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⑴.亦作声问。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句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孙叔敖、沉尹茎相与友,叔敖游於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炫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绝。宋沈括《梦溪笔谈谬误》:丁晋公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唐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⑵.亦作声问。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南阳宋仲子於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裴松之注引晋陈寿《益州耆旧传》:商字文表,广汉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宋沈辽《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清曹寅《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声闻过情。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诃,住相法空分取证。
首先举示佛经:佛开解梵志阿拔经卷一: 何谓五阴?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覆人,令不见道。因此修行第一步,就是见道(以声闻四果来说,就是初果),而要取证初果,势必要先了解这五阴的内涵。而具体的修法,其实阿含经非常多了,举示一则:杂阿含经卷八203: 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以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正观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因此要亲证不受后有,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的自知自证境界,必须断除一念无明,无明断,明生,就能得正智了。具体的修法,就是如实了知五阴的内涵,并且如实一一深入观察五阴的虚妄,才有办法破除无明(一念无明的主要内涵就是将五阴认取、执著为真实有)。但是除了观察五阴虚妄以外,还必须有个大前提:中阿含经卷54: 复次,有六见处。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或内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觉(受阴),所有想(想阴),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觉、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识阴和行阴)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经中一开始说明五阴的虚妄,可是在最后提到: 有真实我--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所以其实从这边就可以看出,在最早期的阿含时期,佛陀就已经开示了五阴虚妄的背后,有个真实我,也就是般若经典提到的真心、金刚心、不念心、真如、如、涅盘、无所住心等等。所以要取证声闻四果阿罗汉,只要如实观察五阴的虚妄(对於五阴的内涵务必如实了知而无所遗漏),断除对於五阴的执著,也信受佛语,五阴虽非真实我,然而却有真实我是常、不变易、恒、真实的。有这几个前提与条件,今生要取证声闻解脱果,实非难事。
【四种声闻】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会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被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三应化声闻应谓应现。化即变化。谓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内秘真实之行。外现声闻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种声闻归于大乘。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是名应化声闻。四增上慢声闻谓自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此种声闻。厌恶生死。欣乐涅盘。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谓证果。此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名增上慢声闻。(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瑜伽八十卷五页云:云何名为四种声闻?一者、变化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回向菩提声闻。四者、一向趣寂声闻。变化声闻者:为欲化度由彼所化诸有情故;或诸菩萨,或诸如来,化作声闻。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著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姓。由亲近如来住故;于广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续。虽到究竟住无漏界;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彼于如是广大菩提,虽能发趣;由乐寂故;于此加行,极成迟钝。不如初始发心有佛种姓者。一向趣寂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姓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盘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如二王子、相似处生。平等平等,受王快乐。一、于王政诗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则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乐。如是于无漏界中,诸菩萨众、与一向趣寂声闻、当知差别。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闻。四增上慢声闻厌居生死。欣乐涅盘。修习小乘。以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名增上慢声闻。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实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倏有名化。防非御敌名城。以喻小乘涅盘。能防见思之非。而御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二藏之一,三藏之一。指释尊为声闻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教说。为菩萨所说之六度等教法,则称菩萨藏。声闻藏一语系出自菩萨地持经卷十二。隋代慧远及唐代吉藏、善导等诸师,均将经典分类为二藏,并加以批判。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则举声闻、缘觉、菩萨三藏之说。若仅称声闻、菩萨二藏时,声闻藏中则已包含有缘觉藏。此二藏之分类,与所谓大小二乘、半满二教为同义。[入大乘论卷上、大乘义章卷一]
二种僧之一,三种僧之一。指剃发染衣,现沙门之形相,而修习戒、定、慧三学者。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举出声闻僧、菩萨僧二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则举出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等三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即为声闻僧。(参阅僧伽5718)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声闻四果 - 须陀洹果。[出金刚经疏]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声闻二果-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受。迷惑不了也。九品得。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声闻三果-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声闻四果 - 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四智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声闻三道】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曰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三无学道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香是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在禅堂之上,袅袅的一缕香包含多少肃穆庄严,多少祝福祈祷;在书斋之中,香伴着书卷,有多少典雅,多少心意的流连;在小姐的闺房里,香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世界和平人类忘记了他有一颗心,如果他仁慈的对待世界,世界也一样会仁慈的对待他。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们害怕战争,一方面。我们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18
板沉可分为头板.二板.三板,依其含油成数及大小片状做等级区分,凡是不沉于水,或是半沉水都可以称做板沉,古籍称做黄熟香,板沉可以说是制香最主要的原料,用得最多也最广泛,水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17
读诵心经的好处是有很多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读诵心经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的话,自己就应该每天坚持去读诵的。但是在我们读诵心经的时候,首先应当知道要怎么念心经,这样我们修
心经感应故事时间:2025-02-17
贵贱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大慈大悲,他也是观世音菩萨;我能大慈大悲,我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人人都可以做观世音菩萨。不过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人们常常忽略心念,修养内德,如果你内里有德,不求名闻而自得名闻。假使我们出家人有所求的话,那你就求佛,求地藏、文殊、普贤都行,虔诚供养礼拜,求什么有什么,乃至求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律航法师答:皈依佛就不堕地狱。嗔恨为地狱的因,佛无嗔恨,你若存心做事,常依照着佛,那还能再堕地狱吗?皈依法就不堕饿鬼。贪吝为饿鬼的因,佛法首禁贪吝,你事事都依着佛法去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蜜蜡,为有机类矿物之一,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那么蜜蜡有什么作用呢?1、蜜蜡其实属于琥珀类的有机宝
蜜蜡知识时间:2025-02-07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黑土沉顾名思义出于阴湿的腐质黑色沙土中,香皮表面颜色愈黑愈凉,黑土沉的味道以清凉气取胜,是沉香中凉意最好的一种,清烟违嗅尤佳。黑土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油脂多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佛珠也叫手串,在古代是弘法的法器,更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皇帝赏赐朝臣及地方进贡的常用之物。今天,手串逐渐演变成一种彰显品位的配饰,也是一种时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31
鬼见念佛人,是什么样子?鬼见念佛人有三个反应:一敬,二怕,三退让。 第一,很恭敬。一看念佛人,合掌,马上像卫兵一样,站着,看你过去,合掌恭敬。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31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杜陵石,又称为都成坑石,杜陵坑石。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8
禅坐中眉心有点紧绷的感觉,接着不停的跳动,持续一段时间才停,是什么原因?答:因为它想要跳,所以它就一直动,所以叫跳动。禅坐中眉心会有紧绷的现象,那是你自己紧张了。可是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黑陨石的形成约在三千四百万年前。当时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陨石撞击地球过程中,由于陨石大部分都以每秒11-74公里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进入地球,在此途中与地球大气层产生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7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人的手腕上有很多穴位,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手背处有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补阳气改善气色。手腕内侧有神门穴、大陵穴、太渊穴经常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5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真正的出家人是身无长物。释迦佛在世时,托钵只准托七家,有就吃,没有就不吃,粗米饭、黑馒头也吃。有些南传国家,如泰国僧人除了穿在身上的,没有其它了,早上托钵化缘,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1-24
戴菩提子有什么讲究?其实讲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文玩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文玩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 ,少者惟有一颗而已。串珠的颗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单念大悲咒这一句,就是成就法,求什么都会成功的。(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namoheladanuoduolayeye)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慈观悲观喜舍观普度众生化大千有缘无缘同摄受离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心里净,就没有一切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0
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和沙和尚胸前戴的佛珠,仔细看佛珠表面,颜色是乌黑油亮,其材质应该是用非洲黑檀木所制。非洲黑檀木坚硬、滑润,用黑檀加工而成的佛珠经打磨后形成的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
学佛感应时间:2025-01-12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所周知,琥珀是远古树木的树胶化石,煤又是远古树木受地壳变动产生变质所形成的,所以琥珀和煤伴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琥珀主要产于新生代早期第三纪含琥珀的煤层中,与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