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教名词:上座部_上座部佛教

佛教名词 2023-07-09

上座部(佛教解释)

上座部,又称上座部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南部、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几乎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另有部份佤族也信仰南传佛教[1] 。

基本信息

【上座部】(梵ārya-sthavira-nikāya、ārya-sthavirāh,巴thera-vāda,藏h!phags-pa gnas-brtan-pa、gnas-brtan-pa)巴利语:Theravāda thera意为长老、上座vāda意为学术、学说、观点

简介

从最初上座部分出的十一到十二部,是最广义的上座部。这些上座部系可大别为说一切有部、正量部、上座部等三部。其中之上座部,主要是指传播于印度西方及南方,以迄锡兰的二~三个部派。这是广义的上座部。今日一般所谓的上座部意义更狭隘,意指流行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方地区的南方佛教。此系佛教传习巴利语圣典,所以又称巴利佛教;又由于是南方的上座部,所以也称南方上座部。

此狭义的上座部,以锡兰为根据地。相传西元前三世纪中叶时,阿育王之子摩哂陀,从印度本土将佛教传至锡兰。摩哂陀所传播的上座部佛教,甚受当时的锡兰王所喜,而在首都建大寺(Mahāvihāra,大精舍),作为佛教的传播中心。此后锡兰的历代诸王均崇信拥护佛教,至今佛教仍是该国全民性的宗教。

此锡兰上座部也有若干消长,且曾经发生过分裂。西元前一世纪时,婆他伽马尼王(Vattagāmani)建无畏山寺(Abhaya-giri-vihāra),该寺常与大寺发生纷争。在四世纪中叶,纷争达到最高潮,大寺曾被暂时破坏。虽然不久之后,势力重建,但已无往日旧观。此后数百年间,无畏山寺常占优势。在大寺势力衰退之际,只多林寺派(Jetavana-vihāra)于焉崛起,于是锡兰上座部分裂为三派。十二世纪时,锡兰英主波洛卡摩巴乎(Parakkamabāhu)大王致力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从事改革,在佛教方面,则废弃不守戒律的无畏山寺与只多林寺二派,仅保护奖励大寺派。因此大寺派急速兴隆,也逐渐传播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

缅甸及泰国海岸地区,似乎自古即有传自南印度方面的巴利系上座部佛教。在三世纪前半期译出的汉译《法句经》及《义足经》,其原本似是传自泰国、柬埔寨地区的巴利圣典。十三世纪以后,纯粹的大寺派上座部取代此古老巴利佛教,而传播于该地,因此今日南方地区的佛教,皆属大寺派上座部。

更新于:2023-07-09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