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大誓愿第六【之一】
本品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如《甄解》曰:「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是以《行卷》以卅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正觉功德广大。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思议至德。何以故?誓愿不可思议故。悲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能出三有系缚城,乃至开显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也。』」
至于愿文多寡,诸译颇有差异。汉吴两译同为廿四愿。且经中明言「便结得二十四愿经」。《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至于《后出阿弥陀偈经》曰「誓二十四章」。可见廿四愿于诸经中实居多数。但世间流通者,只是《魏译》。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闻廿四愿也。
且汉吴两译虽同为廿四愿,但内容亦甚不同。《吴译》第二愿为「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妇人。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诸无央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此中具有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之殊胜大愿。而《汉译》无之。其他诸译亦皆阙如。由此可见,诸译差异之甚。
且汉吴两译虽同曰廿四愿。但实际内容,则不止廿四。以上《吴译》第二愿为例。此一愿中实具㈠国无妇女;㈡莲花化生;㈢蜎蠕得生,并皆作菩萨、阿罗汉;㈣菩萨、阿罗汉无量等,精要胜愿。准是可知,所谓廿四愿,实不止廿四。据诸《后出阿弥陀偈经》「誓二十四章」之经文。可知弥陀誓愿实为廿四章,非仅廿四愿也。
至于魏唐二译同为四十八愿,但名为四十八,实际则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译》第廿九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第三十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实则此两愿祗有广略之异,第三十愿只是第廿九愿之补充与引申而已。《唐译》中第廿九与三十愿,亦与此同。更有进者,魏唐两译均缺国无女人及莲花化生之愿。可见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并未圆具诸愿。
至于汉吴两译,则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愿。可见汉吴魏唐宋五译,均非无量寿经之善本。是以会集诸译,广撷众长,另成会本,实不容缓也。
于是夏师会集诸译之大愿,既重古译多见之廿四,又采世间所流通之四十八,乃以廿四为章,四十八为目,既符「誓廿四章」,又合四十八愿。经中备集诸译之长,十念必生、国无女人、莲花化生诸愿,皆见于会本。复妙摄各愿精要,以少文而显多义。例如《魏译》第卅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洗濯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四愿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魏译》此两愿显衣服与供具之如意。但缺饭食如意。如《汉译》第二十三愿(《吴译》为第十四愿)曰:「我作佛时,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于此又可见魏唐之四十八愿,实不足四十八也。)今此会本,摄集以上三愿为:「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可见会本,文约义丰,诸译所具之弥陀胜愿,备显无遗。是以近世诸贤,公认此为善本,良有以也。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听」者,耳闻也。「察」者,心中审思也。《会疏》曰:「如来听其说明,照察丹诚,故云听察。」故经义为法藏菩萨请求世尊,垂慈于我,听我所说,鉴我诚心。以下法藏陈说所发大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首四句,总括全部大愿。愿我成佛时,所居之佛刹,具足无量(无法以数量表示)胜妙功德,具足无量清净庄严。具足者,圆满也。周遍含摄,无欠无余。故云具足。所具功德与庄严,皆不可思议,超情离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文字之所能表。故曰「不可思议」。《华严经》独明事事无碍之不可思议境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等等。详之则为十玄妙门。前于判教一节中曾浅述之。今经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极乐净土何异华藏世界,极乐依正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一圆具无尽玄门。故曰:「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由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故能令众生,闻名得福,闻名发心,十念必生,迳登不退。复以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庄严,故万物严净,穷微极妙;光莹如镜,彻照十方;触光安乐,垢灭善生;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见菩提树,证无生忍。妙显极乐世界,一尘一毛,悉皆圆明具德。是以此四句,列于愿首。表以下一一各愿,莫不如是。一一之愿皆是为众生。一一之愿皆是弥陀本妙明心之显现。一一之事相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下明,我此佛刹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经中常以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表畜生道)三恶道。」地狱「此为汉语,梵语为那落迦、泥犁等。《大摄论音义》曰:「此译有四义:㈠不可乐。㈡不可救济。㈢闇冥。㈣地狱。」今经言地狱乃其中之一义。《婆沙论》曰:「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踰缮那」即由旬,天竺里数之名。《维摩经肇注》云:「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故常言地狱,以狱在地下也。但应知者,地狱不仅在地下,或在山间,或大海边,旷野树下,空中皆有其狱。总之地狱有三类:
一、根本地狱,乃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八大地狱对八寒而言,亦名八热地狱。瞻部洲地下五百由旬有地狱,名为等活,从是依次而下至第八狱,名为无间,此八狱乃层层竖立者也。据《俱舍论》兼考《大论》,此八狱为:㈠等活地狱。彼中罪人遇种种斫刺磨捣,苦极身死,然冷风吹之,皮肉还生,等于前活。㈡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缚罪人肢体,而后斩锯。㈢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㈣号叫他狱。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㈤大叫地狱。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㈥炎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㈦大热地狱。热中之极,故曰大热。㈧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无有间歇。以上八大地狱外,更有八寒冰狱,依次横列:㈠额部陀,此云疱。严寒逼身。体上生疱也。㈡尼刺部陀,极寒逼身,体分疱裂也。㈢呵罗罗(寒逼而自口中所发之颤声)。㈣阿婆婆(同上)。㈤虎虎婆(同上)。㈥__(此字左为口右上为囚右下为皿)钵罗。(青莲花也)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也。㈦钵特摩。(红莲花)身分折裂如红莲花也。㈧摩诃钵特罗(大红莲花)。身分折裂如大红莲花也。
此上为根本地狱。下叙近边地狱、孤独地狱。
二、十六游增地狱。八大地狱中每一大狱,皆有四门。每一门外,每附增四狱。名为㈠煻煨增。㈡尸粪增。㈢锋刃增。㈣烈河增。合为十六处,称为十六游增地狱。
八大地狱合计共有一百二十八处。亦名近边地狱。
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其类无数,受苦无量。地狱苦果,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辅行记》云: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之(指最极恶逆者)。
「饿鬼」者,《大乘义章八》曰:「以从他求故,名饿鬼。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又云:「有说饥渴增(盛也)故,名鬼。由彼积集,感饥渴业。经百千岁,不得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有说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驰走故。」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塚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所,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辅行记》云:「下品五逆十恶者感之(指恶逆中之最轻者)。」
「畜生」新译为傍生。指傍行之生类。《新婆沙论》云:「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傍者,横也。《会疏》云:「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量。」《辅行记》云:「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之。」
「焰摩罗界」者,指焰摩罗王之世界。焰摩罗,又作炎摩、琰摩、阎摩、阎摩罗等。译为缚,缚罪人之义。焰摩罗王,义译为平等王。此王登录、治理世间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寒八热,及其眷属诸小狱等。决断善恶,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又译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焰摩罗界」者,即此王之管界。《俱舍论》云:「琰魔王国,于此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即由旬),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尔。从此展转,散居余处。」又《长阿含经地狱品》云:「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从广六千由旬。」
「三恶道」,又名三恶趣,又名三涂。为一切众生造恶所生之处。故名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名三恶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盖谓众生如内有贪求欲乐之念,是为因。外攀缘欲境,是为缘。以此因缘,起念造恶,终堕恶道。
本章具两愿,「国无恶道愿」,及「不堕恶趣愿」。首数句之文意为,我若证得如来果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已究竟成佛,是时我所住持之佛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以上数句,总表极乐世界之微妙殊胜。故于第一愿首宣说之。以下则分叙四十八愿各各内容,其下第一愿曰:「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乃国中无有三恶道愿。此正表弥陀大悲心切。故首两愿,唯愿众生无苦。三恶道乃苦中之极也。密教中曰:「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故愿国中永无恶趣。
「不堕恶趣愿」。或曰「不更恶趣愿」,为第二愿。此承第一愿而言,我国不但无三恶道,甚至从焰摩罗界(即地狱界)等恶道中,来生我国之一切众生,受佛之教化,不但永不更入恶趣,并悉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法华玄赞》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恶道众生善根微弱,复多宿业,蒙佛愿力加被,摄受往生。生彼土已,悉令成佛,此实阿弥陀如来慈悲至极之无上圣愿。盖以从恶趣带业往生之众生,宿具恶业,应堕恶道。但因弥陀愿力加持,往生极乐不复更堕三途,故曰不堕恶趣。故龙树大士曰:「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又善导大师曰:「乃至成佛,不历生死。」是则横出于六趣矣。
又此章大愿,摄二殊胜。一者,恶趣众生,亦得往生极乐,不复更堕恶道。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身无差别愿。
此章具三愿。「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是为第三「身悉金色愿」。生彼土者,身皆紫磨真金之色。真金色者,盖为如来之身色。善导大师曰:「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是故现黄金色。」日溪师曰:「此标中道实相色。」今此大愿,欲令一切往生之人,同佛身相,皆真金色,此显生佛不二,真实平等。故《会疏》曰:「是故愿言,我国人民,纯一金色,无有好恶,彼我平等,情绝违顺。」《会疏》之说,正显中道实相之义。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国中天人,皆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是为第四愿,称为「卅二相愿」。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简称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转轮圣王亦具此相。《智度论八十八》谓佛现此大人相者,因「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说,则为现卅二相」。此说极好,佛本离相,而现相者,顺世间习俗故。又《法界次第下》曰:「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为现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三藏法数四十八》云:「1)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2)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3)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4)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5)手足缦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维,交互连络如鸭鹅者。6)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7)足趺高好相。趺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8)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9)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10)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11)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12)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毛而不杂乱者。13)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旋向上偃伏者。14)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15)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16)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17)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及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18)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19)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20)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21)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著。22)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23)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24)四牙白净相。四牙最大而白者。25)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27)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28)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29)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30)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31)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32)顶成肉髻相。梵音乌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间顶相。」(其它经论与此大同小异)望西师曰:「依此愿故,众生生者,皆具诸相,不假修得。问:『具足此相,为华开后,将为前耶?』答:『不待花开,是生得故。』」
再下为第五「身无差别愿」。愿曰:国中众生,容貌形色,悉皆端正洁净,等同一类。若有差别及好丑之分,则不成佛。此愿显极乐国人,等同一相,无有差别。故昙鸶大师曰:「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是即发起此愿之本因也。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本章明彼土众生具第六「宿命通愿」、第七「天眼通愿」,与第八「天耳通愿」。」通」者,神通之简称。穷潜神异,所为不测,谓之神。所作无壅,自在无碍,谓之通。神通有六种,称为六通,即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与漏尽通。此六通中,第六唯圣(指阿罗汉),前五通凡,异生(非人)亦可得之。三界诸天皆可依果报,而自然感得前五种之神通(甚至鬼神亦有小通),但不能得漏尽通。此漏尽通唯圣者所证。须断尽烦恼,方为漏尽也。
今应注意者,经中极乐众生所具之通,远超余经论中禅定等所得者。例如凡夫之宿命通,能知不过八万劫。今云无量劫者何也?盖以极乐众生仗佛本愿力,而具大乘不共之通,故远胜于凡小也。《甄解》曰:「小乘前五通,唯依四根本定得。漏尽通,依四禅未至中间及三无色(「无色」者,指无色定。文中「三」字或为「四」字之误,盖八定者,乃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也。)。大乘依一切禅悉能之。今此经所说,大异于彼说。一切人天皆以佛愿为所依。故云,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增上缘。《事赞》云:『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岂容同于有漏禅为所依耶?」故彼国天人之通,非修得者,不待修而自得成就,又不同于诸天报得五通。乃依弥陀之修德为因,依如来愿力,而酬得安乐自然之报德。是以胜于常途之报得。故《要集》云:「不于四静虑中,而修神通因。只是彼土任运生得之果报,不亦乐乎!」
又佛菩萨与二乘之身通有多种不同。《甄解》据《大乘义章》云:「㈠宽狭不同,如《地持》说,声闻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六千国土,为通境界(今经中则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为通境界,可见差异之甚。)。㈡多少不同。二乘一心一作,不能众多。诸佛菩萨能化现十方世界,一切色象。一时能现五趣之身。㈢大小不同。二乘化现大身,不能入小。化现小身,不能容大。诸佛菩萨现大身满三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尘中。化现小身如微尘,能以小身容受一切。又佛菩萨于一切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㈣迟速不同。二乘欲至远所,多时乃至。以其不同如意通故。诸佛菩萨,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㈤虚实不同。二乘所化现一切,相似而已,不得实用。诸佛菩萨所化现,皆得实用。㈥所作不同。诸佛菩萨化无量人,各令有心。随作一事,令人异辨。二乘不能。㈦所现不同。诸佛菩萨但现一身,令人异见。但出一声,令人异闻。安住一土,十方俱现。二乘不能。㈧化根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二乘不能。㈨自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凡所为作,身心自在,不相随逐。其身现大,心亦不大。身现小,心亦不小。喜忧等一切皆尔(意谓身现喜,心亦不喜)。』二乘不能。」今彼国天人之神通,如《合赞》云:「今则大乘不共之通,而更加(弥陀)本愿力,岂混同凡小通。」
本章中「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是第六宿命通愿。宿者,宿世也,即过去世,俗称前世者也。命者,指生命。故宿命即指前世过去之多生。能知过去多生所作种种善恶。称为宿命通。《甄解》曰:「事谢于往(过去之事)名为宿,往法(过去之法)相续名为命。于此照知无壅,名宿命通。」又《会疏》云:「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二乘极远知过去八万劫事。菩萨所知无极。今愿文言,无量劫时宿命,故知此为大乘菩萨之通也。
此愿含二意:一者。如日澄宪师云:「不知宿命故,于善不进,于恶不恐。万善懈怠,众恶造作,只为不知宿业也。彼罗汉忆泥犁苦,流血汗(有阿罗汉忆及先世在地狱中种种惨痛,怖畏之极,流出血汗。)。福增(古德之名)见先身骨忽开悟。(又有人)不知先生母,以为妻。不知先世怨,养为子。不知先身父,以为美食等。皆迷宿命事,著今世乐。忽闻本缘,皆生厌心者也。」故极乐国人应具宿命智通,知众生宿世行业,因势诱导,以为化度众生之方便。二者。静照云:「若识宿命,则不自高。忆念过去无数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国。」又澄宪云:「往生彼国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故极乐国人因宿命智通,而弥上仰佛德也。
「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洞」者,深也,通也。」彻」者,通也,明也。十方,指空间。去来现在,即过去、未来,与现在,指时间。」去」承上宿命通愿。指知十方过去无量劫中宿命所作善恶之事,悉皆「洞视彻听」。以下言知十方未来与现在之事。则第七天眼通愿与第八天耳通愿也。天眼通,又名天眼智通,又名生死智通。天眼,天趣之眼。能见粗细远近一切之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智度论五》曰:「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例如天人,则天道为自地,修罗、人、畜生、鬼、地狱五道为下地)中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又天眼通者,《会疏》曰:「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等相。及见一切障内障外,世出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也。」凡夫肉眼,只见障内,例如围墙是障,凡夫但见墙内,不知墙外之一切。天眼能见障外,故通达无碍。又彼国天人之天眼,远胜二乘及诸天之天眼。龙树大士曰:「二乘中小声闻不作意,一千界为通境。若作意者,见二千国土。大声闻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三千。缘觉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三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皆见三千大千世界事。诸佛菩萨见无量世界事。」至于彼国天人,不问作意不作意,所见世界与众生生死流转,及其因缘业行,远超二乘。如《宋译》第五愿曰:「一切皆得清净天眼,能见百千俱胝(百万)那由他(亿)世界,粗细色相……。」今经云洞视「十方去来现在之事」,即能见无量世界之事。可见极乐国人之通,实是佛菩萨神通也。
又此愿意有二说:一者,如望西曰:「或土众生,以不见于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见诸乐果,故不修乐因。法藏愍念此等众生,选择此愿摄众生也。」又《会疏》曰:「肉眼昧劣,不见一纸之外。但缘目前,思从于此。不见地狱重苦,勤修无勇。不见净土胜乐,欣求念淡。」又澄宪曰:「呜呼悲哉!不见地狱饿鬼之苦果。不见父母师长之受报。厌离心缓,报谢思怠。」故望西又曰:「上求下化之要,厌苦报德之道,其唯在天眼照视者欤!」
二者,如《渧记》广其意云:「如《会疏》等言,愿兴约灭恶生善,厌苦欣净。若尔,则非真土(指极乐)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约真土所得者,或有净土,其土圣众,虽有天眼,或见二千世界,或见三千世界。不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或有净土,其土菩萨,但虽得天眼,而不能圆具五眼。是以殊兴此愿而已。故《愿成就文》曰:「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等谓得一天眼则圆得五眼(本经第三十品中,「彼佛刹中,一切菩萨,修行五眼」,是其证也)。是以能见尘数佛国,明照众生,死此生彼,济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愿之胜益也。」盖其意为:若谓此愿之起,仅为灭恶生善与厌苦欣乐,此尚非极乐真净国人之实际利益。极乐国土天人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国。且得天眼即能圆具慧眼、法眼、佛眼与本具之肉眼,是为五眼。是以能见尘数佛国,并明照众生,生死去来种种之相。于是可以救济群生,利乐万物。此方是本愿之殊胜利益。上之两说,后者切近弥陀本愿。经中彻听十方未来现在之事,是第八天耳通愿。又名天耳智通。天耳,指色界诸天人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会疏》曰:「天耳通者。能闻一切障内障外,苦乐忧喜,语言音声,无壅也。」此愿《魏译》文为「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唐译》文曰:「国中有情,不获天耳。乃至不闻亿那由他百千踰缮那外说法者,不取正觉。」准上可知,极乐天人之耳通,远超二乘,不但普闻十方音声,且能听无量诸佛说法也。
澄宪曰:「此通至要。地狱众苦之声,饿鬼饥饿之声,闻之镇(「镇「字或是「震「、「俱「之误)增大悲之心。乾闼紧那(天帝之乐神。弹琉璃之琴,其音普闻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乐,神仙诵经之音,闻之常乐寂静之洞(洞者,洞府,指神仙息处)。况诸佛说法,闻悉受持;菩萨对谈,听并渴仰哉!」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01『真正的护法居士』什么是护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寺庙、念佛堂或道场干义工,帮助筹办法会,或者是给寺院布施、募捐等等就是护法,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护法绝不只意味着物质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黄念祖:《敬跋重印会集本后》黄念祖:《敬跋重印 大经 会集本后》 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寿。鉴于世俗之寿其亲者,或绮筵丰席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17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黄念祖:忍辱一共有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黄念祖 “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忍辱的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密宗破瓦法是否有助于往生 黄念祖大德: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黄念祖: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08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06
黄念祖: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为什么在这里头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做为上首(这里注解没有发挥)?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01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六道之苦 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第二卷 受持篇 广戒门广戒门(共十节,合计一百二十条,多属身心修养应当注意的事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增一阿含经》中,阿难尊者所述的《七佛通戒
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4-09-21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1
第二卷 受持篇 不净观不净观(此观修成后,顿时觉得男女精血污秽,这是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世间一切苦恼,都由爱欲而起。世间凡夫无法断除爱欲之心,见到美色便神魂颠倒,
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4-09-21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宗要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在佛以后来的一切众生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念佛关键在于不忘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这是证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物理学给天台宗提供了论据现代科学的进展,对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认识,均有新的突破,使得许多大科学家瞠目结舌,惊惑不解。他们料想不到现代最新最尖的科学成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龚佛龙居士往生纪实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秋节)凌晨五时三十分,安徽省芜湖市居士林林长龚佛龙居士在家中安详逝世,往生极乐,世寿九十岁。 一个多月前,龚老居士就告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15
四、密勒日巴修定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7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第二卷 第十章 生死轮回乃虚妄《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