说要符合《弟子规》、符合《太上感应篇》的教导。所以每天我们自己要对照一下《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拿它来做为我们的功过格,看看今天犯了哪一条,以后要改正过来,下次不可以再犯。「善护意业」,这个讲的是意念,我们的念头,念头一定要清净无染,不可以污染。什么是污染?贪瞋痴就是污染,起了贪心,见到好的东西就贪心,这个就是污染;起了瞋恚心,见到不喜欢的人、不满意的事情,心里面就不高兴了,这个就是污染。所以贪瞋痴这些烦恼就是污染,要把它放下。用什么方法来放下?念头一起来,立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压得久了,久而久之你功夫就成就,这个念头就不会起来。
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一定是善护三业,戒律很重要。最起码我们要持五戒,所谓持戒念佛。一个真正的念佛人,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一定欢喜持戒,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去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个个都是守戒修善的人。所以你想去极乐世界,你一定很欢喜和他们在一起。要和他们在一起,你要和他们同类才可以。没理由说,我和他们不同类会感应到一起,没理由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们真正想去极乐世界,一定要自己持戒修善,这个五戒是最基础。我前两天去哈尔滨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是菩萨要受的,真正把菩萨戒做到了,你就是真菩萨。我们虽然现在没有做到,但要心向往之,我们真正想这么做,很欢喜这样去做。做不到,每天晚上要忏悔、要改过自新,每天努力去做,希望有一天真正做一个真菩萨。真正要有这个心,所谓好善好德之心。这个善护三业就是我们的行门。
前面「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是教我们看破、放下,这是《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的行门,所以这几句我们要常常去念诵、常常提起。我自己本人做早晚课都会念这几句,提醒自己向阿弥陀佛学习。我每天做完功课就提醒三句,第一句就是「观法如化,三昧常寂」;第二句就是善护三业这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第三句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修行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我每天做早晚课都以这三句来提醒自己,以阿弥陀佛的心行为自己的心行,这个才是真正以阿弥陀佛为老师,你才是做阿弥陀佛的弟子。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这个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上面修行的时候,他做国王有一个国城,或者是有「聚落」,聚落,现在说一个小镇。做一个镇长的时候,做一个县长的时候,所有这些拥有的东西,你的地位、你的家亲眷属和你的珍宝财物「都无所著」,没有执着,统统可以放下。古德提醒我们,人一生什么都带不走,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能够带得走的只有我们的业,造的善业、恶业。善业你能够去善道,恶业就会感应恶道。既然什么都带不走,这些国城、聚落、眷属、珍宝统统都要放下,都不能够执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罣碍都没有了,那你往生就很简单、很容易。我妈妈曾经向师父请教过一个问题,我妈妈的愿望是希望这一生能够自在往生。不但是往生,还要自自在在走,身无病苦、预知时至,这才叫做自在。她问师父说,「怎样才能够做得到?」师父回答她很简单:「妳放下就可以。妳不放下就不自在,放下就得到自在。」放下什么?什么都要放下。这里说的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个是身外物,要放下。连你的身体都要放下。不要整天想着我哪里痛、哪里有病,怎样去医、怎样去保养,这些是身体没有放下。要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营养品、最好的医疗,你还何必去搞其它的那些医疗保养?真正放下的人,不但身体放下,连心里面所有的挂虑,牵挂、忧虑统统都放下。他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是去极乐世界。
下面讲到『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个是修菩萨六度。「六度」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修菩萨行没有离开日常生活。在日常当中我们修布施,这个是六度。「布施」是什么?是自己要放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而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家里怎样修布施?假如妳是一个家庭妇女,妳没有出去做事,妳在家里相夫教子。每天妳做三餐,做就认认真真做,做的饭菜大家都很喜欢吃,妳是修布施、修供养;每天家务做得很好,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非常干净、非常整洁,有条有理,这个就是布施,家庭里面就有凝聚力。自己的先生出去做事,做完事回来,他能够享受这么温馨、这么整洁干净的家庭,他心生欢喜,这个就是布施,妳就是修菩萨行。修菩萨行不用去外面心外求法,就在你当下把你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这个就是修布施。这个是举一个例子。你在各行各业里面把你的本分做好了,使得一切人都生欢喜心,这个就是布施。「持戒」是什么?你守规矩,像你煮饭都要守规矩,放多少水、火是多大,炒菜的时候该放多少盐、放多少油,炒的时候火候的掌握,都要有规矩的。什么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就乱了,这个就是持戒。
「忍辱」,忍辱是心没有不平。千万不要觉得,我在家里每天做这些家务,做得很烦闷,先生又不体贴我,好像我应该做的,一天到晚做这些事情,很厌烦。这个就是没有忍辱,心里面不平了。妳把这个念头转过来,「现在我是在修菩萨行,在家里落实菩萨六度」,这个不平就化解了。这就修忍辱,忍耐家里人对我的误会。有时候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家里人可能生烦恼,甚至骂我,这个时候我们都要欢喜接受、不断改进,修忍辱。「精进」,精进是一门深入,煮饭都要一门深入你才可以煮得好。做什么事情你都要精通,你要求进步。我们在做好本分工作之余,努力念佛,一部经、一句佛号,专听《无量寿经》、专读《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这样你就是精进。你的心有主宰,这个是「禅定」。妳不会羡慕其它人,见到别人在外面很风光,你看看这个先生又很有钱,给她买很多很漂亮的服装,「我的先生为什么都不考虑这些事情?」羡慕他人,不能安守本分,这个就是没有定力。有禅定是什么?安住当下。幸福快乐不在外面,在于你的心里面。你定了就有智慧,知道怎样去生活,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幸福快乐,还可以帮助家人、帮助身边的人都能够得到幸福快乐。所以你看,六度菩萨行就在你的生活当中,不离你的生活。你自己自行就可以化他,「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就是佛道,怎样安住无上佛道?最简单的方法是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用一句阿弥陀佛来取代一切的妄想,这样你就是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上了。这个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种种事情,我们学了之后应该落实,学阿弥陀佛。
后面经文是讲这个因所得到的果报,修行的果报非常殊胜。这个经文我们就不读了,我们自己去看。他得到无量的宝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能够具足,圆满的得到佛果,这个是第九品。前面从第四品到第九品都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历史,极乐世界的由来,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在这里为大家介绍。第九品「圆满成就」,是讲极乐世界终于成就了。下面第十品「皆愿作佛」,是讲阿阇王子和五百大长者听闻阿弥陀佛成佛,非常欢喜,以金花盖来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授记,说他们将来必定作佛。这里有个启示告诉我们,他们将来才成佛,但是现在还没有想往生,什么时候才成佛还是个未知数。释迦牟尼佛说他将来「后当作佛」,这个后不知道后到什么时候,太渺茫了。我们今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我们的善根就超过他们。什么时候成佛?今生成佛。如果你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给你授记就不是说「后当作佛」,是「今当作佛」,这个殊胜。
下面第十一品,「国界严净第十一」,第十二「光明遍照」,第十三「寿众无量」,十四「宝树遍国」,十五「菩提道场」,十六「堂舍楼观」,十七「泉池功德」,十八「超世希有」,十九是「受用具足」,二十是「德风华雨」,二十一「宝莲佛光」。这里总共是十一品,都是介绍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这个经文因为很长,我们只是讲大意,大家自己去读。读的时候能够随文入观,你把你的妄念统统放下,专心读这个经文,读得久了,久而久之这个极乐世界的境界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经上讲的完全都是真实的。这些状况,以后等到我们下个月找时间详细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这个物质世界、精神生活都是无比的殊胜。真正看了这些经文,真是发起非常欢喜的心,愿意求生净土,这个世界太苦了,去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出路。
第二十二品是「决证极果」,这一品是教导我们,如果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就一定能够得到圆满的佛果。这一品经文很重要,因为极乐世界的殊胜不但是它的物质世界,它光明遍照、国界严净、楼观、堂舍、泉池,这些功德很好。但是最重要是这条,去了极乐世界之后一定可以成佛。如果没有这条,极乐世界还是不圆满。
下面第二十三品是「十方佛赞」,在《阿弥陀经》里面说六方佛赞,这本经里面说的是「十方佛赞」。其实六方也即是十方,因为《阿弥陀经》我们一般读的版本是鸠摩罗什大师的,他翻译经典的时候翻译得比较简单,把十方改成六方。如果我们看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他是真正把十方都翻译出来,所以这个是讲十方。十方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个是八方,加上上、下,这就是十方。十方的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赞叹这个法门,真正像我们释迦牟尼佛赞叹一样,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为什么十方诸佛如来都要赞叹?经文里面说,我们看经本里面第八十页第二行最后一句:『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十方诸佛如来赞叹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他方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一切世界,当然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在内,他方所有一切众生,「闻彼佛名」,是明白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能够「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这个心清净很重要,念佛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因为净土法门的原理是所谓「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心如果不清净,念佛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一定要心清净。忆念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的时候,像大势至菩萨修行,他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一定能够见到佛。这个受持的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我们听到佛给我们介绍这个法门,我们能够接受、能够保持不失去。
归依,归是回归,从迷惑颠倒回归、从邪知邪见回归、从污染回归,回归到哪里?回归到阿弥陀佛上。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包括三宝,为什么?你看阿弥陀佛的名号,经里面说是「清净平等觉」,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清净代表僧宝,平等代表法宝,觉是佛宝,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清净平等觉就代表三宝,就是皈依,皈依三宝。供养,真正你能够依教修行,这个才是第一供养,依《无量寿经》来修行。
『乃至能发一念净信』,这个「一念净信」我们不可以忽视。我们念佛也念了很多,但是问题是我们这个念不是一念,我们这个信还没到净信。净是没有夹杂,所有的夹杂都是污染、所有的怀疑都是污染,就不净了。所以要真正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样念佛才叫做一念净信,经里面说「一向专念」。『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我们平时修持的功德,我们念佛、诵经、礼佛、修善、利益众生等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叫「善根」。这个善根我们都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至心回向」,至心是什么?真心。你不求人天福报,只求去极乐世界,这个心很纯正。甚至在这个世间我再苦、再贫贱,没有饭吃、生活很难过了,都不改变我们的真心,真正念佛人不需要去考虑衣食住行的问题。你看看,连儒家真正的君子都不考虑这些事情,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对于这些衣食、生活的事情统统放下,今天还活在世间一天,我们就好好念阿弥陀佛,明天没饭吃怎么办?明天没有饭吃,明天往生,不是更好?所以真的对世间一点贪求的念头都没有,这样才叫做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这个是说我们修行的果报,佛给我们下了保证书,如果我们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一定能够随愿往生,一往生就「得不退转」。不退转是你不会退步了,你只有进步,向着「无上正等菩提」来进步,一定能够圆满成佛。这个是第二十三章。
下面一品,「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三辈其实就是等于《观无量寿经》里面说的九品,三辈九品是一样,为什么?三辈分上中下三辈,每一辈里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三三得九,就是九品。这个分的层次不同,是讲修行的品位有差别,其实差别是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品位很多很多,绝对不是三辈九品这么简单,只不过为了讲解方便,佛跟我们讲三辈,知道个大概。我们看了这个经文之后一定要发大愿,我们去极乐世界,既然要去,我们要求上辈,不要只满足于中下。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你想力争上游未必可以得到,那起码能够得到个中游,可以去中辈。所以一定要严格来要求自己,这样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这个经文因为很重要,我们也要把它读一读。『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这个是讲阿弥陀佛所接引的是六道众生,「诸天人民」是六道里面的,所以我们这一生有得度的希望。『其有至心』,「至心」是真心。『愿生彼国』,你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有三辈』,这个是大分来说有三个层次。『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个上辈往生的人「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沙门不一定是指出家人,我们在家人也有分。
像我现在,有些人见到我就称「法师」,我说我还不是法师。大家见到我头发都剪得很短,差不多像一个出家人一样。现在讲经穿着这件衣服,如果不是内行人他不知道,真的以为我是出家人。这个是在家受菩萨戒的,还是在家人穿的,搭的是缦衣,不是出家的二十五条衣。但是我们的心要出家,放下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真正一心一意为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这一生最主要的愿望是求生净土,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一天,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大众,能够同生极乐国,这个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任务。这样你的心就清净,可以向这方面努力。如果将来真的有个因缘可以出家,我们可以欢喜接受,只要对佛法、对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我们就这样做,对自己没有任何考虑。
下面是讲修行的要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刚才我讲的,早晚课都要读的。「一向」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老实话,要往生不难,只要你是真正想往生,你一心一意去求生极乐世界,一定可以。我们「一向专念」是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往生的大愿,增长我们的信愿,提升我们念佛的功夫,尽此一生,每天都不改变,你最后一定能够往生。发菩提心是什么?蕅益大师跟我们讲,你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你见到有些老阿公、老太婆,一点文化都没有,经典也没有读过,甚至都没有听过。人家叫他念佛去极乐世界,他就很老实,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最后坐着走、站着走,走得很自在。你问究竟他有没有发菩提心?你看看三辈往生里面,每一辈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都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怎么发?虽然他不懂得什么是菩提心,但是他真的发出来了,他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是上辈的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有『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这个讲他往生殊胜的场面,阿弥陀佛和众菩萨来接引他,转瞬之间、须臾之间,一剎那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在七宝的花里面,莲花中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是他去到极乐世界之后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
『是故阿难』,这个是佛劝勉我们,这个「是故」是因为这种殊胜的功德缘故。「阿难」,是叫着他的名字,下面的开示很重要,对阿难的开示就是对我们的开示。『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极乐国土,你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也是念极乐国土,你是忆念。『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这里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一去到极乐世界就不退转,一生得到无上菩提,就成圆满的佛果。
下面讲的是中辈,『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看,中辈和上辈都有同样一个因,就是「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看后面下辈也有这句,所以这句是真正往生的正因。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一向专念,去不了。两条都要具足,只发菩提心,你不肯念佛也不行;只念佛,不发菩提心也不行,所以两者具足。这两者之中,发菩提心更加重要,为什么?因为发出菩提心,你是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相信极乐世界,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发愿作佛,这个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能不能够往生,关键看你有没有信、有没有愿,信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关键,到你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这里说中辈的人「虽不能行作沙门」,他就比上辈的人差一些,他不能够「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这里讲的是他还有一点习气、一点烦恼。什么叫大修功德?大修功德是认真努力的念佛,念佛才是大修功德。就是他念佛可能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但是他真正有坚定的信愿,那他也有可能往生。中辈只不过是功夫比上辈要差。它这里说,『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他在念佛的同时不能够专修,他用一些助修。
念佛法门也讲究正助双修。正修是什么?就是一句佛号。专念,专到很专,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他得一心不乱,这种人是上辈往生。上辈,他念到理一心不乱,所以上辈往生是实报庄严土往生;中辈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往生;下辈往生是凡圣同居土往生。我们师父这样来分上中下辈,这个都是因为功夫不同。中辈的人能够「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做功德要懂得随分随力,不可以勉强。譬如说我很富有,我可以多拿钱去布施、去利益众生、去护持正法。但是我如果很穷,我拿钱就拿不出这么多,不要紧,你能够拿出一分钱,这个都是你自己的心,只要是尽心尽力就是功德圆满,一分钱不少,你只要心是圆满的。这个是用布施来讲功德。当然功德有很多,六度都是功德,布施只是六度当中其中一个。而财布施是三种布施里面的一个,财布施还有外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如果没有钱,可以为道场服务,这个是内财布施。来做义工,认认真真把我的工作做好,为众生服务。这个功德不亚于他们外财布施,甚至比他们还殊胜。还有法布施,弘扬护持佛法。譬如说我们能够发心讲经说法,这个是大功德,法供养。如果我们不能够讲经说法怎么办?现在很方便,经教的光盘很多,你拿去复制一份送给一些亲友,劝人家,「你来听这部经,听《无量寿经》」,这个也是法供养。自己不用去讲,送个光盘给人家,已经有法师讲了,你劝他听就行,这个也是法供养。所以现在法供养很容易,印书也可以、印光盘也可以,甚至最简单的写一个网址给别人,叫人家上网去听,这就是法供养。
现在我们看经文,下面说「奉持斋戒」,斋不是说吃素。当然念佛的人应当吃素,但是斋本身的意思是清净的意思,是斋心,心地清净就叫做斋。往往我们用饮食来帮助我们得到心地清净,真正斋的意思是过中不食,过了中午十二点之后就不再吃东西,你只能喝水,凡是有沉淀的都不喝、不吃,这个是斋。一般在家人修八关斋戒,就有个斋字,斋就是过中不食。出家人持沙弥戒,沙弥十戒里面就有斋,就有过中不食这个戒,他是天天都要受持的,不是说只要受一天而已。八关斋戒受一天,但是要知道,过中不食不是个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为什么?因为人的身体需要能量的补充,食物就是能量补充。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他心地清净的程度不同,就好像开车,有些车是省油的、有些是费油的,那些油用完了就要补充。就好像我们人能量的消耗,有些人消耗得多、有些人消耗得少,消耗了要补充,如果不补充,身体就坏了,所以食物就是补充能量。如果我们心地清净、妄念很少的话,那你不需要补充很多,你没有什么消耗,所以吃得很少。
所以我们奉持斋戒这个斋不是硬来的。一听说要奉持斋戒,我就学一天只吃一餐,过了中午就不吃,吃了几天变成面黄肌瘦,甚至病倒,这样就错了。因为我们没有到这个程度,没有这个功夫,不可以硬来、不可以学形式。应该怎样学?学心地清净,减少我们的妄念,在消耗方面减少,自自然然你就吃少了。像以前我吃得很多,一天三餐还要加上点心,吃很多东西,怎么吃也不胖,因为消耗太多。现在确实来说,学佛,尤其是我辞了职之后专门学经教,这三年半的时间,心地比以前清净不少,妄想少了。以前想很多东西,现在没有什么想的。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想也是想经教、想阿弥陀佛。这样的话,清净之后,确实饮食减少了。我在二00八年的时候就开始一天吃两餐,到现在一天吃一餐都行了,精神还很好,不会觉得很疲倦,不会觉得没有力气。这个要慢慢来做,不是刻意去做,心清净之后自自然然你就不需要那么多能量补充,你就不想吃这么多东西。不仅吃得少,睡也可以睡得少。心清净、妄念少,睡一下精神就恢复了。真正念佛功夫好的人,晚上不用睡觉。像常慧老法师,在长春的百国兴隆寺,她就不用睡觉,晚上念佛就是最好的精神保养。戒,我们现在说五戒十善是最基础的。但是这个戒很广泛,不仅包括戒律,还包括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诫,他的教导我们依教奉行,这个是奉持斋戒。
「起立塔像」是讲建立道场,塔是讲塔寺,像是佛菩萨的形像,这个是建立道场。建立道场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把佛法推广介绍给一切众生,利益众生。道场,古来的道场是学校,每天在道场里面讲经说法,就是办班教学的,所以道场的功能就是教学,教什么?佛陀教育。像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个就好像学校一样,你看从早到晚我们有八个钟头的教学。除了我讲之外,我们师父每天两个钟头,还有悟弘法师、还有何美慧博士,他们都在这里教学,每天八个钟头上课,欢迎大家都来。这个是什么?我们办的是佛陀教育。所以我们协会的名称名符其实,这个才是真正的道场。
办这个道场功德很大,特别是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这个功德是世间第一殊胜的功德。因为要办教育,最重要是师资人才,没有师资办不了教育。老师怎么培养?他不是这么容易培养得出来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培养一个好的老师出来,起码十年以上才行。最好从小就开始培养,十岁、十几岁没有受过什么污染的,他就来这里学习,十年、二十年下来,他的根基扎得比较稳了。接着学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能够开悟,开悟之后他才有能力、有资格做老师教学。如果真正有菩萨能够发这个心,建立这样的道场、这样的学校培养人才,将来弘法利生,功德无量,这个就是起立塔像。现在教学容易,因为有这个internet、有网络、有卫星、有光盘,这些渠道很方便。所以要求老师不需要很多,真正能够培养十个老师出来,他们十个老师教不同的经典,每天在网络上远程教学,利益全世界众生,就可以把佛法带起来。这十个人在一起修六和敬,就是真正如法的僧团,所谓法赖僧传,佛法要靠僧团来弘传。
下面说「饭食沙门」,沙门就是修行人,饭食就是提供给他们衣食的供养,就是在生活上照顾修行人。在家的、出家的,你能够照顾他们,使他们安心办道,他们能够成就、能够弘法利生,这个是很大的功德。当然,照顾他们的生活不需要照顾得太好,真正修行人不用计较这么多生活的享受,只要有两餐,有一个小的房屋能够避避风雨,能够不用管人、不用管事、不用管财,三不管,什么都不用理,专心致志来学习经教,这样就可以成就。
下面说「悬缯然灯」,这个缯是幢幡一类的,幢幡是古来寺院的讯号,如果要办法会就会挂幡,如果要讲经就挂幢。幢是圆的这种,幡是一面的那种,现在我们去到传统的寺院里面,看见大雄宝殿里面都会挂这些,有幡有幢,这个是古时候的讯号,挂在外面,不是挂在大雄宝殿里面。挂在外面使周围的人见到,知道今晚有人讲经,他就来听。所以这个是讲讯号,通知大家过来听经闻法。因为佛教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就是不会说老师去招人来,要人家来听、去拉人来听,这样不对。你愿意来听,欢迎你来,可以发这个讯号给你,告诉你我们这里有这个安排,你想来就欢迎你来。这些事情就应该由护法来做,护法要想到怎样能够通知大众,今晚有讲经就通知大家来听。现在还可以登报纸,登报纸好像我们香港专门有「温暖人间」的杂志,提前一个月把这个活动,讲经讲座的活动通知给别人,登一个小的栏目,使得大家都能够明白、都知道,到时候他们就会来。这个都属于悬缯然灯。这个灯,所谓灯是古时候的油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这个表法的意思。
「散华烧香」,散华也是表法,我们不要说见到散华烧香就可以去极乐世界,拿些花到处去散,拼命烧香。好像寺庙里面现在烧香都是拿一捆捆的香,还要很大支的香,搞得乌烟瘴气,以为这样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搞错了。其实这个是表法的意思,你要明白它表什么法,散华是什么?花是代表因,有花就有果,所以花是果的因。因果是什么?六度是因,成佛就是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散华是什么?我们要把这个法门散布出去,使得大众都能够明白、都能够修因证果,这样才叫做散华。所以散华是讲宣扬佛法,不是叫你拿一些花到处去散。烧香,香也是表法的意思,代表什么?代表信。信愿行是净土宗修行的三个关键,叫三资粮。我们烧香代表我们信心清净,信;也代表戒定,你看佛门的香台,那里往往挂着一个小的幡,叫做戒定真香。什么是真香?你有戒有定才是真香,你烧的香是假香,假香是引发你真香的。所以烧香的时候,你要想到我要持戒、我要修定,这才是烧真香,以真香供养诸佛菩萨。这个是讲中辈的。
那下辈呢?『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三辈的人都要修的,只是功夫不同,所以有三辈之分。这些下辈的人「不能作诸功德」,前面讲的这些功德,一个是自己念佛得一心不乱的功德,和他护持宣扬佛法的功德。他不能这么做,这个不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没能力做,第二个是他没机会做。他不能这么做,不要紧,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样就可以了。这个讲得很明白,真正你要发出至诚心「愿生其国」,不能有疑惑,有疑惑破坏我们的信心、破坏我们的功夫,所以一定要坚信不疑。这个三辈都是修净土法门。还有其它法门的,修其它法门可不可以往生?也都可以往生,只要你能够回向往生就可以了。
经文下面是讲修其它法门,『若有众生住大乘者』,「大乘」是大乘各个宗派,净土是大乘法。中国的大乘有八个宗派,你修哪一个宗派都可以,禅宗也可以、密宗也可以,教下里面的天台也可以、贤首也可以,等等,你只要是修大乘法(大乘和小乘不同),你是发大菩提心,要往生净土,小乘是不行的。你一定要发出菩提心,发出要普度一切众生的心。虽然现在做不到,帮助不到一切众生,但是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了就可以,这个是大菩提心。『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清净心」是他的功夫。虽然他修的是不同的法门,但是他的功夫是一样的,都得到了清净心,都得到了三昧。他「向无量寿」是回向求生净土,他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但是他修其它法门回向往生。好像天台宗里面祖师大德,很多都是回向往生,这样都是可以的。
『乃至十念,愿生其国』,这个是讲到临终,乃至一念、十念念阿弥陀佛都决定得生,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涵盖一切法门的。『闻甚深法,即生信解』,这个是讲另一类人,前面是学大乘的人,这里学大乘的人还要「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又超过他们。闻甚深法,究竟是什么法?真正第一无上殊胜的甚深法门就是这部《无量寿经》,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古德说是中本《华严经》,「无上甚深微妙法」其实就是当时武则天在《华严经》上面题的,这个开经偈就是讲《华严经》的,真正无上甚深微妙法。但是《华严经》到最后导归到极乐世界,所以《无量寿经》叫做中本《华严》。所以这部经是无上甚深之法,你能够相信、能够理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你得到清净心,这种人不是普通人。好像在佛教历史上,蕅益大师特别赞叹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这些都是大菩萨,他们真正对于甚深法门信解,而且真正得到「一念净心」。一念是没有妄念,得到清净心,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二十四品当中给我们介绍往生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品。
下面「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也是讲念佛修行的方法,是第二十四品的重要补充,也是相当关键,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对这品就不再详细讲解了。第二十六品是「礼供听法」,这是讲到十方诸佛剎土菩萨来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说法,是赞叹阿弥陀佛,希望自己都能够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庄严净土。底下第二十七品是「歌叹佛德」,这都是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第二十八品是「大士神光」,这是讲到极乐世界里菩萨的功德,特别讲到寿命无量和人数之多是不可称计的。这一品和第十三品参照来看,我们就明白,这个果然是正如四十八大愿里面的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第十六愿「声闻无数愿」所讲的。第二十九品「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修持第三十」、「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这几品我们仔细去看,都是四十八大愿的详细说明,所以整部《无量寿经》都是详细来说明四十八大愿。愿力宏深,说明这个法门不是小乘,是发大菩提心的人、发大志愿的人来修学的,它是大乘。有些人误解净土法门,说净土法门是自了汉,自己求生净土就行了,不用理众生,不是,愿力宏深就说明真正有大菩提心。第三十是菩萨修持,也是讲到修学的重要纲领,把修学的理论、方法和境界给我们说明出来。我们仔细看看,它和《华严经》、《法华经》里面讲到的是无二无别,一样的。还有《般若经》里面讲的性空之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这些性空之理在这一章里面我们都看到,讲得很明显。所以这部经是大乘中的大乘、圆教中的圆教,这不是随便讲的。第三十一品真实功德,我们看看这个境界完全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讲到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从这里我们看到,这部经也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包含佛法一切的法门。
第三十二品「寿乐无极」,一直到第三十七品,总共有六品,这是我们师父提倡我们晚课都要读的。如果我们时间不多,一天读不到一部《无量寿经》,我们师父说,你可以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晚课读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是什么?教导我们认真修学,我们晚课是反省对照自己,看看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我们要改过自新,一定要做到。三十二品里面我们只能讲重点,时间不多了。寿乐无极,从这一品开始我们看到是弥勒菩萨当机的,他是当机众。在前半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是阿难尊者做当机众,佛对阿难来讲,从这里三十二品之后是弥勒菩萨来做当机。所以第三十二品讲到『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是讲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功德智慧,不可称说」,「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若此」是经文前面所讲。『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这个是佛劝导我们要努力修学,「力为善」就是努力为善。什么是善?能够摒除一切妄念,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这个是最大的善,我们要努力念佛!「念道之自然」,这就是讲念佛,阿弥陀佛就是道之自然。不但自己念,还要劝导和自己有缘的众生一起来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为善。这是这一品里面讲到。
第三十三品「劝谕策进」,第三十四品是「心得开明」,和第三十五「浊世恶苦」,这几品都是讲到我们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比较,这是鲜明的对比。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不自在,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所以佛劝导我们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尤其是在第三十五品浊世恶苦里面讲到,它分了五个段落,这五个段落分别是讲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犯这五种恶业得到的五种果报,所谓五恶、五烧、五痛。这是要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的浊恶,而生起厌离之心,我不想在这个世界再待下去了,希望早点去极乐世界。第三十六品「重重诲勉」是给我们做一个总结,显示因果报应的丝毫不爽,警告我们提高警惕,要努力去修善念佛。
第三十七品里面有一段特别讲到佛陀教育的效果,这个是「如贫得宝」里面讲到。我们看看经文,这是第一百三十六页倒数第二行:『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这个「佛所行处」就是佛陀教育普遍推行的地方,所以有佛陀教育就一定得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个「国」是国家,「邑」是城市,「丘聚」是乡村),就是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天下和顺」就是和谐世界。「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这个是消灾免难,没有灾难。「国丰民安」,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大家都能够推崇道德,讲仁义、修礼让,没有盗贼、没有冤枉、没有倚强凌弱这些恶事。这个是孔子所祈求的大同世界,怎么得到?真正推扬佛法,大兴佛陀教育就能够得到,尤其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清朝初年的时候,皇帝请法师在宫廷里面宣讲《无量寿经》。所以你看前清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当时真是太平盛世,这些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下面第三十八「礼佛现光」,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为我们做证明,把极乐世界显现给当时在座的听众,使当时两万人同时见到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的景象,这个是作证转。三转法轮,这个是做证明。如果我们听佛给我们讲,我们还是有怀疑,现在佛给我们证明出来,让我们看到极乐世界。像阿难见到极乐世界也发心,他说:『彼佛净剎,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他也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问阿难尊者在哪里?我告诉你们,他现在在极乐世界,他往生极乐世界了。第三十九品「慈氏述见」,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当时在会场,他也见到极乐世界,和阿难尊者一起。所以佛问他们有没有见到极乐世界这些依正庄严,阿难和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回答佛说:『如佛所说,一一皆见。』都见到极乐世界,也都是为我们做证明。第四十二品是弥勒菩萨请问,请问我们这个世界和他方世界有多少菩萨往生。佛给他做回答,无量无边的菩萨都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给我们证明这个法门很殊胜。到四十二品是正宗分完毕,到四十三品之后六品是流通分。
第四十三「非是小乘」,这是说明这个法门不是小乘,是大乘。不仅不是小乘,经上说能够修这个法门的,佛说『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你是释迦牟尼佛第一弟子。所以这部经是第一经,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所以我们念这部经,其它经还用不用念?不用念了。这个第一经,第一经都不念还要念其它经,第一法门都不修还要去修其它法门?有些同修说,我要消业障就念《地藏经》、要医病就念《药师经》,有急难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想要得人天福报念地藏王菩萨。把这些佛菩萨个个派上工作,每个人都有分工,这是拿凡夫心去度量佛菩萨。其实你念一句阿弥陀佛,所有佛菩萨都念了,念齐了;念一部《无量寿经》,你什么愿望都得到满足。这个是第一经,所以念一部经足够。
最后第四十四「受菩提记」,这里是佛给我们授记。我们真正要往生极乐世界,你看第一百六十四页第四行里面讲的:『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看到这里,我们心很安了,还怕不怕灾难?不怕。假使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在我面前,我都不怕,念阿弥陀佛可以超越、可以往生。这是我们过去生已经「受菩提记」了,诸佛如来赞叹我们、护念我们,一定可以临终往生净土。第四十五「独留此经」,特别说明这部经的难得。佛法将灭的时候,其它经典都灭完了,唯有这部经,《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是同样的,同一部经,它可以流传在世间,最后可以留一百年,可以度无量众生。第四十六品「勤修坚持」是劝导我们,遇到这样殊胜、广大、微妙的法门,一切诸佛赞叹的法门,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去认真修学,这样才叫做『当孝于佛,常念师恩』。怎样是孝顺佛?你真正依教奉行。怎样来报师恩?你真正依教奉行。
第四十七品「福慧始闻」,这个是讲,你看经里面第一句『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如果我们过去生,多生多劫里面没有修足够的福和智慧,我们没有机会闻到这个正法,即使闻到了你都未必能够听信、未必能够信受奉行。一定是『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这里也是给我们说明,我们在座信受这个法门,各位的善根福德是无比的殊胜。第四十八品是「闻经获益」,这里面跟我们讲到,在大会里面的大众有四十亿菩萨听到这个经之后,住无上菩提而不退转。『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这些人是哪些人?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之一,过去没有发起求生净土的心,现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生欢喜心。「于无上菩提」开始发意,发起菩提心了,「种诸善根」,这个善根就是信愿行,「愿生极乐」,我们就一定可以『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你一定能够往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预言、给我们授记。我们这一生真正求生净土,一定得度,一定是将来成佛,我们的佛名都有了,「妙音如来」。所以我们师父给人打三皈,给人起的法名都叫做妙音居士,现在做为妙音居士,将来成佛叫妙音如来,因果相应。所以这部经跟我们非常亲切。
我们用五天的时间很简单为大家介绍了这部经的大意,希望大家听闻之后,认真去体会、去思惟、去修学,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一生不要空过。以后,我想可能大概一个月左右,九月份我们就可以再找一个时间,详细给大家讲解这部经。这部经一定要深入去领悟、深入去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信愿踏实,这一生往生就必定可以成就。
我们这部经大意就讲圆满了,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对于这样的法门,凡夫根本不要来思惟,你怎么思惟呀?阿弥陀佛的大愿经过五劫思惟,你怎么去思惟?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念「南无阿弥陀佛」,真为生死考虑,你就念 「南无阿弥陀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第157(45)经(上p15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念诵地藏菩萨 花草茂盛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正行就是执持名号,六字洪名功德很大,以佛名消除妄想,以佛名净化自己,我念佛,我想成佛,必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下是两种念佛的方法:(一)口念、心观、耳朵听三结合《观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深圳弘法寺毗邻港澳,珠江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香客到这里来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问我这钱如何用?我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饭有三顿,房有一间,穿衣有几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1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 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这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当机并且又能够契理。所以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慧命所在,是所有众生得救的核心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7
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幽深之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是依据众生的根机而加以施设的。以禅定的功夫开发我们本具的福德智慧,哪怕你一天用上十分钟、回归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7
一、感恩人生在世,接受了来自国家、来自社会、来自师长、来自父母的种种恩惠,如果我们把生命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排除掉,我们的个体生命在哪里呢?我们的个体生命能否存在呢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文殊菩萨说完了前边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5
摘自:《妙法莲华经》浅释观世音菩萨救我们三灾八难,和我们众生有缘。读诵到这一品,我们要知道法义在哪里。我们众生受持《妙法莲华经》,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有难处,求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忍辱是最妙的法门。不要觉得比黄连还要苦,要觉得比甘露还要甜,这样,才有受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羼提波罗蜜?羼提译为忍辱。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丝绸南路平坦宽阔,事异时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闪躲多走许多弯路,更不必担心取水时被人一箭射死--他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经过九年的准备,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也就是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在南印度游学期间)召麴文泰入朝。也许是看到了大唐对西域的野心,也许是害怕唐太宗的惩罚,麹文泰找了个借口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第三届两岸禅学研讨会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两部经典为讨论范围游祥洲世界佛教友谊会 (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 执行理事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