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世间的天地万物,要先学放得下,修行不能有如下的想法:(今天要大回向了,终于要结束了,可以轻松了,解脱了。)不可以有这种想法。如果你视这七天的辛苦为畏途,大可不必来。那么,每天都可以过得轻 松愉快。所以,不要认为来这里是受苦,应当说是享受享受法的快乐,享受修行的快乐,享受向极乐世界迈进的快乐。每天看三宝(佛、法、僧),听法师开示,修行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不是痛苦而是快乐,要抱持这种健康的心理。修行人没有所谓的假期。因为,持续不断地用功,对修行而言,是很重要的。若要等临命终再来用功,有定力者当然无妨,问题是,你会不会有病苦或业障现前?若这两项现前,那可就妻惨了?病苦现前,虽说你很认真念佛,但宿世造何恶业,自己亦不得而知。发生车祸,被撞得丧失记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平日虽很用功念佛,但业障现前也束手无策。又如有的癌症患者,在末期时疼痛难当。我们临命终是否有上述情形,是很难逆料的。
你说临终十念即可往生,但是否有把握临终能保持正念?所以要珍惜有生之年,身处坏的环境,作坏环境的观照来解脱;身处好的环境,做好环境的观照来解脱。不论何时,都要作观照,以求解脱。例如:在病苦中就观照色身无常,只是臭皮囊,无常终有一日降临,所以,应该要放下;身体健康就观想:真值得庆幸,能有体力拜佛、念佛,所以应当更加用功;贫穷的人就观想:反正我没钱,晚上不关门也不必担心人家来绑票(因为没钱,谁会来绑他?)富人就如是观想:我的经济能力不错,能够布施修福。不论贫富、健康、多病都无所著,要懂得珍惜。否则就像 慈禧太后,八国联军时,自北京仓皇出走,来到四川时飢肠辘辘,有人献上地瓜。平日吃满汉全席的老佛爷,从未吃过地瓜,因为飢饿只好将就,吃后还赞不绝口。她平日在宫中养尊处优,讲究排场,此刻为了逃命,也顾不得威仪了。专注得连自己的身份也摆在一旁。放下身段后,就觉得地瓜很美味。等到和解,八国联军退兵,她的架子又端起来了,耀武扬威的心态又出来了,终至亡国。因为她忘了自己是谁。
由上述的故事可以知道,一个人若真为生死,像慈禧太后那样,后有追兵,就会拼命奔逃而忘了自己是一国之君。不但如此,满汉全席、考究的服饰、鞋子、冬暖夏凉的皇宫......,全都置诸脑后,只为逃命。这心情比打佛七还要厉害,还要专注。
我们修行若用逃命的心态去用功,犹如无常鬼在背后追逐般,若不往生就被抓到三涂受苦,就算作人也很痛苦。生恐怖心,毫不眷恋,忘记世间种种假相,一心一意拼命了生死,大家都会往生。用这种心态打佛七,保证会往生。就像 慈禧太后逃命,我们被无常抓到也是没命啊!慈禧太后忘了自己的身份是谁,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福报,穷奢极侈、愤恨、斗争,终至亡国。同样的,我们修行人若忘了念佛,就难以往生。若一个人仍放不下是非、恩怨,竟日听东听西,在是非中打转,我保证此人必定不会往生,能不堕三涂就算很好了。
以下有几种错误的心态,应当避免。来此,不只是打佛七,回去后,在德行方面也应有所长进,那么,面对世间诸事,即可无障无碍。将我以下所说,也就是修养方面做好,自可无所障碍,临命终还能往生。要放下这些可怕的心病,不能有这些念头,这样日子就会很好过。
贪心不可有
对于世间的金钱、名利、夫妻间的感情,乃至世间一切缘起法的假相,都不可贪著。
嗔恚心不可有
如果对于别人善意的建议、好意的规劝,无法接受而大发雷霆,或有事没事就动怒,以后谁也不敢对你说真心话。朋友、同参道友也会日渐远离,成为点头之交而已,你将无法听到真心话,只会听到一些 赞叹,如同麻醉药,让你甜蜜的死亡。如果是正知正见者的赞叹还无所谓,若是一个居心叵测者的赞叹,只会让你的心性麻醉而沾沾自喜。所以,人生一定要有逆境才会成长,有赞叹也要有诽谤;有人顺从你,也要有人忤逆你,我们才会长大成人。否则,只一味想听好话,谁该讲好话给我们听呢?而且,未必在我们面前讲好话的,就是好人。有时讲好话的,其实是坏人,有时说坏话的,反成了好人,因为他可能会因此而救了我们。
有时发完脾气,冷静下来想想,对方说的的确没错,我们为了自尊而心生抗拒,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对方伤害了我们,诽谤了我们,但运用智慧,冷静细思,对方所言亦不无道理。所以,不想改变自己的人,就没有救了,面前是死路一条。要记住,不要嗔恨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心中不可有恨
如果心中有恨,会很妻惨,无法往生。恨就像被钢索绑住。一般人对于不幸的事情会耿耿于怀,对于忤逆的众生,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恶而怀恨在心。这种念头若不及时修正,会障碍我们往生。既名之为娑婆世界,不可能每个人所说的都遂你的意,不可能每个人都让你看得顺眼。想骗你钱的比比皆是,想霸佔你财产的处处都有,因为,我们是活在这业力所感的世间,无明所感的世间。
有一个歌星,报上诽谤她人尽可夫,极尽破坏名誉之能事。她看到报纸,痛哭流涕,精神濒临崩溃,因为报上所载与事实完全不符。从此,她对记者深恶痛绝。然而仔细想想,记者如果没有写出报导,就活不下去了,倘若他手头没资料,当然得自己编了,而所写出来的报导,好似和她生活在一起般。
一个知名的作家很感慨地说:「记者没来访问我,我甚至没和记者交谈过,杂志刊载的却有问有答。」他也感到非常痛恨。世间人被冤枉,通常都会受不了。事实上,世上被冤枉的例子太多了,否则何以会有「枉死城」?冤狱的情形太多了,不是他杀的却被栽赃,乃至被判死刑。我们要瞭解,世间这种事比比皆是,内心不要有恨,慢慢观照这个世间,慢慢放下。
嫉妒心态不可有
千万不要去嫉妒任何一个人。这世间能人愈多愈好;富人愈多愈好;美女愈多愈好;俊男愈多愈好,你不用去嫉妒别人。内心的美更胜过外貌的美。心无嫉妒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心美。即使相貌平庸,但没有嫉妒心,就胜过别人很多了。
『害』的心态不可有
「害」即是残害众生。也就是说,我们遇事不可屡思报复,不可有这种心。任何是非、恩怨到我们这里,就让它消失于无形,当作浑然无事,任由它去。相信因果,因果自会有所定夺。就算有委屈,因果也会帮我们伸张。虽然现在黑白颠倒,亦终有水清鱼现的一日。这样,人家会更敬佩我们。
不可太过敏感
太过神经质(也就是太过敏感),是很难医治的心病。别人在讲话,就趋前去听人家在讲什么,这也是许多众生的通病。人家丧父丧母,他走过去和对方打招呼,人家正在思考治丧的问题,没注意到,他就起烦恼,疑神疑鬼,误以为别人故意不搭理他。太过敏感,事情尚未搞清楚就发怒,瞋恨众生。这种人没有救,别想要往生,本来很单纯的事情,被他一想,变得很複杂,这样没办法修行。遇到任何事就愤懑于心,被绑死了,至死都难以修行成就。所以,不可太过神经质、敏感。
不可有攻击性
攻击性意即报复。例如:你在报上披露我的事,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遇事就上法院,诉讼不断,只要有人对不起他,他就一定让对方死无葬身之地。攻击性太强,发这种恶愿极为不妥。因为在我们八识田中,会种下这种不清淨的种子。这种恶念一定要斩草除根。我们要怜悯众生,伤害我者,不必恨他,要同情他、可怜他。
莫喜大众杂话
不要喜欢大众杂话,话说不完。三个女人一聊,就是一整夜。将十几个小时所谈的内容记录下来,没两句有营养的。归纳起来,不外是丈夫升官,儿子几岁、长得很高大、在美国念书等等,三、四个主题而已。
要是我就条列式报告,然后各自散会。要谈的是有内容的话题。从未听说有人拜佛整夜不睡的,倒是常听到,闲聊彻夜不眠的。一般女人死的时候,都是从嘴开始烂,就是因为话讲太多了。
修行人不要喜欢群聚说闲话,真是穷极无聊!
不可懒惰
修行最怕懒惰,所以,我鼓励各位定功课,看一天要念多少佛,自我督促。虽然说「即心即佛」,但我们功夫不到,仍要做事相上的努力。不二法门可不是不「饿」法门,凡夫不可说圣人的话,切莫懒惰,应当精进,定功课,好好用功,诵经、念佛......
不要动怒
要记住,千万别在挚友面前动怒。为什么呢?因为要给自己和别人留一点空间。一怒之下,你就没有朋友了。二、三十年的友谊,会毁于一旦。
言语不可尖酸刻薄
量力而为
承诺别人要视自己能力而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不可轻易下承诺,既已承诺就必须履践。
要认识自己
自己有几两力,是什么个性,是否有智慧,是凡夫抑或圣人?认识自己、安排生命,才不会错误。
不要说谎,这是学佛者最忌讳的
要有羞耻心
学佛的人要有羞耻心,不可无惭无愧。造恶业要有羞耻心,做了不该做的事,应感到惭愧。例如,明明是诈财,口中却说得天花乱坠,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行为。
不要有自怜、自以为不幸的心态
所谓不幸的心态,是指二十四小时都觉得自己很不幸。所以,他的人生是黑白的,而非彩色的。反之,若觉得自己很幸运,他的人生则是彩色的。所以,不可以有这种自以为不幸的心态。
不可以有佔有的心态
朋友间或夫妻间要互相尊重,但不能有想佔有对方的心态。以前有个女众,她的男友对她不错,她自己本身的条件也不差,可是有一种严重的病态心理,常跟踪男友,偷窥他和客户的来往。若发现男友与客户上咖啡厅或PUB谈生意(男友是业务员),就耿耿于怀。她认为男友是属于她的,绝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遂找来一群流氓,教训她的男友,并警告他们下手不可太重。结果男友在公园被揍得头破血流,她假装路过,再把男友送医,并悉心照料,还说:「我宁愿在这 里照顾你,也不希望你和别的女人讲话!」一段时间,男友伤势痊癒,她又故技重施,到医院照顾男友,如此重複多次。她甚至还说:「只有在这一刻,我才感觉你是属于我的。」这种心态真是恐怖!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好好修行者人天爱戴很多人认为修行需要大块时间其实不然一分钟也能完成修行快来看看吧修行方法修行主要训练的是让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文:梦参长老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佛答时间:2025-01-27
在修行当中,应该身体力行能够有成就的人,他是身行这个理想,而不是口说这些大言、大语。讲出来给我们听啊,是在指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样来实践。现在正行完成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一个修行者,并不是就一定要舍俗假如你不能荷担如来家业的话,那我们就 在日常生活中,把你的法门兑现出来,照样的,也可以获得解脱门、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现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和香在古代有一整套严正的礼法和内涵,不是简单的合成。和在古代,1、是指和谐。《礼记》其声和以柔;2、适中、适当。《论语》礼之用和为贵;3、和睦、融洽;4调和、调制。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6
为什么我修行总是不得要领?色身上的变化,初学过程中有八种变化,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当我们用功到一个足够的进度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修行之道无奇除开用心方法之外,其他皆是媒介。有些人是需要媒介作依靠的,但是媒介毕竟不是标的,是故不能执着不放!修行之道无奇!唯在追求生命中止于至善的境界途中,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和人打机锋!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在《维摩经》上,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什么是第一义谛?”你们猜一猜维摩居士说什么?怎么样答复的?你们现在若有人知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2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别人不是你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的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03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种迫切,而不是一种勉强 有的人逃避心特别强,一讲轮回过患,地狱、饿鬼、傍生有如何如何痛苦,就不愿意听,这都是逃避心啊!执着,患得患失!你把轮回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学佛要发三种心:第一要有长远心—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来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无得无说分第七】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依法出生分第八】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